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战略转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们党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转折。它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所处历史时期有了更加清醒地认识,对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有了更加深刻地把握,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它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不断探索和深化的结果,是我们党执政治国理念的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更加科学,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它的提出同样是对世界主题和发展趋势更加准确地洞察。
一、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战略挑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应对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战略挑战,适应国际现代性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战备任务。
(一)经济社会结构整体转型期的挑战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上发生的最大、最深刻的变化就是己经基本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再用10年时间来完善它。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也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出现整体转型的根本动因。与此相适应,我国的社会体制也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江 泽 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我国社会各个领域正在并继续发生重大变化。在思想领域,人们受各种思潮影响的渠道增多,程度明显加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长。应当看到,经济社会体制转型产生的影响具有深刻性和两重性。
转型带来的矛盾和压力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解决前述五个“多样化”和四个“性”既是我国社会体制发生转型的动因,又是区别于传统社会体制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并将长期面对一些鱼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解决。............
...................
第二章战略思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重大战略决择,是我们党善于进行战略思维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古往今来,“和谐”这一范畴在东、西方思想史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经过厌)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的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和构想,这些思想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则成为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了古今中外文化传统中和谐思想的精华,针对中国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需要而提出的科学命题。
一、中西文化发展史中的和谐思想
(一)中国传统和谐思想评析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有关和谐的理念和对和谐社会的种种憧憬和设想。无论是道家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儒家强调的人际关系和谐;无论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想蓝图,还是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尽管都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的阶级地位的烙印,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梳理、审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被广泛地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方面,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谐”有融洽、协调有序之意。纵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问题。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进而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但传统文化更强调人对自然的被动顺从,漠视人在改造自然中的能动作用。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孔子主张以“仁”待人,还主张以“仁”待物,即所谓的“推己及人”、“成物成己”;孟子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等主张,也是要扩展“爱”,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到宇宙万物;道家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加重视,反复强调要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反对人的自我意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第三章战略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54)
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54)
(一)人际关系和谐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基本体现.............................(54)
(二)人际关系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点.............................................(55)
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57)
(一)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根本要求......................(57)
(二)人与社会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59)
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61)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体现....................(61)
(二)人与自然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环境条件.....................(63)
四、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65)
(一)人自身和谐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体现.............................................(66)
(二)人自身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要素....................................................(68)
第四章战略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行重大社会调整...........(71)
一、调整社会结构.....................................................................................(71)
(一)社会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前提...................................................(71)
(二)当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结构性难题.................................(72)
(三)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合理调整社会结构........................(75)
二、调整社会利益...........................................................................................(77)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78)
(二)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建立社会利益协调机制................(79)
三、调整社会管理.............................................................................................(83)
(一)善治模式中政府职能转换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83)
(二)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我国政府职能定位................................................(85)
(三)当前转变政府职能的几个着重点...........................................................(87)
第五章战略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架构...........................(88)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88)
(一)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88)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党执政能力的新考验..........................................(90)
(三)大力改进加强党的领导才能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96)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保证...................................................................(100)
(一)和谐社会必须是经济发展物质丰裕的社会....................................(100)
(二)加快经济发展才能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101)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106)
(一)和谐社会必须是加强民主法治的社会...........................................(106)
(二)加快推进民主法治化进程才能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109)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保证....................................................(113)
(一)和谐社会必须是精神文化繁荣的社会..............................(114)
(二)以先进文化为先导才能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116)
参考文献........................................................................(l23)
结语
道德建设还具有协调沟通的功能,有利于形成和谐社会的利益平衡机制。社会的分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利益差异等等,往往容易引发不同形式的社会矛盾和冲突。避免社会成员间的这种冲突或矛盾的激化,共同接受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系统:通过肯定公共或普遍的社会价值以及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规定等等。社会公共规范伦理是现代社会道德最基础、最普遍的内容。一方面,相对于道德意识、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更多地表现出形式的、系统的特点,其功能体现于社会的整合协调过程中,它规定了社会共同体成员应当履行的义务和责任,社会成员不一定做出形式上的承诺,但一旦成为某一社会共同体中的成员,便往往以蕴含的方式承担了规范所规定的义务,这种共同承担的义务将社会成员维系在一起。另一方面,道德规范也提供了对行为加以评价的一般准则,以规范为依据的道德评价,往往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而对共同体的社会成员来说,它同时也构成了一种普遍的约束机制。当然,人们的道德准则不是天赋的,个人道德行为和社会道德规范都需要通过教育的渠道来确立。因此,必须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经典著作和党的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一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20、42卷等。
《毛 泽东选集》第1一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邓 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 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 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毛 泽东传(l949一1976)》(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3年版。
江 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江 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和谐社会建设决策问题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转折,战略思维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