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平等观与和谐社会利益制度建构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06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引 言

一、课题选题的根据和来源

平等是一个与人类历史同步发展的社会政治问题。在原始社会,由于科学文明水平和人类精神文明水平的极度低下,人们还没有从系统理论的层面研究平等问题,但不论是社会结构的建构、社会关系的存在性调整以及社会的进步发展过程,都是按照平等的内在底蕴和标准而不断规范的。尤其是进入阶级社会,由于阶级关系的示范性存在,阶级对抗中的不平等体制的发生和恶性发展,平等问题就成为政治哲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问题。在社会发展的全部阶段中都是一个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整个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适和制度文明史,都是一个追求文明和建构文明的发展史。从平等的本来底蕴的角度说,平等是一个对于社会权利的错误配置的一种反抗,是对社会关系畸形对峙的调整,其目的是社会关系回归到一种有利于人性保护和实现的良性状态。但是,人类社会对于平等问题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要么是出于统治阶级狭隘本位的角度研究平等问题,将社会不平等罩上平等的光环。要么单处的满足于纯粹理论的角度研究平等问题,避而不谈社会平等结构的实际建构。即使在当代社会,由于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结构建构的复杂联系,很多平等问题理论研究课题和实践课题,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释。甚至众说纷纭,导致平等问题研究出现模糊和混乱的局面。
在对平等问题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坚持借鉴传统平等观念、依据对现实社会平等制度架构的深入思考,从社会矛盾关系的发生、发展和调整的时间角度出发,坚持历史的、全面的和发展的社会研究的原则,对于平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地阐释,形成了具有卓越成效的马克思发展观。它不但以科学的态度对以往的传统平等观进行了辩证的扬弃,而且联系现实的社会实践对平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阐释,并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研究成果,它不但具有相当深度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对于马克思生前及其以后相当长历史时期的社会平等制度的建构,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然而,在漫长的社会文明低水平的发展过程中,在维持和保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片面性体制建设的社会实践中,马克思平等观的底蕴一直被各种研究理论所分解着,被各种具有利益倾向性的平等研究理论所掩盖,尤其是到了现当代,西方的政治哲学的学者们干脆抛弃了马克思的平等哲学观,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所谓平等观理论,更进一步遮盖了马克思平等观所应放射的光芒。
尤其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平等问题真正底蕴的揭示更加迫切,尤其是对于马克思平等观的社会指导作用的研究更加重视。............
........................

第二章:传统平等观的历史追溯

想要通过对平等观的研究得到符合规律、实际等各方面要素的理论成果,则必须通过对不同社会制度背景下的平等观的发展特点来进行深入地研究,只有从古希腊罗马的正义平等观、中世纪的超验平等观、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的研究,才能够真正地走进马克思平等观的真正思想殿堂。

一、原始社会:自发与自觉相统一的平等理念

原始社会的平等观是氏族成员的权力与义务的统一。然而这种统一性并不是说按照当代法律层面上的硬性规定解释,而是简单地指人们的一种由于长期性的群居生活所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也就是一种由生活能力大小决定的习惯性的东西。原始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劳动是自发的,并不是由强制性要求人人劳动的,而是人们在心中约定俗成的一个状态,这种状态下人们也是在无任何约束的条件下自觉执行的。因为氏族中的每个人的兴衰与整个氏族的兴衰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利益与氏族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在原始社会中平等理念的最大特点是自发与自觉相统一。
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条件的角度出发,在原始社会,不仅根本没有生产力的基础与相应的物质条件,而且原始氏族内部的所有成员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背景下,所有成员均平等占有相应的劳动工具与所应得的事物,所有成员共同消费、彼此依靠,互相合作。因此原始社会中的氏族内部的所有成员对不平等或者说建立差异的等级制度行为,会觉得是荒唐和不可思议的。原始社会是由所有依靠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制度为基础的,是为了生存而结成的一个集体。氏族是原始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几个血源相近的胞族所组成部落。原始社会中各个氏族是单纯地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多地获得食物而组成在一起,彼此相互依靠、相互合作,从他们组成在一起的动机出发,也就决定了原始社会的相处的状态就是和平的、平等的。由于原始社会中的人类,都是刚刚脱离动物世界,对自身与自然的了解都是处于初级阶段,面对自然力量还是无能为力的,对于自身的力量也没有准确深刻地认识,这对于原始社会的平等的限定是处于小范围的,狭小的。正是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水平上,要求了人们对于平等的奢求并不强烈。氏族社会作为生产力不高的原始社会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其中生活的人们所获得的劳动成果也仅仅能保持人的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正是由于氏族成员在生存能力方面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因此,只有把集体作为生存的纽带来发展,才有可能依靠着这种人力合力的强大来保持生存能力,获得食物,甚至是获得相应的利益。.................
................

第三章:马克思平等观的形成与确立 ......................................................12
一、马克思平等观的生成和演进 .............................................................12
(一)马克思平等观的萌芽——从博士论文至《莱茵报》时期 ................... 12
(二)马克思平等观的发展——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至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 .............................................................13
(三)马克思平等观的成熟——《资本论》时期 .........................................14
二、马克思平等观的内涵分析 ...................................................................15
(一)历史范畴视阈下的平等思想 .......................................................... 15
(二)生产方式视阈下的平等思想 ...........................................................16
(三)利益关系视阈下的平等思想 .......................................................... 17
(四)阶级消亡视阈下的平等思想 ...........................................................17
三、马克思平等观对传统平等观的批判与超越 ...........................................18
(一)理论形态方面的批判与超越 .......................................................... 18
(二)实现方法方面的批判与超越 ...........................................................19
(三)哲学性质方面的批判与超越 ...........................................................19
第四章:马克思平等观与和谐社会利益制度建构 ........................................21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框架 ..........................................................21
(一)矛盾运动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21
(二)利益平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23
(三)利益均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 ................................... 25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28
二、马克思平等观与和谐社会建构 .................................................28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平等观的历史把握 ..........28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马克思平等观本质要求 ......... 29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平等观的现实体现 .............29
三、和谐社会利益制度的建构 ........................................................29
(一)市场竞争差异现实中的公平正义制度建构 .............................. 29
(二)秩序格局多元现实中的法制规范制度建构 ...............................30
(三)道德调整现实中的诚信价值标准的建构和完善 .........................30
(四)平等历史范畴本性与持续发展社会制度的建构 ........................31
结 语 ........................................................................................32
参考文献 ................................................................................... 33

结 语

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以平等观为切入点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就是全体社会成员获得全面的解放与自由,充分重视人的价值,以人为本,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人类的生存谋求新的幸福。我们都知道,平等问题,是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具有广泛的历史范畴,社会平等是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平等是一项原则,一种信仰,一个观念,这是关于社会和人类问题的并在今天人类思想上已经形成的唯一真实、正确、合理的原则”。
目前,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我们有必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断维护和谐。我国的经济制度与西方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中国是市场经济体制,它与社会制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谐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是经济的发展的保护神,有了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使得经济的发展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当然,和谐也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帮助,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设了平等与自由,这种平等与自由又在经济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中对自由与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人的全面自由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对于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更为良好和广阔的空间与前景。
通过实践的不断探索,理论的发展也将随之不断丰富与发展,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需要我们几代人共同过的努力,不断丰富马克思平等观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年.
[6]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法〕卢梭.论政治经济学(王运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0]〔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