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陶瓷颜色审美中“素”文化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98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没有哪一种民族像中国古人那样重视事物颜色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历经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和积淀,中国古人对颜色的认识和理解,凝聚成一个独特的颜色文化体系,并将它贯穿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颜色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人情和文艺创作等领域,都有着丰富而深刻地反映。中国的传统颜色文化充满着深厚的哲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中国现代设计进行民族化发展过程中,赖以发展的坚实土壤。
随着文化全球化发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西方化。在这种文化的背景下,谈及颜色(色彩)话题,我们很自然地运用基于“光学”的西方色彩理论去解读事物,处理问题,而忘记了我们的前人积累下来的那些丰富的颜色文化资本。中西方是两种色彩观,西方除了基督教神学的色彩象征外,主要是科学色彩观,根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和科学文化;中国颜色则是哲学色彩观,根源于阴阳五行以及儒道玄禅的哲学思想。由于近代中国的衰弱,国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持续性地批判,使得我们对自身背弃民族文化的行为失去了歉疚之心。可是,在思想解放和语言丰富的今天,当我们描述物体颜色时,才突然发现自己的颜色语言太过单调贫乏。我们只有选择建立在“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词源为基础的词语,去描述对象。像白居易《题龙门堰西涧》“东岸菊丛西岸柳,柳阴烟合菊花开”这样美妙的图画,我们已经无法用颜色去理解、描述和欣赏。“春燕之背,雄鸡之尾,墨蝶之翅”这些描述体现了古人对颜色的观察和认识细微至极的诗句,而深受现代文化教育的我们却望尘莫及。我们所接触的现代颜色文化,像一件漂亮的外衣,只有外形没有灵魂,更是失去了民族的特殊和识别性,看到黑红色的漆器,可能我们会想到日本,但是这两种根源于中国的颜色在现代文化中却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源。
随着近年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自觉,我国古代颜色文化研究,在某些学科研究领域受到了重视,如语言学研究领域。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国内汉语研究刊物共有 800 余篇以古代“颜色名(词)”为主题的期刊论文,共有 10 多篇相关主题的会议论文,50 余篇硕、博士学位论文,近 10 部研究专著。然而,相对于传统颜色文化的整体规模而言,上述的研究也只算是迈开了步伐,我们需要做的研究还很多,尤其涉及到具体的颜色文化应用学科——设计学,我们更是任重道远。本论文以“两宋陶瓷颜色审美中‘素’文化”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用传统颜色文化诠释两宋陶瓷颜色之美,挖掘两宋“素”文化形成的原因,从社会背景,时代条件,哲学思想,以及当时的诗词书画中的审美文化等多方面分析,同时提取素文化中的传统颜色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使现代设计中颜色设计更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具有民族识别性,成为维护和弘扬民族文化队伍中的一员,为设计民族化略尽绵薄之力。...............
..........................

第二章 传统“素”文化解析

在《说文解字》中“素”有“朴素”和“不加功饰”的意义,“朴”指未加工的木材,喻不加装饰,通“素”;同时“白”解释为“缟然”亦通“素”,所以古代“素”、“白”、“朴”是一组相似词组,与之相反的是“玄”、“黑”、“冥”。《古代汉语辞海》进行了总结归纳,保留了朴素、白的意义,增加了本心、真情、空的意义,传统思想又赋予“素”除了颜色外更多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核心概念,都是模糊难以解释的,各家说法不尽一致,但是国人都能意会,这就是对民族文化的特殊感悟力。传统思想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言论论证,有关宇宙、人生、修身、得道、执政等,有关“颜色”的专著却很少,但是“素”却在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多次出现,并且和颜色相关,如孔子有“素以为绚”之说,老庄则是提倡“素朴”“重素贵朴”,而释家则有“不与物拘”追求本心的禅语留世,其中都有“素”及与“素”相关的概念。以“素”论“色”,借“素”抒“志”,这其中都隐喻着当时社会的主流审美文化。在老子《道德经》中“素”更加多次出现,如“见素抱朴”,
其中的“素”、“朴”都表示未加工的单纯质朴感,与本心真情同义。老子虽有黑、白之论,但没有以“素”、“白”作为“道”相,淮南子则直接从“素”、“白”引出真理的本然,用“素”的无染之义来阐述真理,道的本质。两宋时期,军事国力都不如盛唐时期,文化却发放异彩,儒、道、释三家融合交汇形成了充满封建专制主义和伦理道德观的理学思想,到处都显露出“素”文化的审美态度,一个饮食器物陶瓷却以圣人的标准去制造评价它,“素”文化就是天地之大美在陶瓷上的反映。而中国画学中也一直推重“素”、“白”、“空”的绘画技法和评价标准,那我国传统文化中这个“素”文化思想渊源从何而来?

