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三链融合实证研究——以四川省荥经县微晶产业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838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什么?是统筹兼顾。为什么要把统筹兼顾当做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因为统筹兼顾是一种动态结合的方式。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与唯物辩证法理论告诉我们,现在科技、社会发展至今,任何一种原始性的“单一”的发展都变得极其困难,如果依靠动态结合、集成的方式,发展或许会变得更加容易。现代企业的竞争,在如今国际经济一体化这一大背景下,已从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范围的竞争,逐渐演绎成各个企业各个环节的系统协同;全球产业竞争也呈现出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三者之间相互较量的基本态势。换言之,世界经济的竞争都已经不再是单个企业或单个产业链之间、单个价值链或者单个创新链之间的静态竞争,竞争角力随之演变成了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三链整合的博弈,只有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动态结合,各个环节深度融合,各自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系统运行并协同演进,才能有效提高企业自身、各地区甚至我们国家的竞争优势。本文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试图探索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的三链融合的实现路径,并建立其模型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深化企业对提高自身竞争力、地区部门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

1.1.2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从理论角度看,有以下两层意义。

①分层次有逻辑的阐述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三者之间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实现路径研究、三链融合模型的建立,在国内外都尚处于起步阶段,现在亟待学术界对该理论向前推进,探索一条可用于发现企业的短板和产业薄弱环节的有效路径。

②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这三链融合关系的研究,除了需要管理学知识,还要结合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支撑,因此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深化和发展了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内容,而且极大丰富了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理论。

(2) 实践意义​

从实践角度看,意义如下。

①有助于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将三链融合引入企业的战略管理中,企业可以知道实际运行过程中应注意加强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找到有效管理和改善的切入点,为相关决策者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

②对于地区政府部门而言,有助于其制定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区域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合理优化、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各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

............................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

本论文通过理论解读、文献研究和国内外对三链融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此来确定研究内容。然后基于三链,建立了三链融合模型,基于研究结论发现,为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产业发展需要三链系统运行、动态耦合、螺旋式地协同推进。最后给出了微晶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1.2.2 研究方法

本文以管理学和相关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系统总结国内外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研究的相关理论,结合现场调研实践,采用的是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文章前半部分主要采用了文献检索、资料收集、专家访谈,半结构式访谈、标杆企业研究等管理研究方法;后半部分的实证研究主要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

1.2.3 主要内容

通过理论解读、文献研究和国内外对三链融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本文先分别梳理了“三链”中“双链”之间的关系,其次对三链融合的定义、三链融合的意义、实现三链融合的主要障碍等进行分析,探索了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三链融合的实现路径,以此建立了三链融合的逻辑模型和理论模型,并试图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四川省荥经县的微晶产业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探索建立的三链融合模型是否有必要和有效。研究结论发现,无论是为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为政府制定出适宜的产业升级转型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决策参考,还是国家制定国家战略,都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创新价值实现,对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融合研究十分有意义,产业的发展需要三链系统运行、动态耦合、螺旋式地协同推进。最后,结合三链融合实现路径,给出了荥经县微晶产业未来发展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分析法,发现国外学者目前几乎没有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三链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链与价值链的“双链”融合研究,对创新价值链的概念、构成模型方面做了较多探讨。

Hansen 和 Birkinshaw 将创新看做一个价值增值过程,认为创新由内部导入、跨部门导入、外部导入、创意筛选、创意开发和创意扩展六个关键活动构成,这是国内外最早将创新和价值链结合的提法,即为创新价值链 (Innovation Value Chain,IVC)。Roper 对创新价值链的研究侧重于知识与创新的关系,他提出创新价值链实质上是一个知识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过程,并首个建立了由知识获取、转移和探索三个模块构成的创新价值链模型。Prajogo 侧重于研究产品与创新的关系,他认为创新价值链包含市场、研发、采购和运营四个模块,并且这四个模块与产品质量、产品创新密切相关。DedriCk则另辟蹊径地研究了创新价值链中的资金维度,以笔记本电脑、iPod 作为研究载体。Karrberg 引入了通讯行业,探讨了技术创新对价值链的影响。Kuhne 开创性地提出了创新水平、价值链水平测量的方法。Musiolik 虽然也引入了德国燃料电池这一具体行业,但他是国外首位对创新链与技术进行融合研究的学者。

