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这一战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大战略,纳入中国共产党党章,具有重要的意义的作用。2018年,中央下发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提出和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之前,中央政府早在2011年11月就召开了扶贫开发专题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农村扶贫开发总体思路和总体规划,随后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这个大纲为指导,我国农村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3,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农作扶贫开展工作期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一词,并明确提出农村扶贫必须做到事实就是和因地制宜,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在此基础上,中办和国办于2013年12月联合颁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建立并不断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领导干部驻村帮扶机制。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性提出“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指导下,国务院、中央农办、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实施方案》。在方案中对如何开展和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从精准识别、精准援助、精准管理、精准评估四个方面进行了重要部署和明确规划,充分体现了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创新机制与创新思维。
但在积极开展农村扶贫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城乡二次元结构遗留下的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距较大,导致农村很多土地无人耕种,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至城市,因而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外出打工或经商,但这样的情况虽然缓解了一定的贫困情况,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贫困问题。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将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也未能有效改进农村地区贫困和落后的局面。尽管我国已大力开展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但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并不非常顺利,存在一些阻碍推动农村扶贫工作落实的困境,如农民脱贫意识不足、缺乏内生动力、扶贫组织力量弱、扶贫资金有限且分配不科学等。因此,如何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地区贫困问题,如何有效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成为现今推动农村地区扶贫工作的重点方向。本文以T村精准扶贫工作及其实践困境为研究对象,并提出一些改善措施,以此为农村扶贫工作探索一条符合农村实际发展情况的精准扶贫措施。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全球约有70多亿人口,而相比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虽然总体经济水平比较高,但仍存在一定水平的贫富差距,因而贫困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的共性问题。而相比于发展中国家,国外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早就开始研究和推行精准扶贫理念,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尽管世界各国在贫困人口数量、贫困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在精准扶贫领域的研究方面也有一些相同之处。基于此,本文作者对国外精准扶贫相关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归纳,具体情况如下:
(1)关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
世界银行与阿尔伯特·帕克(2002)等学者就中国的县域扶贫模式进行研究,认为中国的这种扶贫模式易受政治因素影响,不仅没有解决大部分贫困人口问题,还由于缺乏完善的扶贫资金监督制度,而导致扶贫资金分配不合理,甚至将其挪作他用,极大地降低了农村扶贫效果[1]。另外,阿尔伯特·帕克(2007)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指出以贫困村为对象的“一刀切”扶贫模式不可行,并认为农村扶贫要切实结合各区域的不同情况,以村为单位的扶贫模式适用于偏远、劳动力不足的地区,而针对中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则应适用以户为单位的精准扶贫[2]。
Copestake等(2005)指出针对于贫困对象的金融信贷扶贫并非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因为经济较好的贫困户更能获得贷款,而实际的贫困户却因缺乏相应的关系和渠道而失去获得金融信贷的资格和机会,简而言之就是金融信贷扶贫只会惠利于较为富裕的穷人,不能从实际角度帮助真正贫困的穷人[3]。
(2)关于反扶贫个案的研究
Alatas等(2010)在对印尼640个村庄进行实地考察后得出,即使实行以村庄为单位的扶贫政策,依据各个村民的收入水平来划分贫困程度和识别贫困对象,但这种方法不具有精准性,主要是因为关于贫困的标准和认知,村民与政府规定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导致农村扶贫效果差强人意[4]。
Ahmed(2014)对孟加拉国CFPR扶贫项目进行考察,汇总出贫困对象识别的结论,即要明确贫困对象就必须积极深入了解当地社区及其知识,并尽可能地适应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不仅能掌握实际贫困对象和扶贫目标,还能实现扶贫资金的合理分配和适用,进而有效提高扶贫的效率和效果[5]。
.................................
