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根据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发布:截至到 2018 年 12 月,我国手机网民用户规模就高达 8.17 亿,较 2017全年新增网民5653 万人。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高达98.6%,互联网普及率达59.6%。由于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公民广泛地参与到由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公共舆论的讨论当中。
现阶段我国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开展政府公务,不断地促进我国政务服务改革的进程。随着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下的媒介平台已经成为公共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集散地,同时互联网也成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平台。当公共舆论的发展涉及许多人的利益时,人们会时刻关注政府对于关注事件的公共决策,与此同时国家管理者也会通过网络获取公众对于公共政策与管理舆情信息的态度,了解民众在公共事件发生后不同阶段的思想动态。①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促进公众广泛参与公共事务,公众在破碎化状态中的实时在线沟通成为常态,全民皆是“媒体人”的时代,每个人手中都有“麦克风”,公共舆论通过新媒体传播媒介,更加迅速地进入到大众的视野。
在这空前繁荣的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处于最好又是最坏的时代。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态度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公众事件的决策,而是积极地发言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件决策的过程之中。一方面,它使我国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但另一方面,消极的言论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面对良莠不济的公共舆论,政府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危机、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网络公共舆论场环境纷繁复杂,在突发事件爆发后公共舆论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影响甚至左右着现实问题解决对策的走向,公共舆论的爆发颠覆着我国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公民的舆论日益影响着政府的管理与决策。
..............................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 18 世纪中叶西方对于舆论的重要性有了普遍的认识,认为舆论、公共舆论(Public opinion)是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的“舆论”研究领域里,舆论所包含的是“人民主权”的国家事务管理理念,西方的这种“人民主权”理念产生于文艺复兴时代。1762 年卢梭在著作《社会契约论》中将“公众”与“意见”合并组合为一个概念,即“舆论”。①卢梭认为舆论是“人民心中的法律”,因此行政学的创始人威尔逊将公共舆论归为行政学这个研究领域,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政府政策的实施,②他逐渐意识到在政府行政和民主化建设过程中公共舆论具有重大的意义,他认为公共舆论是公众监督公共政策实施的手段之一,西方学者逐渐意识到随着民主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舆论在民主化建设进程中的意义。自此之后,西方的许多学者逐渐开始重视舆论的研究,并对舆论展开了多个角度及领域的研究。
在进入 20 世纪之后,西方市民社会迅速发展,人们对民主化的要求也与之前有所不同,人们开始对传统的舆论观产生质疑态度,公众的现代舆论观开始逐步形成。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李普曼,他的研究具有实证主义的精神,他认为要让公共事务管理更有效率,就要通过对社会管理的途径而不能仅仅依靠公民对于公共舆论的自觉,同时认为不应该赋予公共舆论最大限度的自由。②他强调要对公共舆论实施管理,从此,行政管理与公共舆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从之前强调公共舆论的权利转向为强调对公共舆论的控制。
20 世纪关于对公共舆论的讨论,诺依曼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事件中之所以保持沉默,是因为人们的从众心理导致都害怕成为少数的那一部分,陷于被大多数支持者孤立的状态。在一个事件中伴随着赞成观点人数的增多,持相反观点的人数就以螺旋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少。③在诺依曼的研究中微妙的一点是媒体作为公共舆论代表怎么影响舆论,而不是传统媒体直接影响舆论。除此之外关于舆论的讨论,西方的学者还有一个分歧就是认为舆论见解的总和是“一致的意见”还是“无数个人意见相加”?马克塞指出:人们政治观念的总和并不能真正的发挥效力,他们认为舆论应该是相同的结论或者结论基础上的情感上的意见统一。在舆论研究中西方部分学者认为是特定公众群体的意见,从精英意见中提炼而出的。不同国家舆论管理研究都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态势,通过政治学、行政学、心理学、传播学等不同学科研究公共舆论。无论对舆论如何定义,西方学者都认为,舆论是人的精神与行为的一致公正的表达,为了确保舆论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必须强调意见的“充分一致”。
....................................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其辨析
2.1.1 新媒体
新媒体是在新的数字技术支持下公众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网络等传播途径获取最新信息出现的媒体形态,是相对于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一个新的传播媒介。新媒体技术的传播方式下,每一个人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创造者,公众广泛的应用新媒体媒介交流和互动实现信息的互动传播。目前蓬勃发展的新媒体也会随着高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方式的更新也会继续更新换代,新媒体的形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将来也会出现更先进的传播手段代替现阶段的新媒体成为未来的“新”媒体。①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即时性的传播特征。
2.1.2 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环境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以数字网络为基础的大众传播环境。新媒体环境下整合传统媒体利用互联网平台相互交流,每一个使用者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网络等传播途径获取最新信息的环境,改变了传统舆论传播一对多模式。公众可以便捷地行使监督权,利用新媒体在网络上对公共事件进行讨论。在新媒体广泛传播的时代,传播路径及媒介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形成了公共舆论渠道的多层次、多样化。新媒体环境下的快速传播机制导致在突发事件下爆发后会产生更多新舆情,这也就对政府对于公共舆论引导和规范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2.1.3 公共舆论
公共舆论指支持某种观点的公民人数超过总人数的 1/3,对某一问题具有共同倾向性的看法或意见。②在舆论管理的研究过程中,舆论这个词语在 18-19 世纪逐渐发展成为公共舆论,研究内容从“舆论”到“公共舆论 ”的演变,不仅仅只是在词语上的变化,它其实也是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引起管理主体对公共舆论态度的变化,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公共舆论的讨论一定程度反映了某个团体的利益、愿望和诉求,在网络意见讨论过程中公民的态度混杂着理性和非理性的成分。因此,本篇所讨论的公共舆论管理实质上就是政府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公共舆论问题的管理,这属于一种行政行为。
..............................
