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建构的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02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导 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简称CINIC)报告指出,截至 2011 年 7 月,总体网民规模达到 4.85 亿,接近 5 亿关口,较 2010 年底增加 2770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6.2%,较 2010 年底提高 1.9 个百分点。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是推动人类道德前行的动力,同时又是造成人类道德困境的“幕后黑手”—网络上的不道德现象随处可见,且有愈演愈烈之势。CNNIC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学生网民群体占比最高,其中当代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重要群体,也是网络伦理问题较为集中和突出的群体之一,所以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
加强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具有如下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伦理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而中国的特殊国情则赋予了本土网络伦理独特的品格。美国学者斯皮内洛就曾表达了对儒家思想在现代网络伦理问题上起到独特性作用的期待①。在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过程中,利用好已有的伦理资源,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其合理成分进行消化吸收,并针对现实网络环境的特殊性进行理论创新,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网络伦理学的发展。

(2)网络技术的不停进化,使得法律法规往往难以及时跟上它的步伐,这时带有主动性的网络伦理以其防患于未然的特性能够起到比法律法规更好的约束效果。法律法规能控制的是人的外在行为,而伦理道德属于内心的一种责任感,告诉自己必须坚守某种原则,毫无疑问,对于大学生这样需要以教育为主强制为辅的群体,网络伦理更能从根源处解决网络中各种伦理失范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使大学生在网络世界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非常有必要的。

(3)大学生正处于人身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思想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文化和思想的侵害,这决定了对其进行网络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能起到很大作用。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研究通过对搜集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了国内网络及网络伦理状况的现状,归纳了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并对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的方式进行总结。从而为本论文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基础。

(2)比较分析法:对一件事物的见解,很容易发生或高或低的偏离,而将其与其他事物比较,则比较容易发现其优缺点,有利于发现论文中用到的各种观点的实质性问题。....................
..............................

第二章 网络与网络社会

2.1 网络的起源和发展

网络是个宽泛的概念,本文中的网络特指计算机网络,美国信息处理学会联合会 AFIPS 在 1970 年将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连接起来,并各自具备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之集合”①。互联网的起源要追溯到 1969 年 11 月,隶属于美国国防部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 创建了以分组交换技术为基础的 ARPANET 网络,用来防范来自前苏联的核攻击威胁。ARPANET 是一种没有中心的网络,不会因为网络中一部分计算机的损坏而导致其他计算机之间不能通信,从而保证了网络在核战争等极端情况下也有高度的可用性。早期的 ARPANET 仍然是单个的分组交换网,1975 年后研究人员开始了网络互连问题的研究,从而渐渐出现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可以彼此通信的网络,这种网络叫做互联网②。
1986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在全美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建设了由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 NSFNET。NFSNET 逐渐发展壮大,随着 1990 年 ARPANET 正式宣布关闭,NSFNET 彻底取代了它而成为 Internet的主干网。
相对而言,中国互联网起步较晚,1987 年 9 月王运丰教授及其同事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建成一个电子邮件节点,并于 9 月 20 日通过此节点向德国成功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迈出了中国在网络上走向世界的第一步。1989年 11 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 NCFC)正式启动③。1994 年 4月 20 日,NCFC 正式连入 Internet 国际专线,中国从此进入 Internet 时代。在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包含前身为 NCFC 的中国科学技术网 CSTNET 在内的四大互联网络(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网 CERNET、中国科学技术网 CSTNET、中国金桥网 CHINAGBN)都在这段时期开始建设并迅速发展壮大。依托这四大互联网络,中国普通人群开始接触并使用 Internet,从而,“网民”这个名词也流行起来。
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的统计报告中可以看出,Internet 在中国已经由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从 1997 年到 2011 年 14 年之间,网民数量从 62 万扩大了 782 倍达到了 4.85 亿。期间值得一提的是 2008 年 11 月底,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
.........................

