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对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99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一、费尔巴哈对宗教的人本主义批判

费尔巴哈不是信仰某一宗教的信徒,而是站在宗教之外审视宗教的哲学家,他认为宗教异化了人的本质,所以他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费尔巴哈考察了宗教产生的原因,驳斥了“宗教情感天赋论”和“宗教产生偶然论”,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宗教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批判有着很大的理论张力,他认为人的依赖感和人的自我感既是对立的范畴,又在利己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从而显示了优越的理论布展能力。

(一)费尔巴哈宗教观批判的人本主义立场

如果不考察费尔巴哈进行宗教批判的立场,我们很容易把费尔巴哈哲学解读成从一种宗教走向另一种宗教的转换工具,即认为费尔巴哈推倒了对“神”的信仰继而把“人”尊奉为新生代的“神”。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感情不是像基督徒和苦行僧那样,在自身虔诚的驱动力之下把世界万物解读成神明显现的神学大全。费尔巴哈不是一个宗教徒,而是一个以推倒神灵的异化形式为己任,还原人的本真存在,还原自然生活的人本唯物主义者。他对宗教的态度不是弥补和缝合,而是近距离爆破,他所处的阵地是人本主义,他批判宗教主要方式是用“人”抨击“神”。费尔巴哈正是从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来出发,解密宗教产生的每一个环节,指出宗教异化的本质是人拜伏在人的想象力和依赖感的产物面前,也正是在宗教批判的过程中,费尔巴哈确立了“宗教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这一核心命题。“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费尔巴哈哲学的核心概念,主要是因为他想终止占据整个西方世界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督教神学对现实的人的奴役状态。从哲学革命的角度来审视费尔巴哈宗教批判,费尔巴哈是通过人本唯物主义的立场来扭正整部唯心主义哲学史对现实的人的扭曲状态,最终确立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也从哲学史的意义上实现了某种程度的人类解放。费尔巴哈终止了唯心主义的旧传统,开辟了人本主义的新传统。概括说来,费尔巴哈进行宗教批判的立场就是人本唯物主义,而这种人本唯物主义主要有以下几个维度:.............
..........................

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批判对马克思的影响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的作用,费尔巴哈的功绩不只在于宗教界,他同时也把枪口对准了唯心主义,松动了当时德国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西方研究费尔巴哈的学者中,甚至有人称之为“费尔巴哈年代”,可见影响之大,马克思也是受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恩惠的思想者之一。1843 年至 1844 年,马克思的思想经过《莱茵报》时期痛苦的涅槃之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段时期被称为“马克思的费尔巴哈阶段”,马克思在发表自己作品《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的《德国现代哲学和政论界轶文集》的上面读到了费尔巴哈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作之一——《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其实这不是马克思初次读到费尔巴哈的作品,早在 1941 年至 1942 年之际,马克思就已经读到了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但是马克思当时是黑格尔主义的信徒,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理性观的理论近视让他不能看清楚费尔巴哈在书中无神论外衣下掩盖的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是在读到《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时,正是他在运用黑格尔国家理论却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困惑期,费尔巴哈在书中运用的主宾颠倒法和人本唯物主义的立场为马克思开辟了一片豁然开朗的哲学新天地,在“马克思的费尔巴哈阶段”中,马克思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等思想实验品,直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出现,马克思本人才终结了“马克思的费尔巴哈阶段”。

(一) 费尔巴哈的“主宾原则”和“颠倒过来”对马克思的影响1843 年,年仅 25 岁的马克思向黑格尔挑战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对当时如日中天哲学大全式的黑格尔唯心主义从内向外的爆破,马克思所使用的理论招式正是费尔巴哈首创的主宾颠倒法,主要击杀了黑格尔的泛神唯心逻辑的神秘主义和把国家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立场,从人本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恢复了市民社会应有的权威。..............
...................

目 录
前 言..............................................................................................................1
一、费尔巴哈对宗教的人本主义批判............................................................. 2
(一)费尔巴哈宗教观批判的人本主义立场................................................... 2
(二)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人本思想之展开.................................................... 5
(三)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内在张力............................................................... 8
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批判对马克思的影响.............................................12
(一) 费尔巴哈的“主宾原则”和“颠倒过来”对马克思的影响.............................12
(二)青年马克思沿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批判的方式...............................15
(三)马克思把人道共产主义作为社会蓝图....................................................20
三、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确立唯物史观..........................................24
(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全面提升................................................25
(二)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过程中开辟了哲学新天地...............................26
(三)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超越中创立唯物史观 ...............................29
注 释............................................................................................................35
参考文献......................................................................................................39

结论

马克思从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交往关系出发,阐释了交往在历史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对交往关系的深层次研究中建构了逻辑与现实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在我国学术界对于交往和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联系存在争议,但是交往的历史哲学逻辑却是可以厘清的,历史唯物主义境域中的交往概念不知道要比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概念高明多少倍。
首先,马克思考察了物质生产过程之中的交往,人在生产活动中进行的交往形式主要有分工和协作,这种交往形式是人进行生产活动的必要前提,生产力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建构的,所谓的生产关系也是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但是这种交往并不是生产关系的全部内容。其次,马克思考察了生产活动之外的交往形式,这里的交往主要是指除去生产之外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这些社会活动,还包括诸如政治和文化的交流等交往活动,马克思有时就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交往概念的,比如“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在这里,交往有了上层建筑的内涵。再次,交往的含义还有群体之间相交往的内涵,比如部落和部落之间的交往,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往,这种意义上的交往,是马克思构建宏大历史视域的关键所在,交往又有了世界历史的内涵,“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路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资本论(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
[5]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
[6]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 张世英. 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 张汝伦. 现代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 郭淑新.“终结”与“开启”:重估费尔巴哈哲学的价值[J].哲学动态,2010 年第 7 期
[10]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