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论文参考资料:民族主义视阈中的宗教信仰与国家之间的选择——以《生命月刊》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01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生命月刊》的创办及其概况

一、《生命月刊》的创办原因

(一)燕京大学中国化、世俗化的办学氛围

《生命月刊》是燕京大学证道团(后改称“生命社”)的宣传刊物,其创办起源于燕京大学证道团的成立。燕京大学由著名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于1919年创办,因其教会学校的背景和司徒雷登自身的努力聚集了当时众多卓有才华的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如赵紫宸、徐宝谦、吴雷川、吴耀宗、刘廷芳等,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思想较为进步外籍学者,如博晨光、麦美德步济时等。由于同处一所学校,又井同有着对基督教的虔诚信仰,这为他们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也为证道团的成立提供了前提。这在《证道团宣言》中得到印证,宣言中说,“我们在北京地方居住的基督徒因为感受了环境的激刺引起了良心上觉悟,既深知道基督教是改良中国社会唯一的需要,传布基督教是我们基督教唯一的责任,又深知道在现今的时候传布基督教必须按近今科学的概念,解除现代人种种误会及疑虑,确实通明基督的真理。起先不过是各个人的感想,后来各人将所感想的互相诉说,多半得着同情,经过几次的谈论就渐渐集合成了团体”。《生命月刊》由北京29位基督徒创办于1920年5月?,根据宗教人士林慈信博士的研究,“创办人是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燕京大学教授徐宝谦。”③《生命月刊》的创办与燕京大学世俗化、中国化的学术氛围、教学环境密不可分,可以说燕大孕育了《生命月刊》。燕大的办学资金多来自于西方基督徒的捐赠,因此从根源上来说燕京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司徒雷登也认为:“若非美国及其他国家一部基督徒之希望愿藉口教育以对中国之进步有所贡献,则无燕京大学之存在。故燕京之本源与目的,乃系基督教的理想。”④但在其办学过程中为了确保教育效果而不断的推进学校的中国化、世俗化,这在其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当中便有所体现。燕京大学著名校友夏自强在《燕京大学人物志》中就肯定了燕大为“促使教会学校进一步世俗化,按照西方模式办学”所付出的努力。他指出,“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持续发展。1922年发生了非基督教运动,接着1922—1928年发生收回教育主权运动。这对刚刚成立的燕京大学是个巨大的冲击。在这场运动中,燕京没有被动地成为革新的对象,而是成为革新的参与者,适应潮流,站在运动的前面。燕大宗教学院成为基督教现代派和激进派的大本营和本色化(自养、自传和自治)运动的策源地。...................
................................

第二章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生命月刊》

《生命月刊》在办刊7年的历程中伴随着非基督教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五州运动、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的不断兴起,对这些民族运动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但就宏观来看,其受民族主义运动影响呈现出日益加深的态势,其民族主义倾向也日渐明显。

一、非基督教运动初期的反驳与自省

1922年初,正当包括《生命月刊》编者在内的中国基督徒满怀欣喜和期待迎接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会议召开的时候,非基督教运动也随之酝醜。台湾学者叶仁昌曾将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反教的原因分为三条线:一条是将基督教当作正统思想或儒家传统文化的敌对体;另一条是将基督教当作秘密结社之类的政治安全敌对体;再一条是将基督教当作外国强权,是要亡中国,灭华种的敌对体。而此时的非基督教运动属于第三种,将基督教视为了帝国主义在华的象征。
非基督教运动兴起时范围仅限于学生群体,针对学生们发表的“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生命月刊》进行了全文刊载,对此月刊这样解释道,“作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的几位,虽不赞成尊重他人宗教的自由,但《生命月刊》却尊重他们非基督教学生宣传主义的自由,并且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因此把原文转载。”《生命月刊》指出,“这篇文章有三样特色:(一)这是一篇很好的白话文,措辞很清顺。(二)这是一篇很嫩的文章,全凭意气,不讲理性。(三)这是一篇鼓吹作用的文字,从头至尾偏僻激烈。”缺乏“切实具体的研究和由研究后细心精确的批评”?。杨天宏教授的研究认为,《生命月刊》对非基督教运动率先作出了回应,一改之前教会对非基督教运动“漠然置之”的态度。②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此时《生命月刊》的编者们带有老师批评学生般的“高姿态”反驳相对之前仅仅是从“漠视”到“轻视”,他们认为这对于基督教的“冲击可算是隔靴摄痒,于基督教无益亦无害”气在简又文、范子美等人联名发表的《对于非宗教运动的宣言》?中,对于非基督教运动的论点进行系统批驳。.....................
.........................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II
绪论.............................................................................. 1
第一章《生命月刊》的创办及其概况..................................6
一、《生命月刊》的创办原因................................................. 6
二、《生命月刊》的主创群体.................................................11
三、《生命月刊》的办刊特征.................................................18
第二章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生命月刊》....................................22
一、非基督教运动初期的反驳与自省.......................................22
二、收回教育权运动中的应对.................................................27
三、非基督运动再兴后的复杂回应,........................................32
四、五川运动中对教会的劝诫与教徒自身的觉醒........................38
五、废除不平等条约立场的逐渐坚定......................................43
第三章《生命月刊》的民族主义主张.......................................49
一、“理性”对待“国家主义”............................................49
二、塑造基督徒的国民观.....................................................54
三、建立本色教会.............................................................. 60
四、服务国家与社会...........................................................66
第四章《生命月刊》民族主义表达的评价..............................70
一、表现了中国基督教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70
二、深受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73
三、表现了中国基督徒教徒与国民身份的调和与统一............75
四、表现了信仰与国家之间的调适与选择............................80
结语...............................................................................81
参考文献.......................................................................82

结语

《生命月刊》因其较为开放的办刊宗旨,真实全面地体现出中国基督徒对于1920年代民族主义运动的反应。在与民族主义的碰撞中,《生命月刊》展现了中国基督徒逐渐觉醒、民族主义热情日渐高涨的过程。在民族主义运动的外力下刺激了中国基督徒的爱国感情,他们逐渐意识到只有加快建立本色教会,才有可能是实现教徒与国民角色的统一,才有可能让自身信仰和国家之间得到有效的平衡,从而不会被民族主义者非议。但建立本色教会的诉求并非是民族主义运动的产物,这种要求自基督教传入中华以来就开始逐渐显现,随着中国基督徒逐渐成的长成熟、东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建立本色教会的要求也日趋强烈,在民族主义运动的推动下这一节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快。
通过对于《生命月刊》的考察,我们认识到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在民族主义运动的冲击下其民族情感逐渐高涨、其民族主义主张日益明确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为浓厚的爱国情怀,表现了其在教徒与国民身份之间寻求统一的努力,并将推动建立本色教会作者解决这种种矛盾的一个重要对策,其有关文章讨论也让本色教会的构架逐渐成熟和清晰。
信仰与国家之间的调适和选择推动了本色教会的进程,也体现出近代基督教会受外国传教士及列强势力控制的本质,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始终缺乏有力坚决的态度,这也是近代中国难以实现本色教会构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生命月刊》(1920年第1卷第1期——1926年第6卷第6期)。
[2]《东方杂志》。
[3《少年中国》。
[4]张西平、卓新平:《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5]中华续行委办会:《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21年)》,1921年。
[6]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 192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7]彭明主编:《中国现代资料史选辑》第一、二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988年。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994 年。
[9]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编辑:《基督教全国大会报告书》,1923年。
[10]中国基督教教育调查会编:《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商务印书馆,1922年。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