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长教育期望形成机制探讨——以L村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45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笔者认为教育作为调节整个社会结构的重要工具,其作用的实现在极大程度上有赖于人们对于教育系统的认可和信任。农村家长教育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一种对教育系统信任程度的反应。从当前的情形来看,初期农村家长的高期望显示出了人们对于教育系统的高度信任。但是在低期望阶段当中,农村家长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低学历代际传递的认可,可视为农村家长对教育系统信任度的示警。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历来被学界所重视,农村家长教育期望是了解当前农村群体对教育系统态度的有效切入点之一,也是考察教育公平的重要窗口。农村家长教育期望不仅能够反映当前农村家长对于教育的偏好程度,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农村受教育者最终获得的教育成就状况。教育的功能从两个方面得以体现,其一,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能力,其二,提供社会流动的渠道,实现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平衡。教育成就较高的群体,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而且能够通过文化再生产使其子女在教育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我国农村相对处于不利阶层,其社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于城市,这种差距在教育方面同样有所体现。为避免文化再生产导致社会阶层再生产的发生,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多方关注的重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正是缩小城乡之间在教育水平上的差距。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较城市而言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比较欠缺,是教育公平推进过程中的薄弱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方面,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定了把“农村留守儿童、城市贫困居民子女和农民工随迁子女等群体”纳入“教育扶贫支持”的领域。这充分证明了对农村地区教育状况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农村家长教育期望的能够反应当前农村地区对于教育的态度、预测农村子女未来取得的教育成就,这一结论建立在以下两个事实的基础之上。第一,受教育者的教育期望本身受到家长的影响较大,甚至于在其受教育过程当中的较长一段时间之内,学生的教育期望本身乃是家长教育期望的一种映射。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家长们在对孩子的教养过程当中,最为关注的是孩子是否“听话”,传统的大家长式教育方式使得农村父母的意愿更大程度上内化于子女的意识之中。在选择和习得方面,“中国的父母较看重孩子行为的习得,喜欢让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保持一致,希望子女按父母的要求行事。”①因此,对农村家长教育期望进行考察,能够更为准确的反应当前农村地区人口对于教育的态度。第二,家长是教育投入的真正决策人。教育投入对于受教育者的最终教育成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教育进行投入这一动作本身,其主要的执行者和决策者并非学生本人,而是学生的家长。作为社会资源实际的占有者和支配者,家长们对于教育的投入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家长教育期望的越高,家长们就更加倾向于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反之亦然。
..............................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1.关于教育期望的研究
教育期望的研究起源于学界对于教育公平相关因素的讨论。1968 年斯威尔和哈勒将教育期望纳入教育获得模型,并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发现自身的教育期望对受教育者教育获得的影响独立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智力,对教育获得有非常好的解释力。同一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项实验同样证明了教师的教育期望对于受教育的重要影响,验证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领域的适用性。在科尔曼提交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调查报告之后,学界对于影响个人教育获得的心理因素加大了关注。在后续的研究中,教育期望作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变量对解释教育获得的重要性始终未曾改变。近期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该模型仍然适用。Britton 在 2019 年对美国 2006 年至 2016 年马萨诸塞州 235875 名公立学校学生的管理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 8 年级和 10 年级受教育者的教育期望对其大学入学情况的影响。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 8 年级和 10 年级拥有读大学期望的学生,相较于没有这一计划的学生而言,其就读四年制大学的可能性要高24%。这一研究成果有力证明了教育期望对于受教育者最终教育成就的预测作用。
2.关于家长教育期望的研究
国外在对教育期望的研究进行展开之后,很快研究对象就从就将学生本身转移到了学生家长身上。国外关于家长教育期望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将家长教育期望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其对受教育者学业成就的影响。其二则是将家长教育期望作为被解释变量,探索影响家长教育期望的各种因素。
(1)家长教育期望对子女的影响
在对家长教育期望的研究中,绝大多数的研究成果表明,家长教育期望对其子女最终的教育成就有显著影响,且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即家长越是希望子女获得高学历,那么子女获得较高教育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者们认为,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越高,则其从情感上和物质上对子女参与学业竞争的支持程度就越高,因此投入的社会资源也就越高,从而使得子女能够在教育场域的选拔当中胜出,实现文化再生产,进而实现阶层再生产。加拿大研究者发现来自亚洲、非洲和中国的加拿大移民的子女上大学的人数占其总人口比率非常高,造成一个结果的重要原因是移民家庭的家长教育期望水平较高。②研究者认为,较高的家长教育期望水平意味着移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更为重视,最终促成了其子女较高的学历成就。但家长教育期望也并非总是对子女的学业成就产生正面影响。Murayama Kou 在 2016 年对 3530 名家长和学生的纵向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尽管从较长的时间周期和大规模的样本状况来看,较高的家长教育期望确实对子女的学习成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从短期来看,当父母的教育期望超出子女自身的教育期望时,学生的数学成绩会因此而下降。
................................

