松潘古城的空间变迁与旅游重构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110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笔者认为当下边疆民族城市空间规划中,普遍存在着“二元”结构,即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呈现空间上的分离,缺乏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城市空间管理的失误,存在着不稳定的安全因素和隐患。历史时期松潘古城空间规划思想和营建智慧起到了“以文凝边”的文化融合与管理功能,本文旨在通过旅游规划手段实现对古城空间规划特色的感知、传承和传播。这种规划思想对边疆民族城市的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意义重大,有望进一步深化研究和推广。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国家战略导向
2019 年 9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此后国家文化与旅游部启动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以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松潘古城是四川黄河流域的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目前在四川黄河文化规划中已经形成了“一带三区”格局,即黄河天路国家旅游风景道,石渠唐蕃古道文化旅游区、黄河大草原旅游区和大唐松州文化旅游区,松潘古城即大唐松州文化旅游区的核心,具有重要的文旅战略地位。因此研究松潘古城的空间变迁,深入解读松潘古城历史文化,梳理其历史剖面,有利于四川黄河流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推动民族地区城市稳定与文旅繁荣。
1.1.2 社会背景:城市空间更新的“文化导向”
全球化浪潮之下,“时空压缩”的图景随着资本的扩张蔓延到世界各地,城市间面临更加剧烈的竞争。城市文化作为一种差异性资源,成为城市吸引人才与投资的关键因素。在这一背景下,城市空间建设和更新模式逐渐从单纯的“地产导向”过渡到“文化导向[1]”。这一导向追求在空间生产过程中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重塑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吸引力。
近十年来,我国城市空间更新中的文化导向也越发明显。2014 年,我国《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中提出“文化传承,彰显特色”的原则,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2],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地方实践中,城市记忆、地方感营造等城市更新文化理念也得到了本土化的发展,并出现了成都宽窄巷子、上海新天地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实践案例。可见,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空间更新,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共识。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1.1 探讨城市规划对边疆多元文化交流与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丰富古代边疆民族城市空间的实证研究
城市规划是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空间生产行为,古代边疆城市的空间营造更是如此。边疆城市规划与建设不仅是为边疆民众与驻兵修建栖身之所,更是彰显国家权力,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松潘古城和中国古代大部分城市一样,都是在中央王朝大规模造城运动下一次性修筑而成的,其空间格局有与生俱来的完形特征,具备典型的传统城市规划的“共性”。但又因松潘的边疆军事重城的地位,空间要素受不同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明显,形成了兼具“个性”的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特色。本文在梳理松潘古城历史空间演变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松潘古城的空间布局与营造智慧,展现其实现“聚民心”“固安全”的规划路径,探讨城市空间规划在边疆多元文化交流与边疆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丰富古代边疆民族城市空间的经验材料,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1.2.2.2 以历时态视角审视古城旅游发展中的空间问题,有助于突破传统研究的局限,丰富旅游地空间的系统研究
历史时期的古城空间并非为旅游而生,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转型,许多空间功能逐步退化,遗留下的空间遗产转换为旅游资源获得重生,成为古城旅游的核心吸引物。目前,针对古城旅游空间问题的研究,多将古城旅游空间作为一个孤立的“历史剖面”分析,鲜少有学者将旅游地空间问题置于整个城市历史与空间发展脉络中进行研究。本文突破传统旅游研究的局限,注重古城空间格局的连续性与叠加性,以历时态分析方法分析古城空间格局演化进程,以及旅游发展下古城空间的现状问题和重构策略,以期丰富旅游地空间生产的系统研究。


图 3.3 川主寺遗址地貌 图 3.4 苍坪村遗址地貌 图 3.5 东裕村遗址地貌

..........................

