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物质和精神的极大财富,但与之相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面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发展,人们渴望回归于自然,希望在大自然中畅快呼吸,放松身心,生态旅游市场应运而生,并展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并在二十一世纪成为整个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一部分[1]。非洲的肯尼亚、拉丁美洲的哥斯达黎加等欠发达地区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先驱,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较好些。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的生态旅游项目也运行良好,如美国的黄石公园、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海域、新西兰的汤加里罗公园等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极力倡导生态旅游的发展,目前已经建立起约 3000 多个各级各类生态旅游地,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10%左右[2]。2016 年,国家旅游局印发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 年)的通知》,该《通知》制定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行动纲领,为推动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奠定了基础保障。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对推动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助力,生态旅游已成为同类旅游产品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旅游方式[3]。
生态旅游有别于传统旅游,是在满足旅游需求的同时强调生态环境、物种多样性及社区的参与等,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从地理位置上看,生态旅游常在一些生态环境好、人类破坏少的地方开展,往往这些地方的经济也会稍微落后。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能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故生态旅游常被作为扶贫、减贫的手段。但在现实生活中,生态旅游的发展常与周边社区农户产生矛盾,农户出于获利的需求和知识水平限制,往往可能会做出一些破坏生态的行为,影响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有关于生态旅游与可持续生计的研究,重点多关注于可持续性生计,而忽视了生态性。在全国上下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背景下,如何科学有效的脱贫、预防返贫,利用好生态旅游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值得研究。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目前我国关于生态旅游和农户可持续生计的研究常作为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与内容,二者结合的研究较少。生态旅游的研究多关注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而可持续生计常用以研究贫困地区的脱贫及扶贫问题等。有关于可持续生计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研究多是将生态旅游作为扶贫手段,利用生态旅游的发展提高农户的生计水平,忽视了生态旅游发展与社区及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关系。本文基于农户可持续生计下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路径,将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体系置于生态旅游景区周边地区研究,不仅丰富了可持续生计分析的框架体系,对该理论进行补充与验证;同时也完善了社区参与理论,探索了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模式和思路,为保障农户生计及景区周边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新方向。
1.2.2 实际意义
生态旅游具有扶贫、减贫的功能,故常用于贫困地区且生态旅游资源较好的地区来提高当地农民的生计水平。农民的生计问题一直是我国的热点问题,为此出台了很多的“三农”政策,并提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当前精准扶贫已经进入新阶段,如何利用生态旅游有效的预防返贫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面积较大,涉及到许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受限制的乡镇地区。本文以南湾湖风景区周边乡村为例,分析当地农户生计水平,并据此探索出生态旅游发展的新路径。以期能够提高当地农户及家庭的可持续生计水平,促进当地生态旅游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为全国相似地域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图 1-1 技术路线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现状
2.1.1 可持续生计研究
可持续生计的研究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而以“旅游”与“可持续生计”为主题的研究起源于 2000 年,并在 2008 年之后开始逐渐增多。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可持续生计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理论和贫困问题,Farrington(2001)把可持续生计定义为为了实现食品安全、收入增加、更多福利、脆弱性降低、可持续利用资源等多元化目标而开展的生存方式,并将生计方法归纳为三要素[5]。关于贫困问题,Shackletona 等(2007)以南非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发现限制和影响当地经济活动及居民生计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干燥的自然森林、较高的失业率、替代性生计的有限、艾滋病等,据此提出了林业的商业化和生态旅游是解决脱贫问题的重要途径这一结论[6]。
而有关于可持续生计与旅游相结合的研究重在具体运用。Shen 等(2008)运用文献综述法,通过对“旅游发展”和“可持续生计”发展的背景进行了梳理,得出不应将旅游作为一种工具,而应将“旅游可持续生计框架”置于更广阔的旅游背景之下的结论。同时研究者还发现制度资产在旅游可持续生计中的重要性,据此提出了可持续旅游生计方法(STLA)等[7]。在此基础上,Singh 等(2010)经过综合考虑“生态安全”、“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三方面,构建了可持续生计安全指数。为了验证其有效性和科学性,研究者在印度东部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8]。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可持续生计的研究内容集中于可持续生计的研究进展和利用可持续生计框架体系进行生计研究等方面。汤青(2015)梳理归纳了国内外关于可持续生计研究的进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从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可持续生计研究未来的研究方向[9];罗文斌(2019)、谢雪莲(2020)等综述了旅游可持续生计的研究背景、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及方法等,并据此提出了我国旅游可持续生计的研究方向及启示,为我国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等[10-11]。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全面展开和乡村振兴的需要,利用可持续生计框架体系进行生计研究也逐渐增多。杨云彦(2009)等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视角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南水北调库区周边农户生计的实证分析,得出库区周边农户生计资本整体脆弱,据此提出借助移民开发政策、生态补偿机制等生计资产优化转型建议[12];伍艳等(2015)以秦巴山区为例,得出生计资本的缺乏是导致贫困地区农户陷入慢性贫困的根源结论[13]。
.................................