..........................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提出“三链”融合研究的比较少,提出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研究更为鲜见。目前最新的研究是,胡志伟、彭迪云(2014)基于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视域,探讨了创新链与产业价值链耦合的区域发展模式,并提出产业价值链与创新链耦合包含前端后延、后端前延、中间键连、要素重整和链流定向五条路径,但比较遗憾的是缺乏“三链”融合的模型构建。

国内学者也是更偏重于研究“双链”融合关系。比如探讨产业链的创新实现机理和逻辑,探讨创新路径的选择和机制研究,建立创新价值链的结构模型等。

2.2.1 产业链与创新链结合方面

于斌斌(2011)关注集群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创新链接机制,主要运用进化博弈模型对其进行研究。文章是基于产业集群产业链的视角,希望通过创新链接方式,探寻如何构建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朱瑞博(2012)选取上海的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链”融合,研究表明,上海的高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战略,主要包括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企业加速器、配置全球创新资源和整合产业链等。邢超(2012)给出实施大科学工程的实践案例,探讨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结合,并提出通过产业的确定性来牵引创新链中的不确定性这一理念,揭示了二者结合的有效组织方式。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于军(2013)在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指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路径,要促进资本链、创新链、产业链三者融合发展。贺晓宇(2013)从产业链与创新链彼此割裂这个视角切入,发现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仍受制于这一弊端,对中国低碳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路径研究。

2.2.2 创新链与价值链结合方面

国内学者对创新价值链的研究,最近几年的学术成果如下:学者张晓林、吴育华(2005)首次将创新和价值链这两个概念进行结合,成为国内最早建立创新价值链雏形的学者,但文章中缺乏对创新价值链概念的具体界定。成元君、赵玉川(2009)基于自主技术创新价值链分析框架,首例实证研究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开展的阻碍因素,由此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价值链,得出了建设技术创新价值链的网络体系结论。卞雅莉(2010) 基于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视角,利用探索式分析法,研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演绎过程,此举有利于发挥外界因素对创新路径的选择机制。薛捷、张振刚以创新链为研究基础,选取智力、环境、基础和发展几个因素,探讨了科技园区的创新支持体系。该文新颖地将技术创新过程和知识转化过程上升为科技园区价值链的概念。蔡坚(2010)则以成熟的价值链理论为基础,以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为研究重点,探寻全产业链的创新价值实现机制与逻辑,研究出了产业链创新价值得以实现的条件,并成功地构建了相应的价值链模型。继学者们提出产业技术创新的价值链模型之后,张慧颖、戴万亮(2011)又建立了区域创新价值链模型,并将区域创新价值链分为五个阶段。整个创新价值链实质上是一个知识循环流动的闭合过程。常爱华、王希良(2011)基于服务视角,以创新服务链为理论基础,把科技中介机构看成是一个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科技中介的创新服务链。黄钢、徐玖平、李颖(2012)视从科技创新源到成果产业化这一整个过程为科技价值链,在对此概念进行解释的基础上,他构建了此链的结构模型和数学模型。曾祥炎、刘友金(2013)引入协同创新,分析了价值创新链与协同创新二者的关系,并对此关系的演化过程模型进行了研究。文中创新地提出了三阶段演化模型,即节点协同创新、价值创新链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创新。韩娜、靳晨霞(2013)首次提及创新活动概念,他们从创新活动的价值增值链视角,系统完整地分析了协同创新联盟是必然趋势,并对协同创新链特性加以剖析,文章在以前创新价值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创新价值链基本模型。陈瑜、谢富纪(2013)从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创新的应用和创新集群四个版块,具体研究了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创新价值链实现路径及光伏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

3 相关理论和概念界定 .................... 6

3.1 产业链(Industry Chain) ............... 6

3.2 价值链(Value Chain) ................. 6

4 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双链”关系研究 .................. 7

4.1 产业链与价值链共生啮合 .................... 7

4.1.1 产业链与价值链互动联系 ..................... 7

​5 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三链”融合路径探索 ................. 14

