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下死刑问题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01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二章 和谐社会下宽严相济的死刑制度

一、构建和谐社会应少杀慎杀

虽然我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没有废除死刑制度,但只有对于最严重的犯罪才有可能适用死刑,执法部门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对定罪量刑要十分慎重,对适用对象、适用程序、实际执行等都要严格限制,并且保证不剥夺死刑犯应有的权利,防止死刑的误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早期社会时,瘟疫肆虐、战争频发,生活资料匮乏,人命贱如草。人们常常为了争夺一点生产和生活资料,牺牲许多人的性命,而作为个体的生命远远不如作为族群的财产值钱。在专制制度下,统治者恣意所为,虽有小过,即使无过,也动辄有被处死的危险。⑤例如,两个以暴政闻名并迅速灭亡的秦朝和隋朝。秦朝选择了法家严刑峻法的主张,死刑有枭首、弃市、腰斩、车裂、绞、磔、戮、阬以及具五刑等,形式繁多而残酷,秦始皇“乐以刑杀为危”,秦二世更甚,“杀人重者为忠臣” ,“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使得中国第一次统一全国的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 16年。隋炀帝“及杨玄感反, 帝诛之, 罪及九族。其尤重者, 行轘裂枭首之刑。或磔而射之, 命公卿以下, 脔啖其肉。”炀帝把文帝废除的残忍刑罚又恢复起来,并大肆滥用,终致“百姓怨磋,天下大溃”,⑥使隋朝的命运仅延续了不足 40 年。再如,最近的事例,是前苏联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的“大清洗”,在准备苏共第 20次党代会时一个特殊委员会下令内政部进行统计的数目表明,按照秘密警察档案仅在 1937 年至 1938 年一年中斯大林本人就签署了 68 万余人的处决,由此埋下了祸根,成为导致这个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土崩瓦解的重要原因。然而,精明的统治者都明白的是“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⑦为了长治久安,对死刑要采取慎重的政策。例如,汉高祖刘邦“尽除秦之苛法”,约法“杀人者死”,而且其后继者,除了死刑及鞭打刑外,所有的肉刑均被废除,以不同形式的苦役刑代替。紧随隋朝之后的唐朝,是刑罚较为宽缓的朝代。《唐律疏议》中的“五刑”所指的死刑也只有绞和斩两种。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强调“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⑧,其中的“宽”,就是对比隋朝的酷刑,力求做到轻刑省罚。有史籍记载:开元二十五年,全国断死罪的仅有 29 人。只有统治者认识并尊重人的价值,才有可能将社会治理的和谐繁荣。由此可见,和谐社会总是与慎用死刑联系在一起的。相反,滥施死刑,决不是文明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需要少杀慎刑的,这是不自证明的道理。...................
.............................

第三章 死刑存废之争及其评价

死刑的存废之争,一直以来备受瞩目。在废除死刑的国际潮流影响下,死刑保留国纷纷对死刑加以限制,减少了死刑的使用。中国对于死刑存废的讨论经历了数十年之久,形成了自己的死刑存废理论。其中有死刑限制论、死刑慎用论、死刑扩张论、限制死刑并在废止死刑论等。下面具体介绍一下这四种观点。

一、死刑限制论

此论的观点是,在保留死刑的基础上,严格限制死刑。传统 “杀人偿命”的说法,加上死刑巨大的威慑效果,让大多数人支持死刑。在互联网的调查中显示,中国人绝大部分是支持死刑的,说明现阶段大众还无法接受废除死刑的思想。我国现阶段基于国情也需要选择保留死刑,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矛盾多元化、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各种恶性犯罪案件是层出不穷,这表明死刑制度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但是死刑是极端的剥夺生命的刑罚,应该少用,在立法、司法上均加以限制,杜绝滥用死刑。国际社会中,没有废除死刑的国家,也都在积极地限制死刑的适用。

二、 死刑慎用论

此论的观点是,在保留死刑的基础上,对待可能判处死刑尤其是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要格外慎重,一方面对于事实、证据存在疑点的案件,绝不能轻易判死刑,另一方面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符合死刑适用条件的依法判处死刑。从死刑的本质看,与其它刑罚不同,死刑执行后生命丧失,不可恢复,必须严防错杀,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死刑的威慑力来源于死刑适用的必要性和谨慎性,只有在必要的时候谨慎用刑,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慎用死刑,最主要的表现为只对极少数罪大恶极、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适用死刑。

