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线运动原理在合唱指挥图示中的运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57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音乐中的连与断,与指挥的点与线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房思钊等在《合唱指挥手势之视觉艺术》1一文中认为,指挥手势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质量,还对听众在艺术鉴赏与艺术评价上形成导向,重视指挥的手势并视其为合唱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对于合唱指挥爱好者来说至关重要。笔者以指挥的任务、功能、意识和表现形态为前提,结合力学原理和美学原理,浅论构成指挥手势的要素——点和线以及获点位置、获点角度、线的差异等对合唱指挥视觉艺术的影响。指挥的图示由“点”和“线”构成,合唱指挥动作的一个原则是每一次击拍时都要在“拍点”上,下坠与反射弹回来的瞬间即是“拍点”完成的过程。而人体运动离不开其身体的结构。人体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同时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人体各局部在分离时的构造和并存状态下的结合与协调构成了人体运动的“结构”。而人体运动是极度复杂的,人体上肢的 64 块骨头,与肩、肘和腕部的各个关节及其肌肉间形成复杂的生理结构网络,负责实施人体的各项运动,这些复杂系统需要依靠人体更为复杂的神经系统对它进行完美地控制。唐德在《试论合唱指挥中的“点”与“线”》2一文中指出,在指挥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点”和“线”是指挥动作运动轨迹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指挥实践中“点”与“线”时而分离时而相互融合,笔者从物理运动理论及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对点与线进行系统分析论述,为合唱指挥实践和教学提供些许参考价值。李金波等在《合唱指挥的素质要求及教学技巧初探》3一文中详细介绍了一名合格的合唱指挥者应该具备的全部素质要求,提出了指挥的基本姿势和基本动作的具体要求,对于如何做到指挥的点与线以及击拍的准确性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王树龙在《陈国华合唱指挥艺术研究》4详细阐述了知名的老艺术家陈国华对合唱指挥艺术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同时对陈国华的指挥手法、动作线条和点线运用简要阐述。颜海涛在《探究指挥中的“点”与“线”》5中解释到,器乐指挥的语言靠的是指挥的动作,指挥的动作中很大一部分靠的是拍点和线条的运动,用指挥棒打拍子的基本技巧很容易学会,但将这些固定的点和线变成不固定的音乐语汇却是千变万化。并结合《第六交响曲》,以指挥动作的点和线为研究角度,从速度、力度、节奏、结构四个方面对“点”和“线”的运用进行文本分析和论述。曲梅《论圣乐指挥的“点”、“线”、“面”》6研究了圣乐指挥的动作,尤其是双手“点”、“线”、“面”的动作。百合又在《怎样学习“点”、“线”、“面”的基本动作》7中介绍了圣乐指挥的“点”、“线”、“面”基本动作要领和训练技巧。胡建华在《合唱与指挥基础》8一书中详细总结了击拍方法,击拍位置、落点、线形运动,起拍、收拍、合拍、分拍的变化。上述研究成果非常详尽的阐述了合唱指挥中指挥的图示由“点”和“线”构成和重要意义,也初步将 “点”和“线”的运用作了详尽阐述。然而人体复杂的运动系统,是如何精细的协调与控制 “点”和“线”的完成及嬗变,以及如何将身体变现的“点”和“线”与指挥图示中的“点”和“线”的意义表达阐述一致,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但是在中外合唱作品的指挥过程中,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课题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的。刘子英在《对斋藤秀雄先生<指挥法教程>关于“点的预测”的学习和运用》9一文阐述了合唱起声的重要作用及训练技巧,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的起声训练手段。冯辕等人在《无声的音乐》10一文中就指挥的责任和作用进行探讨,并结合交响乐团和合唱团不同的指挥处理,探讨指挥手势的异同。郑雪等人在《上海音乐学院女声合唱团案例研究》11一文中,结合上海音乐学院女声合唱团的经验,分析了女声合唱团指挥培养及指挥法的特殊性。

..........

1. 手臂的“点”、“线”动作机理

1.1 上肢的生理构造

合唱指挥中,上肢的构造及其动作直接反映出指挥者的指挥技术和艺术表现的特征及水平。手与臂的动作,尤其是精细的动作,也必然波及到整个躯体的其他部分,乃至神经系统进行运动控制。成熟的指挥动作可以达到双手、双臂及全身配合默契,自然流畅,体态律动与艺术表演作品,浑然一体。指挥者只有在熟悉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通过原理剖析和反复练习,对指挥图示的角度、幅度、速度等进行精细调控,才能获得艺术效果和视觉效果俱佳的音乐作品。指挥者的肩部,肘部、腕部和手部的运动生物力学非常复杂,因此有必要先对各个部位的骨骼、肌肉和关节构造进行了解。

1.1.1 肩复合体的生理构造

正常的肩部复合体涉及到胸骨,锁骨,肋骨、肩胛骨和肱骨,还主要包括四个关节,即肩锁关节、盂肱关节,胸锁关节和肩胛胸廓关节。(图 1-1)。胸骨包括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锁骨通过其与胸骨附着点发挥着机械支柱或支撑的作用,将肩胛骨支撑在离躯干相对固定的位置。肩锁关节位于锁骨的外侧,与相关韧带把肩胛骨和锁骨紧紧连在一起。肩复合体的关节是一系列的纽带,它们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上肢能够发挥最大活动的范围,其中手臂抬高和压低,伸出与缩回以及上下旋转均是由肩胛胸廓关节完成。盂肱关节作为一个万向关节,参与几乎所有三个维度的运动,同时还界定了第四种活动,即水平弯曲和伸展(水平内收与外展)。

..........