5.1 三链融合的意义 .......... 14

5.2 制约融合的主要问题 ................. 14

6 荥经县微晶产业三链融合实证研究

6.1 荥经县微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1.1 有利条件和问题

荥经县工业集中发展区现入驻的四川一名微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微晶石生产企业。该公司也是中国首次采用全电熔压延法方式,进行微晶石生产的企业,该公司生产的微晶玻璃具有很多优点,比如高强度、高硬度,同时具有显著的耐腐蚀性和良好的抗热冲击性,广泛应用在生物和新型光学、建筑、化工、日用、电子、军工和航天航空领域。该公司截止 2013 年底,企业总资产 32575 万元,负债 8841 万元,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15000 万元;企业总资产 33574 万元,利润 500 万元。

(1) 有利条件

① 电价优势。荥经水电资源丰富,工业电价较低,远远低于其他省市,而生产微晶玻璃主要采用全电熔窑,电耗成本占较高比重,因此在荥经建设微晶玻璃生产项目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

​② 龙头企业优势。园区已有一定规模的微晶玻璃龙头企业:四川一名微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相对成熟的生产工艺、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以及把握市场的能力,能充分地带动当地微晶玻璃产业的发展。

③ 资源优势。荥经县石材企业众多,长期破坏性开采遗留了大量废弃花岗岩资源,截止 2014 年全县花岗石废石存量 9 亿吨,且以 30 万吨每年的速度增加。这些废弃的花岗石资源成为发展微晶玻璃所必须的低成本支持,以每年 100 万吨计算,这些资源至少可保障玻璃生产 100 年。

④ 技术与研发优势。目前已经通过产学研联合、人才引进等方式,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研发团队,具备了较强的微晶玻璃技术研发能力。其中四川一名微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即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共有 121 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 28 人,专业从事研发人员 51人;并成立了由程金树、赵天佑、雍本、秦钢等 11 位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带头人组成的研发团队;此外,该公司还与武汉理工大学及其他四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从智囊团获得了不容小觑的技术支持。2013 年,该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截止目前,该公司已取得省级科技成果 1 项,国家发明专利 6 项、实用型新专利 2 项、外观设计专利 7 项,其中全电熔压延法生产微晶玻璃技术全国领先。

⑤ 环保优势。作为以工业废弃物——花岗岩废料,为生产原料的微晶玻璃产业,其本身即具有很高的环境价值;园区微晶玻璃生产过程中,采用全电容生产,实现了废渣、废水、热气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符合环保要求;此外,在人们逐步提高环保意识的现代社会,微晶玻璃产品的低辐射、低污染的特点,也使其获得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

结论

产业价值的实现依附于产业链的价值增值活动,创新潜力的释放依赖于“三链”融合的协同互动。

为促进“三链”融合,逻辑重点是价值链的分析、产业链的布局、创新链的设计;现实关键是利用在产业链的节点上存在着创新的流转和价值的传递这一核心问题,先建立产业价值链,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部署创新链,以此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 “三链”融合。

本文通过构建“三链”融合的逻辑模型和基本理论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对四川省荥经县微晶产业和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证明,“三链”融合的研究,于国家和地区而言,实质是推进政府开展全世界范围内、全产业链的系统诊断,促进构建“产学研政资企”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有效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创新活动,制订传统产业升级行动计划和区域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于企业内部而言,实质是医生诊断,对产业发展要素或者各个环节分析,找出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火力破解,并通过加强三链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增强他们的整体性,助推企业发展模式创新,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因此,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三链”融合,可以真正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转型升级发展,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释放产业巨大的创新潜力,进一步提高地区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

​为促进三链融合,对地区和各行业企业的建议如下:

(1)围绕产业价值链,部署创新链

第一,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管理、技术、产品、知识创新。积极推动合作联合,深化产学研政企资联合,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加强创新研发能力,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工艺、技术、设备,促进科技投入成果化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打造全方位的科研体系,完善工艺技术,开发新产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推动产品高端化、装备智能化、生产智能化。

第二,加强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的创新机制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监管者与引导者,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发展;并制订、完善科技转换的利益分配机制、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与产业扶持机制。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与建设,促进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人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集聚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必备条件和关键因素。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以人才培养为主,结合人才引进与合作交流,打造产业发展、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科技研发、技术支持、企业管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