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新教传教士与比较宗教研究——以艾约瑟《中国的宗教》为中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05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艾约瑟及其在华活动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艾约瑟生平

艾约瑟(1823-1905),英国伦敦会传教士,1823年12月19日出生于英国格洛斯特郡((Jloucestersh j re )斯特劳德市附近的奈斯沃斯(Nailsworth)。他的父亲是一位公理会牧师,同时也经营着一所私立学校。就是在他父亲那里,他生平第一次见到中文版的《马太福音》,从小就受到了宗教和世俗知识双重熏陶的艾约瑟,立志要成为传播福音的布道者。
1844年,艾约瑟毕业于伦敦大学,取得学士学位,接着又进入考沃德学院(Coward College)接受祌学训练。1847年,艾约瑟在伦敦的Stepney Meeting House接受神职,被按立为牧师。同年12月8日,被伦敦会立为传教士。并于第二年,1848年3月19日离开英国,在香港做短暂停留后于同年9月2 FI抵达上海。到达上海后,艾约瑟受到上海诸多传教士的热烈欢迎。他不仅热心布道,还协助麦都思管理墨海书馆的工作,主要负责图书管理,并编写宗教宣传册。他还参与创办了一所寄宿学校,“用中文和西方人的先进方法向中国的孩子提供实用的宗教教育。
1852年,也就是义约瑟来华后第三年,他就编著出版了《华洋和合通书》,1853年改名为《中西通书》(Chinese and Foreign Concord Almanach)。④ 1853 年,艾约瑟出版了《上海方言语法》,这是一部被包克斯称为“展现了伟大研究,包含着对所有想了解上海方言的人有着丰富价值的资料”的著作。义约瑟对中国佛教和道教文献亦有深入研究。从1854-1857年,他在《北华捷报》(North-China Herald)上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中国佛教、道教的论文。?1856年,麦都思回国,艾约瑟继任墨海书馆的监理,负责出版编辑。1857年2月,艾约瑟和同会传教士伟烈亚力②等人一起创办中文期刊《六合丛谈》。③同年9月,艾约瑟参与创建亚洲文会,并且当选为该会的秘书。11月,伦敦会传教士韦廉臣?因病回苏格兰,于是艾约瑟接替他与李善兰?合作完成林德利⑥《植物学》八卷最后一卷的翻译工作。
1857年,艾约瑟出版了《官方语言语法》一书,展现了艾约瑟在汉语研究上的成就。伟烈亚力称他“于音韵之学穷流溯源,辩之甚精。凡士自各省来者,无不延接讨论。……观此二书,知艾君于中国声音之理,博考而详,探讨于古书者久,故得自立一说。” .........
...............

第二章“冲突”与“共存”:艾约瑟对中国信仰状况的介绍

第一节19世纪比较宗教学的发展及其对艾约瑟的影响

现代比较宗教学之父麦克斯?谬勒(Max Muller, 1823-1900),在1873年出版的《宗教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Religion”)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 “宗教学”这一概念明确反对把基督教置于其他一切宗教之上的宗教主义。他认为,在科学的宗教研究中,一切宗教都是平等的研究对象。?麦克斯?缪勒说,如果一个人只知道一种宗教,那么他就会视之为至高无上的神物,当然就不会有科学的宗教研究。如歌德所说:谁如果只知道一种语言,他对语言就一无所知(He whoknows one, knows none)。谬勒认为宗教的研究情况同样如此:谁如果只知道一种宗教,对宗教就一无所知。因此既然宗教学的研究对是包括基督教在内的众多宗教,最直接的研究方法便是“比较”,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宗教的历史形态,即“比较宗教学”。
1859年艾约瑟出版了《中国的宗教状况》(The religious condition of theChinese) 一书,1878年新加入了四章并更名为《中国的宗教》出版。在第二版序言中他提到“正如他在比较语言学中所做到的,如果谬勒教授也能使宗教学研究变得时髦的话,有关中国宗教领域必将吸引大批研究者。同时这本书在将来的若干年中都将充当导引的作用。”②义约瑟受到缪勒“比较宗教学”思维的影响,作为基督教传教士的他,在华传教期间写下了这本集儒教、?道教、佛教、婆罗门教、基督教、罗马天主教和新教于一体的宗教书籍,这代表了一种潮流。全书分为19章,共260页,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围的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历史与现实情况,并且把三者进行了比较研究,由于作品非常受欢迎,屡屡再版,到1893年时已经是第四次再版了。在第四版序言中艾约瑟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展示中国在过去的时间里是如何尝试丰富他们的精神需要的。
目前人口超过预期地急速增长,本土宗教的弱点愈来愈明显;非常需要像基督教传教士那样能够提供更为健康的宗教教导”,和同时代的很多传教士一样,艾约瑟的目的不言而喻是为了推动基督教在华的传播。
艾约瑟发现,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三种宗教可以共存几个世纪,而且互相无法推翻对方的国家。②艾约瑟认为,中国的这种宗教状况,将引起世界上宗教学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值得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在他看来,中国的儒、道、佛三教虽然也会有冲突,但是更经常地表现出一种和平相处的状态。他将之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宽容,在一段较短时间的挣扎之后,中国人民就平静地接受了所有的宗教。现在,这三种宗教不仅在同一个地方存在着,也存在着同一个个体的思想中。在中国,这看起来再正常不过了。.................
........................

