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机器人产业竞争力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10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839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世界范围内机器人的市场需求量呈上升趋势,尤其以亚洲的市场需求量最大。2013 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机器人需求量最大的国家,且在未来几年里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预计 2014 年亚洲工业机器人需求增长量为 21%,主要增长来自于中国大陆、台湾及东南亚地区。2014 年,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销售量将达到 50000 台,2015-2017 年的平均增长很可能达到 25%。2017 年的工业机器人销售量将达到 10 万台,届时中国工厂里将有 40 万台的工业机器人。迈克尔·波特曾提出 “国内市场需求条件有助于建立竞争优势”。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量将能够极大地刺激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但是,巨大的市场潜力必定会招徕国外机器人巨头企业的参与,技术上的优势使他们获得先天的竞争优势,国内企业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外企业的技术优势将对国内企业的发展施加巨大的压力从而对国内机器人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压力。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工业 4.0 时代,只有增强本地区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力才能够在国内机器人市场份额的争夺中拔得头魁,从而能够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空前繁盛,尤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市为代表。各地区机器人产业园区相继建成,产业集群效应凸显,“机器换人”进程正逐步推进。但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机器人密度却是很低。中国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仅为 23 台,德国为 273 台,日、韩则已超过了 300 台。而且国内绝大部分的机器人市场被国际四大机器人巨头(德国 KUKA、瑞士 ABB、日本安川电机和发那科)所占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国内外的竞争优势十分薄弱,只能站在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获取微薄的利润。

......................

​1.2 研究综述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进行实证研究所需要应用的理论基础等要求,搜集了大量资料以辅助研究论文的中心问题。本文的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政府网站以及与机器人相关的网页。通过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阅读整理,深入了解与研究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论文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1.2.1 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

关于产业竞争方面的研究,目前最被业界所认可也最为广泛使用的理论应当属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五力模型”。波特认为产业间的竞争不只限于现代社会中面对面的竞争,还涵盖了买方、供应商、新进入者、替代产品或服务这四种竞争力量。这五种竞争力量扩展至后的竞争决定了产业结构,并且形成了产业内部竞争交互作用的特性。许多因素都能够在短期内影响到产业的盈利能力,而以竞争力量表现出来的产业结构却决定着产业的中长期盈利能力。

在国内,对产业竞争力研究有较大成果贡献的学者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金碚博士、中国社科院的裴长洪博士,以及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盛世豪教授。在《竞争力经济学》一书中,金博士(2003)指出:研究产业竞争力及时研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两者基本属于同一概念。盛世豪教授[9](1999)则认为:产业竞争力是指产业供给能力、价格能力、投资盈利能力的综合”。裴博士(2002)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必定是同一产业不同国籍的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的比较,这种比较也适合区域性市场中不同关税同一产业之间的竞争优势的比较。​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学者对产业竞争力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如,四川师院张超副教授(2002)则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提出若干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建议,并认为产业组织效率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朱春奎学者(2003)从比较生产力的角度来阐释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张泽一(2009)在《产业政策与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书中将产业竞争力定义为:在公正、合理的市场条件下,一国产业以其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所具有的更高的生产能力及生产率向国际市场提供满足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获得赢利的能力。芮明杰教授(2010)认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与商业环境,使该国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杨华(2014)等认为产业竞争力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同类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行成并且表现出来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自身供给能力和持续获得最大效益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

第二章 机器人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概念及形成机理

2.1 产业竞争力

2.1.1 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1)产业的概念

关于产业概念的界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学科领域、甚至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都会有所差别。也就是说,产业的含义是具有发展性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发表展的脚步,满足学术研究及实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李明和苏珊·霍华斯等认为划分产业的标准是提供相似的产品和服务或者是从事相似的经济活动。朱高峰则认为:若按照按产品分类,产业是指生产某一类产品的一群人、一批组织(单位、企业)合在一起组成的一个行业,而且产业是个经济概念,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史忠良、何维达则指出产业是指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行业,是介于微观经济细胞与宏观经济单位之间的若干“集合”。钟杏云则认为产业含义中包含着中观性、多层次性和发展性,关于中观性这一产业内涵与史忠良、何维达的相同。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认为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其竞争力实力的大小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同时它又是同类企业的集合,受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影响,它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属于中观经济的范畴。

