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1.研究背景
(1)关于动补结构产生的时代研究
动补式复合词与动补结构之间存在无法分割的密切联系。从形式和语法功能两个方面来看,由单音节的动词和结果补语组成的双音节粘合式述补结构都“跟述补式复合词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有的述补结构在语义上也相当于一个动词”。②早在上个世纪的_50年代,人们就己经开始进行动补结构的研究,对动补结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历史来源,尤其是对动补结构具体产生年代等的探究始终都没有中断过。关于动补结构产生的时代,学界存在诸多不同的观点,在这里我们选择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概述:
A.先秦说:
周迟明(1957)曾经指出使成性复合式动词的“合用式是由词法上的关系发展而成的,大概起源于殷代,……分用式是由句法上的关系发展而成的,大概起源于先秦”。3}余健萍(1957也认为“使成式在周代己经开始萌芽,历秦至汉,应用口广,不是萌芽而是繁荣滋长起来了”。④还有杨建国(19_59、潘允中(1980)、何乐士(1984)也都持有这种观点。梁银峰(2006)从语义指向上把动补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即语义指受型、语义指施型和语义指动型,其中“语义指动型动补结构产生得最早,先秦时期就己经出现萌芽”。⑤
B.汉代说:
王力(1944)曾指出使成式“大约最晚在唐代口语里己经有了”。①不过,随后他又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②还有祝敏彻(1963 } 2003、宋绍年(1994)也都持有类似的看法。吴福祥(1999)则认为“汉语的动补结构包括三个小类,每一小类出现的时间不同,指动补语产生于汉代,指受补语产生于南北朝,指施补语始见于宋代”。③
C.六朝说:
志村良治(1984)曾提出“六朝初期可能己经出现了能够看作使成复合动词的复合化。在中古初期复音节词激增的时期内,某些词越过并列连用的阶段而使成复合动词化了,这是有可能的”,④不过,他同时也指出“这种使成复合动词化不是在中古初期一下子完成的,……应该说大多数还是在唐代才完成复合化的”。⑤还有梅祖麟(1991)、蒋绍愚(1999)、刘承慧(1999)也都基本上倾向于动补结构是在魏晋六朝时期产生的这种观点。
D.唐代说:
太田辰夫(19_58)则认为虽然在判定使成复合动词的产生时期上存在困难,但是“这种形式多数是在唐代产生的,在那时,可以认为两用动词己经逐步固定为自动用法,因此,可以认为使成复合词至迟是在唐代产生的”。⑥
综上所述,关于动补结构究竟产生于哪个时代探讨,并不是一个可以轻而易举回答的问题,以上几种有关动补结构产生时代的说法在时间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而造成如此大差别的原因并不在于个人掌握的材料不同,而在于对同样的材料有不同的分析。⑦
(2)关于动补结构的性质研究
关于动补结构的性质问题,学术界一直都没有定论。当我们谈到动补结构时,不少学者都把它们视为短语来认识并加以研究的。
A.把动补结构视为短语的研究:
石毓智(2003)曾经明确指出“把动补结构定义为复合动词容易造成人们的误解,因为这暗示它仅仅是一种词汇性质的东西,而不是一种能产的句法结构。……动补结构实际上是一种高度能产的句法结构,原则上允许任何具有意义的‘动’和‘补’搭配”。匆而且他所提到的动补结构几乎是短语性质的,有时甚至将“动补结构”和“动补短语”两个概念混用。施春宏(2008)明确指出他更倾向于把动结式“当作一个结构式,只不过是有些‘个性’的结构,而不是仅仅看作复合词”。
B.把动补结构视为词的研究:
王力(1944)最初也把动补结构都视为短语,但后来他在《汉语史稿》中却认为“在现代汉语里,有些使成式逐渐单词化了,例如‘推翻’、‘扩大’、‘改善’、‘革新’等”。②赵元任(1979)也认为动补关系的组合有动补结构(即短语)和动补复合词之分,但是他进一步说明动补结构中的补语指的是自由的、谓语性的补语和某些勃着的短语补语,而动补复合词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可扩展性分为凝固的、可带中缀的和可扩展的三类。朱德熙(1982)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在谈到述补式复合词时他列举了“革新、改良、证明、扩大、降低、推翻、削弱、扭转、记得”等词;他认为述补结构又有组合式和粘合式之分,在粘合式述补结构中有一种由结果补语组成的述补结构,如“长大、走远、煮熟、看见、学会、杀死”等,它们“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后头可以带动词后缀‘了’或‘过’,……跟述补式复合词没有什么不同”。③当然,朱德熙也指明了带结果补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和述补式复合词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述补结构可以用‘得’或 ‘不’扩展,……述补式复合词不能扩展”。④
2.研究目的
首先,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动补式复合词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复合词的结构类型。虽然复合词是各种语言中都具备的词汇类型,但并不是所有语言中的复合词都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方式。换而言之,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复合词来说,大多数复合词的结构类型是各种语言中所共有的,但是也有极少数的结构类型是某一种或几种语言中所特有的。而动补式复合词则恰恰是这极少数例外中的一类,它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既特殊又重要的一种复合词的结构类型,但它在其他语言中却是比较少有的。在其他语言中,也可能存在“动+补”的结构方式,不过这样的组合方式在语法属性通常是短语而并非是我们所说的复合词。例如,像“看破”、“加快”、“下来”、“下去”、“提前”这些词都是汉语中的动补式复合词,它们在英语中所对应的英语词分别是"see through http://sblunwen.com/dwhylw/speed up ", "come down "、 "go up ", "brin g forward "come down ,