2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1 空间重构
“重构”一词来源于系统科学的方法论[1],是指为了系统可持续健康发展,对系统内部结构关系进行重新架构,优化各因子组合,使调整后的系统能够在新环境发挥更大作用,满足发展需求[2]。 空间重构是指通过对己经异化或解体的空间格局进行重新建构,使空间内各要素呈现新结构,生成全新的空间形态,进而实现空间转型的过程。
本文提出的空间重构是基于松潘古城传统空间的组织形式以及旅游开发背景下空间异化问题,通过旅游规划的手段重新建构古城空间,旨在寻求古城传统空间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共生之路,提出松潘古城空间在旅游发展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策略。
2.1.2 历史剖面理论
“剖面”原意为物体切断后呈现出来的段面或截面,根据剖面可以清晰的看出物体的内部构造或空间变化,该概念一般用于建筑、地质、机械等学科。历史剖面即历史截面,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
1953 年,英国历史地理学家克利福德・达比(Clifford Darby)曾提出“将过去的地理复原,为地区的发展提供各时期的一系列剖面”是历史地理学的任务[3]。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引入了克利福德・达比的主张,并对北京城的城市历史剖面进行了研究与应用,侯仁之院士认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规划,关键在于展示其发展过程,根据历史发生学的原则,主次分明地勾勒出一个个历史剖面”[4][5]。
城市发展具有历史延续性,历史剖面理论提供了展现城市历史轨迹的具体方法,是对城市历史的尊重与证明,也是保护一个城市文化记忆与传统的重要方式。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一是城市空间构成要素的研究。凯文·林奇(Kevin.Lynch)基于对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 3 座城市市民的抽样访谈,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将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总结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6]; 埃德蒙·培根(Edmund N.Bacon) 在研究美国旧金山的城市空间时,指出该城的空间格局取决于其景观、地形、街道、建筑形式和主要风景布置[7]。纳赫姆·科恩(Nahoum.Cohen)认为城市空间是城市主要要素、城市次要要素与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城市主要要素包括城市网络结构、街区、街道、轴线、广场、市场等;城市的次要要素包括特殊地段、文化建筑等;而自然要素则包括地形、河流和公园[8]。保罗.施普赖雷根(Paul.D. Spreiregen)认为城市空间就是城市的平面几何形式,由路径、开放空间和建筑物组成[1]。
二是古城空间保护的研究。随着城市空间发展中出现的新状况、新问题,西方学者开始采用城市设计方法来保护城市历史遗产与空间格局,代表性的城市设计理论有: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有机秩序”理论、柯林·洛(Colin Rowe)的“拼贴城市”模式、凯文·林奇(Kevin.Lynch)的“城市意象”理论、黑川纪章的“共生城市”理论以及诺伯尔·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的“场所精神”等[1]。
“有机秩序理论”强调城市设计中要注重单体历史建筑的“表现”与城市空间格局的“相互协调”,使整体效果呈现有机秩序[2]。“拼贴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是连续的过程,其空间是由不同时代一层一层叠加形成的,类似一幅拼贴画,因此主张用“拼贴”的设计方法展示城市的历史发展进程[3]。“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从城市格局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个层面塑造城市意象,强调了历史城市的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特征鲜明和充满历史联想的区域是变化城市景观的良机”[4]。“共生城市”理论提出城市设计要实现人与技术、人与自然、历史环境与现实环境、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城市整体与局部、感性与理性、宗教与科学以及其他异质文化的共生。“场所精神”认为场所是主客观的统一,历史城市因文化与社会的积淀,饱含着场所精神,能带来精神满足与安定。同时提出历史城市的格局保护应挖掘场所精神,并通过城市设计具体化城市的场所精神。


图 3.1 松潘历史沿革图(笔者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制)

..............................

3 历史时期松潘古城的空间变迁研究 ...................................... 13
3.1 自然地理概况 .......................................... 13
3.2 历史沿革 ....................................... 13
4 松潘古城的空间规划特色解析 ................................... 21
4.1 山水空间 ........................................................ 22
4.2 政治管理空间 ...................................... 23
5 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松潘古城空间利用研究 ........................................ 34
5.1 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松潘古城空间肌理分析 ............................ 34
5.1.1 边界肌理 ............................................ 34
5.1.2 街道肌理 ................................................ 37

