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带新与以新促老?基于主客体互倚模型的知识转移之企业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86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知识经济时代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的角色被解释为:应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并以此提供产品和服务,知识逐渐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企业绩效的提高,作为知识管理活动过程的核心环节,有效的知识转移使组织获取和保留所需知识,是提升组织知识管理产出的关键,是防止组织失忆的重要手段。从源头上来说,任何知识都最先都是由个人创造并存储的,因此工作场所中的个体间知识转移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知识转移可以使员工感受到自身价值或是增强员工间的联系感,为员工彼此接收学习知识得到提高或通过向他人传授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创造了机会,有助于激发创新。

(2)工作场所年龄多元化
2017年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显示,年龄在50岁到59岁的人群已达到了1.78亿,占总人口的13.58%(截至2016年底,抽样比为0.837?)。根据该统计结果,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正不断延长,随之而来的是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以及劳动市场上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新转变。为引导当前社会合理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正确认识和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陈建安等(2017)认为,延退政策的制定充分考虑到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增长的趋势,随着该政策的贯彻实施,工作场所中员工年龄多元化定将愈加凸显,进而对员工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汪长玉和左美云(2017)发表了相似观点,认为在人口结构变动和延退政策的双重影响下,我国企业组织的员工年龄日益多元化,并且可以预见,随着法定工作年龄延长,未来一段时期组织内员工年龄多元化将逐渐成为常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是企业常见的促进知识转移的管理实践。以银行业为例,新入职的银行职员通常会与经验丰富的老员工结对。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形成互助协作的工作氛围,帮助新职员迅速掌握所需的工作技能,高效率地熟悉业务知识,并且更容易融入组织当中,从而有助于组织整体工作绩效的提升(万钧,2018)。值得注意的是,伴随企业员工年龄结构的新变化,新老员工的年龄差呈现扩大趋势,赋予了“新”与“老”更具象的内涵。在一项以医疗行业从业者为样本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相较于同辈知识转移,代际员工之间的知识转移更有助于促进年轻员工的创新行为(汪长玉和左美云,2018)。该研究关注了跨年龄员工互动的价值,但未对“如何促进新老员工互动”做出更进一步探讨。本文认为,为适应当前年龄多元化的组织情境,需继续深入挖掘员工“新老之别”对于企业组织的意义,探索新老员工互动之道。

另一方面,知识转移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议题深受企业组织重视(何奕,2019)。对组织而言,当不同年龄的员工使用有价值的非同质知识时,年长和年轻的员工可以从彼此的知识中获益(Burmeister 和 Deller,2016)。年轻的员工可能会向年长的同事演示如何使用新的电脑软件,而年长的员工可以分享和讨论公司的特定知识,并可能指导年轻的同事如何在公司工作(Gerpott 等,2017)。组织内部的知识转移是一场博弈,困扰当前企业管理者的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员工知识转移意愿的形成。因此,如何促进个体间的知识转移,如何识别影响个体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成为众多组织亟待探索的共同问题。
本文联系企业管理研究的实际需求,结合上述的特殊时代背景,将研究目的聚焦于探索年龄多元化工作场所中,年龄多元化氛围对不同年龄的员工间的知识转移行为的影响。本文将重点讨论下述问题:

(1)在年龄多元化的工作场所中,年龄多元化氛围对不同年龄员工间的知识转移行为是否存在影响?
(2)若有影响,该过程是否受知识转移双方实足年龄差的调节?
.........................

第 2 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兴起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该理论的使用者通常采用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观点从微观角度研究人类的行为、情感、产出与沟通。社会交换理论探讨了一个应用广泛的人际交往模型,早期研究者认为,社会交换体现了一种交往关系,关系双方在重复交往的过程中采取互动的行为,为对方提供产品,与对方进行沟通。该理论在营销领域和管理领域都有着较多成熟的运用。

SET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理解人际交往,认为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假定了个体采取交换行为是基于该行为将获得对等回报这一预判;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会交换过程中不存在书面的协议与规定,因而无法确保预期回报的最终获取(Sheng Wu 等,2006)。换言之,社会交换着重刻画了一种利益互惠的行为,即行为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帮助、支持等,并由此使对方产生回报的义务,但这种行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为对方回报的意愿与时间难以准确把握。正由于未来回报的确切形式和时间点往往是分散的,信任和长期导向成为社会交换关系的关键。

社会交换成立的隐含条件是,行为双方藉由彼此交换特有资源达到互利的目的,而且这种利益往往是非即刻的,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利益和互相依赖。根据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个体通过对成本和收益的利己分析来调节与他人的互动。知识转移可视为一种交换行为,当预期将来会有一些好处时,诸如知识转移之类的行为就会得到促进。

该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为:若年龄多元化工作场所中的某些因素影响到知识转移双方的利己分析,就有可能对知识转移行为产生影响。
.............................