brin forward,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中确实也存在“动+补”的结构方式,尽管这样的组合方式是以短语的形式呈现出来,但并非是汉语中的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类型。因此,我们说动补式复合词是汉语复合词中一种特殊的结构类型,也是最能体现汉语复合词有别于其他语言的复合词 的结构特点。对于动补式复合词的分析和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揭示汉语复合词 的构成方式和结构规律。
其次,与其他结构类型的复合词相比较,动补式复合词更能凸显汉语“以少驭多,以简驭繁”的语用特点和表达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凭借一个最简单的双音节词的形式来表达由两个彼此之间具有因果联系的子事件所构成的复杂事件的意义内容,这是汉语中其他类型的复合词所无法比拟的,对于其他语言来说也是难以想象的。①因为在其他的语言中,相同的意义内容通常需要用短语或是句子的形式来进行相关的表达。正是由于动补式复合词在语义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具有其他复合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和优越性,我们认为很有必要结合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动补式复合词进行研究,全面考察它们在具体教材中的使用情况,进而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更快地掌握汉语中的动补式复合词。
最后,由于前人对动补式复合词缺少足够的关注,特别是对于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动补式复合词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所以这里仍是一片有待于开发的新领域。本选题的撰写也正是为了弥补目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对于动补式复合词研究的不足。目前,大部分学者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补语的教学上,也就是侧重于对语法中补语的教学。然而,对于词汇方面的动补式复合词的研究却很少有人涉及。既然动补式复合词是汉语词汇中一种非常特殊而且重要的复合词的结构类型,是其他语言中不存在的词汇现象,那么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帮助汉语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动补式复合词,我们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为《词汇与汉字大纲》)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教材中的动补式复合词进行深入调查和统计,明确动补式复合词在《词汇与汉字大纲》和《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的分布状况,并予以分类,进而加深汉语学习者对动补式复合词的理解,使不同程度的汉语学习者更加有效快捷地掌握和使用动补式复合词。
(二)研究对象的概念及范围
1.动补式复合词的概念
动补式复合词也叫动结式复合词、补充式复合词、述补式复合词、VC(Verb-Complement)复合词、后补式复合词、VR (Verb-Result)复合词等,它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复合词结构类型。动补式复合词是由一个动词性成分和一个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的补语性成分组合而成。从结构上来看,动补式复合词通常表现为“动素+动素/形素”的组合形式;但从内部语义关系上来说,动词与其后的补语性成分之间构成一种后对前的补充说明关系,这种补语性成分的作用正是用来“说明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趋向、状态等,也可以是对动作行为的一种评价”。①
从狭义的角度上讲,一个双音节形式的语言片段要成为动补式复合词,一定要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要具备双音节结构的复合词的性质;另一方面,是要具有语素之间的动补关系。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补语性成分往往不局限于动词或形容词,有些介词语素和量词语素也可以出现在动词后面充当补语性成分。像“寓于、给以、归于、加以”等就是动词性语素和介词性语素组合而成的动补式复合词;而像“翻番”则是由动词性语素和量词性语素组合而成的动补式复合词。此外,像“滞后”、“提前”和“落后”这类由动补短语凝缩固化而成的词似乎也可以归入到广义的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里。也就是说,广义的动补式复合词实际上可以包括由一个单音节的动词和任何可能作为补语性成分的单音节词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这个补语性成分可以是动词性的、形容词性的、也可以是介词性的、量词性的,甚至可以是方位词性的。②但是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只限于那些狭义的动补式复合词,而以上几种类型的动补式复合词并不属于本文所研究的范围。
2.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
根据上文对动补式复合词概念的介绍,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确定本文所研究的动卒卜式复合词的范围:
(1)从形式上看,本文研究的动补式复合词应该是“动+补(动词/形容词)”的结构形式。其中能够出现在“补”的位置上,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结果或状态的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朱德熙也曾指出“补语只能是谓词性成分,不能是体词性成分”。也就是说,这样的动补式复合词的两个构词语素之间必须具有补充说明的语法关系。③例如“降低”一词,从语法关系的角度来看,“低”是“降”的补语,是对“降”所表示动作的结果或状态进行补充说明;再如“进来”,“来”是“进”的补语,是对“进”所表示的动作移动趋向的提示说明。因此,我们把《词汇与汉字大纲》和《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动+补(动/形)”形式的动补式复合词作为统计和分析的对象。
(2)从意义上看,本文研究的动补式复合词能够表达“动作+结果/趋向/状态/评价”的语义关系,而且这种“动作”是导致“结果、趋向、状态、评价”产生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像这样的动补式复合词的两个构词语素之间存在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而这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在词的内部也常常表现为一种具体的致使关系。例如“改进”,只有发生“改变”才会有所“进步”,“改”是致使“进”的原因;再如“扩大”,尽管“扩”的结果不一定是“大”,但是“大”却是在“扩”的原因促使下才发生的。
(三)基本思路、语料选择和研究方法
1.基本思路
本文将把汉语中所特有的这种双音节动补式复合词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词汇与汉字大纲》和《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作为一个语料提取的封闭系统,对其中的双音节动补式复合词进行统计、分类和对比,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动补式复合词拟定一个较为系统的辅助性学习词表,并根据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而为弥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领域中动补式复合词研究的不足做出贡献。
2.语料选择
语料选择是一个既复杂而又需要不断反复的过程。本文主要以双音节动补式复合词为研究对象,因此语料选择的实际过程就是从大量的双音节复合词中将动补式复合词挑选出来,进而确定本文研究对象范围的过程。我们主要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和《发展汉语》(第二版2012)综合教材中的动补式复合词作为本文的语料进行研究,把其中所收录的双音节复合词作为取词的范围。同时,也将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全功个能词典》(第一版1998)和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2012)作为语料界定和选择的依据。3.研究方法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首先,我们将《词汇与汉字大纲》和《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所收录的双音节复合词进行筛选,从中拣选出本文主要研究的“动+动/形”形式的动补式复合词,通过对其数量的统计结果,明确《词汇与汉字大纲》和《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动补式复合词的收录情况及其在不同级别和不同阶段内所要掌握的动补式复合词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然后根据补语性成分的语义类型对动补式复合词进行分类,概括出各类动补式复合词其自身的特点,并对每种类型的动补式复合词的数量及其在《词汇与汉字大纲》和《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进行统计,从而确定动补式复合词在实际词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2)对比与分析相结合
对比《词汇与汉字大纲》和《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动补式复合词的分布状况,检验教材中的动补式复合词是否严格按照((词汇与汉字大纲》的编写原则进行编排和设置,是否存在“超纲”的动补式复合词的现象。
二、 《词汇与汉字大纲》、《发展汉语》中动补式...................17-23
(一) 《词汇与汉字大纲》中动补................. 17-19
1. 甲级词汇中的动补式................... 17
2. 乙级词汇中的动补式....................... 17
3. 丙级词汇中的动补...................17-18
4. 丁级词汇中的动补式..................... 18-19
(二) 《发展汉语》教材中动补式复合.....................................19
2. 《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Ⅰ、Ⅱ)中的....................... 19
3. 《发展汉语》——高级综合(Ⅰ、Ⅱ)中的动补..............................19-20
(三) 《词汇与汉字大纲》和《发展汉语》综合教...........................20-23
1. 安排情况对比....................... 20-21
2. 对比结果............................... 21-23
三、 关于动补式复合词的........................... 23-38
(一) 动补式复合词.............................. 23-27
1. 根据补语性成分的语义类型....................... 23-25
2. 《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 25-27