2.2 理论基础
2.2.1 媒介传播理论
公共舆论在新媒体媒介传播环境研究过程中涉及媒介传播的相关概念,在本篇文章的研究中关于媒介传播的理论有议程设置理论、意见领袖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的传播理论有以下三种:一是美国传播学家 M.E.麦库姆斯与 D.L.肖:议程设置理论,他认为对于大众传播管理者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定向人们关注哪些事件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这种议程能影响人们思考问题,也能影响人们怎么思考。他认为媒介并非只是被动地记录现实,而可以是有立场、有选择地将现实再构建之后根据议程设置需要提供给公众。政府可以利用媒体平台将某些舆论讨论的热门话题或公众争议的焦点,传播政府想要传递的舆论走向,这样也会引导一部分网民重新审视问题的走向,①但应该站在正义的立场设置议程理论。②二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罗杰斯等人提出的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理论,该理论指出在大众媒介过程中影响人际交流传播主要有两种因素:影响流和信息流,根据他们的研究结论显示在大多数情况下,舆论信息通过大众媒介直接传输给公众,通过中介的意见发酵传播影响公众观点,这里所说的影响公众意见的中介就是“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意见领袖首先对事件做出反应,用自己的观点形成一个舆论场,然后通过观点的相互传播迅速影响周围人的意见与态度,直至该观点成为大多数的观点。在改变公众态度的效果上,公众之间的相互传播的效力往往要大于新闻媒体。①三是“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心理学家实验研究证明,每个人都是一种社会动物,在一个众多意见的支持观点下,人们会积极该观点的“舆论领袖”靠拢,甚至模仿该舆论环境下人们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行为。部分公众为了避免自己的意见处于孤立的状态,在一个社会事件环境不明朗时会先感受大多数人的意见。正是由于人们在事件发生时候个人态度的从众心理,德国传播学家诺依曼在 1974 年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提出公众在一个事件讨论过程中,如果个人的意见态度跟大多数人的意见是一致的时候,就会积极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言论,意见支持偏少的一方就会伴随着主要群体意见的一方意见呼声的不断增强逐渐趋于沉默,这时就会出现一边舆论呼声越来越高,另一边越来越趋向沉默的螺旋状态。②随着网络环境发展的复杂化,传统的媒介传播环境发生了变化,在现阶段的舆论环境下要想改变“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构成的媒介环境和公众的价值观,对“沉默的螺旋”这一传统的传播理论带来了挑战。
..............................
第 3 章 新媒体环境对我国公共舆论管理产生的影响..................................13
3.1 新媒体环境对公共舆论管理产生的积极影响.................................133.1.1 加强社会监督功能....................................13
3.1.2 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13
第 4 章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公共舆论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18
4.1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公共舆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8
4.1.1 公共舆论监管效率低...............................18
4.1.2 主体责任不明确......................................19
第 5 章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我国公共舆论管理的对策..................................................26
5.1 提高舆论管理技术水平.........................................26
5.1.1 加快网络技术人才建设..............................................26
5.1.2 完善舆论危机预警技术............................................27
第 5 章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我国公共舆论管理的对策
5.1 提高舆论管理技术水平
在如今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重大。一个大 V 的帖子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新闻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复杂多变的网络舆论环境给政府管理舆论的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考验,仅仅依靠人工应对海量的网络信息的分析处理是一项艰巨的考验,如何通过现代技术来增强网络舆论风险的监管,成为当下提高舆论管理效率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网络舆论检测技术也日臻成熟,但是尚未广泛运用,结合现阶段政府在舆论引导的现实基础上,加快网络监管人才的建设培养更多专业的管理人才,只有人才建设的不断增强才能保障管理的科学化。建立舆论危机的事前预警机制,不断地提高管理效率。增强舆论事中监测技术,保障在公共舆论爆发时及时监测舆情的进展。通过人力与技术为舆论管理过程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
5.1.1 加快网络技术人才建设
在舆论管理过程中少不了对于舆论管理的专业人才,无论是在对网络媒体的建设和完善,还是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与控制最后的着力点还是在于人,因此和谐网络环境的构建,首先要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技术与能力素养。当前在政府管理机构中,网络舆论监管主要是由公安系统的网络警察执行,他们具备懂法律、懂技术的能力,但是缺乏对于网络公共舆论的敏感性,且由于舆论的及时性和不确定性突发事件的爆发,对于舆论的管理让许多政府人员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公共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坚守道德准则,牢记为民服务做到科学公正的管理与监督。
........................
第 6 章 总结
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公众舆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监督作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发展影响着我国公共事务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在当前公共舆论力量日益壮大的信息时代,面对良莠不济的舆论场,政府必须要对网络公共舆论加以监管,对舆论的传播进行科学引导和调控,共同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论文针对现阶段我国网络公共舆论及其政府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的基础上,对政府的公共舆论监管方式提出构想,政府、公民、新闻媒体等主体运用自身优势,充分引导网络公共舆论发挥传播过程中的积极影响,调控网络公共舆论避免在社会传播中产生消极影响。网络舆论管理是政府在监管基础上的引导与规范,不是“一刀切”“大包干”的全权管理与控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健全网络舆论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网络环境,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最终实现网络公共舆论的有效监管,发挥网络公共舆论的积极作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社会意识形态的支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