目录
Abstract..............................................Ill
绪论:问题缘起及文献综述............1 -
第一章艾约瑟及其在华活动的历史背景.................5-
第一节艾约瑟生平..................................................5-
第二节艾约瑟在中国北方的活动及伦敦会北方教区的建立..........11 -
第二章“冲突”与“共存”:艾约瑟对中国信仰状况的介绍.........15-
第一节19世纪比较宗教学的发展及其对艾约瑟的影响..........15-
第二节中国的祭祀和寺庙.....................................................17-
第三节中国佛教..........................................................20-
第三章艾约瑟对中国宗教中的“上帝”或“神”观念的比较.........25-
第一节儒教思想中“上帝”或“神”的观念...................................25-
第二节佛教思想中“上帝”或“神”的观念.....................27-
第三节道教思想中“上帝”或“神”的观念...................30-
第四章结论:比较宗教学以及多宗教共存的可能性.......35-
参考文献...............................................57-

结语

艾约瑟作为一名新教传教士自然有其立场,但他在破除宗派主义方面也做出了一定努力,与很多新教传教士比起来,他甚至显得过于宽容了。在《中国的宗教状况》中,义约瑟指出:欧洲人还不了解中国,他们只是徘徊在她的“边缘”,并从很远处用“有色眼镜”看她的居民。?在艾约瑟看来,真实地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是基督教想要在中国立足的前提。
作为一名十九世纪来华传教的伦敦会新教传教士,艾约瑟在他的著作《中国的宗教》中处处体现着宗教宽容和多宗教共存的观点,尽管他持坚定的基督新教的宗教观,但对于其他宗教也尽可能去理解和解读,无论他的解读是否正确,他的价值观都是更倾向于多元主义,而非一元论的。这种多元主义也正是我们现在进行文化研究所应该具有的基本价值观。同时,由于西方体系的大规模涌入,当代中国文化
研究在省视自身时常常产生一种所谓的“现代化焦虑”,如张旭东教授所说,这种焦虑来源于“中国任何一个现象都只能在别人的概念框架中获得解释,好像离了别人的命名系统,我们就无法理解自己在干什么”。?而艾约瑟的这本书,则正是产生在中国走向全球化之前,当我们回到那个关键性的年代去看来自现代化国家的他者(一位英国传教士)对于中国宗教的看法,无疑可以帮助我们破除许多固有的偏见。中国的宗教状况曾被韦伯,以及中国的现代化信徒们视为现代化道路上的绅脚石,然而作为虔诚新教徒的义约瑟对中国宗教的解读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角度和启发。

参考文献

1.陈向阳.英国的中国研究现状与前景.世界教育信息,1999年11期.
2.陈喆.解读神秘的东方一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的中国文明西来说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论文].2008年9月.
3.陈喆.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的中西语言比较及其影响.学术研究,2008年第8期.
4.顾彬.汉学:路在何方?--对汉学状况的辩解.王卓裴译.屮国图书评论,2010年11月.
5.匡艳鹏.艾约瑟与十九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人大清史所硕士毕业论文],1998年.一、外文书籍
1.Charles Hardwick,M.A.,Christ and Other Masters, Forth Edition, Edited by FrancisProcter, 1882.
2.Joseph Edkins, A Grammar of Colloquial Chinese, as exhibited in the ShanghaiDialect, Shanghai: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68.
3.Joseph Edkins, A Grammar of Chinese Colloquial Language, commonly called theMandarin Dialect, Shanghai: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64.
4.Joseph Edkins, A Visit to the Insurgent Chief at Soochow, North-China Herald, July 7,1860.
5.Joseph Edkins, A Vocabulary of the Shanghai Dialect,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6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