第二章 农村家长教育期望现状

一、L 村简介与资料收集
(一)L 村简介
L 村位于我国内蒙古东部赤峰市敖汉旗,该旗县多年为国家级贫困县,直至2019 年 10 月方才完成脱贫摘帽任务。L 村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属贝子府乡,民国 19 年(1930)年,自成一乡级单位,后几经变革,最终归属于金厂沟梁镇。L 村相较于周围各村而言有一定优势,地处多个自然村的交汇中心,附近唯一一条县级公路穿村而过。从交通方面来看,L 村所在位置距离镇政府所在地 15 公里,距离其所属县级单位 80 公里,居民出行去县级单位及其他城市地区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工具,但每天经过带地区的公共汽车次数有限,居民出行流动受到一定限制。L 村全村总土地面积 58800 亩,其中耕地仅为 10838 亩,林地31240。L 村是行政村,下辖 14 个自然村,21 个村民组,总计 1093 户,2982 人。
经济收入方面,L 村的经济收入主要包括种养殖、外出务工和个体经商收入。L 村属丘陵区,也因此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种植业方面主要作物为玉米,平均每亩每年可获得500到800元不等的经济收益,收益情况按土地属性不同有所区别。因为地处中国四条较大山脉包围之中,L 村所在的辽西地区素有十年九旱的说法,加之 L 村之内不存在水量充沛的河流,已有的小河现已干涸,地下水水位也有所下降,且多数因为地形和水源的原因没有办法灌溉,因此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旧保持着靠天吃饭的态势,这也导致在较长时间内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 L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养殖业的发展同样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该村所在位置位于大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边缘地带,因此不能够发展大规模养殖业,其发展主要以个体农户小规模饲养为主,规模和收入均有限。受限于地区发展条件,本村居民多数有外出打工经历,且当前多数家庭仍以外出打工作为其主要家庭收入来源。家中耕地相对较多者,往往会选择在农忙时节回乡务农,耕地相对较少甚至没有耕地的家庭,男性则会多数时间在外务工,子女交由祖辈看管教育。从经商环境来看,经商类别主要以日用百货和农业生产类的商品为主。
.............................

二、农村家长教育期望内容
对于在当前的农村家长当中,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子女最好能够通过获得更高的教育成就以确保未来子女的发展和生活状况较为良好。也因此,农村家长对于子女可能获得的最高学历以及其可能就读的各阶段学校类型有着自己的设想。适当的农村家长教育期望,对农村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会产生积极作用。一如其对学生成绩产生积极影响的道理一般,家长教育期望所提供的压力如果适度将会使得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在保持希望的状况下永远努力勇敢积极,遇到挫折困难也会尽力保持乐观。如果家长教育期望所提供的压力过高或者不存在压力,那么会使得子女在学习过程当中遭遇因为心理压力过大或者毫无心理压力造成的学业倦怠或者畏难心理,使其在学业竞争当中表现出一定的无力感。
就目前而言,伴随着我国教育系统的快速改革和发展,教育扩大化的趋势仍然在保持不变。这使得农村子女相较于以往有了更多的机会获得高等教育,也因此,在对农村家长进行访谈的过程当中,农村家长对于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态度均为“不可能不希望子女上个大学”的态度,若以“希望孩子上大学吗?”类似的问句进行询问,家长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愠怒。因此,仅从主观角度出发来考量当前农村家长教育期望的情况会发现,所有的农村家长都希望子女可以获得高等教育机会。
但是与此同时,当请被访家长们对于子女子女未来可能获得的教育成就进行一定估算的时候,家长们对于自己子女可能取得的学业成就可能则产生了极大地区别。有一部分家长对于子女未来能够取得的最高学历表现出了十分乐观的态度,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会以“越高越好”来表达自己的期望。与此相伴的情况是,当问及更为具体的学历时,他们往往坦言自己并不能够很好地掌握不同学历之间有何区别,还有部分家长并不能够区分博士和硕士两个学位哪一个更高。另有一部分家长则没那么乐观,他们。往往以“考个本科就知足”来回应接下来的追问。直言当前就当前子女的学习成绩来看,能考取一个本科院校已经算是一件十分值得开心的事情。与此同时,也有少部分家长认为自家子女最终可能达成的学历水平可能为高中水平。作出这一判断的基本多为子女成绩不佳的初中阶段的家长。因为家庭经济以及自身学历水平的原因,这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子女能够获得何种水平的学历将完全取决于其自身努力程度。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其子女通过自身努力没办法达成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标,高中不能考中的话,家中的经济情况并不允许子女通过就读私立高中的形式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子女因为未达到就业年龄,因此就读于中职或者中专将会是其初中毕业之后的选择。


社会学论文参考

................................

