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影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重构——基于长治堆锦的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08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研究生论文,笔者通过在非遗旅游中解决是谁的遗产,政府对于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需要,相关专业团队应承担怎样的责任,游客又该通过何种渠道了解非遗知识等多方面有机协调,最终实现堆锦在旅游发展中的和谐发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 2003 年我国文化部启动非遗保护工程为始,已有十八个年头,这期间举全国之力,以最快的速度开始了我国对非遗的全面保护[1]。截至 2019 年 12 月我国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2 个,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个,入选《优秀实践名册》1 个,合计 40 项,总数位于全球第一。
然而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顽疾。我国的文化生存环境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了巨大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孕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土壤(农耕文明)受到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冲击,逐渐消失,“活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展示形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2];一部分非遗的传承人逝去后,这些靠着口传心授的非遗也在逐渐的消逝;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再加上主观重视程度不够、保护意识不强,一大批拥有很高文化价值的传统手工艺品遭到了人为损坏或是流失到了海外;市场环境下,过度商业化,使得非遗原真性遭到了严重破坏;非遗保护实施中“重申报轻保护”、“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文化”等顽疾依然存在[3];非遗生产依旧在用传统技艺来生产,造成了低效率、低附加值现象的出现;非遗创造力和创新性后劲儿不足,不能与时俱进;非遗被束之高阁,大众参与度低。故而,在新的环境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境,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形式和解决办法已刻不容缓,这是本文研究的重要背景之一。‘’‘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旅游的需求增加,旅游有了一个极大的发展,而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良好的融合基础,旅游是现代非遗保护利用的方式之一,非遗作为旅游发展的文化基础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9 旅游竞争力报告》公布,西班牙再次被宣布为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该国家拥有至少 48 个世界遗产地,可见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中国排名第 13 位,比上次前进了 2 位,报告分析中指出,在中国的各项竞争力指标中,人文旅游资源得分非常突出,也表明了我国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重视,并且已走在了全球的前列。
..........................

1.2 文献综述
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1.2.1.1 国外研究综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外学者相较于国内学者研究较早,Karoline(1998)分析概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以及形式特征[6],Arizpe(2004)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必须得到重视[7],Nettleford(2004)特别关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真正原因[8],Harriet(2004)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且详细给出了在保护中应该注意的方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9],国外学者们通过不同的视角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对策,Deacon(2004)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充分利用管理规划及制度[10],Vecco(2010)借鉴了西欧国家有关于文化遗产的概念演变,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11],Carrozzino(2011)提出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博物馆以及多媒体平台将非遗进行线上、线下的展示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方式,同时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对于非遗保护和非遗宣传科普也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12]。Techera(2011)表示国家的法律、当地政府的帮扶措施对非遗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且避免其受到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的双重威胁[13]。
(2)旅游影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研究
国外学者认为旅游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积极的,比如 Pierre(2000)提出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提升本地民族的文化形象,吸引游客的到来也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对外传播,对非遗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14]。另一方面,旅游影响下非遗的资源坏境会遭到破坏,传统文化会更容易被歪曲误解,这些负面作用对非遗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 Ramsey 和Everitt(2007)通过研究分析得出游客数、旅游经营成本会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导致其整体环境遭到破坏[15]。Chris(2002)通过调研发现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以及创新方式展示毛利人的传统文化,失去了其本身的特色,很容易产生歪曲毛利人文化形象的负面影响[16]。
..........................

