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外活动对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实案研究--以嘉荫县乌云镇中学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53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笔者认为当前互联网时代,素质教育成为中学教学改革重要的指引方向,但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中,往往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乌云镇中学正是因为意识到了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所涉及的多方问题,所以才越发重视音乐课外活动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音乐,从实践的角度加深自己对音乐知识的认知。经过实践证明,在乌云镇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推动下,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很多家长表示,学生即使在家中学习也更加容易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并且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也更加容易坚持下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开始主动和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也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心得,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也愈发和谐,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加强烈的渴望,这些都使得学生学习有效性大大提高。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非智力因素作为学生的一种个性化心理因素,包括学习兴趣、情绪、性格等。中学阶段是学生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敏感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也是中学阶段美育与德育的重要教学目标。音乐教学活动作为美育与德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之一,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之后可以大大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从心理认同学习的重要性[1]。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音乐课外活动打破音乐课堂的限制,其不仅可以有效补充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课下也可以得到更好地启发,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尝试通过更多的方式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这对加深学生在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中学生的课下时间都比较紧张,但正是因为这样学生往往都非常疲惫,很容易就产生厌学心理,开展课外活动只是为了让学生以一种更加轻松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之中[2]。

笔者在黑龙江省嘉荫县乌云镇中学任音乐教师近四年时间,开展音乐课外活动三年多。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工作中发现:有的班级凝聚力强,学习氛围好,上课效率高。有的班级,上课喜欢开小差,在校级活动中很少拿到好名次。笔者也经过与各班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中印证了我的看法。为什么相同的资源配置下,同学们的表现出不一样的状态,是引起我思考的最初原因。由于学校教师资源短缺,在我到学校工作前,学校的活动主要是: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板报比赛等,在我任职之后学校的课外活动主要以音乐课外活动为主,包括:音乐兴趣小组,歌唱比赛,合唱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迎新年文艺表演等等。另外活动的开展主要在工作的第二个学期进行,对于学生前后状态的变化,笔者大胆猜测原因是音乐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以及班级学习氛围等其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非智力因素研究现状
非智力因素属于心理学范畴,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变化,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第一个阶段,理论确立期(20 世纪 30 年代—50 年代)

1935 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Alexander)首次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其主要认为该理论内在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这些要素只有相互作用才能发挥最初的价值,但往往在实际发展进程中总是有一些因素会被忽略,像是人们对于某一件事情的兴趣和情绪等,这些因素虽然看似与人们智力无过多的联系,但其实却实实在在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因此得出了其与人们的智力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此实验数据的总结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稳固的基础[4]。在此基础上韦克斯勒对此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研究,并且发表了相关的文章,在此文章中规范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通过韦克斯勒的研究,人们明确了非智力因素的规范概念,并引来了更多人对此的关注,后续人们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都将此概念作为研究的标志。
2. 第二个阶段,理论发展时期(20 世纪 50 年代——70 年代)

1974 年,韦克斯勒(D.WechSler)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做了进一步的界定,不仅准确指出了非智力因素的内涵,更重要地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参考意见。他的观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认为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递进式的,以从简单到复杂的形式影响了人们的心理状态。并且他还明确指出了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关系,进一步剖析了其在人们智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韦克斯勒的细致研究,为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他主要是从情感的角度分析非智力因素的内在价值,主要探索的就是人们的情感所受到的重要影响,进而再从情感上分析与智力水平的关系[5]。因此,他指出了人们的情感与智力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二者并不是先后顺序,而是并存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以及行为方式。当人们针对某一件事情做出选择时,不仅要依靠智力因素对事物进行准确判断,还应该利用非智力因素帮助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心态,这样做出的选择才可能是最为适合自己发展的。这个阶段国外学者对此理论的关注更进一步,不仅丰富了该理论的研究内涵,更重要地是地明确了该理论与人们智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接下来的深入研究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样这个阶段最为显著的进步就是将其应用到教育界,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该理论相结合,让非智力因素走进教育者的视野,为那个阶段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学生在此理论的影响下,学习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学校开始意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看重自身的主体地位[6]。
..................................

第二章 音乐课外活动中非智力因素理论的应用

一、非智力因素概念界定

早在 1921 年,美国心理学家 Brown 在进行智力测验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明确指出人的性格也应该纳入到此范畴之内。直到 1935 年,美国心理测量学家 Alexander 在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非智力因素术语,并指出由于忽视人的性格、兴趣等因素,会较大程度影响个体的全面发展。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角度出发,应保证培养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双管齐下。此概念的提出,不仅开辟了研究个体发展的新角度,也为健全个体人格等提供较好的借鉴意见。但受多方因素的影响,此概念并未在当时影响强烈的反响。在 Alexander 研究的基础之上,Wechsler 于 1950 年发表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通过他多次实验表演,人的思维活动表现为简单到复杂,智力因素确实是指导人们行为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但非智力因素同样也影响人们的智慧行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制约人们智力水平的发展。

