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天人感应与性待教而善:董仲舒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
作为一门求“善”的学问,任何一种伦理学说都曾试图回答“人性是什么”的问题,并努力从形上之维为这个问题的回答找出理论依据。由孔子“仁”的学说所奠定的儒家伦理思想,不仅对“人性是什么”的问题进行过长期的探讨,而且形成了迥然有别的“性善”“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等等。可以说,人性问题始终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探究的主要论题,关涉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问题与理论建构。董仲舒顺应汉初“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在继承先秦儒家仁义思想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造,并从天道本体出发,为其仁义思想提出了终极的依据。这种从“天”的高度对道德纲常的本原进行论说的伦理思想,并没有回答人能否和怎样才能为善的问题,因此,董仲舒又从性与情出发,以阴阳释性情,提出了他的人性论,从而建构起了自己伦理思想的大厦。
事实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和性情问题,与他伦理思想的特质即伦理政治化存在着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例如他将人性区别为圣人之性、斗臂之性和中民之性,认为讨论人性要去掉两头即“圣人之性”和“斗臂之性”,只讨论最普遍的“中民之性”。这样把“中民之性”作为立论的基础和评说的重心,“极大地突出了孔儒原先所始终坚持的那种直面现实、介入生活的外王精神。所以,董仲舒又从天立王者的责任、使命和作用方面来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联。”①既然人性是待教才能为善的,所以所有的生民一旦进入人世社会,就应该从“王”那里接受教化。这样,便将伦理与政治结合了起来,伦理的“善”与政治行为的“教化”相互交融,强调伦理政治教化的功能、作用和价值。要认识和了解董仲舒伦理思想的政治化特质,我们需要从他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改造入思,对其伦理思想的形上基础和人性依据进行考察。
一、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改造②
仁和义是先秦儒家着重考察的问题,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改造,集中体现在他对儒家仁义思想的改造,因此,我们以董仲舒对儒家仁义思想的改造为主线,论述他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改造。.......................
.........................
第二章伦理政治化与政治伦理化:董仲舒伦理思想的特质
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论与性待教而善为形上基础与人性依据,奠定了其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并且将王者教化作为其伦理思想的落脚点。这样,他就将伦理领域的“善”引入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建构起了一个以天人感应为基本理论框架,以教化为基本手段,以大一统为归宿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事实上,如果将伦理作为王者实施教化的主要内容,进入到社会政治建设的层面,这一方面使伦理具备了政治品格和政治功能;另一方面,也使现实政治被伦理道德所融摄,政治原则与施政方略具备了合伦理化的特性,从而实现伦理政治化与政治伦理化的构思。
我们知道,伦理作为人们所遵循的规则和习惯,它仅仅是一种德性或品质,依赖于人们自身的内在约束,如果有人不认同某种伦理规范并不以其为行为指导,他大多只能遭遇道德的谴责,而不会受到外在强有力的约束机制的制约。但与伦理不同,“无论是在古典意义上,还是在现代意义上,政治都意味着权力,而权力则意味着统治和服从,统治和服从的顺利实现就标志着基本的政治秩序的形成。问题在于,谁有资格拥有这种统治的权力,人们凭什么服从统治者?这就是所谓的政治的合法性问题。”①董仲舒从先秦儒家思想及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他从伦理为政治的正当性提供理论基础,以及政治为伦理的人伦纲常秩序的建立提供保障的角度,使伦理政治取得了由理论建构到政治介入的突破。
概括而言,董仲舒通过诊释《春秋》,以微言大义凸显了混乱时世中伦理政治的意义;并以“奉天而法古”的双重思考,既为伦理政治提供历史论据,更为伦理政治提供天的保障;他还通过贤良对策,寻求伦理政治由理论构想到政治介入的现实途径,从而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②因此,我们从社会历史、思想基础及其现实途径等方面来认识董仲舒是如何实现伦理与政治同构的。
一、从伦理与政治的悖立到整合
“学而优则仕”是传统儒家学者一贯的追求,先秦儒者怀抱着内圣外王的理想和对时代命运的担当精神,为实现儒家之道与现实政治的融合不懈努力。孔子创立儒学,高扬“仁”的精神,主张以德施政。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学而》)并怀抱着“为政以德”的理想,周游列国,却只落得“累累若丧家之狗”的结果,最终只能居家著述,教授学徒。孟子继承孔子之道,提出“王道”、“仁政”的主张,在诸侯混战的时局中,豪言通过实施“仁政”来“平治天下”。他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坚信,仁者无敌于天下,为统治者开出了“平治天下”的药方。然而,孟子的主张终因迂远而阔于事情,得不到统治者的青睐。.....................
.........................
目录
摘...............................................................................................1
Abstract.......................................................................................I
导论.............................................................................................1
一、伦理范畴及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变迁........................................1
二、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及其演进..................................................3
三、董仲舒对伦理与政治的同构及涵摄............................................5
第一章天人感应与性待教而善:董仲舒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8
一、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改造.............................................8
二、董仲舒伦理思想的形上基础......................................................12
三、董仲舒伦理思想的人性依据......................................................20
第二章伦理政治化与政治伦理化:董仲舒伦理思想的特质...................27
一、从伦理与政治的悖立到整合......................................................27
二、“任德不任刑”的施政总原则.......................................................31
三、“三纲五常”的伦理政治意蕴.......................................................35
第三章大一统及价值体系的转向:董仲舒伦理思想的归宿.....................41
一、大一统与权威主义的确立...........................................................41
二、儒家价值体系的转向.................................................................44
第四章面向正统及“绳索”之说:董仲舒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49
一、董仲舒伦理思想在儒家伦理思想史上的地位................................49
二、董仲舒伦理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53
参考文献........................................................................................57
结论
当人们的思想统一于“三纲”、“五常”,在封建纲常的统一模式约束下,每个个体最大的职责是维护整体秩序的和谐。从自身而言,便是不断提升人格境界,使之趋于完善。完善,即意味着符合封建纲常的要求,自身人格的修炼是依附于家国整体利益需求的。董仲舒提出防欲的主张,进一步弱化了个体的价值。这一主张限定了个体的价值,把个体存在的意义预设为道德人的自我完善,否定了个体追求物质价值的意义,把人完全看作一种道德的存在。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体系下,个体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意志自由,随着封建社会逐渐走向反动,对个体的压制也走向了极端化。这些精神上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严重禁锢了个性的发展,压抑了人性,个体成为家族、国家的双重奴隶。
概括而言,董仲舒以天人关系为伦理与政治的结合确立了外在约束机制,是对道德他律的一次成功实践,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伦理政治化与政治伦理化的伦理政治体系,其对伦理与政治关系的构思在传统社会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政治生活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另外,董仲舒的伦理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也较为深远,我国的很多传统观念与其具有很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传统的积弊还是优点,都值得我们去面对文本,深入思考并进行学理思考。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陈出新,重新认识古人,也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为我们学术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一)著作
1.论语》
2.《孟子》
3.《荀子》
4.《中庸》
5.《史记》
6.《汉书》
7.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
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
9.阎丽:《董子春秋繁露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周桂锢:《董仲舒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