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中农民政治参与问题之MPA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27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MPA论文,本文以提升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中的农民政治参与为研究目标,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其次,介绍了协商民主与农民政治参与的概念,详细论述了协商民主与农民政治参与的理论内涵,分析了二者在培育民主氛围、规范民主秩序、实现乡村善治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时期,在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因此,为了更好地迎接新时期的挑战、牢牢抓住新时期的机遇,必须将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作为归宿与目标。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实现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应有之意。推进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有利于在新时期促进乡村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主体的治理素质与治理能力。通过协商民主等形式使多元主体充分发挥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就成为实现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推动基层协商民主下的农村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建设,必将助推乡村善治目标的实现。

公民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是事关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如何让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如何让人民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都是我国政治建设的重要落脚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公民政治参与权利的落实程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农民政治参与体现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也体现了基层协商民主的内在要求,因而,要想实现乡村善治的总体目标,必须提高农民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政治参与水平和质量。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学者对基层协商民主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界关于协商民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2001 年,哈贝马斯访华,把协商政治与协商民主的概念传入中国,2002 年,俞可平在《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热点问题》一文中谈到协商民主,指出“协商民主是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是当代民主的核心所在”[1],在这之后,协商民主理论开始走入广大国内学者的视线,并且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据查阅到的相关文件与研究资料,国内对于协商民主的研究成果多以专著的形式发表,而这些专著的研究视角又是基于微观研究与个案研究,基于宏观、系统性视角的研究专著仍然相对较少。在国内,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基层协商民主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有:陈家刚所著的《协商民主与中国当代政治》、林尚立所著的《协商民主:中国的创造与实践》、何包钢所著的《协商民主:理论方法与实践》。这些著作都涵盖了对基层协商民主全面、系统的论述,为我国更好地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理论指导。
关于基层协商民主重要作用的论述,林尚立在《协商民主:中国的创造与实践》中指出:“基层民主发展要在划定的空间中同时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求,关键在于深化基层民主,其核心就是扩大基层民主的自治性和参与性,即让人民群众能够在这个空间以及这个空间所形成的民主舞台上充分行使其民主的权利,实现当家作主。”[2]李君如在《协商民主在中国》中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在基层开展协商民主,可以为各利益主体提供一个对话、磋商、交流、沟通的平台,促成各方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减少非理性表达的风险,最终达到各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与相互信任,实现人民利益的真正满足。”
关于目前我国基层协商民主面临的困境及未来发展的问题上,胡永保、杨弘在《中国农村基层协商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一文中指出,“当前中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面临着如下困境:参与主体理性不足、参与成本过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针对如上问题,应通过提升治理主体的参政理性,完善农村协商治理的具体制度安排,优化农村治理的资源配置。”
................................

第二章 主要概念与基本理论

一、主要概念
(一)协商民主
1980 年,约瑟夫·毕赛特提出了协商民主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经过数年的发展,日益成熟,尽管关于协商民主的概念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学者们对于协商民主的基本特征已经形成了普遍共识。第一,参与主体的多元性。政府不再只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公民个人与社会组织也可以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多元主体通过协商民主建构的平台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和沟通,从而更加有序地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类新老问题。第二,协商内容的公共性。协商民主不是竞争的市场,而是一个进行公共探讨的平台,因此,协商要坚持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着眼于社会公共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问题都可以作为可以协商的议题。第三,理性协商。参与协商的必要条件是理性思维,只有参与者充分尊重他人的利益诉求,认真听取他人的建议,突破自身利益的局限性,理性地参与协商,才能充分地彰显协商民主的优越性。

在中国社会早有协商民主的实践,但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民主理论和治理方式,协商民主却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作为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先行者,俞可平在《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热点问题》中指出:“协商民主就是公民通过自由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16]此后,协商民主在中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综上所述,协商民主就是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公民、集体和社会组织,根据法定程序,对公共事务以及涉及共同利益的社会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相应观点,同时充分考量其他各方的意见建议,集聚各方意见以达成共识的过程,其本质是协商,核心目的是凝聚共识。

...........................

二、基本理论
(一)协商民主理论
二十世纪后期,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主要标志就是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协商民主理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产生。第一,西方学者对代议制民主的反思和批评。西方学者认为代议制民主是建立在自利性政治理论之上的,它使贫困者与无权者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国家权力被少数的垄断政党所控制,这不利于社会公正和公平,而协商民主的出现有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第二,协商民主是社团民主高度发展的产物。十八世纪末,美国社会开始出现社团,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社团数量超过了 200 万个,各类社会团体加强了公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营造了互利共赢的社会氛围,为协商民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满足社会发展的内在诉求。二十世纪末,社会多元化的特征愈发明显,新旧社会问题交织,“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是为了解决西方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多元文化社会中潜在的深刻而持久的道德冲突,以及不同种族文化团体之间由于认知资源的不平等而造成的多数人难以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的问题。”[20]随后,经过诸多学者的推动,协商民主得到了发展和丰富。曼宁将寻求合法性基础作为协商民主的研究出发点,他认为政治决定的合法性来源于协商过程。罗尔斯阐述了公共理性思想,着重解决在理性多元主义的背景下如何确保政治正义与社会稳定的实现。这些西方政治学家从合法性、决策机制、协商程序等方面对协商民主的概念进行了充分解释,使协商民主发展成一种主流的民主理论。
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协商民主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为我国协商民主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2015 年,中央相继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对协商民主的运行程序、协商方式、结果反馈等重要方面做出了详尽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并指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两种形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21]自此,国内许多学者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研究。张宇、刘伟忠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首要前提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平等对话为基本形式,以增强社会福祉为目标,体现了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统一。”[22]陈怀平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协商主体充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与政府进行政治互动的过程。”[2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是适应我国国情的产物,必将有力推进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

第三章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中农民政治参与的既有成效与问题............................18

一、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中农民政治参与的既有成效..............................18
(一)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18
(二)农民对协商民主期望值不断提升..........................................18
第四章、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25
一、农民参与协商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为支撑......................................25
(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慢、水平低..............................................25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来源单一..............................................26
第五章 推进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对策........................................34
一、发展经济,夯实政治参与的经济基础.............................34
(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34
(二)切实增加农民收入...................................35

第五章 推进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对策

一、发展经济,夯实政治参与的经济基础
(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提升农民在基层协商中的政治参与度,解决现阶段农民协商参与中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改善农村落后的经济发展局面,大力推进乡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大力发展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推动农民积极参与协商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首先,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在农村的产业结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提升。广大农村地区要依托于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帮扶。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政策契机。基层政府要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将产业兴旺摆在重要位置,依靠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牢牢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竭力提升农业生产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农业实现转型化发展。促进农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着力推进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的质量。推动水利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提高农田的防洪抗旱能力。推动农业生产的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应用,利用科学技术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推动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跨越融合发展。将农业作为基础,开发研究农业的多种功能,提高农业的价值链,增加农业的利益链,通过股份、分红等方式,实现农业收益的合理分配,为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证。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对农产品加工开展提质行动,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针对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招商引资,支持各类企业将服务网点延伸至农村地区,建立销售农产品的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推动农产品实现流通现代化。开展具有乡村风情特色的第三产业,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程,打造一批设施设备完善、功能风格多样的休闲观光区、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