到了 20 世纪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在我国有了更好地发展土壤,其不仅在教育界被各位学者公开应用,而且也将其与各个学科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现在很多学者对于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但其实非智力因素本质是一个开放式的集合概念,其所包含的子项较为广泛,因此很多学者将其归纳为动机、兴趣、情感以及意志四方面内容,并针对这几方面的内容明确指出了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其内在的动力、调节、补偿以及定型功能,

其对当前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

二、非智力因素理论在音乐课外活动开展中的运用
(一)动机的运用
1. 动机概念
动机(motivation)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12]。我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们的意识为支撑点,在自身意识的引导下开展一切行为活动,确保自身心理动因的持续性和准确性。将动机运用到音乐教学之中,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渴望学习,通过渴望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同样学生在确定明确的动机之后,学生的心理状态会更加稳定,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更加容易坚持下去,遇到困难也会主动排解,为后续学习奠定稳固基础。

2. 激发动机的动因
中学阶段音乐教学受多方因素影响,在教学发展进程中我们将其归为内在与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是影响学生直接需求的一种动因,主要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当学生对音乐充满兴趣之后,自然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而这种喜爱是学生从内心散发出来的,这就是一种内在动机。当教师在音乐课上可以掌握好这种内在的动机之后,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而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内在动机之后,学生会主动去解决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自然也就会更能长期坚持下去。一旦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其会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的成就感,进而巩固学生在学习音乐时的求知欲,进而保证学生的学习动机会更加的稳定。外在因素主要是从影响学生自身发展的外在角度出发,围绕着引发学生个体产生探索欲望的动机进行讨论。音乐教学本身就是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学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某一种声音所影响。尤其是当学生遇到一种有质感的声音之后,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不断引导学生去探索声音背后的知识,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越来越高,甚至一部分学生会产生模仿的欲望。一旦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就产生了积极的心态,进而激励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取,这种情况就是学生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及方式都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进而使得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不断提升。
.....................................

第三章 乌云镇中学音乐课外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 20
一、乌云镇中学音乐课外活动开展的有效保障 ........................... 20
(一)音乐课外活动开展的环境情况 .................................... 20
(二)音乐课外活动开展的教师情况 ..................................... 20

第三章 乌云镇中学音乐课外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一、乌云镇中学音乐课外活动开展的有效保障
乌云镇中学地处黑龙江畔属黑龙江省边境县嘉荫县辖区,隔江比邻俄罗斯。学校建于 1958 年,前身是一所职业高中,1968 年,加授初中课业,现在是一所六三年学制初级中学。是嘉荫县唯一一所农村初中,在校生人数 420 人。
(一)音乐课外活动开展的环境情况
1. 学校教学设备情况
学校设有“音乐教室”,配备钢琴、五线谱电教板,合唱台。满足日常音乐教学需要。学校有各类民族管弦乐器,但是没有排练场地,校方领导认为,要开设兴趣小组课程,以兴趣了解为主,不求精通。不鼓励占用非课堂时间排练,导致练习时间不足。鼓励多组织竞赛与表演,但没有过多经费支持奖品。理想丰满,现实骨感。难作为。

2. 学校对课外活动的态度
经过研究可以发现,虽然乌云镇中学校领导已经认识到课外活动对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学校教学资源非常紧张,学校领导在音乐教学资源投入上相对较少。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校的音乐氛围并不是十分浓厚,学校对学生学习音乐的要求也比较低,这样也就使得音乐教学的层次不断降低,自然学生学习音乐的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正是因为学校领导不够重视,音乐课外活动的开展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无法达到多元化的发展需求,难以充分发挥出音乐课外活动开展的内在价值。


...............................

结语


随着对乌云镇中学进行深入研究,我们更加明确音乐课外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需要从综合角度思考的,将其看成是学生内在的一种动力,支撑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让学生在成长进程中更好地为自己寻求情感的寄托。中学阶段学生本身就处在不断成长的时期,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天赋,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构建了适合自己的特有学习模式,这类学生在音乐课外活动中的表现也非常积极,懂得在参与课外活动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感知水平,在音乐氛围中重新构建自己的审美意象,进而使自己的创造力和观察力都不断上升。但还有的学生自身智力水平较高,但却不具备较好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表现出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与人交往过程中也找不准正确的点,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这就说明学生的感知能力比较弱。但经过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课外活动中之后,学生都表示自己的心理压力大大降低,而且与同学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自己也开始对周围的事物感知更加敏弱,想象力也更加丰富,这些都是因为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音乐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进而提升了学生的重塑意象的能力。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素质教育成为中学教学改革重要的指引方向,但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中,往往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乌云镇中学正是因为意识到了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所涉及的多方问题,所以才越发重视音乐课外活动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音乐,从实践的角度加深自己对音乐知识的认知。经过实践证明,在乌云镇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推动下,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很多家长表示,学生即使在家中学习也更加容易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并且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也更加容易坚持下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开始主动和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也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心得,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也愈发和谐,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加强烈的渴望,这些都使得学生学习有效性大大提高。在教师与学生访谈过程中,学生也表示自己的心态更加平和,遇到问题时想到的不再是放弃,而是要去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在参加音乐课外活动中也不会有自卑心理,会鼓起勇气去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些都是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提高的真切表现。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