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共青团组织
共青团是由 1922 年 5 月成立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演变而来的,于 1925 年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修正案)》中将共青团定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①共青团成员的年龄特征十分特殊,主要集中在 14 周岁至 28 岁之间,是涵盖了不同民族的群团组织,在我国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共青团在组织架构,规模数量,以及职能延伸方面与时俱进,逐步发展为与社会发展贴合的优秀青年组织。
共青团作为共产党的新鲜血液来源与得力助手,其职能主要表现在政治职能、社会职能两个方面。首先,共青团直接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并起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作用,政治性成为共青团的第一属性。这就要求共青团必须紧紧围绕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对青年进行思想引领,在思想和行动上认同党的主张,持续强化“四个意识”,持续坚定“四个自信”,持续做到“两个维护”,为共产党培养优秀的储备力量,有效实现党员队伍与团员队伍的衔接。其次,《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修正案)》中指出,共青团的现阶段任务是要为党、为国培养、输送人才,团结广大团员青年,投身祖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这体现出共青团团结、凝聚青年,夯实共产党执政青年基础的社会属性。共青团在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的同时,还发挥着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共青团通过创新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方式积极维护社会和谐、正能量发展。自党的十九大、团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共青团正被党和政府寄予更高的要求与新的希望。因此,共青团的职能定位相对特殊,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社会性,这也成为它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
......................
二、理论基础
(一)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主要是指政府连同其他社会组织,通过联系沟通联合管理公共事务,以获得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形式。政府与其它社会组织的公共治理的变革程度远远超过了单纯政府一个角色进行治理的变革,这样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是在政府失灵情况下的必然现象。
在新的公共治理中,政府扮演着多重角色,它不仅仅是单纯的公共资源的给予者,也是一个寻找具有管理潜质治理工具的“伯乐”。过去政府自上而下、层层下达命令的管理模式得到明显改变,如今更多的是在寻求各个管理主体之间平等合作的对话。①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要不断进行转变,其转变的本质就是要改变单一的社会治理的主体模式,“从无所不包的全能政府转变为职能有限的责任政府”,这正可以有效的避免政府失灵现象,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政府独裁行为。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共治理理论研究及实践起步较晚,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公共事务领域之中释放出越来越大的活力。共青团在公共治理领域之中,就属于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治理主体中的一个典型。共青团虽然不是政府组织,但是具有非政府的特性,始终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扮演着“第三部门”的角色,充分发挥着自身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它搭起连接党和政府与团员青年的桥梁,成为了公共治理平台中的建设者、维护者,逐步推动实现了从政府单一进行社会管理到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转变。
.....................
第二章 开封市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现状
一、调查设计与组织实施
(一)调查目的
调查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了解开封市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情况;二是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三是结合具体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开封市 6 所高校共青团组织,包括河南大学、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开封大学、黄河水利学院、文化职业艺术学院、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共有团员 11 万余人,团干部 8 千余人,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调查于 2020 年 1 月—2020 年 4 月开展,通过问卷星形式发放调查问卷 240 份,回收 231 份,回收率 96.2%,其中有效问卷 219 份,有效率 94.8%。文中对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情况描述分析,主要是基于本次调查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开封市6 所高校共青团组织负责人、团干部进行了访谈,丰富了调研材料,形成最终的调研数据。
(三)调查的主要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包括四部分内容:共青团组织负责人和团干部的基本情况、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领域、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对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看法,共 17 个题目,其中选择式问题 16 个,开放式问题 1 个。在调查中,高校共青团组织负责人、团干部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表达了他们真实的想法,调查范围典型、广泛,具有代表性。调查结果真实、客观、有效。
..............................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开封市高校共青团组织人员情况
1.学历较高
随着高校工作任务越来越复杂,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成员呈现出高学历特点。在笔者走访的开封市 6 所高校的共青团组织中,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工作成员中有 95%以上为中共党员,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65%(图 2.2.1)。
图 2.2.1 学历结构
根据调查显示,在开封市这 6 所高校的共青团组织中的团干部年龄在 30 岁以下的占 8%,35 岁以下的占 73%(图 2.2.2)。工作队伍的年轻化给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带来了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但是,这些团干部往往工作资历较浅,且有访谈对象透露,高校有年满 35 岁后就需要考虑转换岗位的规定,在访谈对象中大部分访谈对象从事共青团工作时间仅有 3 年左右,具有 5 年以上共青团工作经历的团干部仅占到问卷调查对象总数的 19%,且其中有近 10%的具有 5 年以上共青团工作经历的团干部表示会考虑转换岗位(图 2.2.3)。
图 2.2.2 年龄结构
.............................
第三章 开封市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问题及原因分析...............25
一、存在问题.................................25
(一)参与社会治理的独立性不够...............................25
(二)参与社会治理相关政策制定缺失............................26
第四章 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建议................................33
一、强化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支持................................................33
(一)完善顶层设计...................................33
(二)激发组织活力............................34
结 语..........................41
第四章 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支持
(一)完善顶层设计
一是厘清政府与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的职能定位。一直以来,在我国的社会治理格局中,政府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几乎承担了所有的职责,这种专管模式影响了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质量以及效率。因此,要激发社会参与的主动性,首先需要政府在以科学方法转移其自身职能的同时,推动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政府要持续加快有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将手中的权力适度下放给高校共青团,不断提升高校共青团与社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协作沟通能力,促进高校共青团组织的自身发展。在政策制定时向基层高校共青团组织倾斜,大力推进制度法规体系的建设,开展有效的工作测评,对工作项目进行筛选与优化,将任务逐级部署转变为整体资源倾斜,不断强化对市、区级高校共青团资源、载体以及服务手段的整合。政府作为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的制定者,必须要加快完善法规制度的速度,要结合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情况,出台具有操作性、动员性的法规与制度,进一步明确其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与权利,完善政府与高校共青团组织二者之间的沟通机制,正确引导高校共青团在确保合法性、合理性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服务。
二是完善社会治理监督机制,在加强政府监督的同时,组织发动媒体、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共同监督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同时,要进一步加快考核机制的完善速度,构建清晰科学、合理、有效的目标考核体系,在制定考核体系时避免不能“一家一制”现象,注意制度化、统一化与规范化,从宏观角度确定每一层级的具体指标,保证其有效性与可信度,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参与考核评估,规范考核方式,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要对考核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及时对目标考核体系进行更新与完善,推动自我评估与组织评估、工作进度与运行效率、经常化评估与制度化评估的不断融合,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服务效果。
............................
结语
当前,正值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在迅速的发展与变化之中,如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我国社会治理多元化与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将更多的职能交给社会力量来承担,这为共青团组织的不断革新与发展提供契机,也为其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性。共青团组织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有益探索,以更高质量的状态巩固在参与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
本研究在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理论的指导下,以开封市高校共青团组织为切入点,综合使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探索这些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在以现实为依据的基础上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出策略与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在表达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提供社会服务,调节社会矛盾以及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领域、成效方面,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然而,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在社会治理格局的持续推进下,出现了参与社会治理的独立性不够;参与社会治理相关政策制定缺失;参与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性不强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成长空间。如何积极化解这些不足与问题,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挑战。问题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社会治理快速的发展脚步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积极探索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方法。本文结合实际,提出强化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支持;建立参与社会治理多元共治格局;夯实参与社会治理人才资源基础;整合参与社会治理资源等政策建议,希望能对一些高校共青团组织的现实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