第二章 长治堆锦概述

2.1 长治堆锦的追根溯源
2.1.1 长治堆锦的产生背景
2.1.1.1 当地经济繁荣
上党区(今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雨水充沛,四季分明,被誉为“无扇之城”。境内煤、铁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农业、手工业都很发达。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晋东南地区的军事、政治以及文化中心,历史上曾一度成为北方生活最富足的地方,正所谓“平阳、泽、潞豪富甲天下,非数十万不足富”[4]。
《大明一统志》中在描写了潞州的富庶图景之后,接着记录了当时部分名门望族的消费水品:“正德(1506-1521)以来,耕读之勤,帷薄之肃,虽宛如唐风,然藩戚武弁、纨绔之子不膏晋族,文颇胜质,俭不及奢,丧具婚夜,资费半产”[4],由此可见其奢华之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①。民间也更看重婚丧嫁娶、礼仪交际,每每操办,不吝钱财,攀比之风自不必说。如此之高的消费水品,也为堆锦的存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1.1.2 文化资源丰富
长治市属于黄河流域三大文化区之一的中游中原区,上党是神话的故乡,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皆出于此地,折射出长治古代文明的源远流长。上党戏曲通过一代代传承人和表演人员的演绎,将上党戏曲在历史的舞台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5 年 8 月 27 日,中国曲艺家协会宣布:长治市荣获全国首家“中国曲艺名城”称号。“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长治的风俗习惯是多年来的文化积累,有它的特殊性,深受社会底层民俗文化的影响,时至今日,仍保留着许多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
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上党梆子,其前身为“诸宫调”②,宋代即已有之。明初昆腔、皮簧介入后,经与本地戏曲声腔的融合,至明中后期已逐渐发展成一个“昆、“榔”、“罗”、“卷”、“簧”五腔并存的新剧种“大戏”。这种大戏每逢演出时,五腔同台,场面辉煌大气、曲调宛转丰富、唱腔高亢明朗,并接纳和融合了外来昆腔、皮簧,在地方戏中并不多见。以地方“大戏”为龙头,带动了音乐、美术创作和民间吹打乐、说唱、小戏,以及戏曲服饰、民间刺绣、布艺、乐器等其他相关艺术的共同繁荣,明朝中后期是一个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著名堆锦作品《麻姑献寿》、《群仙集庆》、《全家福》等充分表现了戏曲人物的造型和呈现形式。
....................

2.2 长治堆锦手工技艺概况
2.2.1 长治堆锦手工技艺
堆锦可以将两个字拆开来解释,堆锦艺术中的“堆”,其制作技艺以堆为主,加上彩绘,体现了堆锦强烈的立体浮雕感。制作过程首先是将构思好的内容绘制到图纸上,然后将绘制好的画描绘到硬纸板上,用剪刀和刻刀将硬纸板上的内容剪切成许多小块,贴飞边、贴纸捻、续棉花之后的小块包上绸缎,将处理好的小块按照设计堆贴在一起,将加工好的半成品拼接在一起,粘贴在绘制好场景的底板上,形成完整的画稿,最后将完成的成品,加上落款,并装订在玻璃框内。特殊复杂的制作流程,展现了堆锦生动立体的艺术特征。特别是在堆粘人物和动物的毛发时,需要尤其的注意。在表现人物指甲时,由于造型分解极其微小,工艺制作难度大,但艺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学习锻炼,能精准的掌握工艺流程,工艺之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堆锦艺术中“锦”,体现出的是堆锦制作时所使用的丝绸其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对于颜色的应用,画稿中看到画的用色极为清淡泊雅、重墨浅色,后期工艺制作中结合了丝绸材质,画稿设计增强了作品的效果,进一步提升了丝绸材质的美感。明清时期的堆锦作品,色彩留白多用黑色,常用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作为搭配,并在白色绢上晕染,局部还配以金、银丝线装饰,相比较于绘画作品,堆锦作品无论在颜色的饱和度上,亦或是造型的立体感上,给人的视觉冲击都更胜一筹。随着丝绸制造业的成熟发展,堆锦艺术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堆锦艺术也更进一步。特别是用堆锦工艺制作的唐卡,色彩鲜艳富丽,又由于作品生动形象,人物刻画细腻逼真,色彩斑斓,极具浮雕效果,故被称为“软体浮雕”。
随着堆锦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传统的堆锦技艺繁琐,耗时耗力,无法量产,闫向军和父亲闫德明,弟弟闫向辉三人勇于尝试、大胆创新,以“硬胎”换“软胎”,根本性解决了长治堆锦突显的诸多缺憾,其中堆锦中的镶嵌材料加入了人造纤维织物,对角质材料中的兽骨加工方法进行了改进,将兽骨加入石灰和石碱在锅中蒸煮,以此去掉其中的油份,使兽骨呈半透明状,如此即可使用,这样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堆锦手工艺品,不易腐烂。原料的选择放弃了国画颜料,因为其遇水后容易留下水渍,影响色彩效果,改为了丙烯颜料,上色后光鲜亮丽且防水易干。父子三人独创的二十余种技法,在保持原有艺术特征前提下,表现力增强、工艺精进。市场上的堆锦产品琳琅满目,但也存在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情况,好的堆锦作品价值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也有流水线上粗制滥造的堆锦产品,价值不过十几块钱、几十块钱的,游客不容易区分辨别,这就造成了普通游客不敢购买的情况出现。


旅游管理研究生论文怎么写

.................................