第三章 网络交往与网络伦理.......................................16
3.1 网络伦理的凸显 ................................................. 16
3.1.1 网络交往的扩大化 ........................................... 16
3.1.2 网络社会结构缺陷化 ......................................... 16
3.1.3 网络伦理的真空化 ........................................... 17
3.2 网络伦理的内涵、特点和功能 ............................ 18
3.2.1 网络伦理的内涵 ............................................. 18
3.2.2 网络伦理的特征 ............................................. 19
3.2.3 网络伦理的功能 ............................................. 21
3.3 网络伦理的反思 ................................................. 22
3.3.1 观念层面:个人自由主义 .............................. 22
3.3.2 规范层面:网络规范运行机制失灵 .............. 23
3.3.3 行为层面:网络不道德行为蔓延 ...................23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伦理现状透视............................25
4.1 大学生网络伦理内涵内容体系 .........................25
4.2 大学生网络伦理面临的问题 .............................26
4.2.1 网络伦理环境问题 ........................................... 26
4.2.2 网络伦理认识问题 ........................................... 28
4.2.3 网络伦理情感问题 ........................................... 29
4.2.4 网络伦理行为问题 ........................................... 32
4.3 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36
4.3.1 理论层次原因 ............................................... 36
4.3.2 教育方式原因 ............................................... 37
4.3.3 社会现状原因 ............................................... 38
4.3.4 网络技术原因 ............................................... 39
4.3.5 自身特征原因 ............................................... 40
4.4 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 .......... 40
4.4.1 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具有重要性 ........ 40
4.4.2 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具有必要性 .........41
4.4.3 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具有紧迫性 ......... 41
第五章 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的对策思考...............42
5.1 加强理论研究,对大学生网络
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42
5.1.1 整合传统伦理资源 .................................. 42
5.1.2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 45
5.1.3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 46
5.2 打造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
的系统工程,进行合力建设 ................. 48
5.2.1 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中需
要以学校为主要阵地 ............................... 48
5.2.2 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中需
要打好家庭这张亲情牌 ........................... 49
5.2.3 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中
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各种保障 .............................. 49
5.3 改进学校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素质、
优化教学效果协调并进 ....................................... 49
5.3.1 突出网络伦理教育 ................................. 49
5.3.2 建设有时代感、使命感、
责任感的教师队伍 ........... 50
5.3.3 建设人文关怀型心理教育新模式 ........... 50
5.4 整治社会网络环境,加强外力约束和文化培育 .......... 51
5.4.1 建设合理、有效的网络监管制度 ............................... 51
5.4.2 建立健全网络法规 ........................................... 51
5.4.3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 52
5.4.4 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 52
5.5 增强大学生的道德
自律意识,培养“慎独”境界 ..................... 53
结 论............................................................. 54
参 考 文 献.................................................55

结 论

网络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带领人们走向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依然在不断发展,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让现有的伦理观不断受到冲击,很多大学生因缺乏正确的网络伦理观,迷失在网络的大潮中,发生了很多失范行为。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大学生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是一个涉及法律、文化、技术、教育、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中需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既要吸收西方先进经验,又要继承中华优良传统。首先,要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教育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其次,要建设校园网络阵地提供优良网络文化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再次,要加强网络法规建设来对失范行为进行惩处和震慑,然后,要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网络伦理教学效果,另外,要培养大学生自律能力来防范网络中的不良诱惑,最后,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道德底线和基本原则。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和长时间的坚持,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问题必然能够得到合理解决。
在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工作中,必须要培养其和谐、健康的人格,而这不可能由他人以灌输的方式来完成,而仅能通过个体自身的领悟来实现。高校在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工作中也绝对不应止步于要求学生对道德规范进行文字性理解,更要培养大学生在面对变化多端的网络环境时,当各种伦理准则相互冲突时,还能有坚定的伦理道德判断能力和采取正确行动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著作类:
[1]严耕,陆俊,孙伟平.跨世纪青年学者文库—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严耕,陆俊.网络悖论—网络文化的反思[M].北京:国防科技出版社,1998.
[3]李伦.鼠标下的德性[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4]陆钦仪.大学德育工作通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5]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David Bell and Barbara McKinney .The Cyber Cultures Reader ,London and NewYork,Rutledge,2000:93.
[7] Huffs,C.&Martin,C.D,Computing Consequences:A Framework for TeachingEthical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95:38
[8]Jordam,T.Cyberpower,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London:Routledge,1999:78-79
[9]Michael Heim.The Metaphysics of Virtual Reali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3:26-27
[10] Tom Forrester.Computer Ethics,Cambridge,A:MIT Press,1990:82-8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