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也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创新理论的起源可以上溯到熊彼特(Schumpeter)时代,创新的概念首次运用于经济学中,进而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被划时代提出来。随着创新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理论作为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学术分支从中分化出来,其应用的领域也日益广泛,而不是局限于单纯的产品或工艺等要素上的创新。在此基础上,罗斯韦尔对产业创新模式进行了划分,认为技术创新从 1950 年代到现在经历了由技术推动的模式(1960 年代之前)、以市场带动的模式(1960-1970 年代),到结合技术与市场作用的“交互作用”模式(1970-1980 年代),再到集成(一体化)的创新过程模式(1980-1990 年代),最后到近年来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系统集成与网络化模式(1980 年代末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创新所呈现出的技术综合化和复杂化趋势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单个企业很难仅靠自身有限的资源和能力满足技术创新不断增长的成本和复杂性要求[1]。于是迎来了组织创新模式的重要转折,第四代集成模式不仅把创新作为一种组织内部研发、生产、采购、销售等职能要素协同的合作过程,同时还认为外部环境中要注重建立与供应商、客户的垂直合作关系及与其他企业和中介的横向合作关系。随着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成本越来越低,技术创新需要加快适应市场的变化、响应客户需求和提高企业自身能力,在第四代创新模式的基础上便形成注重组织内部要素集成与外部创新网络,对内着重不同职能要素的全面协同,对外与供应商、客户、学校、研究机构等建立密切联系并开展广泛协作的第五代系统集成与网络化模式。
因此,创新实践对组织协同和网络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不仅需要运用自身资源能力并建立外部创新网络,还必须通过外部创新网络与内部资源能力相互整合的协同创新方式,快速有效地建立与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如此,作为影响国家或区域之间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协同创新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也由此获得了国家及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2012 年 11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大力度推动创新,培育企业创新能力。2013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明确,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应发挥主体作用。
.................
1.2 问题提出
虽然目前国内外已有文献对企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较多都是关注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资源能力与企业创新之间的直接关系。而不同的网络特征如何对创新产生影响?即使所处的创新网络特征相当,但是不同企业的创新效率却不同,此时企业的内部资源能力又对创新发挥了什么作用?制度环境是否会对创新产生影响,它在企业创新网络及其创新关系中的作用又是如何?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学者们依然没有明确答案,还需要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此外,关于创新网络及其与环境因素的互动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也大多是基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背景,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否适用于解释其他制度背景或市场环境(比如中国的转型经济环境)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因此,本文拟综合创新网络、吸收能力及制度环境相关理论,对企业创新网络及吸收能力与创新效率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探讨制度环境影响下的企业创新过程,为企业的创新实践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鉴于此,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创新网络特征、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的概念模型,提出相关假设并进行检验。
(1)整合企业创新网络和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为此,本文需要从理论上解决下列问题:创新网络是否会影响企业创新?如果影响,那么具备何种特征的创新网络会有利于企业创新;吸收能力是否以及如何对企业创新产生作用的;此外,吸收能力在外部网络与企业创新关系中发挥何种作用?
