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网络关系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845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 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纵观全球,创业型经济已经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竞相追逐的一种经济类型,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宏观层面上,创业活动能够提供就业岗位,塑造创新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在微观层次上,创业活动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创建企业实体(Hitt et al.,2001),为创业者带来财富、成就和地位。可以说,创业活动已经成为促进创业者、社会和国家正向产出的一个重要变量。据统计,每天有 2200 家新企业在世界各地被创建,随着整体环境的日益改善,创业机会的不断增多,我国也已经成为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国家之一。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中国报告(2002-2012),我国的早期创业活跃度(Total Early-stag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TEA)指数在参与调查的 60 多个国家中的排名由 2002 年的第 11 名上升至 2012 年的第 2 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中小企业也印证了“全民创业”的火热状态。
然而,在关注创业企业数量增长的同时,更要重视质量的提升。企业一经成立,就进入了新创期,学者们普遍认为处于新创阶段的企业最明显的特征是一个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与老牌企业(established firms)(达庆利和潘庆华,2007)相比,这些新创企业存在新进入缺陷(liability of newness)(Stinchcombe,1965),缺乏声望、经验、资本等资源禀赋,尚未形成完整的业务模式,其现金流、管理思维、规章制度等尚不健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却要与老牌企业竞争,因此成立之初就面临着巨大的生存考验,可以用创业圈里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死亡之谷”来形象说明新创企业的处境。尤其在各行业逐渐形成巨头效应的现状下,大企业的业务半径覆盖面越来越大,对新进入者也设置了更高的防备门槛,所以处于新创期企业的两个任务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立足以及逐渐通过创新、合作、联盟等多种手段在人员、销售额等方面实现增长。概括来说,新创企业一方面受到资源有限性的约束,另一方面也没有过去的经验和经营数据可以作为参考,用来预测和规避未来的不确定性,因此比现有的老牌企业面临着更大程度的风险(张玉利和赵都敏,2009)。这也是众多满怀激情的创业者和新创企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的重要原因。从数据上看,根据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统计,在我国有 75%的人具有创业意愿,但是自主创业的企业其存活率不到 4%;根据《2011年中国企业长期激励调研报告》以及《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白皮书 2012》的数据显示,我国创业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 2.5 年;GEM 中国报告(2002,2005,2007)也指出,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创业企业的平均寿命短,死亡率高,成长率低,很多企业还没有渡过新创期就已经面临倒闭的风险,因此如何在新创期提升企业的生存成长能力成为一大难题。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第一,本文将创业者个人网络与新创期企业绩效做匹配研究。网络对于新创企业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方世健和蒋文君,2011),然而,很多学者将创业者个人网络与创业企业的组织网络作为整体研究,未免无法凸显创业者网络在新创期这一阶段的主效应。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创业者个人的网络是应用最频繁的,既涉及真实情感沟通的社交性活动,也涉及为获取资源、推销商品、促进交易、达成合作而进行的商业交易活动(Coviello&Cox,2006;Kock&Galkina,2008)。这主要是因为新创企业的组织网络尚未完全形成,网络角色的管理能力弱,此阶段创业者的个人网络类似一个“婴儿的脐带”,源源不断的为新创企业提供“养分”(方世健,2011)。因此,根据创业者的个人网络与新创企业的组织网络在新创期所发挥作用的重要程度不同,有必要将两者予以单独研究。正如 Baumol(1968)所认为的,脱离了创业者(entrepreneur)而单纯去理解创业企业(entrepreneurial firms),就类似于抛开 Hamlet 而去揣测 Shakespeare 的创作意图一样。那些得以生存和成长的新创企业与其他已经夭折或者濒临被淘汰境地的新创企业相比具有一些差异性的特征,这种差异可能是来自于创业者主观人格上的差异,也可能是来自于社会和外部环境对这些创业者的支持(Johannisson,1996)。从上世纪 60 年代后兴起的创业者特质论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创业成功者和创业失败者的区别归结于人格特质,但是经过近 30 年的研究,此理论并没有找到任何一种预测成功创业者的真正特征,因为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在多个方面各不相同(Hatten,1997),更多的是应当将研究视角放在创业者行为上。对创业者所具有的网络进行研究不是要重复过分“神化”创业者的人格特质论,也不是强调创业者“英雄式”的身份(Shane&Scott,2000),而是按照创业活动的推进过程,挖掘创业者的个人网络在新创阶段发挥最主要作用的内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新创企业成活率的研究思路。
