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利NPO如何参与养老福利供给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55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引言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日本,是由于日本亦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国家与社会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与我国有相似之处。同时,日本与中国同属儒家文化圈,都有居家养老的传统习俗。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福利NPO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养老福利服务供给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本文希望通过介绍日本在发展福利NPO中的经验和启示,有借鉴地推动我国福利NPO的成长和发展。本论文的研究首先是建立在国内外诸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之上,借鉴或直接引用了学术界的先期成果,以有力分析论证本文的观点。

一、日本福利NPO参与养老福利供给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日本虽然是最后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工业化国家,却是全球老龄化进程最快、老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据2008年9月14日日本《每日新闻》的报道,日本全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22.1%,全国75岁以上超老龄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10.3%,全国总人口中的每6个人就有一人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老年人口逐年增加,日本老年人在健康、医疗、生活等方面均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其中较为明显的问题之一是,超高龄老年人口(75岁以上)中因身体虚弱而生活不能自理与患痴呆症需看护的人数急速增加。为此,日本政府建立了以年金—医疗—护理为核心的养老福利体系(或称老年福利体系),以期更好地解决日益膨大的老年人群体的日常生活和护理照料问题,以下,将主要从二战后日本养老福利制度的演变中审视日本养老福利的相关内容。二战后日本养老福利制度的演变可大致分成两个时期:1947年一2000年的“行政措施”型养老福利制度时期和2000年4月后的“契约”型养老福利制度时期。

(二)相关理论基础

福利NPO是NPO世界的部分集合体,因此有关NPO的理论基础,如公民社会/社会资本理论、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契约失灵/志愿失灵理论、供给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均可作为福利NPO参与养老福利供给的理论依据。在本论文中,笔者将根据研究对象的需要,拟抽取对福利NPO而言较具代表性的三个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福利NPO的角色与功能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行政学理论研究范围不断得到拓展,其主要标志就是代表西方行政学理论发展趋势的新型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所谓公共治理理论,它是伴随着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管理危机和市场与等级制的调节机制发生的危机以及公民社会的不断发育和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理论。作为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治理(govemanee)”,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它指的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管理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对政府部门而言,治理就是从划桨到掌舵的变化;对非政府部门而言,治理就是从被动排斥到主动参与的变化。由Rose提出的福利多元主义(亦称混合福利经济)认为,社会福利是一种混合的社会安排的结果,社会福利的供给是多元的。福利多元主义要求减少政府在社会福利直接供给中的角色,即主张政府不再是唯一的福利提供者。它一方面强调福利服务可由公共部门、营利组织、NPO、家庭与社区四个部门共同来负担,政府角色逐渐转变为福利服务的规范者、福利服务的购买者、物品管理与仲裁者,以及促使其他部门从事服务供给的角色。另一方面强调NPO的参与,以填补政府从福利领域撤走后所遗留下的真空,抵挡市场势力的过度膨胀,同时通过NPO来达到整合福利服务、促进福利的供给效率、迅速满足福利需求的变化以及强化民主参与等功能。

二、日本福利NPO(含护理NPO)的历史演变

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福利NPO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了一股重要的新兴社会力量。然而福利NPO不是一种凭空兴起的社会组织,它有着深厚的历史缘源。根据日本学者宫垣元的相关研究,日本福利NPO的发展历史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近代之前日本福利NPO的历史演变

日本NPo的历史与志愿活动的历史一脉相承。日语中的“示于夕于布7(volunieer)”一词与“NPO”同属外来语,其词源是表示“自由意志”的拉丁语“volunias”,之后进一步演变成英语词汇“volunteer”。该词首次出现在17世纪的英语文献中,当时主要表示“志愿兵”之意。日本在引入“示于夕于丫了”一词时,起初也作为“志愿兵、义勇兵”之意使用,而作为与社会福社相关用语被介绍是在1959年(昭和34年),被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志愿活动”而加以普及则是在二战之后。然而,这并不能说二战之前的日本不存在志愿活动,正是日本存在与现代志愿活动相关的历史,才具有引入“示于夕于了了”一词的动机与现实需要。如欲追溯日本福利NPO的源流,就必须从日本社会福利领域中的志愿活动历史的考察开始。‘据现有可查的资料,日本民间公益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圣德太子时代。从6世纪至7世纪初期的圣德太子时代,受6世纪从中国传入的佛教及其思想的影响,日本出现了为贫困者开设的慈善救济设施,如施乐院、疗病院、悲田院、敬田院等,这些活动是日本民间公益活动的原始形态。到了奈良时代,受佛教福田思想37的影响,著名佛僧行基和道昭积极开展社会事业活动。之后,平安时期的空海、空也、重源等佛僧,镰仓时期的氰尊及其弟子忍性,以及在该时期诞生的镰仓新佛教,也都积极地开展作为慈善活动的扒济事业和社会事业。在这一时期,日本的民间公益活动是随佛教思想的传入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二)近代之后日本福利NPO的历史演变