2.1 “素以为绚”——与自然共美的审美观

“素”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不加功饰”,是一种自然质朴的意思,而讲究朴素自然,一直是古人审美的高境界,无俗气无匠气无火气一切都神工独运,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工,是古代诗词歌赋,书法作画,器物绣品等一切艺术创造的审美标准。在原始时代,由于新石器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人们对大自然产生崇敬畏罪的依赖感,渐渐地,随着人们的创造力的提高,开始运用自己的能力和工具改造自然,到现在发展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观念。畏罪自然,尊重自然,欣赏自然是人类自身能力提高,驾驭工具科技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审美思想发展的表现。农业经济带来了谷物生产,人类从依靠自然恩赐的采集者,变成物质财富生产者。人类越来越依赖农业生存,开始对各种灾害和自然力空前地关注,把这些自然力崇拜为神。如昼明夜暗、日赤月白、五彩云天、变化的天象,还有生物的生死灭亡都被“神化”,都令先民们诚惶诚恐,特别加强了对生产和繁殖的崇拜,对女神(地母)的崇拜。这些崇拜,就出现了宗教观念和祭祀活动。............
...........................

第二章 传统“素”文化解析...................................................................6
2.1 “素以为绚”——与自然共美的审美观...............................................6
2.2 “见素抱朴”——以理统欲的人伦观..................................................8
2.3 “绘事后素”——素功留白的颜色观.................................................. 9
2.4 本章小结....................................................................................11
第三章 两宋陶瓷“素”文化审美兴起的社会基础.......................................13
3.1 两宋“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13
3.1.1 儒雅软弱的统治者 ....................................................................13
3.1.2 不论门第的科举制度 .................................................................15
3.2 文化中心的南迁——从粗犷到柔美的审美变化...................................16
3.2.1 北宋都城开封 ........................................................................... 17
3.2.2 南宋都城临安 ..........................................................................18
3.3 “心与理一”淡泊超脱的理学思想......................................................19
3.4 两宋陶瓷“素”文化工艺的发展........................................................ 21
3.4.1 颜色釉料的新材料的运用 .......................................................... 21
3.4.2 陶瓷釉面装饰仿工艺的创新运用 .................................................22
3.5 本章小结................................................................................... 24
第四章 两宋陶瓷“素”文化的颜色审美特征.............................................26
4.1 古籍中对宋代陶瓷颜色的描述和评价...............................................26
4.2 古拙无奢的质朴感........................................................................29
4.2.1 无染无为的釉色 ....................................................................... 29
(1) 青瓷 ......................................................................................29
(2) 白瓷 .....................................................................................36
(3) 青白瓷 ..................................................................................36
(4) 黑釉瓷 ..................................................................................38
(5) 均瓷 .....................................................................................39
4.2.2 还返于朴的装饰.......................................................................40
4.3 雪貌冰肌的柔弱感..................................................................... 42
4.4 以缺为美的素雅感......................................................................43
4.4.1 寥若晨星 .............................................................................. 43
4.4.2 金丝铁线、百圾碎 ..................................................................44
4.4.3 紫口铁足 ............................................................................... 44
4.5 本章小结..................................................................................45
第五章 两宋陶瓷“素”文化对后世颜色审美观的影响.............................46
5.1 宋代以后“素”文化的发展——仿文化颜色审美观............................ 46
5.2 两宋“素”文化对现代设计颜色运用的影响..................................... 48
5.2.1 素颜色大意境 ......................................................................49
5.2.2 用色不与物拘,透脱自在 .......................................................50
5.3 本章小结................................................................................50
结语............................................................................................52
参考文献......................................................................................54

结语

首先从两宋陶瓷颜色“素”文化开始,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出了两宋“素”文化是与自然共美的审美观、以理统欲的人伦观、素功留白的颜色观,并从传统思想里列举理论来论证两宋陶瓷颜色“素”文化的审美观。
从两宋社会背景、科技技术、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两宋陶瓷颜色“素”文化形成的原因和物质基础。两宋的“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儒雅软弱的统治者,不论门第的科举制度,使得两宋的文人士大夫数量和文学修养超过任何朝代;文化中心从北方迁移到南方,地域上的差异引起的审美文化的转型,从以粗犷为主的壮美转变为以柔美为主的优美的审美文化;儒、佛、道三家融合的理学更加推进了虚净的美感;同时两宋陶瓷颜色釉料的新材料的运用和釉面装饰仿工艺的运用,将两宋陶瓷颜色的“素”文化完美呈现出来。
两宋陶瓷颜色“素”文化的审美特征由陶瓷的无染无为的釉色和还返于朴的装饰,加上以缺为美的素雅感,营造了两宋陶瓷的雪貌冰肌的柔软感,都表达了两宋的“素”文化和宋代文人气息,与自然共美、以理统欲、素功留白的“素”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个有着跌宕曲折的历史际遇和浓郁文人气息的时代中发展着,润物细无声地在这个时代的陶瓷上留下印记。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窥探两宋陶瓷颜色的“素”文化,从它的思想理论、形成的物质基础、已经在两宋陶瓷颜色上的审美特征中反映出来。两宋陶瓷颜色“素”文化对现代设计有一定的理论启发作用,现代设计要吸取“素”文化的精髓,在设计用色中能注重以小细节营造大境界,以素雅颜色传达多彩的情感,以“素”见绚,虚实相生,用色不与物拘,透脱自在。

参考文献

(一)古籍类
[1] (春秋)李聃.道德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1
[2] (明)曹昭.新增格古要论[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4
[3] (明)方以智.物理小识[M].上海: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三月
[4] (明)郎瑛.七修类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8
[5]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长沙:岳麓书社,2001.
[6] (明)文震亨.长物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5
[7]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8]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6
[9] (明)张燮.东西洋考[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1
[10] (明)吴宽.家藏集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