第二,本文从关系视角入手,研究创业者网络关系对处于新创期企业盈利和成长的作用。按照 Nahapite 和 Ghoshal(1998)与 Liao 和 Welsch(2005)的观点,创业者网络具有三个特性,即结构特性、关系特性和认知特性。在机会识别阶段创业者网络的结构特性通过信息机制帮助创业者获取其他人不了解的信息,这也是机会最重要的来源;在新创阶段,关系特性通过信任和共享机制为企业创新和获得效益提供最主要动力;在企业发展至成熟阶段,已经形成一定的声誉和经验,与企业建立联系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企业或组织间基于制度和契约的交易循环,创建了企业的商务网络和联盟网络,原本基于创业者个人的情感信任转化为企业和组织间的认知信任,在共同利益和目标的刺激下,通过沟通、交流、共享的文化认同机制发挥作用。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谨遵“科学研究,理论先行”的逻辑,本章将对涉及创业者网络关系、技术创新、新创企业绩效和环境不确定性几个变量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合梳理,为下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1 创业者网络关系
2.1.1 新创企业的网络及其路径依赖
新创企业的网络是包含创业者个人网络和创业企业组织网络在内的综合体,两 者 在 企 业 发 展 中 各 自 承 担 着 不 同 的 角 色 ( Dubini&Aldrich , 1991 ;Bruderl&Preisendorfer,1998;YankelevskyU&Avnon,2004)。因为新创企业先天资源不足(Hitt et al.,2001),内部自我创造和积累的能力弱,对外部资源的需求和依赖较其他现有老牌企业更强,同时新创企业的声誉、经验、合法性都处于低层次水平,不容易获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很难在这一阶段立即形成企业的组织网络(石秀印,1998),也就难以通过组织网络获取外部资源。正如 Aldrich(1991)指出的,通过企业的组织网络,新创企业往往得不到他们想要的资源(what they want),更得不到他们所需要的资源(what they need)。这时候,创业者掌握的网络显得倍加重要,是新创企业获取信息、技术、资金、知识等资源最重要的渠道和最合适机会。这里的创业者网络是企业的网络在领导层面的代表和反应,既包含基于利益形成的商务网络,也包括因个人私交而形成的社会网络(Lorenzen, 2005)。商务网络包括创业者以新创企业为利益核心与竞争者、合作者、消费者、供应商、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构建的网络,社会网络是创业者以个人为中心与家庭、亲属、朋友、同学、同乡等建立的网络。
早在 1988 年 Johansson 就指出,企业要想形成自己的商务网络(business network)和联盟网络(alliance network),要首先依赖于已经存在的创业者网络(entrepreneur’s network),也就是要建立在创业者的个人身份基础上。按照Storper(1995)的观点,创业者网络对新创企业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基本运行、风险决策、战略选择上。Palmer(1995)等四名学者在对企业并购(acquisition)的研究中发现,企业最初的创业者与商业精英(elite)建立的网络影响企业被并购的方式,那些被所谓掌握着网络资源的核心创业者(central entrepreneur)经营的企业大多被友好的并购(friendly acquisition),而不具备那些网络资源的企业则更多的被恶意接管(hostile takeover)或掠夺性并购(predatory acquisition)。纵观当前的成功企业,在初创阶段都离不开创业者网络,可以说创业者的网络链是新创企业物质和非物质资源传递的重要通道。如创新工场,正是基于创始人李开复的个人关系在创业伊始就获取了包括柳传志、俞敏洪、郭台铭等在内的 9 位企业家的鼎力支持和赞助;再如优米网成立了由马云、王石、史玉柱、冯仑、潘石屹、周鸿祎等 500 位优秀企业家组成的豪华导师团队,并请到汪小菲、袁岳、姚劲波等 12 位企业家打造明星创业者真人秀活动,这都与其创办人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丽芬的个人网络密不可分,这也是成立仅 4 年的优米网被称为“创业智慧供应商”的秘籍所在。
.....................

2.2 技术创新
2.2.1 技术创新的界定
早期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区别,以及对于“技术”的界定。狭义的技术单纯指生产的工艺方法、机器、设备(Mansfield,1983;Ambrosio,1995),因此技术创新只能是与技术有关的创新性活动;广义的技术是一切能够拓展人类技能、导致产品和服务进步的技能、工艺、知识、制度等,既包含有形的设备也包含无形的方法(Leroy,1978;Sharif,1988;Schon,1983;Friar,2004),技术创新的范畴也更广。
Schumpeter(1934)首次在《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与商业周期的探究》(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credit,interest,and the business cycle)一书中提出创新是在涉及经济生活的范畴中做与众不同的事情(doing different things),并提出了五种创新模型,即对现有商品生产技术的改进(technlogical change in the 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already in use)、开辟新的市场或获取新的货源(opening up of new markets and new sources of supply)、对员工的科学管理(Taylorization of work)、改进现有原材料(improved handling of material)、设立新的业务部门(setting up of new business organizations)。虽然 Schumpeter 没有明确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但是显然其所指的创新是一个包含后期学者们归纳的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整体过程。而对于与技术知识改变相关的创新,Schumpeter 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虽然有时候进行发明创造的与对技术知识进行创新的是同一个人,但是也不能混淆两者的区别,与前者有关的个人资质(personal aptitudes)是才智、智慧(intellectual),因为在知识技能某方面有才能的人才能发明创造出新的东西,称之为发明者,而后者是商务人士将发明创造以商业化角度进行更新换代,转化为创新的个人意志(volitional),可以称其为创业者(或企业家)(entrepreneur)。技术发明与经济范畴无关(outside the economic realm),而对技术的创新则是经济和商务中为获取利益必不可少的活动。Schumpeter(1939)还首创了市场结构和组织规模对与技术有关创新的影响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熊彼特假说(Schumpeter’s Hypotheses),他更多的是以较为广义的地区、产业为分析单位,认为对技术的创新应该是:“new to the country”或者“new to the industry”。
.................

