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家庭社会救助标准决定研究——以盘锦市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11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1.1 相关概念

1.1.1 贫困

各国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视角诠释了各种关于“贫困”的概念,由于他们时所选择的关键词不同,那么所下的定义也有所不同。视角理论一是“缺乏说”,这种观点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它以表现出来的表象作为贫困的切入点,包含着从单纯的物质缺乏到无所不包的社会和精神的缺乏。视角理论二是 “剥夺说”,这是从深层次的层面来探讨导致贫困的原因。英国的奥本海默认为贫困就是机会被剥夺。他说贫困夺去了生存机会的能力,也悄悄地夺去了更多的机会。视角理论三是“地位说”,挪威的艾尔泽指出贫困将根据经济、政治、文化的格局划分等级,格局的底部就是穷人得藏身之地。角度之四是“能力说”,这是在缺乏说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剖析的,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就是对能力说的最好诠释。经过以上的理论分析,有许多的实例可以在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找到,那么理论四的能力说就是对中国城市贫困的最好概述,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是他们申请救助必备的三无条件,但如今以一部分被拖欠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职工为主体的城市贫困群体显然要遭受社会剥夺或社会排斥的现实,机会和地位削弱了他们本来已有劳动能力或有经济来源,因而陷入了困境。

1.1.2 社会保障

根据国际劳工局的定义可以理解为: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向成员提供用以抵御因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而丧失收入或收入递减所引起的经济和社会灾难的保护。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社会保障的定义是一种公共福利计划,目的在于保护个人及其家庭免除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而在收入上所受的损失,并通过公益服务如免费医疗和家庭生活补助以提高其福利。在中国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

2 盘锦市城市家庭社会救助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盘锦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盘锦市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很大。盘锦市是 1984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隶属辽宁省。辖 2个区、2 个县、1 个开发区,即双台子区、兴隆台区、盘山县、大洼县、辽滨开发区。双台子区辖 9 个街道办事处,共有 38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 个村民委员会。兴隆台区辖 18 个街道办事处,共有 105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 个村民委员会。盘山县辖 9 个镇,辖 5 个乡,共有 6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55 个村民委员会。大洼县辖 10个镇,辖 4 个乡和 1 个民族乡,共有 29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38 个村民委员会。截止 2010 年末全市人口总户数 47.6 万户,户籍总人数 131.2 万人,比 2009 年末增加1.2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85.3 万人,占全市人口比重 65.0%,乡村人口 45.9 万人,占全市人口比重 35.0%;男性人口 66.2 万人,占全市人口比重 50.5%,女性人口 65.1万人,占全市人口比重 49.5%;全年出生人口 9347 人,死亡人口 4999 人;出生率6.83‰,死亡率 3.65‰,自然增长率 3.18‰,计划生育率 88.1%。2010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1035 元,比上年增长 13.3%;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 13923 元,比上年增长 3.2%,恩格尔系数为 31.3%。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 49.4 万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 24.7 万人。其中,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 16.3 万人。全年新增实名制就业 6.1 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 2.7%。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65.8 万人,比上年末增长 29.6%。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40.7 万人,比上年末增长 0.8%。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26.2 万人,比上年末增长 3.2%。盘锦市城市家庭社会救助以传统社会救助系统为基础,自 1984 年建市以来,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和需要,建立以城市家庭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城市家庭社会救助作开始由突击性的紧急救济走上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从解决困难家庭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形成了就业与保障一体化的保障制度,我们在城市家庭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和制度方面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今,已基本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新型城市家庭社会救助体系框架。.................
............................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II
绪论 ................................................................. 1
1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5
1.1 相关概念....................................................... 5
1.2 理论概述....................................................... 7
2 盘锦市城市家庭社会救助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9
2.1 盘锦市城市家庭社会救助现状.................................... 10
2.2 盘锦市城市家庭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19
2.3 盘锦市城市家庭社会救助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21
3 盘锦市城市家庭社会救助标准的决定与分析........... 25
3.1 多层次指标评价分类............................................ 25
3.2 盘锦市城市家庭社会救助标准决定模型........... 27
3.2.1AHP 指标赋权 ............................................. 27
3.2.2 确定指标的赋值 .......................................... 30
3.3 城市家庭社会救助标准决定模型的实证分析.....33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 36
4.1 基本结论...................................................... 36
4.2 政策建议...................................................... 37
参考文献 ............................................................ 42

结语

当前,凭借政府筹集的物力财力还难以兼顾社会全体贫困群体,面对城市家庭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的前提,在倡导政府救助为主要路线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慈善公益事业对社会救助的政府主导思想的积极补充作用,鼓励富人联合起来帮助和关爱社会成员中的弱势群体部分。首先要进一步拓展城市家庭社会救助渠道,鼓励以公益性为目的的非赢利性各类民间资本采用冠名、定向捐赠等多种形式参与慈善事业,鼓励和倡导它们直接捐赠兴办各类活动。其次政府要有激励措施,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和减免税收政策来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到社会救助事业当中。当前,我市的捐赠优惠政策主要是实行税前扣除,加大企业捐赠的税收优惠力度,创新捐赠优惠的新方式,提高企业投身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以政府救助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社会救助的新模式。第三是政府在对慈善公益组织的管理上不要有过激行为,慈善公益组织的具体运作不需要政府插手,因为慈善组织有实力承担对救助工作的力的分解。第四是提高各级慈善公益组织自身的影响力和可信度,从社会慈善公益组织内部剖析,加强行业自律,健全内部组织运转和各类社会监督机制是自我完善的一种首选方式,以良好的信誉和社会可信度,吸引社会各钟形式的慈善捐助。慈善事业弘扬的是社会精神文明、人道主义和倡导乐善好施的传统文化,救助不幸的个人和困难群体对整个社会的承担,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进步,推动社会优良道德建设的积极创举。随着经济增长,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逐步提高,慈善事业正以其独特的功能,发展为一种由民间推动并获取政府支持的社会事业。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彦昌.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柳拯.当代中国社会救助政策与实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5]唐钧.中国城市居民贫困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6]周游.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洪大用,刘仲翔.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践与反思[M].社会科学研究,2002(2)
[8]张晖.城市社会救助工作研究[D].2007
[9]雷钊.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研究[D].2008
[10]伍仁华.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D].200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