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从国际上看,随着文化经济发展时代的到来,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越来越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昭示着文化生产力的逐步形成,成为了推动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器,所以,增强文化竞争力也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经济、文化、科技前所未有地交融在一起,使文化产业成为一种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其实一直发挥着作用,但是从过去的隐性作用到现在的显性作用的转变,更加促使我们对一个区域的区域文化进行研究,不断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为区域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撑。
从国内看,青海地域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经济运行中,每一个活动主体都无可避免地感受到文化背景的深沉力量。当地域文化经过挖掘、整合、归纳、成型,被群众所认可进而深入人心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起来,树立起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从而对青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时时刻刻发生影响和作用。多元和谐的文化现象是青海地域文化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青海地域文化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考察都显现出其多元和谐的特征①。充分利用好青海当地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文化开发和文化生态保护,必将促进地域经济发展,最终有利于青海和谐社会建设。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学者迈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学》一书,从地理的角度研究文化,并对如地区体验、地区与全球的关系、文化和经济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②赫伯特·斯宾塞在《社会学原理》中认为文化是人和社会双向运动的产物,是人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宝贵遗产,它是人类社会化的前提,又是人的社会化的延续,并指出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马克斯·韦伯认为,没有人的思想观念的理性化,也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现代化。②虽然这种观点夸大了文化的能动作用,但在研究文化与经济关系方面仍有借鉴意义。
塞缪尔·亨廷顿将世界依据文化差别的不同划分为八至九个不同类型的文明,而文化差别常常与不同社会区域的宗教、价值、习俗、体制、语言和历史等等有关;上述作者们不仅谈到地理因素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文化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等,且人的社会化离不开文化的更新与繁荣,这些对于我们研究青海地域文化的和谐发展和建设和谐青海都很有借鉴意义。............................
....................
第 2 章 相关概念
2.1 地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地域文化的形成,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是从文化特色开始的,所谓文化特色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与特定的生产行为和生活习俗相联系而逐渐形成的文化现象。众多有一定关联度的文化特色集合在一起而成为文化丛,文化丛不断地扩散;促使人们对文化特色的认同与融合显示出地域性的特征,文化因为地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域,这个文化区域就是地域文化。
目前,学术界关于地域文化的界定不尽一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其一,“民族走廊”最先是由费孝通先生在 1978 年提出的。在当年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组会议上费老是如此描述后来称之为“藏彝民族走廊”的:“这条走廊正处在彝藏之间,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的园地。”据其前后语境可将“民族走廊”理解为“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随后,费先生又多次提到“民族走廊”,并在 1981 年 12 月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座谈会上提出了中国民族格局的“六板块三走廊”。“六个板块”是指东北部的高山森林区、北部草原区、云贵高原区、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区、中原区、沿海区。 “三走廊”分别是西北走廊、藏彝走廊、南岭走廊。至此,费老初步描绘出了中国民族走廊的大体格局。②费老关于“民族走廊”明确而独到的划分,为我们具体地研究地域文化的相关命题提供了宏观上的指导意义。
其二,地域文化也就是文化区。认为文化创造者生活于具体的地区,某种程度上,一定的地域是该地域文化形成和演变的天然载体,因为人文因素的影响,这块载体成就了该载体上独立的文化并呈现出共通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地域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③
其三,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文化现象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文化形成及其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到文化。特定地域环境下的人群形成了相对的文化隔离。每个“文化隔离”有着独特的发展趋向。尽管随着传播工具的不断进步,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增多,但历史前进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隔离仍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其成为一种文化强制力量,制约着不同地域的文化性质、水平、方向和速度。...........................
...................................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1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
1.2.2.1 关于青海地域文化的命名及内涵方面的分析 .....................2
1.2.2.2 关于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的分析 ............................3
1.2.2.3 关于青海地域文化的内容和类型的分析 .............................4
1.2.2.4 关于青海地域文化特征的分析 ...........................................5
1.3 研究方法......................................................................................6
1.3.1 访谈法 .......................................................................................6
1.3.2 文献法 .....................................................................................6
第 2 章 相关概念.................................................................................8
2.1 地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8
2.2 青海地域文化的划分......................................................................9
2.3 和谐社会的定义和内涵................................................................10
第 3 章 青海三大地域文化的特征......................................................13
3.1 青海地域文化的总体特征............................................................13
3.2 青海三大地域文化的共同特征......................................................14
3.2.1 地域性 ......................................................................................14
3.2.2 互动性 ....................................................................................14
3.2.3 传承性 .....................................................................................14
3.2.4 自觉性 ....................................................................................14
3.3 青海三大地域文化的个性特征.....................................................15
3.3.1 河湟文化的个性特征 ..............................................................15
3.3.1.1 农牧文化占主导地位 ...........................................................15
3.3.1.2 交汇性特点突出 .................................................................15
3.3.2 高原文化的特征 .....................................................................16
3.3.2.1 昆仑神话包罗万象,自成体系且意蕴丰厚 ..........................16
3.3.2.2 昆仑神话是多部族文化融会的结晶......................................16
3.3.2.3 藏文化特征.........................................................................17
3.3.2.4 藏传佛教强烈的人文关怀性................................................18
3.3.3 柴达木盆地绿洲文化的特征 .................................................18
第 4 章 青海地域文化的和谐因素..................................................20
4.1 青海和谐地域文化之缘由 .......................................................20
4.1.1 经济因素 ...........................................................................20