1.2 上肢运动的生物力学

身体对施加在其外部或内部的各种力量进行的反作用称为“生物力学”,通过对这种力学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帮助人体精细控制身体的运动及动作过程。尤其是指挥在其工作过程中的任何动作,都需要精细的控制。牛顿的运动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及作用-反作用定律等,是一切力学原理的基石,也是进行高级运动分析技术的重要框架。对指挥正确的上肢运动做为科学的依据,也是指挥动作过程的依据20。牛顿惯性定律规定,无论是在线性运动中,还是旋转运动中,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受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人体的重心在解剖学位于第二骶椎正前方,而人体的质心(物体的质量围绕质心向各个方向均匀分布)却可随着身体位置的改变而变化。但对于身体的各个节段,如上肢前臂,后臂等,有其明确的质心(图 1-6),人体大部分的运动是转动,而非直线运动,因此相对旋转轴的位置决定着某一运动的对其转动角向速度变化的阻力量,即运动惯量。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单个身体节段相对于旋转轴的位置,来控制整个身体的转动惯量。

........

3.中外传统合唱作品中指挥的“点”、“线”运用特征..........36

3.1 西方传统合唱及指挥的特征.........36

3.1.1 西方传统合唱的主要特征 .....36

3.1.2 西方传统合唱作品的特征 .....37

3.1.3 指挥西方合唱的特征及嬗变 ............40

3.2 中国合唱作品及指挥的特征.........41

3.2.1 中国合唱作品的主要特征 .....41

3.2.2 中国合唱作品的表现特征 .....42

3.2.3 指挥中国合唱的特征及嬗变 ............46

3.中外传统合唱作品中指挥的“点”、“线”运用特征

3.1 西方传统合唱及指挥的特征

3.1.1 西方传统合唱的主要特征

合唱是西方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己不能像后来的歌剧、交响乐那样引人注目,但它却是西方音乐文化的根本,甚至可以说,没有西方合唱,就没有西方音乐。西方传统合唱的萌发、奠基与形成阶段是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中世纪晚期的合唱,它是西方传统合唱的形成期。西方合唱艺术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宗教,早期古希腊合唱艺术是单声部音乐,没有和声与对位,合唱演唱时一般伴以即兴阿夫洛斯管伴奏,合唱尚未形成一种完全独立的艺术形式。到了古罗马时期,器乐发展迅速,特别是管风琴成为合唱艺术非常重要的伴奏工具,为合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世纪时期,教会组织对古希腊、罗马时期等古代音乐遗留下来的传统音乐和民间流传的一些世俗性的音乐进行严格控制,认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古代文明是一种“淫荡和有害的”,并且由于记谱法的欠缺,合唱艺术没有进行保存,所以合唱艺术真正的起源应该从基督教音乐开始。6 世纪末、7 世纪初出现的基督教音乐的代表是忠实表达经文的歌曲格列高利圣咏( Gregorian Chant),它由大量附有拉丁文歌词的单音音乐组成,其旋律冷静、超脱、毫无人间的欲念,又充满神圣与敬畏。它纯粹是为宗教礼仪所创作,因此并不重视听觉欣赏上的美感和俗乐的夸张。从9世纪的“奥尔加农”(Organum)到 13 世纪的“经文歌”(Motet),是西方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过程,也是西方早期合唱的形成过程。这种复调音乐的产生,标志着西方音乐前进了一大步。而经过填词创作后的复调作品成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声部合唱艺术形式。这也是西方合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

结论

合唱(chorus)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声部之间旋律和谐,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合唱的正常进行,离不开指挥的专业指导。新华字典中,“指挥”表示发令、调度或指发令、调度的人,而在合唱指挥中,“指挥”则是演唱(演奏)的发令人。各类合唱队进行音乐表演时,指挥站在乐队或合唱队前面,执棒或徒手并结合肢体语言指挥演唱或演奏。本文通过针对“点”、“线”,从生理上、训练上和实践上,对指挥的最基本的动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当前许多指挥(包括指挥相关的教科书)中,对于指挥的“点”、“线”原理,描述得不够清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人体上肢生理结构和力学运动来阐述指挥动作的正确性,从而对指挥动作的协调、科学、准确提供一定参考性的价值。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作为合唱指挥,应当对人体的生理结构有所了解,应当对生物力学有所研究,同时应当通过生理构造和力学原理,解释和分析指挥过程中的动作,以弥补在很多指挥的现场教学中,关于“点”、“线”的描述主要通过图示性、示范性方法而可能存在的不充分,不透彻的问题。在音乐专业范畴内,只有指挥是无声的表演,而是通过形体来描述音乐的,但又不同于舞蹈,因此有必要加入对动作机理的解释。在指挥教学过程中,也有必要通过生理结构和力学原理对指挥图示中“点”、“线”运动的进行科学的归纳和依托,使指挥教学更规范,更有道理;避免指挥教学的随意性和非科学性,以及传统口传心授或通过模仿去学习指挥时可能造成的理解错误和偏差,达到指挥“准”、“省”、“美”的目的。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