2.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2.1 相关概念
2.2.1.1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概念自提出之后就受到普遍关注及广泛好评肯定。Lascurain(1998)将生态旅游定义为“生态旅游是负责的自然旅行,在此过程中,需要保护当地的环境,维持并促进当地居民的福利”[42]。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保障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43]。
自 1993 年我国引入生态旅游的概念后,我国学者和有关组织基于不同的视角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分别展开了论述,主要观点如下:
卢云亭从生态学角度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44];郭来喜从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 高雅性、参与性、持续性等六个方面对生态旅游的突出特征进行了分析[1];吴楚材认为生态旅游是城市和集中居民区居民为了解除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为了健康长寿,追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去保健疗养、度假休憩、娱乐,达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45]。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定义为:生态旅游是以享受大自然、了解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宗旨,使当地居民受益的特殊旅游活动。
虽然目前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还未统一,但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内涵大致相同,主要包含以下特点:
(1)生态旅游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学者们普遍认为生态旅游开展基于生态旅游资源,离不开自然资源。虽然有部分学者认为基于自然区域的人文生态资源等也应属于生态旅游资源,但无论人文的文化和建筑是否属于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都少不了自然资源及环境。
(2)环境教育功能。学者们普遍认为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不仅是简单的寻求身心放松,他们更希望能够在旅途中认识到环境的可贵,并获取相应的知识,生态旅游具有教育性功能。但生态旅游的教育对象除了旅游者之外,还应扩展至对当地居民和旅游从业者的教育,这样才能实现生态旅游教育的真正意义。
(3)生态旅游强调与社区的协调发展。生态旅游能够推动当地社区发展,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收入的增加,还能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福利。社区居民在享受到生态旅游所带来的红利后意识到生态环境的可贵,选择生态旅游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生态旅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生态旅游的初衷是希望生态旅游的开展能够有效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互利双赢,和谐共生的局面。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者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是和谐的,旅游者享受生态旅游过程中带来身心愉悦的同时也担负起保护生态旅游环境的责任。
.................................
第 3 章 生态旅游景区周边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构建....................................15
3.1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15
3.2 农户可持续生计模型指标选取.......................................15
3.3 可持续生计模型指标权重确定..................................18
第 4 章 生态旅游影响下南湾湖风景区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26
4.1 研究区概况........................26
4.1.1 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概况.........................................26
4.1.2 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周边社区概况.................................................27
第 5 章 景区周边农户可持续生计存在问题................................41
5.1 金融资本薄弱,生态旅游贷款渠道不畅通.......................................41
5.2 自然资本差,生态旅游土地投资面积有限.............................41
5.3 生计策略较单一,生态旅游参与度低..............................42
第 6 章 景区周边农户可持续生计提升策略
6.1 畅通贷款渠道,创建生态旅游发展基金
基于农户家庭金融资本较差的现实的情况,为解决贫困农户参与生态旅游,急需畅通农户家庭贷款渠道。传统的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审批严格,审批时间长,还需要提供相应的抵押物,而民间资本贷款存在安全性不高、贷款利率高等问题,这些都阻碍农户参与生态旅游经营,所以急需成立生态旅游发展基金。生态旅游发展基金可以为想要参与生态旅游的农户提供“造血式”贷款,它以生产垫资的方式为农户提供金融资本支持,专款专用,而且审核手续简单,降低贷款门槛,帮助贫困农户进行金融资本积累,有效的解决了农户参与生态旅游经营的资金困难等问题。
6.1.1 生态旅游发展基金运营模式
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基金是一种非盈利性质的社区组织,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可由农户入股、银行入股、南湾湖风景区管理公司入股或其他融资渠道综合进行的融资。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基金运作管理由村委会代为管理或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需要贷款的农户可向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基金组织提出申请贷款申请,无需抵押物,但需提供 2-3 户连带担保人,实现连带责任,一旦出现不能及时还款的现象,由连带担保人承担责任或者村委会扣押其农业补偿款等方式进行辖制,以确保能够按期及时还款。基金的使用规定由社区村民大会与会所有村民共同票选,包括贷款资金的审核需通过全体村民票选,以及贷款周期、金额、借贷利率、超期处罚等。贷款回收的利息可用于补充滚动的基金本金、年底分红给入股的农户、银行、南湾湖风景区旅游发展服务公司和日常办公经费等。多余的部分还可以用于社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提高社区农户福利待遇等。
图 6-1 生态旅游发展基金组织运行图
第 7 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和社区参与理论,采取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了景区周边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南湾湖风景区周边农户生计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1)南湾湖风景区周边农户家庭可持续生计水平整体为 0.669,处于“较好”类,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参与生态旅游农户可持续生计得分值较未参与生态旅游农户可持续生计高 4.5%,说明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生计策略选择,有助于推进农户生计资本积累和策略演化,达成扶贫、减贫效果。
(2)南湾湖风景区周边农户生计资本总体水平处在中等偏下,生计资本发展主要得益于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而自然资本较差,得分仅为 0.391。限于其可利用土地资源较少,用于旅游经营的土地有限,在后期发展中要借助合作经营或租赁等土地流转、土地综合整治等形式改善自然资本,增加生态旅游投资。
(3)南湾湖风景区周边农户生计策略比较单一,其中 70.69%的农户未参与生态旅游,生计策略主要以务农+外出打工为主,但普遍表达了对生态旅游的关注与兴趣,参与生态旅游的意愿很高。
(4)阻碍南湾湖风景区周边农户生计资本提升的主要因素分别是金融资本薄弱、自然资本不足、旅游投入不足、人力资本匮乏以及生计策略单一。为此,本文建议:①畅通贷款渠道,创建生态旅游发展基金;②增加生态旅游土地投资,改善自然资本不足;③完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生态旅游品牌;④进行生态旅游培训,培养专业人才;⑤创新生态旅游参与方式,丰富农户生计策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