伴随近代化进程的开始,特别是在二战后,近代以前以佛教、地缘与共同体为基础的公益活动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二战后,日本面临着堆积如山的社会问题。为了应对诸如生活贫困者援助等社会难题,日本社会兴起了一系列公益活动与运动。其中较具代表性有BBS运动(BigBrothersands‘s‘e‘5Movemen‘)与VYS运动(Vo‘un,a‘yYou,hsoc,a‘Worke‘)。平BS运动于‘947年(昭和22年)始于京都,起初主要是为了救助战后大量出现的流浪儿和孤儿,组织的志愿者们以姐姐或哥哥的身份,通过倾听他们的烦恼、一起游戏等方式,建立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以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之后,该组织的活动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比如开展地域美化活动、失足少年援助活动等,并于1952年(昭和27年)发展成为全国性组织。VYS运动于1953年(昭和27年)起源于爱媛县,是日本战后成立时间最早且规模最大的青年志愿者组织。该组织主要是通过培养有志青年成为合格的志愿者,以帮助和指导本地区的儿童和少年。1968年(昭和43年)该组织的活动拓展到全国范围。进入昭和3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逐步进入发展轨道,志愿活动在质与量上均得到发展。除了BBS运动与,VYS运动外,在上田市和大阪市还出现了“家庭助手(homehelper)”的前身—家庭服务员。另外,为了推动志愿活动的普及化,1959年(昭和34年)全国社会福利协议会开设了有关志愿者活动的研究会,并致力于推动志愿活动的组织化和相互合作。值得一提的是,该时期志愿活动得到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出现了“官办志愿活动”的说法。此外,该时期还出现了“善意银行”。1962年(昭和37年)德岛县社会福利协议会开设了2个“善意银行”,到了1968年戈昭和43年)全国范围共开设了882个。“善意银行”的出现主要旨在通过扩大市民的参与机会以推动志傅活动的发展与组织化,它扮演着调整和分配包括金钱等值钱的物品在内的志愿活动所需物质的角色。它相当于现在的“地域货币”,是之后出现的“志愿活动券”和“时间预存制度”的前身。

二、日本福利NPO(含护理NPO)的历史演变..........25

(一)近代之前日本福利..........25

(二)近代之后日本福利NPO的历史演变的历史演变...........25

三、日本护理NPO在养老福利供给中的参与现状分析..........30

(一)日本护理NPO的活动现状...........30

1.护理NPO在全体NPO法人中的地位..........30

2.日本护理NPO的发展类型..........33

四、案例分析—以日本NPO法人“互助·泉”为个案..........46

(一)“互助·泉”的发展轨迹..........46

4.1.任意团体(草根NPO)阶段..........46

结语

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不断推进地方分权改革,并通过法制化、规范化的手段巩固业已取得的成果。如今,日本的地方自治体发展得相当的成熟,自治程度较高,使得以市、盯、村为基本单位的地域居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谋求实现具有丰富个性、充满活力的地域社会”的地方分权改革目标也基本得以确立。

参考文献

【1】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名等编著:《日本非营利组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王名:《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清华发展研究报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王名编著:《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美】大卫·N·海曼:《公共财政》,章彤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6】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

【7】李恒光:“中国福利性第三部门基础研究”,《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8】李恒光:“中国福利性第三部门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制度环境分析”,《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

【9】李恒光等:“福利性第三部门发展中的自律与他律”,《东方论坛》,2006年第1期。

【10】沈洁:“福利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福利供给中的作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