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初探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11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 绪 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我国正进入社会转型、改革深化、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的关键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走到今天,在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保障体系欠缺、弱势群体权益未得到保障、消极思想蔓延等等,种种深层次的矛盾逐一凸显出来。当这些问题超过部分群众的承受能力和心理限度时,在社会上就很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另一事物——互联网正在我国飞速的发展,并且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不管是从宏观上对经济政治的影响来说,还是从微观角度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上来看,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中国,整个社会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逐步增大。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 2010 年 6 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我国网民人数已达 4.2 亿。互联网是当今社会综合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技术和人类现代化服务手段最集中的领域,是最现代化和大众化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与此同时,它还具有扩散性、交互性、隐秘性等特点。互联网的这些特点使得互联网很容易形成“民意聚集”的场所。由于网民的构成不同,这种“民意”,有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也有可能被人利用而完全不代表民意。这样的双重属性,使得网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着发挥两种相反作用的可能。.................
...................

2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述

2.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随着“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 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 云南躲猫猫事件”“ 陕西周老虎事件”的发生,一个新的名词“网络群体性事件”逐渐从其中抽离出来,成为了这些事件的一个统称。但是, 由于“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学术界的研究还不深入,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网络群体性事件从字面上来看是由“网络”和“群体性事件”两个词组成的。要弄清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先来剖析“网络”和“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此处的“网络”特指互联网,而不是指的其他的什么网络类型,比如,人际网络等等。
在范平和叶笃锄编辑的《党的建设辞典》里认为:“群体性事件一般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学术界最早关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人员就是因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与群体性事件相类似的一些特征,同时又与网络密切相关,从而引出了此概念。虽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是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中引申而来,但是,学术界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差异很大,围绕此问题学术界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上大自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只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中的延伸。刘晓锋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群体,为了某一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和组织,大规模发布、传播某一方面消息,以制造舆论、发泄不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乃至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集群事件。”杨久华的观点更进一步,他认为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它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并在现实中非正常聚集,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乃至可能或已经发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暴力事件。”.................
......................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 ............................................................................................................ II
1 绪 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2)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 (5)
2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述
2.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 (7)
2.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9)
2.3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分析 ...................................................... (11)
3 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
3.1 和谐社会的内涵...................................................................................(14)
3.2 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 ..........................................(15)
4 和谐社会构建中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4.1 现实层面因素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 ..........................(22)
4.2 网络层面因素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 ..........................(26)
5 正确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5.1 现实层面应对措施 ..............................................................................(30)
5.2 网络层面应对措施 ..............................................................................(32)
参考文献......................................................................................................(38)

结语

我国社会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是人口、资源、环境、效率、公平等社会矛盾的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管理时期。”
从中国目前的现实状况看,我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来了一些问题。“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矛盾和冲突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在经济领域,我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经济成分,各种经济利益体并存。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东部和西部、农村和城市),不同部门之间、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突出。在分配领域中,分配不公成为矛盾的焦点。在政治领域,腐败问题、干群关系紧张、政府“越位”“缺位”“错位”大量存在,政府公信力下降。社会领域,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突出。在思想文化领域,思想多元化现象突出,人们在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上趋于多元,反映改革开放的新思想和与改革不相适应旧思想不断交锋。
总体上来说,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在不断的提高。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必然要求推动法制建设,保护各市场主体的权利。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法律法规建设得到很大改善,一大批维护公民权益的法律法规陆续公布和实施。同时,政府又对法律法规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宣传,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普法教育。另外,新闻媒体对各种侵权行为的不断揭露,也使民众在现实中不断受到了教育。这些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获得了普遍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 李君如.和谐社会问题研究笔记八篇[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02)
[3] 严书翰.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J].金融信息参考,2005(02)
[4] 俞可平.和谐社会面面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01)
[5] (美) 尼葛洛庞帝. 数字化生存[M]. 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7
[6] (美) 约翰· 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7] (英) 鲍尔著. 暴永宁译.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
[8] 罗伯特,门斯切. 郑佩芸等译.市场群氓和暴乱:对群体狂热的现代观点[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6
[9]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10] 阿尔文·托夫勒, 黄民坚译. 第三次浪潮[M]. 中信出版社, 200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