第三章 旅游影响下长治堆锦的文化重构...............................23
3.1 旅游影响下堆锦客体的文化重构....................................23
3.1.1 形状种类.................................... 23
3.1.2 表现内容......................................... 24
第四章 旅游影响下堆锦文化重构面临的困境及对策...............................31
4.1 旅游影响下堆锦文化重构面临的困境.........................................31
4.1.1 堆锦非遗故事表述不清晰................................. 31
4.1.2 政府将堆锦文化变成政治需要................................... 32
第五章 结论............................................40

第四章 旅游影响下堆锦文化重构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4.1 旅游影响下堆锦文化重构面临的困境
4.1.1 堆锦非遗故事表述不清晰
绝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特定的物质形式作为展示来体现出其特殊价值,但是非遗传承的重点却并不仅仅是依靠其物质层面的展示,还包括了蕴藏在这些物质形式背后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悠久的历史脉络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这些技艺、思维方式、精神内涵、历史脉络都构成了非遗的特殊价值。但是游客在欣赏这些手工艺品时,与作品的创作存在着时空的差异,使作品与受众之间隔着难以触及的心理距离。堆锦作为传统技艺类非遗手工艺品,其传承历史悠久,有自成一体的文化脉络,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又相应的附着上了不同时代的文化色彩,并且与各阶层人群密切相关,有着宫廷与百姓,文人与商人的影子,在传承中有着父子、师徒代代相传的历史印记,在传播与展演中得到了大众甚至国外友人的见证,这都形成了其独特的非遗故事。
然而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关于堆锦独特的非遗故事并没有系统梳理,堆锦非遗故事只有在研学旅游团或者政府访问时才会由非遗传承人讲解,且只是做了简单的历史介绍以及作品展览,博物馆内并未配备专业导游讲解,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也并未能展示给游客。


旅游管理研究生论文参考

...........................

第五章 结论


堆锦作为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其背后所蕴藏的宫廷文化、晋商文化、潞绸文化价值是其重要的文化底蕴。政府、非遗传承人以及当地社区居民都意识到这样一种文化形式背后所隐含的经济利益,将堆锦与旅游结合对其进行有效传承。
第一,在旅游影响下的堆锦在客体、主体以及文化功能上都已发生了重构。其客体的重构主要体现于内容、制作工艺、种类等发生了重构。但我们不难发现在堆锦客体的重构中,始终停留在堆锦这一“物”的表面,始终忽略了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展示文化魅力”的指导下,更应该针对如何讲好有关堆锦的非遗故事,提升堆锦文化影响。堆锦这一载体固然重要,其游客游览中所想了解到的故事,感受到的情怀才是非遗旅游的根本。
第二,旅游影响下,非遗传承的主体也发生了变化,政府开始通过资金扶持、文化宣传等手段介入,非遗传承人也不再停留于这一身份,其积极开办博物馆对堆锦文化进行展示,开办学校,为堆锦旅游发展输送相关专业人才等形式,拥有多重社会身份。但在非遗传承的主体中,当地居民的参与感很弱,导致其对堆锦文化认同相对较低。在未来堆锦非遗旅游发展时,我们不仅应该思考堆锦这样的地方性“小遗产”,我们更应该思考是“谁的遗产”。在旅游影响下传承人、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地方精英之间发生了话语权的“倒置”。非遗的保护应当从地方传承人的角度出发,将决定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选择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唤醒地方民众对非遗保护的“文化自觉”。
第三,堆锦在旅游发展中,其文化功能从先前的实用功能转变为工匠精神、潞绸文化的重要代表,在增强集体记忆,塑造身份认同、存续乡愁记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游客对于堆锦的文化认同、感知稀缺性、非遗知识的水平都非常低,这主要原因在于堆锦旅游中,还未形成专业的团队,其非遗传承人身兼数职,却未能很好的完成这些身份的转换,导致堆锦在文创产品设计、营销宣传中处在了劣势地位。因此组建一支专业团队是目前继续解决的问题。最后,政府对非遗文化知识的推广是及其重要的。同时,政府扶持下的非遗旅游发展目前是最为有效的手段,政府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地方政府面对上级经济指标的压力和地方社会发展的平衡,旅游开发时,侧重点往往会选择以牺牲社会、文化和生态坏境来实现经济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