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同样,国无信必颓,政无信则衰。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对政府提出了新的期待。互联网时代,通讯媒体迅速发展,网络信息日益多元化,政府的行政行为都浮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一方面加强了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另一方面信息的多元化网民的自由性加大了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难度。例如,突发事件频频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政府官员腐败问题不断滋生,医患矛盾尖锐,城市管理矛盾不断增加等等。如果这类问题事件不断出现在公众的视线和实际生活中,人们就会对政府的执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以及政府的执行力产生怀疑,政府的权威因此受损,政府公务员在人们心中的公信力会逐渐弱化,公众对政府体制和政权更加失望,社会发展人心涣散,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加。
地方政府作为执政党和中央政府各项纲领的具体执行者,他们和老百姓在一起打交道的时间更多,在很大程度上公众也更加依赖地方政府。一旦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降低,公信力就会被削弱,如果地方政府不能取信于民,那么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在公共权力的行使过程中就会面临很多阻碍,推行政策变得更加困难,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亟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①。该选题正是想从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目前社会上的新元素,公众的新需求以及中央对地方政府建设的新要求,深入分析新环境下政府公信力面临的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具体对策,最终完善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对政府公信力的学术研究是随着突发事件和网络舆论危机的增多而不断加强研究的。在 2003 年之前,虽然政府也曾提到过政府信用的说法,但是学术界对政府公信力研究成果较少。2003 年国内大范围爆发 “非典” 事件,社会各领域因为这场突发的危机而陷入恐慌,这不仅给公众造成了影响,对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场突发危机充分暴露了政府危机应对能力的不足,也削弱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非典事件过后,政府的责任和能力问题成为了国内学术界的热点话题,而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具体说来,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公信力概念界定研究。关于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学界给出了很多定义,主要有:行政能力说、信用资源说、关系说等。(1)能力说。能力说认为将政府获取社会公众信任的这种行为看作是一种能力,而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就代表着政府能力的高低。唐铁汉认为,政府公信力是一种能力,公信力的高低就是政府行政能力强弱的体现,公信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公信力高,政府就会拥有较强的影响力、组织力和号召力,体现着政府的服务意识、民主程度、信息公开程度和法治化的程度,公信力是公民依据自身的感受对政府作出的一种评价,他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和满意程度。张旭霞认为,政府绩效的高低与公信力的强弱呈现正相关,如果政府的绩效高,那么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就高,公信力就高,反之就会降低,公信力随着政府绩效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信用资源说。何显明认为,政府信用资源与政府公信力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政府的信用资源多,公信力就高,反之就低。政府公信力体现为政府的信用能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完全取决于政府拥有信用资源的多少。这种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为意识形态上,可以理解为公众对政府的信仰程度、对政府公共政策及公共制度公平性和合理性的感受,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感受直接关系到对政府的认可程度。王福鑫也认为,政府依据自身信用资源的多少行使公共权力,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获取公众和社会的认可,政府的公信力主要表现为政治合法性,它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础和核心;政府的行政行为对政府公信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
第 2 章 新媒体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新媒体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相关概念
2.1.1 新媒体
新媒体,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一种新的媒体形式,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New media”是新媒体一词的英文翻译。新媒体概念的提出人是美国的戈尔德马克。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是通过数字和网络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以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为渠道,向用户传播快捷、广泛的信息、为网民提供娱乐服务,实现双向交流的过程。新媒体整合了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满足了人们快捷高效的生活节奏,为广大网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方便人民进一步获取和采集信息。
本文中的新媒体主要指一切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依托互联网平台,将信息传递到手机、电脑等终端,人们通过微信、微博、贴吧等渠道接收或发布信息,充分实现信息互动交流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信息碎片化。
新媒体平台上承载了广泛的信息,每一个个体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互联网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信息,信息主要呈碎片化形式;二是网络身份虚拟化。“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虽然具有讽刺意味但也形象的说明了互联网的虚拟性,新媒体以互联网为平台,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电脑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受身份、学历和地位的影响,网络虚拟性一方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距离,另一方面也存在舆论危机;三是信息传递及时性。新媒体上的信息往往能以最快的速度得以传播,并通过网民相互转载实现信息传递的最大化,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一方面最大程度满足了公民的信息知情权,加强了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对政府的舆情应对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四是交互性。新媒体下的沟通是双向的,这为网民和政府的沟通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
国家通过微博、网站等形式发布信息,公民通过评论、点赞等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促进了公民的参与,另一方面最大化的收集了群众的意见,通过这种形式实现了及时活动。
2.1.2 地方政府
政府象征着国家的权威,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执行者,是国家公共利益的代表和管理者。政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是指一切行驶国家权力的机关,指国家的公共权力机构,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狭义的政府指的国家权力的执行机构即行政机关。本文中的政府主要指的是狭义的政府。“我国宪法意义上的地方政府分为三个层级:省级、县级、乡级,实际上,我国地方政府分为省级、市级、县级、乡级四个层级”①。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地方政府与公众的利益有着直接的联系,地方政府的言行举止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地方政府甚至整个政府的感受和评价。陈
..............................
