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分”的理论依据
作为等级意义上的“区分、辨别”之义的“分”,有无其理论依据?先秦儒家在天人关系、论证的人性理论及其人群理论中,充分论证了“分”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先秦儒家所“分”,既有显性的表述,亦有隐性的表述,还包括相关意义上的表述。
第一节“分”与天人关系
在先秦儒家典籍中,“分”的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区分与辨别,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各种名分的尊卑上下之分,“君子”与“小人”这两大社会阶层的贵贱之分等。以荀子的话概括,即“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荀子.荣辱》在这个意义上,“分”基本上以隐性的表述方式贯穿于先秦儒家典籍中,表达了儒家所向往的以等级特征的社会秩序建构的目标。那么,人类社会中“分”的合理性依据在哪里?儒家从天人关系中寻求到了答案。
古代讨论天人关系有两大倾向:一是认为天人是相合的,强调天与人在本质上的内在同一性;一是认为天人是相分的,强调天与人的区别。其实,这两种观点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夏颤陶认为,“就天人关系形成、展开和持续的实际过程来看,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是互相蕴含的。它们的互相蕴含,实际上是反映了天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梁涛也认为,“从思想史的发展来看,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总是相伴则生的,没有不讲天人之分的天人之合,也没有不讲天人合一的天人之分。”无论在哪一种观点中,都可以寻找到“分”的理论依据。
一、天人同构:“分”由天定
儒家认为,自然秩序与人类社会中父子、君臣、夫妇、长幼等人伦秩序具有同构性,因此力图从“天人合一”中寻求“分”的合理性。这里的“礼”即区分君臣、上下、父子、夫妇等人伦关系的社会伦理规范。子产这段话表明,人类社会的各种人伦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刑罚狱威、祸福赏罚等,莫不由效法天地自然而来,即所谓“天之经,地之义”。质言之,从天地自然现象和规律,可以推衍出人类社会以等级尊卑之“分”为价值目标的伦理关系与伦理原则。..............................
................................
第二章“分”与名分
儒家治世伦理的研究对象是人,而对人的治理的思考则始于“名分”。所谓“名分”,是指人的身份、名位及地位。在儒家看来,“分”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的实现以名分的辨异作为立足点,即通过对名分的辨析及其与名分相应的伦理义务的设定对人进行尊卑上下的等级区分,为“分”的实现提供价值支撑。如此,一种以等级为特征的社会秩序能得以确立,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朱熹在对《周易文言传》中“利者义之和”与“利物足以和义”的侄释中道明了儒家的这一逻辑理路,“义有个分,至如亲其亲、长其长,则是义之和”;“义便有分别,当其分别之时觉得来不和,及其分别各得其所,使物物皆利,却是和。其义如天之生物理学物物有个分别,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至君地其所以为君,臣得其所以为臣,父得其所以为父,子得其所以为子,和得其利,便是和”;“君尊于上,臣恭于下,尊卑大小不一截然不可犯,似若不和之甚,然能使之各得其宜,则甚和也。”《朱子语类》,卷六十八本章对家庭名分、宗族名分、政治名分、社会名分这四大类名分中涵盖的种种伦理名分及其相应的伦理义务进行了解析,对儒家以“名分”作为“分”的价值工具的思路进行了具体论证。
第一节“分”:名分的辨异
“分”,亦可读去声,作“名分”解。对名分进行等级的区分与辨别是“分”的逻辑起点。先秦儒家的“正名”思想充分表达了通过名分的匡正而实现“分”的思路,儒家依据名分而构建的名中之“义”即伦理义务亦在于为“分”的实现提供价值支撑。
一、“分”、“名分”、“名”辨
1、“分”(读去声)与“名分”辨
“分”(读去声)是名分的重要表达形式。如导论所述,在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分”的多重涵义中,“分”也可读去声,作“名分”解。在先秦儒家典籍尤其是《荀子》一书中,作为名分之“分”多处可见。如: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孟子·尽心上》小辫不如见端,见端不如见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具矣.《荀子·非相》不可以经国定分。《荀子·非十二子》分不乱补上,能不穷补下,治辩之极也《荀子·儒效》治国者,分已定,则主相、臣下、百吏各谨其所闻,不务听其所不闻;各谨其所见,不务视其所不见。所闻所见诚以齐矣.则虽幽闲隐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是治国之微也.(《荀子·王霸》)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荀子·王霸》,...............
...............................
第三章“分”与人伦关系...................................110
第一节分:人伦关系的亲疏次序.........................110
一、“人伦”释....................................................110
二、“分”与人伦关系次序................................113
三、“分”与伦理次序.........................................117
第二节“分”与宗族关系...................................121
一、“分”与“亲亲”.........................................121
二、“分”与“尊尊”..........................................125
三、“君统”与“宗统”之“分”.....................129
第三节“分”与政治关系.....................................131
一、“分”与君臣关系............................................131
二、“分”与“兄弟甥舅”关系............................135
三、“分”与种族关系.............................................138
第四节“分”与社会关系.....................................141
一、“分”与师弟关系.............................................141
二、“分”与朋友关系..............................................144
三、“分”与两姓关系..............................................147
第四章“分”与政治制度设计................................150
第一节“分”与社会控制制度...............................150
一、礼与法:社会控制的两种模式..........................150
二、“分”与儒法之争..............................................154
三、礼与刑之分.........................................................163
第二节“分”与行政制度........................................168
一、“分”与王权模式..............................................169
二、“分”与职官制度.............................................172
三、“分”与人才选拔制度.....................................177
第三节“分”与分配制度........................................185
一、“分”:利益分配的“差等”原则...................85
二、“分”与物质财富分配......................................189
三、“分”与消费资料分配....................................194
四、“分”与“惠”.................................................198
参考文献....................................................................210
结论
荀子认为,以“惠”为准则对社会贫困人群进行社会救助是国家应当承担的义务,“岁虽凶败水早,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荀子·富国》)同时,履行这种义务可以缓解由贫富之“分”而带来的社会矛盾,使社会关系趋于和谐,即“使民夏不宛喝,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事成功立,上下俱富,而百姓皆爱其上,人归之如流水,亲之欢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无它故焉,忠信调和均辨之至也。”《荀子·富国》荀子之言道出了儒家言“惠”的根本所在。应当说,“惠”中所蕴含的利益均衡的价值倾向对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概言之,“分”是贯穿于先秦儒家政治制度设计中的一条主线,无论是社会控制制度、行政制度、分配制度,皆以“分”这一共同的价值导向而凝结成一个整体。并且,这种“分”是与“和”融为一体的,等级差别并不是儒家的最终追求,维护最高价值目标。当然,儒家所追求的和谐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平等与民主,而是与等级秩序相适应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如此,我们便不难理解儒家思想何以在二千多年的时间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成为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的重要精神因素。应该说,儒家的这一治世理路对于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不无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一、论著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4、李学勤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版。
6、[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7、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8、[清]焦循撰、沈文悼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07年版。
9、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10、李泽厚:《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分”与伦理—先秦儒家治世伦理的一种解读视角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分”,先秦儒家,治世伦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社会学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