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景观格局的演变及旅游空间规划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62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研究太原城市旅游核心区,以城市旅游地的演化和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两种角度出发,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以及优化对城市景观、生态过程、旅游发展间的关系展开研究。依托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说明 20 年来,太原市的公园与绿地、河湖水面以及林地景观比重与面积发生了先将后升的变化,并呈现出逐渐破碎的趋势,此三类景观的形状的日趋规则,也说明其受人类活动控制的程度在渐渐加强。再者,交通与建设用地比重在不断上升,破碎程度皆有所增强,其中,交通景观的形状日渐复杂,建设用地景观则相反。此外,耕地与仓储等六类非旅游型城市景观类型中,耕地在快速下降且渐趋消失。总的来说,太原城市景观多样性呈现出先升后降的特点。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城市旅游地景观格局的重要性
不同的景观格局对生态环境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其可以反映某一区域内整个生态格局的变化。当某一地区景观格局不合理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气候变暖以及城市灾害等。通过研究发现,景观格局的优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城市旅游地的景观格局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景观结构与总体格局。旅游空间结构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焦点。但是由于研究方法与思维的影响,使研究体系一直处于不够成熟阶段。随着景观生态研究理论出现,为旅游景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在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斑块和等级层次等理论的出现,使得旅游景观格局的研究得到应用。采用格局计算法进行旅游景观格局的定量研究是衡量旅游景观格局的第一步,而且,格局计算法为长期研究旅游景观格局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旅游活动的开展相互作用影响着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景观格局。城市景观、城市生态、城市旅游三者共同构成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景观生态系统,它们相互作用且相互制约。首先,从城市旅游开发上来讲,过快的开发和盲目的建设对城市景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使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分配不合理,各景观要素之间不能协调发展,以至于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各类城市病凸显,并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城市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了人地关系。其次,只注重局部设计的城市景观忽略了其整体,使得城市景观生态功能破碎化明显,同时忽视了旅游地演化过程中景观的重要作用。

............................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的内容
①以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理论研究为依据,结合景观生态学、旅游地理学、可持续发展和系统论对景观格局的研究找出新方向。
②通过对景观指数的量化分析,进而推演出太原市景观格局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③以太原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太原近 20 年的景观格局状况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④通过运用景观耗距模型,旅游地演化模型,进一步推演分析得出优化太原市景观格局的方案。
1.2.2 研究的意义
①理论意义
首先,从过去城市景观研究的成果看,大部分学者对景观格局变化和城市化视角下的驱动机制研究较多,将城市、旅游及景观三者相互结合研究很少,本文以太原为例,探究、考察太原市景观格局发生的改变,为景观生态与地理学的课题研究增添色彩。
其次,通过数理与相关技术的融合,逐渐形成了对城市旅游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有利于丰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②实践意义
首先,太原作为山西省全域旅游规划的核心区域,研究太原旅游景观格局的优化策略,可为太原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景观稳定性较高、生态性能叫好的土地开发模式,进而促进太原旅游开发和建设的发展。
其次,对太原景观格局演变的个例进行研究,对类似城市的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规划具有相关的借鉴意义。
最后,通过多学科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得出太原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概念认知
2.1.1 旅游空间规
2.1.1.1 空间规划
在空间规划范畴内,空间概念可以理解为人文地理学领域中所说的区域概念,在进行空间规划的探究时,可采用人文地理领域的有关理论作为基础,其中,这些理论包括地理分区、区位关系、人地关系和空间差异等。
空间规划被界定为在遵循空间发展框架及其规定的基础上,开展基础设施布局和空间开发的基础性工作,主要的开展的工作是策划开发战略、商讨开发政策、筹划开发项目和确定规划管制制度及规划的时间限制,以此确定具备功能关系的区域组织,使每寸土地得到充分使用,兼顾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目标和社会效益。
空间规划(spatial planning)的理念是欧盟组织在 1980 年期间提出的,上世纪 90年代末期,欧盟组织提出了欧洲发展远景(ESDP)规划,将 NUTS 确立为基本地域单元,提出欧盟国家在进行空间规划时必须遵守的准则是运用理性的管理方式进行,确保自然和文化遗产免遭破坏,指出空间开发的几大方向是:第一,使交通设备、通讯设备覆盖率提升,确保信息的流通、知识的获取;第二,促进城市体系朝均衡化、多中心化的方向发展;第三,重视城镇发展,形成新型城乡关系。

2.1.1.2 旅游空间
旅游空间具有多重意义,从目的地的角度看,旅游空间是将包括一定空间内的旅游资源、文化、服务、设施等综合而成的系统性的生态环境;从游客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旅游行为,游客在进入某个特定旅游空间时,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人文、活动等。总而言之,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共同构成了旅游空间,旅游空间是一定区域内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综合形成的氛围,是实施旅游活动的空间。

............................