第 3 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57
3.1 变量维度的确定 .......................57
3.2 研究假设 .................67
第 4 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85
4.1 变量操作化定义与测量量表的选择 ....................85
4.2 问卷设计 .....................87
第 5 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98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98

第 5 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本章在基本介绍数据收集情况之后,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基于信度和效度分析的基础上判断量表数据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再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前文所提出的假设,最后结合检验结果进行讨论。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数据收集情况
本文对创业者网络关系、技术创新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吉林、辽宁、重庆、江苏、广东、浙江、天津、北京 8 个地区的新创企业为问卷样本,就其界定而言,本文按照 Wong(1993)、McDougall 等(1994)的观点以成立时限小于 8 年(2005 年及以后成立)的自主创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涉及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行业。为了保证问卷的准确性,问卷主要通过作者的个人网络关系进行发放。具体受访对象选择那些新创企业的创业者或者创业团队核心成员,这些人员在新创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熟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绩效的具体情况,保证调研数据的有效和准确。
问卷发放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一是走访调研,主要针对吉林省内的新创企业,在相关人员的帮助和引荐下,与新创企业的创业者进行面谈,发放纸质问卷,当场填写,即时回收,对产生的疑问现场解答。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过电子邮件发放问卷,通过作者的个人网络直接或者间接联系到符合要求的新创企业,获取到具体受访对象的电子邮件地址,发放电子版的问卷,并通过电话沟通解决受访者对问卷的疑惑。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本章将在前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关于创业者网络关系、技术创新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结论的理论贡献以及对创业者、管理者的启示,并指出本文的局限,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6.1 研究结论
目前,创业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各级政府、学者、新闻媒介等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如何提升新创期企业绩效作为研究主题,聚焦于众多创业者和管理者所推崇的个人网络关系,探讨如下三个问题:第一,创业者网络关系如何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新创企业绩效;第二,技术创新在创业者网络关系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发挥什么作用及其具体驱动源;第三,新创企业怎样在不同技术创新模式间实现资源的有效平衡配置,以保证上游网络关系作用的有效发挥。基于前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6.1.1 创业者网络关系对新创企业绩效存在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
就新创企业的绩效而言,其影响因素与成熟企业的区别不大(如组织学习、吸收能力、团队氛围、知识资本等),只是各因素在重要程度上以及形式上有所不同,然而当前可借鉴的研究中,区分影响绩效各因素重要程度的却不多见。举例而言,网络是影响企业绩效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变量,然而新创阶段的企业却很难立即形成和利用组织网络,此时创业者的网络无疑是企业获取资源的重要来源,但当企业进入发展成熟阶段,创业者的网络因素则更多体现在辅助性作用上。为此,本文从众多创业者和管理者所信奉的“拉关系”、“讲交情”现象入手,从关系视角将创业者网络与新创企业绩效纳入同一研究框架,首先要实证检验的是创业者网络关系对绩效的提升作用,其次重点要说明的是这一作用存在的具体条件和机制问题。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本文主要作出两大创新性的尝试,一是以国内外成熟的量表为基础,针对创业者和新创企业这两大主体作出修订,修订后的量表表现出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拟合指标也达到标准;二是为了缓和关于强关系和弱关系这两大维度的悖论研究,引入了中间机制来分别说明两者发挥作用的不同方式和不同路径。总结来说,创业者的个人网络关系首先对新创企业绩效存在直接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关系成员对新创企业新进入缺陷的弥补作用;其次,创业者网络关系还通过技术创新活动间接促进新创企业绩效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创业者的网络关系能够帮助新创企业构建的新想法,通过知识共享与技能互补来深化互动,加快信息处理速度和质量,为技术创新提供所需的资源,提升新创企业的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进而帮助新创企业主动打破原有的进入壁垒,后期更是提升由购买新创企业产品到其他产品的转换成本,保持购买者的忠诚,为企业带来新的收益增长点。在维度层面,创业者与建立在长期、紧密、频繁互动基础上的强关系人在共同的认知基础上,相互对知识和信息展开深度交流,为彼此提供意见和建议,促进利用性技术创新,稳定提升绩效;在与个体属性的差异较大的弱关系人进行沟通时,创业者所获取的非冗余的异质性信息有助于探索性技术创新,并且降低探索的风险和维护探索的成果,进而通过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为新创企业获取更高的收益。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