(2)探究制度环境影响企业创新过程的作用机制。对于转型期背景下的中国企业来说,制度基础和制度差异是企业进行创新等行为时必须关注的。但是就已有的研究来说,很少有学者将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纳入到企业创新研究体系中来。对此,本文将深入揭示制度环境对创新网络影响吸收能力以及最终影响创新效率的过程。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由于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是:制度环境、创新网络、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基于此研究目标,本文主要从创新网络特征、吸收能力、制度环境以及三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展开,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述评。
2.1 创新网络相关文献综述
下文将从创新网络的概念及维度,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础以及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三个层面进行论述。
2.1.1 企业创新网络的概念及维度
1991 年,Freeman 首次提出了创新网络的概念,认为创新网络是产生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联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在 Freeman定义的基础上,Lundwall 认为创新行为主体在创新活动中的相互联结构成了技术创新网络,这些创新行为主体包括企业、供应商、顾客、学研机构、政府、金融及中介机构等主体,需要注意地是,创新网络是以企业为主体结点。进一步,学者们探讨了创新网络的效用,认为企业外部网络因素比起内部因素更能解释企业创新的作用[5]。这是因为创新网络通过创新行为主体间紧密的互动可以促进各主体共享创新要素,达到整合并运用创新要素的目的,最终推动创新行为主体以及网络总体的创新活动的进行。我国学者也做了这方面的研究,池仁勇提出,创新网络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所建立起各种稳固的正式合作关系,还包括相对稳定的非正式合作关系。其中,正式的关系主要是指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营销等价值创造及价值增值的过程中,有目的地与网络中其他企业或创新主体所建立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例如企业与研发机构建立的技术合作网络等;非正式的关系主要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公共关系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
对创新网络的内涵,国内学者也纷纷进行了讨论。例如,沈必杨等提出企业创新网络是特定区域内的企业与学研机构、供应商、客户、中介及金融机构等各创新主体在互动中建立的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能够推动创新,并具有相对稳定、本地根植性的特色。陈劲和阳银娟则将创新网络看成是复杂的创新组织模式,该模式的关键要素是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而地方政府、供应商及金融机构等组织则为辅助要素,该模式通过关键要素与辅助要素间的知识共享与创造推进创新资源和信息的整合,及创新合作的深入开展,从而产生“1+1〉2”的非线性效用。
......................
2.2 吸收能力相关文献综述
下文将从吸收能力的概念及维度,网络特征与吸收能力的关系,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2.2.1 吸收能力的概念及维度
吸收能力一词的正式提出是在 Cohen 和 Levinthal 于 1989 年发表的《创新与学习:研发的两面性》一文中[10],而吸收能力的涵义被详细的阐述是在 1990 年发表的《吸收能力:学习与创新的新视角》一文中,文中明确指出企业对外部新知识与资源的识别评价和理解吸收,并能最终为企业产生商业价值的组织能力的集合就是吸收能力,它能对企业创新绩效和创新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此外,Cohen 等人还认为企业的吸收能力的培育和发展需要扎实的相关知识储备,实质上是知识累积性渐进的过程。自吸收能力的研究视角被提出来之后,许多学者也对吸收能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探讨。Mowery 和 Oxley(1996)从国家层面出发,提出吸收能力由一系列技能和能力组成,例如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的处理能力、对国外引进技术的改善能力等。Kim(1998)通过对韩国半导体和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实证研究,探索式地把吸收能力分类为学习知识与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其中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消化和吸收知识的能力,应用于模仿;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造知识的能力,应用于创新。综合分析上述观点后,Zahra 和 George (2002)基于动态能力的视角对吸收能力下定义,提出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消化、转化以及利用外部知识的一系列组织惯例和流程,具体可以分为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两类,其中知识获取和知识消化能力构成了潜在吸收能力;知识转化和知识运用能力构成了现实吸收能力,这两种能力具有不同的战略和结构,潜在吸收能力以多变、灵活和富于创造为特点,而现实吸收能力则主张维持秩序、控制和保持稳定。
在回顾上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Lane 等(2006)对吸收能力的概念进行深入细化,从过程的角度对吸收能力进行了定义,认为吸收能力的实质是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三个连续的过程:(1)探索性学习(exploratory learning)有利于企业识别并理解企业外部具有潜在价值的新知识;(2)转化性学习(transformative learning)有利于企业消化吸收有价值的新知识;以及(3)开发性学习(exploitative learning)有利于企业将已经消化的知识运用到创造新的知识和商业产出上。这一定义突破了以往把吸收能力仅仅作为某种能力的观点,而是充分展现出吸收能力的过程属性,标志着吸收能力由静态能力观向动态能力和过程观发展。随后,基于吸收能力的动态能力与过程观,Lichtenthaler(2009)提出,吸收能力是贯穿于多个学习过程的互补性动态能力,该过程主要包括对外部知识的识别和理解、保持和激活以及重组和应用等。
...............................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21
3.1 概念模型 ......................... 21
3.2 创新网络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 22
3.3 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 24
3.4 创新网络特征对吸收能力的影响 ................... 25
3.5 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 26
第四章 研究设计........................................... 32