6 共生导向下松潘古城的旅游重构策略研究

6.1 共生导向下松潘古城的旅游重构路径推导
6.1.1 共生导向下松潘古城旅游重构的基本目标
共生城市的营造并不是各类空间要素的简单叠加与组合,而是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实现人居环境的有机和谐[1]。基于松潘古城的历史脉络、资源禀赋、传统空间特色与旅游发展下空间现状与问题,结合黑川纪章的“历史与未来、异质文化、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宗教与科学、理性与感性、地域性与普遍性、人与技术和人与自然”的九大共生理念,提出共生导向下松潘古城旅游重构中力图达成的五大目标:
6.1.1.2 历史与现实共生:旅游发展下古城空间与历史文化的延续共生
“历史与现实共生”指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实现松潘古城历史文脉的延续与传承,使古城成为历史与现实的和谐载体。松潘古城拥有数千年的人文发展历史,从历史时期的“秦汉氐羌民族原生空间”、“唐朝汉藏边疆军事空间”、“宋元茶马经济空间”到“明清多元人文复合空间”,再到现代化建设中被统一规划的“现代高原城市”,旅游介入下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大唐松州文化旅游区”,其空间景象随着社会变迁呈现出不断演进变化的特征,历史脉络清晰而深刻。因此,在松潘古城的旅游重构中,应注重对历史文化的展现,通过选取在特定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观或空间意象进行复原或改造,使之构成一条历史剖面空间进行展现,实现古城空间与历史文化的延续共生。
6.1.1.2 局部与整体共生:旅游发展下古城空间内各要素之间的功能共生
“局部与整体共生”指在横向的空间维度上促成松潘古城内各要素之间、各要素与整体空间格局之间的协调共生。城市是庞大而复杂的有机结合体,城市内部存在着边界、街道、建筑、桥梁、绿地、景致等各类物质要素,这些要素通过多样的组合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功能空间,承担各自的工作职能,共同构成城市整体。对松潘古城进行旅游重构时,应综合考虑各要素的现状情况,针对残缺的空间肌理要素如城墙应进行“织补”;针对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意义的建筑要素如钟鼓楼、筹边楼等应进行重建等,从而保留传统空间要素之间的历史联系,使其能完整的阐释地区的文化脉络[1]。同时,还要注重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遗产空间、商业空间、交通空间、游赏空间、居住空间等各类功能空间之间的融合与协调,实现古城空间功能共生。
..........................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松潘古城作为自古以来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茶马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和藏、羌、回、汉多元民族聚居地,其城市空间规划有别于一般的历史文化名城而独具特色。建国初期,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对其传统城市空间格局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八十年代起,旅游作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重要方式,成为促进松潘古城空间更新的重要力量。然而,旅游功能的植入在活化古城历史遗产、复兴古城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松潘古城空间发展的诸多问题。 本文结合城市规划学、历史地理学、旅游空间研究等相关理论和方法,揭示了历史时期松潘古城的空间变迁历程,空间营造特色以及旅游开发背景下古城空间利用现状与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松潘古城的旅游重构策略。主要结论如下:
一、历史时期的松潘古城经历了四次空间变迁,从秦汉氐羌民族的原生空间、唐朝汉藏边疆军事空间、宋元茶马经济空间到明清多元人文复合空间,逐步叠加形成了汉藏边疆城市的独特空间体系。
二、松潘古城的空间特色体现于山水空间、政治管理空间、军事防御空间、文化礼制空间、商贸经济空间和宗教空间的营造。山水空间特征表现为“诸山环抱,江水穿城”的山水格局;政治管理空间特征表现为从择中而立到居高而治的政治中心、人神共居的政治场所;军事防御空间表现为三大防御体系,分别是山水防御体系、城墙防御体系和城内军事部署体系;文化礼制空间特色体现于中轴线、钟鼓楼、书院、八景等要素;商贸经济空间特征表现为多元商业体系;宗教空间特征表现为自然神崇拜、多元宗教崇拜和繁荣的行业神崇拜。
三、旅游发展背景下,松潘古城的空间发展存在文化断层化、空间碎片化、业态单调化、风貌同质化等四大问题。
四、针对当下松潘古城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应对古城旅游的发展,本文提出了共生城市理论视域下松潘古城的旅游重构策略。共生导向下松潘古城的旅游空间应实现“历史与现实共生、局部与整体共生、城市与自然共生、多元文化共生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生”五大目标,并通过复原历史剖面,延续城市记忆;织补边界肌理,重构城墙定位;构建垂直景观体系等策略实现重构目标,从而重塑城市风貌,优化城市空间,提升松潘古城的城市旅游形象。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