三、死刑扩张论

此论的观点是,加强死刑制度,在立法和司法上扩大死刑的范围和适用。我国死刑明显扩张是在 “严打”的时候,死刑立法不断膨胀,使得司法实践中崇尚死刑的思想和频繁适用死刑的做法得到助长。一直以来,一味强调犯罪的猖獗造成治安形势严峻,为遏制严重暴力犯罪的上涨势头,才从立法司法方面扩大死刑。
但多年来的实践表明,除 1983 年至 1985 年期间在高强度“严打”的政策下犯罪率略有下降外,从 1985 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刑事犯罪活动再度猖獗,并持续上升。随着死刑等重刑立法内容的增长,实际上出现了刑罚量与犯罪量同步增长的“两高”局面。.....................
......................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和谐社会的涵义...........................................2
一、和谐社会的涵义...............................................2
二、和谐社会与法治的关系....................................2
第二章 和谐社会下宽严相济的死刑制度..................3
一、 构建和谐社会应少杀慎杀...............................3
二、和谐社会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4
第三章死刑存废之争及其评价..............................6
一、死刑限制论.........................................................6
二、死刑慎用论........................................................6
三、死刑扩张论.........................................................6
四、在限制死刑的基础上最终废止死刑论....................7
五、死刑存废论评析...................................................7
第四章 新中国死刑制度的发展过程.............................8
一、第一阶段................................................................8
二、第二阶段.................................................................8
三、第三阶段...................................................................9
四、第四阶段...................................................................9
五、第五阶段..................................................................10
第五章 我国死刑制度存在的问题.........................................10
一、死刑罪种过多、执行过多................................................10
二、无期徒刑的设计不严谨、不科学......................................11
三、赦免制度被搁置数年未用................................................11
四、没有充分保障死刑犯的权利...............................................12
五、死刑个案判决容易受到民意等外界干扰.............................13
第六章 改革与完善中国刑法死刑制度的构想............................13
一、从立法上逐步减少死刑罪名.......................................................13
二、建议明确将生命权入“宪”,并在宪法中明确规定限制死刑........13
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死刑赦免制度.............................................14
四、使无期徒刑“恰如其意”,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终身监禁...............14
五、公开我国被判死刑的人数及执行情况.........................................14
六、对死刑案件程序的完善.........................................15
(一)对死刑案件在侦查和审判阶段的建议.................15
(二)死刑复核程序的建议.........................................16
七、司法上严格掌握死刑适用的标准............................16
八、个案判决不能受民意影响..............................17
结束语...............................................................19
参考文献...........................................................19

结 束 语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我们要力求降低死刑适用的数量,提高死刑适用的质量。从具体措施中,既与刑事法律关于死刑的规定直接相关,又取决于司法机关对死刑适用之条件和证据的具体把握。从我国刑事法律关于死刑的规定来看,死刑制度以及对具体犯罪所规定的死刑都有一定的不足,直接决定了死刑可能会被滥用。要改变上述死刑制度及其运用之不足,自然需要立法的改进,但立法改进因立法程序等原因往往存在较大困难,因而死刑的司法改进似乎更为重要,不需要复杂的立法程序就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对死刑的控制,具体言之,我国司法机关在处理死刑案件时,应该严格把握死刑适用的标准,注意从犯罪的客观危害、罪犯的主观恶意、罪犯的人身危险性质三个方面一体地分析是否应对犯罪人适用死刑,在司法适用中逐步地统一对具体犯罪适用的实体标准与证据标准,并且在适用死刑的过程中,积极、切实地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一方面对应当适用死刑立即执行的犯罪人依法适用死刑,依法打击严重犯罪的高发势头,保持社会的持续稳定;另一方面对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质不大的罪犯,考虑其对犯罪的忏悔程度、对被害人及其家属或者国家的致歉诚意等,即便其危害较大,也尽可能地不适用死刑,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从而分化犯罪人,更好地教育改造罪犯。

参 考 文 献

[1] 秦志斌,胡赪. 《对我国死刑存废的思考》 [J]. 法制与经济 (下半月), 2008,(02) .
[2] 郭峻.《 我国死刑政策的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07,(07) .
[3] 郑艳霞. 《论死刑废止过渡期的刑罚体系改革》[J]. 法制与社会, 2007,(08) .
[4] 王新颖,刘世虎. 《论犯罪学视野中的死刑存废》[J]. 法制与社会, 2007,(11) .
[5] 冯卫国 . 《对我国现阶段死刑政策的若干思考》 [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3,(04) .
[6] 曾小滨. 《我国死刑的限制适用》[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4,(01) .
[7] 陈增宝. 《死刑司法控制的观念与实践》[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6) .
[8] 徐雅飒. 《关于死刑存废的法学思考》[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03) .
[9] 陈珊珊. 《关于我国死刑立法完善的若干问题探析》[J].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3) .
[10] 王伟. 《中国死刑立法的实证分析》[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5) .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