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根据 WHO 的数据,目前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占我国疾病总负担比例排名首位。根测算,到 2020 年,中国神经疾病负担将占疾病总负担的 1/4,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社会问题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共识。①企业一线员工工作内容单一、注意力高度集中、持续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经常加班导致睡眠不足,对员工的身心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极易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和精神问题的发生。 有研究表明,从事工业生产的企业员工,工作环境恶劣,收入相对偏低与日益增加的社会生活成本的矛盾,使其成为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2010 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显示焦虑和抑郁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国内一项纳入 460 名健康体检人群研究,应用 SAS 和 SDS 自评量表分析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结果显示二者发生率分别高达 11.52% 和 24.13%。② 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焦虑和抑郁有较高的共患率。相关报道中显示,根据 SCL-90 量表测试的结果,石油化工企业员工心理不健康的比例高达 21.63%~44.46%。③ 目前,全球 500 强企业 90%引入 EAP,在美国,有 1/4 以上的企业工常年接受 EAP 的帮助帮助员工解决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工作绩效、安全成效。
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国家工业的必需品,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关键产业,对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据 2016 年 5 月 28 最新消息,我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面临经济高速发展巨大的能源需求量和残酷的竞争压力,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应依靠自身特色,整合多种资源,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企业绩效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均以提高员工工作绩效为前提,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员工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人为因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标准就是员工竞争力。只有当员工能力充盈和愿意积极,并且有耐心和奉献的精神,才能保障企业决策力和执行力的活动有效率和效益。石油化工企业管理目标往往是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或最大化获取石油,因此更多关注直接效应模式的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增加员工产量,很少考虑员工的心理和精神问题。一些企业忽视了员工心理健康产生的人力资本收益及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认为员工的心理问题是私人问题。在新形势下,石油化工企业员工大多不仅身处艰苦的工作环境、还面临技术创新、复杂的工作、家庭担忧,个人成长压力和目标实现的困境,特别是大多数一线员工面临心理问题风险较高。
......................
1.2 研究的意义和问题的提出
1.2.1 理论意义
从组织行为学层面探究企业员工工作绩效的论述主要涉及到组织支持感、工作满意度、心理资本、情绪、顾客参与、积极心理、人格特质、压力水平等方面。以石油化工企业中一线员工为样本,心理资本为中介的视角,对心理健康和工作绩效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的国内外文献非常少;通过梳理原有的研究论述得出,通常心理资本被作为心理健康、离职、绩效、组织公民等的前因变量,被作为心理授权、组织支持、情绪劳动、绩效管理等的结果变量,只有极少数心理资本作为心理健康与工作绩效的中介变量开展相关研究,这对心理资本、心理健康跨领域应用研究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该选题的理论意义如下:
第一,填补石油化工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空白。石油化工企业是我国工业的重要命脉。其人力资源管理经过不断改善和创新固然能给员工带来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工资收益,但对员工和绩效缺乏心理健康认知、意愿和行为等所产生的主动效应和交互效应探索,我们应以心理健康视角对石油化工企业中员工的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的能动效应重新认知。本文运用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管理学、健康学等多领域的论述对石油化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深入探索,使石油化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视野不仅局限于与生产、技术、设备、营销策略等直接绩效领域,也应更多关注员工精神、心理等软领域。
第二,延展了心理健康的研究领域,从心理学、医学扩展到组织行为学领域,从传统单因素心理健康模型到双因素心理健康模型。现有的心理健康研究只在有限领域证实了个体认知、压力、焦虑、乐观等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干扰。如从心理学或医学的角度研究心理健康对儿童后天能力养成(钟萍、梁宗保,2017)、老年人同伴关系(张镇,2016)、大学生自我接纳(王丽霞,2012)等的重要作用,石化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与其自身的心理健康存在多大程度的关联、依据何种作用机理,目前存在理论空白。近年来,一些学者多依据心理健康一维模型理念编订心理健康量表或检测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对工作满意、倦怠、离职等作用,缺乏二维心理健康模型理念应用研究。因此,基于石油化工企业领域,依据双因素心理健康模型,选取心理健康作为前因变量,并将心理资本中介导入进来,对石油化工企业员工绩效与心理之间存在的影响机理予以全面揭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石油化工企业一线员工的相关研究
2.1.1 石油化工企业的概念
依据 GB 50160-2015《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的术语解释:石油化工企业以天然气、石油及其各类石油化工产品为原料,进行储存与生产的石油化纤厂、石油化工厂、炼油厂或其联合的工厂。王明明(2007)提出石油化工企业的广义是进行天然气、石油开发、勘探、加工与储运以及进行天然气、石油及其产品销售的企业,具体包括天然气、石油销售企业、化工企业、加工企业及开发勘探企业等,企业之间存在上中下游的区别。① 上游企业为开发勘探企业,具体涵盖进行天然气、石油资源开发、勘探的企业以及储运企业;中游企业为石油化工企业与加工企业,具体涵盖以天然气、石油为原料进行天然气、石油产品生产的企业,提供中间有机产品与原料的企业;下游企业则是天然气、石油工程销售企业与服务企业。为了便于叙述,本文将上述企业统称为石油化工企业。
自 1998 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我国石油行业面临的上下游分离的局面被打破,先后成立了两个实现对上下游全覆盖的大型一体化企业集团: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与中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加之原有的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主营业务:石化产品进出口)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主营业务:海上开采勘探,近年逐步向下游行业发展),成为“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的跨国公司,初步形成了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竞争格局。② 改变了原有的企业管理模式。且针对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显著效果的举措,然而激励的对象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为主,未能对企业一线员工有充分考量。导致一线员工大都缺乏工作积极性,进而出现消极怠工现象。石油化工企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家控制的重点,随着地球资源的不断消耗,能源问题已然为现阶段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在近年来步入现代化建设的快速轨道,因而对能源行业基层员工心理问题进行探讨的必要性逐步提升。但本论文石油化工企业一线员工心理健康的研究分析仅局限服务于“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 CNPC)的一线员工。
............................