4.1 变量的测量 ............................ 32
4.1.1 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的测量............ 32
4.1.2 吸收能力的测量 ................. 32
4.1.3 制度环境的测量 ................... 33
第五章 实证研究与假设检验 .................. 49
5.1 描述性统计 .................. 49
5.1.1 样本企业所处创新网络特征..................... 49
5.1.2 样本企业的吸收能力情况................ 49
5.1.3 样本的制度环境情况 .................. 50
第六章 研究结果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果
首先,本文研究发现,创新网络特征能够直接促进企业创新,网络规模、网络强度与网络开放性均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创新。在网络特征之中,对于企业创新活动影响程度更高的是网络规模,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 0.244***,然后是网络开放性,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98**,对企业创新活动促进作用最小的是网络强度,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45*。然而,网络同质性对于企业创新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
第二,本文研究的结论表明,企业吸收能力对于企业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且,在企业吸收能力之中,对于企业创新活动影响程度更高的是知识消化能力,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 0.391***,然后是知识获取能力,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 0.143*,对企业创新活动促进作用最小的是知识应用能力,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 0.105*。
第三,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支持了创新网络特征对于企业吸收能力具有显著的直接正面作用的观点。进一步,本文研究还揭示出:创新网络特征之中,网络规模、网络开放性与网络强度对于吸收能力均具有显著的依次递减的促进作用,相应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 0.236***、0.185**、0.174*。然而,网络同质性对于吸收能力存在不显著的负面影响。
第四,本文的研究结论凸显了吸收能力在企业外部网络与内部资源能力协同以促进企业创新活动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之中的重要地位。吸收能力在创新网络特征影响企业创新的过程中至少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在吸收能力的作用下,网络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网络规模和网络开放性的回归系数均变小且显著性降低,网络强度对企业创新的作用从显著降低为不显著,标准化回归系数也由 0.130*降为0.058。网络同质性则均不显著,表明网络同质性对于企业创新既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也不存在显著的间接影响。在讨论吸收能力中介效应的基础上,将吸收能力细化为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三个维度,分别讨论它们在网络特征和企业创新关系中发挥的作用。结果显示,知识获取在网络规模和网络开放性与企业创新关系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知识消化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均在网络规模、网络强度和网络开放性与企业创新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
本文研究提出的所有假设检验结果如表 6-1 所示。
......................
结论
本文在“创新网络-吸收能力-企业创新”的框架下,建立了创新网络特征、吸收能力、制度环境和企业创新及绩效的研究模型。基于文献分析和理论研究,对广东省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企业创新网络和吸收能力是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以及制度环境是否会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如何影响,那么其作用机理和路径又是如何?通过实证检验,本文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
(1)创新网络特征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网络规模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大,网络开放性次之,网络强度最弱,网络同质性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不显著。其次,吸收能力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知识消化、知识获取和知识应用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依次减弱。第三,网络特征与企业吸收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网络规模、网络开放性与网络强度对于吸收能力的促进作用依次减弱,但网络同质性与吸收能力的关系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得到,吸收能力在创新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中至少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在吸收能力的作用下,网络规模、网络强度和网络开放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对于网络同质性与企业创新、吸收能力的关系均不显著这一实证结果,通过深入分析发现,企业往往不能从同质性网络中获取较多的异质性信息和资源,因而不利于企业从外界获取创新资源并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本研究认为,企业从外部知识源获取的资源和信息越多,越能对外界持续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从而降低了企业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所以异质性越高的网络,越能促进企业的创新效率的提升。同时,企业需要通过与外部知识源交流和转换实现知识创造,当企业接收不到多样的信息和资源时,其在知识吸收方面的表现也将越弱。因此,基于上述原因的分析,认为网络同质性与企业创新和吸收能力并无显著的积极效应。结合网络规模、网络强度和网络开放性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本文认为企业构建的创新网络应该具备大规模、强关系、开放性及异质性等网络特征。
参考文献(略)
企业创新网络特征、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企业,创新,网络,特征,吸收,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