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导论
1.1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选题缘起
近年来,大批农民工如潮水般涌入城镇,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已达到22846万人,超过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总量的40%。1在这庞大的人口流动中,女性农民工占总数的45%,已达到10280. 7万人。
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受到多方面的排斥和歧视:城市居民既把农民工作为生活消费的补充,又视其为城市生活空间的挤压者;城市管理者既把农民工看成是城市产业体系中的廉价劳动力,又将其当作城市公共服务的例外,而城市企业既把农民工作为取得“劳动力红利”的手段,又看成企业成长的利益损害者;不同利益集团都从各自的利益角度分割农民工角色,不给农民工一个统一的看法和对待,至使农民工面临培训就业、子女上学和生活居住等多方面的困难。一般而言,社会支持网络能够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完备的、强有力的支持,因而个体不会出现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的现象。但是,由于社会的变迁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作为流动群体的农民工在外出就业过程中,相应的社会支持网络没有跟进,导致他们缺乏对城市与市民的认同、靠拢和适应。
而农民工妇女相较男性农民工,则是弱者中的弱者、弱势中的弱势。她们大多处于失业境地,或者就业于城市社会主流职业之外,从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比如餐饮、娱乐等;她们承受着社会阶层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在心理、物质和文化上都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生活。据全国妇联针对农民工妇女的一份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在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方面,超时工作是务工妇女的常态,40%每天工作9至10小时,而得到加班工资的仅为28.2%,多数没有享受到法律规定每周至少休息一天的权益;半数务工妇女享受不到社会保险,包括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等都没有;51%的务工妇女因生育受到企业歧视,其中,30%虽有产假但基本工资被扣除或降低,21%因怀孕或生育被辞退;15. 5%的人被老板拖欠过工资;7. 3%的人遭遇过老板的辱骂,2.1%的人受到过带有性意味的肢体骚扰。关注农民工妇女,成为当前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中之重。
1.1.2研究意义
现实意义:纵观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从宏观和制度层面入手,注重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介入内容、分析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和介入方式等,却较少探讨社会工作在实践领域对农民工群体的介入情况;大多集中于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
第2章农民工妇女对社会支持网络旳需求调查
农民工妇女的需求,从类型上来讲是多种多样的,有生存性需求、也有发展性需求,比如工资少,没有办法解决温饱;或者受农民工身份和性别限制,无法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等。从社会支持网络而言,这种需求更多地集中于网络结构和网络功能方面,农民工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结构是单一的,除血缘和地缘关系外,再没有其他可获得帮助的来源渠道,而这种血缘和地缘支持网络,由于同质性强和力量弱小等原因,又无法满足农民工妇女的多元需求,致使她们面临多重问题。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成为时发表展的必然要求。
2.1网络结构不合理:对"弱势中的弱势”处境的无奈
对于农民工妇女而言,流动在某种程度上将她们推向了社会,远离了乡土社会中亲缘和地缘关系的支持,她们的自立性增强,传统社会中性别规范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小,生活再也不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而且以挣钱养家、跟随亲人或谋求家庭发展为动机离开乡村进入城市生活,也使她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适应城市。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致使农民工妇女在城市生活中众多合理的需求被合理剥夺,被迫成为城市生活中“弱势中的弱势”群体。
T社工站在介入该地区农民工妇女服务时,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集中调查,包括她们的基本信息、需求情况和社会支持状况等,问卷对社会支持部分的调查采用范德普尔的划分标准,将社会支持分为实际支持、情感支持和社会交往支持,其它部分均为自行设计。下表是该地区农民工妇女的基本情况。
2.1.1身份与性别的双重歧视
农民工妇女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一部分,社会制度的缺失和不公平是其处于弱势地位的根本原因,性别身份只是对其弱势处境的进一步强化。户籍制度的松动为农民工实现流动的第一步创造了条件,但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却为实现流动的第二步设置了障碍,他们的流动只能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而不是身份意义上。他们在城市社会中以工人身份发生的所有行为都得不到制度的保护,受到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排斥。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又使农民工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先天的弱势,在机会上就无法与城市居民公平享有,只能从事城市中“脏、乱、差”的工作,而“脏、乱、差”的工作对劳动者的体力有较高要求,农民工妇女很少能够胜任。...............................
..........................................
第3章社会工作对农民工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的介入.....................28
3.1获得潜在服务对象的方式.....................................................28
3.1.1 以宣传为基础..................................................................28
3.1.2以服务儿童为桥梁...........................................................29
3.1.3实施外展服务..................................................................30
3.2介入领域.............................................................................31
3.2.1 关注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32
3. 2. 2介入农民工妇女的个人交往和社会交往...................32
3.2.3改善社区歧视性环境,提供基本服务...........................34
3.3介入方法.....................................................................35
3. 3. 1 非正式支持网络的直接介入....................................35
3.3.2正式支持网络的间接介入...........................................36
第4章取得成效...................................................................38
4.1社会支持网络的结构趋于合理.......................................39
4.1.1技术性支持网络初步建立............................................39
4.1. 2政府或IF.式组织主导的支持网络规模扩大......................40
4.1.3 个人支持网络扩展不明显.............................................43
4.2社会支持网络功能局部完善...............................................45
4. 2.1 情感支持来源丰富..........................................................45
4.2.2实际支持力量增加.........................................................45
4.2.3交往支持强度不够............................................................46
...............................
总结
调查显示,农民工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呈现支持主体缺位和支持内容不足的现象,正式支持网络对农民工妇女的支持几乎没有,而非正式支持网络中,除丈夫向其提供较多支持外,其他支持系统相对薄弱,亲属主要向其提供物质和金钱等有形帮助、老乡和朋友等提供情感支持、同事和邻居由于缺乏信任,主要提供交往支持。这种现象也导致农民工妇女有大量的需求未被满足,包括就业和社会保障需求、婚姻家庭需求等。
G机构T社工站对农民工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的介入,主要是利用个案、小组、社区和社会行政等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对其情感支持、实际支持和交往支持的介入,并以此拓展其正式支持网络和非正式支持网络。服务效果总体来讲还可以,虽然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比较多,包括农民工妇女对社会支持网络认知程度低、社会对社会工作支持不足以及社工站岗位设置不合理等,但整体而言,农民工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从支持主体来讲有限扩展,支持内容局部丰富,初步达到了社会工作介入目标。下图是T社工站在介入农民工妇女社会支持网络时主要的介入内容、方法和遭遇问题等。
总而言之,社会工作是当前解决农民工妇女问题的重要力量,但不是唯一力量,农民工妇女问题的形成由于涉及多个方面,解决方式也必然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因此单靠社会工作的力量是无法彻底解决的,还需要社会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程新征:《中国农民工若干问题研究》,中央编辑出版社2007年版。
[2]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
[3]吕青:《社会工作实务》,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郑行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张跃进.:《中国农民工问题解读》,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9]张志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0. William Farley ; Larry L. Smith 著:《社会工作概论(第i—版)》,Scott W.Boyle;隋玉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Dominelli:《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王瑞鸿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