2.2 研究综述
2.2.1 旅游空间规划研究
①国外研究
从当前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来看,国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针对旅游空间规划进行研究,在客源市场信息和旅游吸引物方面。Gunn(1988)通过将旅游目上的地划分为几种,一是都市型;二是放射型;三是扩展型,他认为这些旅游目的地形成了一个旅游空间的结构,并以此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即目的地地带、游览廊道及非吸引物腹地①。Dredge(1999)通过研究城市旅游空间布局模式,城市旅游空间规划模式包括“单结点”、“多结点”和“链状结点”②。
②国内研究
中国在旅游空间方面的探究集中在空间变化、空间结构方面,而针对旅游空间规划方面的研究成果显得较少。大多数学者基于城市和目的地以及区域三个层面入手,由旅游空间规划研究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
吴必虎(2001)是相关领域研究的先驱,并著有《旅游规划原理》一书。该书对旅游空间结构理论与规划应用分区域、环城游憩带、城市、旅游流、景区(点)五个角度进行分析与阐述,且总结出诸多国际国内的旅游空间结构模型,颇有参考意义①。相较之下,卞显红(2002)主要探讨了旅游空间的规划与布局,并对影响旅游空间经济和交通以及市场进行了详细分析②。而李夏阳(2016)基于旅游驱动力和机制,以及发展模式为基础,对三门峡市的发展现状,从而提出了一个核心、两个旅游带、三个分区、四个中心、七个地带的空间规划布局③。
总体上,有关旅游空间规划方面的研究大多处于理论阶段,对空间规划方法以及技术研究较少。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12
3.1 景观生态学 ...............................12
3.1.1 景观结构和功能理论 ..............................12
3.1.2 景观异质与整体性理论 ..........................13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0
4.1 研究区概况 ..................................20
4.1.1 自然资源 ..................................21
4.1.2 历史文化资源 ....................................21
第五章 基本结果与分析 ................................................30
5.1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与计算 .........................................30
5.1.1 景观指数的选取 ............................................30
5.1.2 景观指数的计算 ............................................31

第六章 太原市景观格局优化策略分析

6.1 基于生态功能的景观格局优化分析
太原市区是目前景观空间变化最明显的部分,整合相关资源,应借势太原生态建设契机,对太原市的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的格局进行优化。
利用 ARC MAP 的空间分析模块,通过累积耗费距离模型进行研究,把关键景观节点在空间格局上的分布以及数量与特点的结合放在首要位置,对廊道种类作出标准分类,使旅游景观形成了网络化、点到面兼备的完整生态系统格局。
6.1.1 景观生态功能价值分析
所谓生态系统服务,具体上包括了,为人类提供物质用品,精神用品,还有维持人类活动必须的空气等养分,与此同时,消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废品。和传统经济学的服务不同,生态系统的大部分无法进入市场,它更多的价值是为制定生态规划以及环境评价标准奠定基础。将其折算为流通货币的方法,可以有更直观的感受。
本文主要引用了 Costanza 生态系统的各项服务价值,关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效益价值的实验与数据来源及其算法与我国科学院谢高地等人作出的各异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①~②。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研究太原城市旅游核心区,以城市旅游地的演化和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两种角度出发,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以及优化对城市景观、生态过程、旅游发展间的关系展开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依托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说明 20 年来,太原市的公园与绿地、河湖水面以及林地景观比重与面积发生了先将后升的变化,并呈现出逐渐破碎的趋势,此三类景观的形状的日趋规则,也说明其受人类活动控制的程度在渐渐加强。再者,交通与建设用地比重在不断上升,破碎程度皆有所增强,其中,交通景观的形状日渐复杂,建设用地景观则相反。此外,耕地与仓储等六类非旅游型城市景观类型中,耕地在快速下降且渐趋消失。总的来说,太原城市景观多样性呈现出先升后降的特点。

(2)依托 GIS 技术,利用景观类型生态功能与累积耗费距离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联系景观功能与景观格局,赋景观以内涵,将研究区域实行设计优化。利用景观组分强化该区域的生态网络的紧密与连通,对城市发展过程的景观破碎和单一提出解决,最终提取了优化的 5 个重点单元,对研究区景观生态进行合理有效的指导。

(3)以城市旅游地景观演化模型为基础,太原市景观呈现出“后台化-旅游化”的变化,体现了城市发展与旅游发展的选择性,说明太原市当前属于成长型发展阶段。为适应该阶段,将景观类型的优化重点放在非旅游型城市景观向典型旅游景观的转换上,进而提高景观的旅游价值和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