4.1.2 宗教因素 ...........................................................................20
4.1.3 地理因素 ...........................................................................20
4.1.4 政治因素 ..........................................................................21
4.1.5 民族因素 ............................................................................21
4.2 河湟文化中的和谐因素 .........................................................21
4.2.1 族群友好意识和忠孝、仁爱的宗教伦理主张 ......................21
4.2.2 重视民生、重视道义的社群至上观念 ..................................23
4.3 高原文化中的和谐因素 ..........................................................23
4.3.1 团结互助、民主风气等和谐因素 ..........................................23
4.3.2 男女平等观念、积极的价值观、生命观 ...............................24
4.3.3 藏传佛教教义中的万物平等观念和生态保护意识 ..................24
4.4 柴达木盆地绿洲文化的和谐因素 ............................................25
4.4.1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理念 ............................................25
4.4.2 天然性文化本性和草原民族的独立、冒险等品质 ................26
第 5 章 青海地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27
5.1 封建农耕文化的封闭性和守旧性弊端 .....................................27
5.2 宗教文化中的禁欲性和虚幻性 ................................................27
5.3 重农牧、轻工商的自然经济观 ...............................................28
5.4 过分遵从封建宗法观念和信守宗教教义教规 .........................28
第 6 章 建设和谐地域文化,促进青海和谐发展...........................30
6.1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0
6.1.1 指导思想 ...........................................................................30
6.1.2 基本原则 ...........................................................................30
6.1.2.1 “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原则...........................................30
6.1.2.2 坚持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原则..........................................31
6.1.2.3 坚持慎重稳进的原则........................................................31
6.1.2.4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31
6.2 推陈出新,创建青海地域新文化 ..........................................32
6.2.1 树立现代民族文化自觉意识 .................................................32
6.2.2 树立现代民族精神 ...............................................................32
6.2.3 树立现代社会伦理观 ..........................................................33
6.2.4 树立现代产业发展观 ..........................................................33
6.2.5 树立开拓创新的现代思想观念 .............................................34
6.3 建设和谐青海的途径 ...............................................................35
6.3.1 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开发 ........................................................35
6.3.2 弘扬民族优秀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 ......................................37
6.3.3 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38
6.3.4 健全民主法制 .....................................................................39
6.3.5 强化生态保护意识 .............................................................40
结论...........................................................................................42
参考文献.....................................................................................43
结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又要求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推进,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建设。就青海省而言,鉴于其目前民族构成和整体发展水平,首先,一方面,必须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努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完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精华成分,促使其尽快转化成人们内在的道德修养和良好品质,并且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更进一步地把全社会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积极创业的干劲激励起来。其次,通过对各民族文化中的和谐因素的充分挖掘与整合,使人们切实树立起权利意识、公民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市场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最后,青海民族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且每一种地域文化类型都是多民族共同创造和共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只有不断加强民族内部成员之间、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合作,才能进一步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也才能为区域稳定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毋庸置疑,青海地域文化建设既是青海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青海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驱动器。
总之,青海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和谐理念的大力宣传和大力弘扬,更离不开和谐精神的培育,一方面,只有把青海各地域的优秀地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才能最终形成共同的道德追求和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青地域文化包罗万象且底蕴深厚,要大力挖掘并弘扬优秀地域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使其充分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的过程中,并贯穿于青海各项事业发展始终,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打牢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友好相处、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建远. 社会科学方法辞典.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409~415
[2] 曹大明. 论民族走廊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3] 侯甬坚. 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38
[4] 程民生. 宋代地域文化.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1
[5] 蒋宝德,李鑫生. 中国地域文化.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2.
[6] 李敬敏. 全球一体化中的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5
[7] 钟雪峰. 试述和谐社会思想内涵.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8] 丁柏峰. 河湟文化圈的形成历史与特征.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9] 赵宗福. 昆仑神话与中国人的河源昆仑意识. 文史知识,2006,2
[10] 李炳海. 昆仑神话:多部族文化融会的结晶. 民族文学研究,2004,1
构筑和谐社会的青海地区文化之核心价值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青海,地域文化,和谐社会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社会学论文文章
- 和谐社会视野的司法运作与复仇文化之关系研
- 伦理与政治的有机结合:兼论董仲舒伦理哲学
- 生态危机伦理分析——基于马克思西方生态伦
- 农村女性“产期忧郁”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 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对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影
- 胡锦涛论和谐社会思想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 刍论和谐社会视域的公民政治有序参与
-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幸福观问题探析
- 家庭伦理与文学叙述——以〈新青年》(1915-
-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当代的统一与融合
- 从科技发展的角度透析当代设计伦理观的演变
- 从动物伦理学视野,审视兽医公众卫生管理及
- 奥古·斯丁的经济伦理观点阐述
- 两宋陶瓷颜色审美中“素”文化研究
- 宗教文化、旅游感知和旅游态度:来自拉萨市八
- 网络游戏:基于网络交际行为的社会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