(2)产业的分类

​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不同产业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目前延续存留下来的产业分类方法主要有: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历史发展分类法、马克思主义分类法、功能分类法、农轻重分类法(如表 2-1 所示)。其中,三次工业分类法将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有学者将信息产业单独分列出来,形成四次产业分类法,即有一、二、三产业和信息产业。

除此之外,有学者按照产业生命周期分类法将产业划分为幼稚产业(幼小产业)、朝阳产业、夕阳产业、淘汰产业和衰退产业。虽然按照分类法不同产业类别区分的较为明显,但在实际应用中,各个产业间的界限却是十分模糊的,可以交叉使用。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既是第二产业同时又是新兴产业、机器人产业既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支柱性产业。​

.......................

2.2 机器人产业

2.2.1 机器人的定义、分类

(1)机器人的定义

随着微电子、信息技术、材料、生物等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机器人的定义也不断充实和发展。对于机器人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机构、国家等根据机器人发展阶段、技术特征以及不同的功能特性等给予不同的界定。虽然描述不尽相同,但根据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各种定义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关于机器人的不同定义,本文整理如图 2-4 所示。

图 2-4 中的资料是根据《特种机器人》和《机器人工程导论》中相关内容整理所得。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并结合已有的机器人概念,本文将机器人定义为:“机器人是由精密减速器、伺服系统、驱动系统、末端执行器以及本体构成的能够代替人进行工作的智能化装置或者系统”。

...........................

第三章 机器人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 29

3.1 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9

3.1.1 产业政策导向 ................. 29

3.1.2 主要厂商动态 ................. 30

第四章 机器人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48

4.1 因素驱动模型 ............... 48

4.2 因素作用分析 ............... 50​

​第五章 上海机器人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 59

5.1 机器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59

5.1.1 设计原则 ................... 59

第六章 上海市机器人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与对策

6.1 总体思路

本文在机器人产业竞争力现状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上海市机器人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国外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分析,提出上海市机器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最终提出了有利于上海市机器人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上海要想提升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力应该从政府、产业和企业三个方面同时着手(如图 6-1 所示)。

​政府方面应该在这几个方面加大力度:(1)机器人产业科研经费尤其是基础经费;(2)本地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3)有利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4)良好的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

产业方面主要是要促进机器人产业价值链的整合优化,为此:(1)上游企业上游产业要整合人力、资本等要素优势大力发展核心技术;(2)中游产业要做到进一步降低本体制造成本并与上游企业合作研发;(3)下游产业要努力扩大系统集成市场并向力争向上游延伸;(4)加强机器人产业价值链上中下游的整合。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剖析了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并深入分析了机器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机器人产业的特征以及机器人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和形成机理;研究了上海机器人产业的政策导向、主要机器人厂商动态及应用领域,重点分析了机器人产业链、价值链与创新链,并使用专利地图对上海市机器人产业的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机器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机器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因子分析和线性加权法对上海市机器人产业竞争力做了综合评价和对比分析;在总结国外机器人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上海市机器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和具体对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在分析产业内涵及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认为机器人产业是一种技术和知识高度密集的产业;是一种需要高资本投入和具有高智能性的产业;是一种具有高附加值并与其它产业具有高关联度的产业。

(2)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有关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认为机器人产业竞争力主要可以用企业竞争力和产业支持环境竞争力这两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并构建了具有 23 个指标的机器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本文在对上海市机器人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对比分析后,认为目前上海市机器人产业综合竞争实力不是十分强大,略强于广东而弱于北京。主要体现在科研经费、科技人员投入较低、本地机器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产品的市场化能力较弱等方面。

(4)本文针对上海市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为了提升上海市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力,需要政府、产业、企业在技术、人才、产品等方面发挥其各自的作用。

​(5)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上海市政府制定有关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提供一些建议,并为本地机器人企业指明今后应该重点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