2.2 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2.2.1 对心理健康研究的理论溯源
在西方社会,早在古希腊时期,心理健康问题就受到学者的较多关注。此后,不管是在哪个历史时期,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学者的重要关注点,科学的心理学创始于十九世纪末,1879 年是现代心理学创始的一年,德国的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1823-1920),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创始者,他的学生铁钦纳建立了现代心理学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构造主义。构造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现象是简单心理元素组成的复合体,他们以心理意识现象“构造”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心理学实证研究的兴起对心理健康理论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 S. Freud(1856-1939)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健康观认为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三部分和谐、平衡、协调,心理就是健全的,能顺利的与外界交往,有效地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自己的追求与理想。反之,则为精神病 ;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G.W.Allport(1897-1967)的人格特质理论提出从人的内部行为来对人格特质进行研究。他研究大多面向健康人,很少涉及精神病人。主张若是人格成熟则必然存在自我扩行为,有能力参加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并从中获得愉悦感和满意感,即“成熟的人”就是心理健康的。 以 J. B. Watson(1878-1958)为代表的早期行为主义与 Skinner 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只对具有测量、观察可行性的行为有所关注,将人类行为认定为习得的结果。提出人的躯体症状以及心理疾病的产生都是源自于学习,这些异常行为或适应不良可以适当纠正。③以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 A. H.Maslow(1908-1970)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健康理论认为以自我实现为奋斗目标的人称为心理健康者,心理健康的人能充分实现自身潜力、能力与天赋的拓展与运用。提出任何人都具备获取心理健康的先天素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诉求就是为人类实现上述潜能提供帮助。
.........................
第 3 章 理论基础 ..................... 38
3.1 心理健康理论 ..................... 38
3.2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理论(DFM) .............. 39
第 4 章 研究设计 ........................ 45
4.1 主要概念界定 ................ 45
4.1.1 一线员工 .................. 45
4.1.2 心理健康 .................... 45
第 5 章 数据收集与处理 ................... 69
5.1 小样本测试 ........................ 69
5.1.1 小样本数据收集 ................... 69
5.1.2 小样本数据分析 ................ 70
第 5 章 数据收集与处理
5.1 小样本测试
5.1.1 小样本数据收集
通过小样本数据采集法得到测试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基本信息内容见下表1-5 。98 个有效样本中,女性为 33 人,占总数的 33.7%,男性为 65 人,占总数的66.3%;根据学历差异来看,大学专科及以下的人数最多,共 68 人,占总数的 69.3%;从年龄段差异可知,51 岁及以上的人数最少,为 6 人,占总数的 6.12%,30 岁及以下的人数最多,共 48 人,占总数的 49%;从工作年限差异可知,样本员工的工作年限较长居多,3 年及以下的人数共有 30 人,占总数的 30.6%,4 年以上的共人数为68,占总数人的 69.4%;其中正式员工与劳资工或合同工约各占一半;月收入主要以 6000 元及以下居多。
........................
第 7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明确组织学、人口学特征的差异性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是管理者制定高层次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鉴别机制和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的重要依据。该验证结论显示:不同组织学、人口学特征的员工心理存在部分明显差异。年龄、工作类型以及教育背景不同的一线石油化工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 41-50 岁年龄组的一线员工心理健康总水平、躯体认知和知觉认知水平最低;学历差异与心理健康和各维度基本成正向趋势关系,学历越高心理越健康;心理健康及各维度水平在工种差异上变化十分显著,钻井作业和基建心理健康水平最低;不同月收入的一线石油化工企业员工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和知觉认知维度上差异显著,而在情绪认知和躯体认知上无差异。验证显示月收入差异与心理健康和知觉认知差异的正向关系趋势在 6001-9000 元的收入水平开始缓慢下降,所以我们并不认同高薪养心的观点,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有显著影响的差异特征;而一线员工性别、企业所处城市以及工作年限的差异性对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影响。
心理健康对心理资本有正向影响。其中躯体认知、知觉认知和情绪认知对自我效能均有正向影响;躯体认知、知觉认知和情绪认知对乐观希望均有正向影响;躯体认知和知觉认知与坚韧顽强无关联,情绪认知对坚韧顽强有正向影响;躯体认知与包容感恩无关联,知觉认知对包容感恩有明显负向影响作用,情绪认知与包容感恩无关联。
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有正向影响。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坚韧顽强对任务绩效均有积极正向影响,包容感恩对任务绩效没有影响;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包容感恩对人际促进有正向影响,坚韧顽强对人际促进有负向影响;乐观希望、包容感恩对工作奉献有正向影响,自我效能对工作奉献没有影响,坚韧顽强对工作奉献有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