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伦理分析——基于马克思西方生态伦理视角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00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生态危机引发的伦理思考

第一节生态危机的表现、影响和诱因分析

人类自进入出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社会得到迅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却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人们为了发展工业产品、获取更多的利润,疯狂地向自然界索取原料和材料,加工制造成人们所需的产品,同时把大量的废弃物和有害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如果这一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处理,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带来生态危机。20世纪30-70年代,西方工业化国家出现了第一代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大气环境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有害有毒水体;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生产垃圾;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和幵垦引起植被破坏;土地不合理开发使用引起的水土流失、过度开发导致的沙漠化和荒漠化以及农田耕地面积的减少;资源不合理幵发利用导致能源的短缺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等。
第二代环境问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为:全球性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生态系统失衡问题越发突出。比如,人口爆炸、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些问题已由局部性的大气污染、有害水体、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发展到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危机的爆发,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纵观生态危机的发展趋势,总结生态危机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它具有全球性的特点。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问题不仅仅是地区性、局部性的,而是带有全球性的特征。因为地球生物圈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形成了生态危机全球化的特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不仅单从地域空间来看,还可以从生态系统内部构成要素来看,几乎所有的物种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目前,全世界每天有大约139种生物灭绝。以鸟类为例,300万年前地球上有大约1. 2万种鸟,但仅17世纪以来已经灭绝上百种,尤其是20世纪以来,灭绝的最多,有接近30种。在现存的9000多种鸟中,有近千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独特性和超越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而且有社会属性,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应该把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结合起来,不仅强调人类作为类存在物与其他物种的内在价值的相同性,也要发挥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体的能动性和社会性,并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这种伦理思想具有实践性和规范性,体现了自然的人本主义和人的自然主义的统一。与此同时,马克思将生态问题和社会制度的选择结合起来,从制度高度思考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分析解读了生态问题的根源并探索了生态问题的解决之道。由于当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现在,生态问题并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就生态伦理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但他把人的价值的实现与对自然的尊重统一起来,把人与自然的和解与人与人的和解统一起来,既有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也有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既有道德层面的生态伦理,也有应用层面的生态伦理;既强调内在价值也结合外在尺度等思想,从而超越于西方其他生态伦理思想。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独特之处,它贯穿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全过程。它通过实践去认识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它把能动性和受动性结合起来,从实践观点出发去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也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它以社会实践为中介,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观点,深刻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批判了旧唯物主义抽象的自然观思想,为有效应对生态危机提供指导。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不同于旧唯物主义抽象的生态自然观思想。旧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是人与自然相对立、自然和社会相分离的一种观点,它把自然界看作是没有人参与、外在于人的纯粹客观事物的集合。在马克思看来,外在和先在于人的自然只是一个抽象的产物,因此,马克思直接把它叫做“无”。他说:“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离开来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这个“无”就是脱离人的自然是没有意义的自然。..........................
.............................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录............................................................................ IX
绪论.............................................................................1
第一节选题目的...........................................................1
第二节文献综述...................................................................................1
第三节研究方法....................................................................................4
第一章生态危机引发的伦理思考............................................................7
第一节生态危机的表现、影响和诱因分析............................................7
第二节人类中心主义思想.....................................................................11
第三节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14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17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独特性和超越性.............................17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生态视野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含义.............................19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及实践意义............................27
第三章生态危机的应对之策.............................................................. 33
第一节理论层面之策........................................................................33
第二节实践层面之策........................................................................36
第四章结论..........................................................................,......... 38
参考文献........................................................................................41

结论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及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开始关注、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生态伦理的两大流派,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探索和反思,它们试图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来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由于其自身理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最终未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阻止生态危机的蔓延之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包括着丰富的思想,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它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观点出发,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活生产方式,并提出了化解生态危机的方式方法,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些思想对于有利于我们正确地应对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在思想认识层面上要提升生态伦理意识,树立生态伦理观念;转变消费观念,培养绿色消费理念;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培育生态公民;加强和完善相关生态伦理立法和监督工作。
在实践层面上要建立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合理应用科技,注重科技伦理;将人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经,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及人与人和解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雷毅.生态伦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施韦兹.敬畏生命.陈泽环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