(二) 动补式复合词........................ 27-28
1. 动补式复合词.....................27-28
2. 文化思维模式性..................... 28
(三) 三种类型的动补式复合.....................28-33
(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3-38
1. 教学重点................... 33-34
2. 教学难点............................. 34-38
四、 动补式复合词在对外汉语.........................38-44
........................................................................
结语
动补式复合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一种非常重要而且特殊的复合词,这种结构也最能体现汉语“以简驭繁”的特点。尽管它们在数量上并不是很多,但是在结构方式、表达效果和语义特征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动补式复合词的研究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汉语复合词结构所具有的规律性,同时也能揭示出汉语复合词结构与其他语言中复合词结构的差异性。
正是由于动补式复合词其自身的独特性,就使动补式复合词成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虽然语言学界对动补式复合词的本体研究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能够系统、全面、有效地把这些理论成果应用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的却为数不多,而且目前我们对于动补式复合词的构成及其内部的语义特点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也就不能为词汇教学实践提供既有针对性,又有实用性的理论指导。
同时,动补式复合词也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重视,以及汉语学习者受到自身母语的影响,动补式复合词的教学己成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薄弱环节。本文就是在以分析和研究汉语动补式复合词自身特殊性的基础上,来探寻针对动补式复合词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我们首先对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然后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界定了本文所研究的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在此基础上,以《词汇与汉字大纲》和《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为参考,筛选其中的动补式复合词作为本文研究的中心。对动补式复合词中的补语性成分进行本体上的分析和研究,进而把动补式复合词分为四类,为动补式复合词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最后,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期能够对动补式复合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有所助益,提高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的教学效果,进而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更快地掌握动补式复合词。
由于笔者理论知识的有限以及教学经验的不足,本文只是对汉语动补式复合词进行了比较粗浅的研究,而且是局限于对封闭类语料的研究。这一领域里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我相信动补式复合词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重点和难点,必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董秀芳. 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J]. 中国语文. 2009(05)
[2] 成镇权,梁锦祥. 汉语动补复合词致使性特征的语法属性[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3] 肖贤彬. 上古汉语动补结构判别标准的讨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4] 陈永莉. 动词与状语、补语语序的历时演变及其动因[J]. 长沙大学学报. 2008(03)
[5] 苏宝荣. 语义分析与语法分析结合 理性思维与具象思维兼容——关于汉语复合词结构认知与研究的思考[J]. 语文研究. 2008(01)
[6] 陈萍. 试论句群语境中“连动复合词”与“动补复合词”的纠结与区别[J]. 肇庆学院学报. 2008(01)
[7] 董秀芳. 从词汇化的角度看粘合式动补结构的性质[J]. 语言科学. 2007(01)
[8] 刘瑞明. 也说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及其理据性[J].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9] 熊仲儒,刘丽萍. 汉语动结式的核心[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5(04)
[10] 胡敕瑞. 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J]. 中国语文.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