2.2 知识转移相关研究
2.2.1 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1)知识转移国内研究现状
鉴于不同文献中对概念的不同表述,为对该领域研究现状进行整体把握,笔者在中国知网中对检索式SU=(‘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分享’+‘知识传承’)在经济与管理分类下进行检索。获得13587篇匹配文献(数据更新至2019年3月),其中包括期刊文献8千余篇,论文4千余篇。
在检索式中加入“员工”取并集,得到知识转移与员工相关的研究3017篇。从文献数量来看,国内知识转移研究起步于90年代末,在随后的十年间该主题关注度持续上升。近五年发文量较高峰期(306篇)小有下滑,但每年仍有不低于百篇的新研究发表(如图2-1所示)。

...........................

第 3 章研究模型构建 ...................................... 24
3.1 关键构念定义 .................................... 24
3.2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24
3.2.1 研究假设 ................................. 24
3.2.2 模型构建 ................................ 27
第 4 章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29
4.1 研究设计 ............................................... 29
4.1.1 数据收集 ..................................... 29
4.1.2 测量工具 .............................. 29
第 5 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5.1 研究结论 ........................................ 41
5.2 对策建议 ....................................... 42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44

第 4 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法来获取研究数据。共发放问卷 240 份,回收问卷206 份。只有当对子员工双方数据都有效时才记为问卷有效,经过数据清洗并剔除无效问卷后,最后共筛得 192 份有效问卷用于研究,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80.00%,也即得到 96 个有效的配对样本。
本研究的数据采集自江西省的数家中大型银行,作此行业限定是考虑到该行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并且面临劳动力老龄化的挑战。本研究的调研对象为上述金融机构的员工。数据收集过程中,主要通过与数据采集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沟通,由人力资源部门核定符合标准的员工对子,并发出问卷。

根据研究设计,参与调研的员工对子必须由处于同一工作场所的同事组成,且结对的两名员工间存在面对面定期工作交流(至少每周一次)。其次,结为对子参与调研的两名配对员工间,不存在正式等级关系(如,上司与下属)。在年龄节点的选取上,虽现有研究中对于年长员工的构成未有明确定义,但研究人员经常使用 45 岁及以上作为组织研究的年龄节点。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是一项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赵耀辉教授负责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与美国的 HRS 数据库并行,项目数据用于研究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对老龄化问题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该项目数据收集对象为中国中老年人,年龄标准为大于等于 45 岁。以此为参考,本研究在问卷设计中所采用的年龄标准,要求较为年长的员工其年龄必须在 45 岁以上,而相对年轻的员工其年龄必须低于 35 岁,确保了配对填写问卷的两名员工的最小年龄差异为 10 年。在满足其他所有标准的前提下,结为对子参与调研的两名配对员工可来自不同的工作部门。
...........................

第 5 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通过对以往文献进行回顾,经过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采用 APIM_SEM、Amos24.0、SPSS20.0 等统计软件实现数据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同源偏差分析、量表信效度分析、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主客体互倚模型检验等),本文最后得出以下结论:
(1)对于不同年龄的知识转移双方,年龄多元化氛围可以正向预测其知识分享行为,且该效应不具备年龄区分性。控制主体效应后,研究未发现显著的客体效应。
(2)对于不同年龄的知识转移双方,年龄多元化氛围可以正向预测其知识接收行为,且该效应不具备年龄区分性。控制主体效应后,研究未发现显著的客体效应。
(3)在年龄多元化氛围正向影响二元知识分享的过程中,二元主体的实足年龄差并未起到调节作用。
(4)在年龄多元化氛围正向影响二元知识接收的过程中,二元主体的实足年龄差并未起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