第 2 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贫困的相关概念
2.1.1 贫困的定义
目前学术上对贫困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给出的看法和意见也不完全相同。意见较为统一的是贫困是相对于富裕而言的,即:贫困就是在物质生活层面和精神生活层面的需求表现出匮乏或短缺的一种状态[20]。
汤普什认为造成贫困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人整体抵御能力较弱,导致其致贫;二是获得外来帮助的机遇较少,在既没有扶贫资金又没有脱贫技能的前提下,贫困对象只能一直处于贫困或者更贫困的状态中。有学者认为应从基本的温饱满足度、社会活动情况和所需资源满足度等多方面来评估贫困者的贫困程度;有其他学者认为贫困者并非仅仅是物质缺乏,而是生活各方面所需都匮乏,而当一个人基本生活需求长期处于正常水平线以下,则表示其处于贫困状态[21]。
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曾是世界上最贫困的一个国家,对于贫困的定义,我国政府做出这样的总结,所谓的贫困就是处于社会生活基准线以下的家庭或个体,也就是说贫困家庭或个体不仅缺少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缺乏物资资料。童星和林闽钢认为贫困是对贫困精神意识、物质资源匮乏等的统称,是在经济来源极低和缺乏所需帮助机遇与能力的前提下,导致其长期处于各种生活必需品匮乏的一种状态[22]。
2.1.2 贫困的标准(1)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一是依据1985年购买力计算得出的年均可支配收入为370美元的普通标准;二是年均可支配收入为275美元的赤贫标准。
(2)欧洲经济委员会与国际劳动组织的贫困标准:前者是指家庭年收入约为一个成年人一般可支配收入,以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标准;后者是指制造业工人30%平均薪资的标准。
(3)我国的贫困标准:改革开放初期的贫困标准是满足一个人最低生存问题的标准,而农村贫困标准是指每人每天所需食物热量为2100千卡和食物支出占全部指出的60%,约为1274元;2011年,我国重新制定的贫困标准线为2300元。
...............................
2.2 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
2.2.1 精准扶贫的定义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涓滴漫灌型扶贫模式相对而言的,是指依据不同贫困类型的地区、不同特性贫困对象及其不同需求,按照精准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的原则,应用既定程序科学合理的分配各项扶贫资源的扶贫模式[23]。精准扶贫是在紧密联系新时代农村扶贫工作实际情况和不断克服不断出现的扶贫工作问题的基础上,在反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所逐步形成的新型扶贫模式[24]。
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是“扶真贫、真扶贫”,是依据中国实情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政策,具体来讲就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国家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对社会生活基准线以下的实际贫困户给予其所需的资源和提供有效的脱贫技术,以消除农村贫困、实现脱贫致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5]。
2.2.2 精准扶贫相关概念
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四个方面。
(1)精准识别政策实施的先决条件——精准识别,是采用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的方法,全面了解和掌握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以精准识别出真正需要帮助的扶贫对象;
(2)精准识别政策实施的核心——精准帮扶,是在对贫困对象做出精准识别的基础上,依据具体的致贫原因实施有针对性和有效的帮扶措施,做到因地、因人、因致贫原因实施专项扶贫政策。
(3)精准识别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精准管理,主要管理扶贫对象、扶贫项目、扶贫资金、扶贫措施和扶贫成效等。
(4)精准识别政策实施的监督机制——精准考核,主要采用精准考核办法对扶贫对象的脱贫效果进行考核,并建立脱贫和返贫动态管理机制,以及强化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效果,从而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达到预期目的。
......................................
第 3 章 T 村精准扶贫的现状分析 ............................... 14 3.1T 村基本情况 ................................... 14
3.1.1T 村经济基本情况 .......................... 14
3.1.2T 村贫困情况 ............................... 14
第 4 章 T 村精准扶贫的障碍因素 .............................. 21
4.1T 村精准扶贫的障碍 .............................. 21
4.1.1 贫困对象缺乏脱贫意识 .............................. 21
4.1.2 扶贫资金和项目运作不合理 ......................... 22
第 5 章 国内其他地区农村精准扶贫的经验借鉴 ......................... 28
5.1 安徽省圣迹村精准扶贫主要经验 ...................... 28
5.1.1 采用村民小组组内识别模式 ................ 28
5.1.2 加大精准服务政策建设 ................... 28
第 6 章 解决农村精准扶贫障碍的对策研究
6.1 激发脱贫致富积极性
6.1.1 加强贫困人口脱贫能力培训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国内农村地区贫困人群大多自身能力较低,或者本身存在一定的残疾等问题,导致劳动能力缺乏。所以在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这部分贫困人群的脱贫工作难度最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调查和统计,尤其是加大对自身能力较弱,身体存有残疾等这些贫困人群的了解,针对这些人群致贫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计划,做到政策到村、政策到户、政策到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39]。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农户科技培训、加强农户创业培训、实施专项技能培训等不同类型的培训活动,建立农户教育培训体系,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可以享受到的专项培训和针对性培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6.1.2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要重视文化在脱贫工作中的作用,重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文化建设来培养农民的现代化意识和文化水平,全面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提升村民脱贫能力[40]。在具体操作上,一方面贫困村可以建立阅览室。阅览室内设立与农户相关的各项政策报纸、宣传书籍、专项技能培训数据、现代农业生产书籍和现代农村发展介绍等相关书籍;另一方面,贫困村重视农户的培训、讲座和文化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各种培训班、科技文化讲座、文化宣传表演等活动吸引农户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提高农户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同时,贫困村还要重视外来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吸引年轻、有文化、有素养的人才扎根农村,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农村建设工作。
..................................
第 7 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