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略论翻译
张今在《文学翻译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一书中给翻译下的定义是:“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C language-community)之间的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或)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第8页)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主要是指艺术映象的移注。翻译是民族间对话的手段,是民族文化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翻译作为文化因素促进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发展,而且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使读者读到忠实于原作的译文,要求译者在原作中发掘原作语言所表现的社会实质、民族根源、文化因素、历史制约因素等,再尽可能生动地再现给译文读者,这也是本文中将要谈到的。翻译既是静态的、可供借鉴的,也是动态的、发展的,许多原先不为人们所知、甚至被认为是不可译的事物,经过长时期的译介,己逐渐被人们接受,宗教用语的翻译情况亦是如此。因此,在读者接受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就成为必然了。除此以外,由于大部分的读者都不懂原文语言,他们对原文化的了解,只能通过译作获得。
由于自然、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两个民族乃至国家的传统文化必然有很大不同,从而导致思维与语言的表达各异,比如,词汇的伴随意义不同,词汇的背景意义不同等等,为使读者更多更好地了解原作语言蕴涵的文化意象,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作品本身,译者应尽可能地把这些字面意义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完整地传达给读者。对那些受特定文化背景制约的特定文化含义,应适当加以“解释”,使读者更易接受和理解。这一点我们将在第三章第三节针对词语宗教性内涵意义的翻译问题具体加以阐明。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再创作,有时难于创作,因为创作是自由的、主动的,翻译却是受约束的、被动的。制约翻译的因素有很多,但笔者以为,最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语境。关于翻译中的语境,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说:“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①如果对语境理解、把握不好,就会造成翻译失误或信息流失。尤其是需要确定一个多义词或同形(同音)异义词的词义和用法时,语境(即上下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第二章东正教有关术语的翻译
第一节神职职务名称的翻译
神职职务又称神品。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后,东正教实行牧首制。牧首制是东正教会所实行的以牧首为最高领导的制度。16世纪,俄罗斯东正教会宣布独立自主,成立了莫斯科牧首区,牧首区下设都主教区。1721年,沙皇彼得一世为防止牧首与其争权,取消牧首制,另设俄罗斯东正教会正教院( CHHOR pyccxoH npaBOCnasHOH uepKBH)②管理宗教事务。十月革命后,1917年俄罗斯东正教会又开始恢复了牧首制。东正教神职人员有可结婚和不可结婚的两类。黑神品的神职人员不能结婚,因为他们发过三绝大愿(绝财—不置私产,绝色—不娶或不嫁,绝意—不持私意,唯教会命是从),行过当修道士的落发仪式,,他们一般穿黑袍,只有他们这一类神职人员才能有资格升为主教,他们的称号前面一般加上“修士”一词。相应地,白神品的神职人员可以结婚,他们的称号前没有“修士”一词,也不能晋升为主教。
天主教会与东正教会的神品都是七级,其中天主教大品三级、小品四级,东正教一般只承认诵经士和副辅祭为小品。两种派系的神职人员在各自派系的宗教活动中的作用大体一样,但东正教神职人员的在汉语中的译名称谓却与天主教、新教均有所不同。比如,天主教中,宗主教(相当于牧首)上面还有红衣主教和教皇,主教下面有助祭、副助祭、襄礼员、驱魔员、诵经员、司门员;而新教则一般无教阶制。神职人员称谓是教派间相互区别的标志之一,是宗教文化的一种反映形式。翻译时,找到汉语与之对应的正确译名,就是对这种宗教文化的最好译介。
在这里应为“大教堂的大司祭”,而不是“教区神父”。教区是实行主教制的基督教某些教会按地域划分的教务行政区。教区的首脑为主教(黑神品),而不是神父。教区下分若干堂区,通常由主教委派神父主管。东正教教会中,教区则指牧首管区,堂区指主教管区。另外,神父是天主教、东正教会中协助主教教务的一般神职人员,亦译作神甫,通常担任一个教堂的负责人,其正式品位为司铎或司祭,东正教中称为“司祭”。神父(神甫)是对“司祭”这一神品职务的尊称,就像汉语中称呼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人为“老师”一样。............
...................
目录
第一章前言·..................................................3
第一节略论翻译·.............................................3
第二节《复活》及其宗教思想............................7
第三节东正教概述..........................................10
第二章东正教有关术语的翻译...........................14
第一节神职职务名称的翻译...............................14
第二节神职人员服装名称的翻译..........................21
第三节宗教设施与宗教器具名称的翻译.................27
第四节宗教仪式名称的翻译..................................34
第三章 宗教教义及表示宗教行为词语的翻译...........44
第一节 关于独一上帝教义的翻译........................................44
第二节 宗教教义的翻译和对宗教行为的理解与表达...............50
第三节 词语宗教性内涵意义的“完整表达”与“解释性表达”.........59
第四章 汉文化在宗教翻译中的介入与加注.....................................68
第一节 汉语文化意象对原作语宗教文化意象的替代....................68
第 二节 略谈加注................................76
第五章小结..............................................83
参考文献...................................................89
结束语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宗教观己基本形成之后的作品,这部作品篇幅虽不大,但其独具的文学艺术魅力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译者。从翻译角度而论,每位译者由于其人生阅历、生活环境、所受教育、人生观及性格特点等不同,他们的翻译风格也不同,这种风格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在译作中,读者读译作时,接受的风格实际上是原作与译作风格交合的产物。同时,读者不仅仅是在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也是在与译者进行思想交流,因为译作的内容不仅取决于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取决于译者译了什么,怎么译的。
许多问题并未完全展开,挖掘得不够深入。本论文中涉及的神职职务、神职人员服饰、宗教器具、宗教仪式、宗教教义等问题的翻译都还有很多可供探讨的余地,至于扩大分析对象的范围,搜集更多的素材,只能有待以后。另外,在本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笔者很遗憾地发现,竟然找不到一本专门的俄汉宗教译名词典可资借鉴、引证。笔者认为,如果能编撰一本这样的词典,无论是对翻译的研究,还是对宗教文化的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种纯粹的学术研究,本文不谈宗教影响的好坏,因为宗教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对它的存在和作用,不能仅以好或坏来概而述之。笔者认为,不管译者的信仰如何,在遇到宗教用语的翻译时仍需努力忠实地将原文的内容表达出来,因此需要对原文涉及的宗教有所了解。
文对原文的绝对忠实只是一个理想,翻译只是无限趋近于原作的创作活动,一代一代的翻译工作者用自己艰苦卓绝的劳动使翻译作品逐步趋于完善,使后来者有了可资借鉴的榜样。
参考文献:
1、蔡毅、段京华编著,《苏联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巴尔胡达罗夫[苏」著,《语言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3、《翻译研究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4、张今著,《文学翻译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6、孙致礼著,《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译林出版社,1999
7、王秉钦著,《文化翻译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8、陈福康著,《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马祖毅著,《中国翻译简史(修订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10、杨自俭、刘学云编,《翻译新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俄罗斯文学中宗教文化意象的表达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俄罗斯文学,宗教文化,《复活》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社会学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