2.2 新媒体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理论依据
2.2.1 社会契约理论
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社会契约论。该理论以霍布斯、卢梭等人为代表,该理论主要讲的是人与政府、人与人之间订立的一种契约关系,主要内容是在社会无序的状态下,人们为了获取稳定的生活,但仅依靠自己的能力又无法实现这样的愿望,因此人们主动放弃一部分权利建立一个公共组织,在契约基础上形成的组织就是代表公众利益的国家。在契约关系已经存下的前提下,政府公信力就成为了契约关系能否存续的一种重要因素。如果政府能有效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长治久安,那么公众就会继续信任政府,社会契约关系得以维持;如果政府无法履行人民赋予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和需求,或者是违反了公众利益,人们就会质疑政府的行政能力,对政府产生怀疑,甚至威胁到政府的存续。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来看,政府是人与人之间、公众与政府订立契约而产生的,契约的存续以公众的信任为基础,因此,政府从成立开始就具备了公信力的来源基础。
本文借助社会契约理论进行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强调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公信力的来源基础,强调政府和公信之间的契约关系以信任为基础,二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一旦不存续将威胁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政府应该提高自身建设,增强民众的信任程度,维护自身的权威,加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建设。社会契约论为加强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意义。
2.2.2 治理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由此可见,国家多治理现代化的重视程度,治理现代化不仅意味着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更意味着政府治理手段的多样化,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治理手段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
3.1 新媒体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17
3.1.1 新媒体丰富了政民之间的沟通方式..........................20
3.1.2 新媒体促进了社会对地方政府的监督...........................23
第 4 章 新媒体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问题的原因........................33
4.1 地方政府新媒体运用能力不足.........................................33
4.1.1 地方政府缺乏与时俱进的新媒体理念..........................33
4.1.2 地方政府缺乏新媒体教育培训机制.................................33
第 5 章 新媒体视角下加强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39
5.1 提高地方政府对新媒体的认识与运用能力.............................39
5.1.1 树立与时俱进的新媒体理念...................................39
5.1.2 建立健全新媒体培训机制.......................................40
第 5 章 新媒体视角下加强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
5.1 提高地方政府对新媒体的认识与运用能力
5.1.1 树立与时俱进的新媒体理念
治理理论认为政府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手段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具有多样性。新媒体下,地方政府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新媒体理念,合理运用新媒体提升自身公信力水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政府的工作都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是舆论的方向标和政府外部监督的主要力量。新闻媒体是连接政府和公众的重要媒介,一方面,新闻媒体对地方政府的工作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新闻媒体是收集和倾听群众意见的重要渠道。首先,地方政府应该重视倾听新媒体的意见。互联网的发展下,新媒体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重要声音,新媒体上呈现了公众不同的建议与想法,集合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声音,地方政府用该充分运用新媒体,倾听新媒体中的重要意见。其次,正确认识新媒体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积极作用。一方面,由于新媒体自身的透明性与公开性,新媒体对地方政府的行政工作具有很大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先进性与技术性,有助于政府提高自身的政务服务水平。
新媒体下,某些地方政府公职人员不作为少作为的根本原因还是怕出错,害怕自己的错误暴露在新媒体之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这一机制主要是为了鼓励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行政干部,鼓励他们勇于创新、不怕失败,不怕出错,敢于尝试,不断为国家和老百姓的公共利益谋取福利。
...............................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