第三章 农村家长教育期望的建构..........................................23
一、农村家长教育期望构成要素...........................................23
(一)农村家长教育期望的主体及其特征...............................23
(二)农村家长教育期望的环境状况..............................25
第四章 农村家长教育期望的形成机制.....................................................34
一、文化约束机制:需求拉高农村家长教育期望..........................................34
(一)国家发展的需求............................................34
(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36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56
一、研究结论......................................................56
二、讨论与展望.............................................57

第四章 农村家长教育期望的形成机制

一、文化约束机制:需求拉高农村家长教育期望
(一)国家发展的需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很好地证明了国家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二战之后德国和日本两个被炸成废墟国家的迅速崛起,让人们意识到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只有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国家的发展才能够有足够的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者。从基础产业到高精尖项目,各个领域都需要教育造就的大批量人才才能够更好的发展。也因此,自二战以来,教育扩大化在全球范围之内发生,积极参与教育成为了一种人类普遍的意识形态。二战之后兴起的人力资本理论证实,国民受教育程度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极为明确的正相关关系。我国的研究者同样证实了人力资本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在 2006 年有研究指出,较高的人力资本是极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同时也可以让提升产业升级过程中的研究效率并降低研发成本,①近期的研究同样表明,国民人力资本对于国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攀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②而整个人力资本当中极为核心的内容之一,正是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因此,普及义务教育以及高中和大学的扩招成为了重要的教育政策指向。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当前趋势有二,第一是高校数量不断增多,第二是多数高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2020 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资料显示,2019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 51.6%。①这意味着在 2019 年,我国超过一半的适龄人口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从当前的状况来看,只要考上高中,那么就往往意味着已经拿到了高等教育的入场券。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一篇报道,L村所在的内蒙古地区,2017 年高考录取率高达88.78%,且已经连续七年超过了 85%,在 2015 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 98.39%。与此同时,内蒙古地区的本科录取率也连续多年保持在 50%左右。
扩招从效价方面影响了农村家长的教育期望,使农村家长对于子女上大学的认可程度提升。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农村地区考上大学的人口寥寥无几,这使得农村家长对其子女能够考上大学的期盼十分强烈——哪怕是时至今日录取率已经达到了如此惊人的程度的情况下,“大学生”这一称谓在农村地区仍然蕴含着对被称呼者的尊敬之意。在国家发展需要的催动之下,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意识到上大学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关注于农村家长教育期望建构以及形成机制,将家长教育期望的形成分为了高期望、中期望与低期望三个阶段,以期望理论为视角,将文化图示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对农村家长教育期望的解释进行了整合,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在高期望阶段,文化共识是影响农村家长教育期望形成的重要力量。在此阶段当中,由于家长们对于教育回报所代表的高效价的认同,使得农村家长们对子女美好的未来抱有极大的希望。这种文化共识的形成,建立在三个不同主体的需求的基础之上。国家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因此推动教育的快速发展,并以教育扩大化的手段使得更多的农村家长们意识到了获得更高学历、考入更好大学的重要性。劳动力市场对于人才的筛选标准促进了这一文化共识的落地生根,拥有更高更好教育成就的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会拥有更大的优势,这使得农村家长们进一步强化了对子女的高期望。同时,农村家长们对于子女未来工作和生活的美好设想与整个文化共识形成了呼应,因此将这种文化共识被农村家长内化于心,最终形成了对子女较高的教育期望。
中期望阶段作为农村家长教育期望变化的过渡阶段,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在此期间,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受到文化和理性两种因素的影响。家长们主观上并未完全放弃高期望阶段所秉持的对子女美好未来的设想,子女的学习成绩也尚可支撑其作出此类的判断。与此同时,农村家长因为子女学习成绩的分化,对子女的教育期望的乐观态度相较于前期有所滑落,他们根据子女的学习成绩来设想子女能够达成的教育成就的做法相对客观。但伴随着子女学业难度加大,成绩分化越发明显,最终使得很大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划入到低期望阶段。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