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市基层食药监管人员职业倦怠问题之MPA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23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1)国家高度重视食药监督管理工作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视度和要求日益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就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明确提出了“四个最严”(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工作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把食品安全纳入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加明确提出了“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的工作目标。
(2)基层食药监管人员工作任务日益加重

随着国家层面对食品药品的重视度日益提升,公众对食药监管人员的监管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食药监管人员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越来越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群众日常食药安全的守护者,其日常工作内容向下直接面对的是一线群众,对上则发挥着上级政策的执行和传达角色,各种工作任务压力下基层食药监管队伍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食药监管工作质量和水平。

(3)食药监管人员提高工作满意度的需要
众多学者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一直都是两个互相影响的因素。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水平直接影响着食药监管人员职业倦怠水平,也影响着食药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提高基层食药监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对改善监管人员职业倦怠、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


(二)国内外职业倦怠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职业倦怠相关文献综述
笔者查阅了大量国外学者对职业倦怠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国外对职业倦怠相关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前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描述研究阶段及 20 世纪 80 年代后的量化测评实证分析阶段。在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描述研究阶段,学者们主要将视角集中在职业倦怠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描述上,如职业倦怠的概念、内涵、表现、影响等;在后期的量化测评实证分析阶段,学者们则聚焦于对职业倦怠的结构分析、影响因素及因子测量、问卷设计、测量工具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美国著名学者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1974)首先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出现在服务行业中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并提出了判断职业倦怠的四个标准②。学者派因斯与卡弗莱(Pines&Kafry,1978)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为工作上的种种压力和困境,导致个人“情绪资源”被过度索取,进而在生理上、情感上、情绪上感受到的一种精疲力尽的状态①。马斯拉奇(Maslach,

1981)等人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人长期遭受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反应,主要表现在“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②。随着众多学者对职业倦怠相关概念和内涵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职业倦怠产生的相关理论模型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6 年德国著名医学家西格里斯特(Siegrist,1996)通过工作实践和调研研究,提出了“努力—回报”模型。该模型指出当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大于所得到回报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③。该模型所指的回报包括薪酬收益、发展前景等。学者摩尔(Moore,2000)提出了结果归因模型,该模型认为职业倦怠产生主要原因是工作环境因素而不是个体因素,包括工作中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任务分工等,个体职业倦怠感的产生通常是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产生的④。学者莱特和马斯拉奇(Leiter&Maslach,2001)提出“匹配—不匹配”模型,该模型认为,个人与工作之间的一种“匹配—不匹配”关系,当它们之间的匹配程度越小,越易产生职业倦怠。该理论认为,个体和组织在以下几个因素上的不匹配更易引起职业倦怠感:工作量、控制感、报酬、一致性、公平性、价值。由此,他们建议不能简单地将职业倦怠视为个人问题,需要从组织层面探讨解决策略⑤。
.........................

二、关键概念解析及研究理论基础

(一)关键概念解析
1.基层食药监管人员范畴
目前学术界关于“基层食药监管人员”的并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义,对“公务员”和“基层公务员”的定义较多。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有的学者以工作所在部门为标准进行划分,认为“基层公务员”指的是在基层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包括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法律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社会福利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机构工作人员①。

有的学者从工作性质的角度进行定义,认为“基层公务员”是指市级以下直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直接服务一线群众并接受群众监督的公务员,从政府机关等级关系看,“基层公务员”指的是下一级地方政府中的公务人员②;
有的学者从级别高低角度进行定义,认为“基层公务员”是指级别在县处级(不包含县处级)级别以下,就职于县(区)、乡(镇、办事处)的公务员③。
本文对于“基层食药监管人员”的概念认定,借鉴上述基层公务员的划分方法,将其界定为:在基层政府工作也就是在市级、区(县)级、乡(镇、办事处)级政府机关任职,级别在正科级别(含正科级)以下,纳入国家行政编制范围内,由国家财政承担其工资福利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者。

............................

(二)理论基础
1.匹配-不匹配理论
该理论是莱特和马斯拉奇(Leiter&Maslach,2001)共同提出的。他们认为,当工作者本人与其参与的工作在下述六个维度中的匹配性愈差,那么形成工作倦怠的几率愈高,这六个维度包括:工作量、薪酬回报、人际氛围、公平感、控制、价值观冲突。

工作量不匹配指个人每天所面对的工作量和自己的承受能力不匹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工作量过大和工作量过小。过大会使工作者感到压力,力不从心,无法胜任工作,工作量过小会使工作者感到无所事事,工作没有挑战性,缺乏动力。薪酬回报不匹配指的是组织中个体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或者是汇报没有达到与他们期望期望值。人际氛围不匹配是指当组织缺少良好的人际关系时,员工之前缺乏有效的良好沟通会感到孤单,从而工作倦怠感会上升。公平感不匹配指组织中个体在绩效考核、薪酬福利、职业晋升等切身利益遭遇不公平的对待时,会产生情绪耗竭、去个性化等职业倦怠问题。控制不匹配是指工作者对工作中所需要的资源不能有效掌握,缺乏一种安全感和控制感。价值观冲突指的是个体和组织的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出入或者个体不认可组织的价值观时,个体在组织环境中工作会感到很累,总是觉得得不到认可找不到朋友,时间长了就会不愿意与人交流,隔绝自己。

匹配—不匹配理论详细分析了工作本身与工作者个人两方面的不匹配所产生的导致职业倦怠问题,对我们在分析和研究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干预对策时,可以借鉴其六个维度。
.............................

三、K 市基层食药监管人员职业倦怠调查分析 ............................. 15
(一)调查地区和调查对象 ................................. 15
(二)问卷调查 .................................. 16
1.调查问卷的编制 ....................................... 16
2.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18
四、K 市基层食药监管人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 35
(一)社会层面原因分析 .................................... 35
1.社会关注点偏差 .................................... 35
2.社会支持度较低 .................................. 35
五、K 市基层食药监管人员职业倦怠缓解对策 ................................ 39
(一)社会层面 ............................................ 39
1.建立合理的社会公众预期 ......................................... 39
2.消除公众内心偏见 ............................ 39

五、K 市基层食药监管人员职业倦怠缓解对策

(一)社会层面
1.建立合理的社会公众预期
公务员由于职位的特殊性,很多时候会被大家特殊看待,认为其与普通大众具有一定的距离感。但是,公务员实际上也是来自普通大众的,他们的存在是为普通大众的幸福生活谋取福利的,因而在开展各项工作时需要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对于基层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来说,他们面对的是与人民群众的生命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与药品,因而工作的责任与压力较大,更加需要宽容的环境支持。基层食药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增强自身的政务公开透明度,让更多的社会群众了解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与办事流程、政策决策等,加强对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工作的理解与配合。另一方面,社会各类媒体要引导广大社会公众正确看待公务员身份,使其了解公务员的真实生活与工作常态,拉进群众与公务员的距离,降低社会公众对公务员的抵触与过高期待的心理,使公务员获取应有的尊重与理解,这也可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务员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

............................

六、结束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