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代大学生担当品质概述
(一) 担当及担当品质的释义
1. 担当
“担当”一词出自《朱子语类》卷八七:“岂不可出来为他担当一家事?”意思就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担当意识的出现。《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君子应像天宇一样追求进步,发愤图强,奋斗不息。《论语》中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读书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坚强的意志信念,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孟子》则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都蕴含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清李渔在《比目鱼·伪隐》指出敢担当的人,必定会受他人尊敬。老舍在《四世同堂》中也说:“每一个有点知识的人都应当挺起胸来,担当这个重任。”①从古至今,担当都深深刻在我们中华儿女的骨头里,责任都深深融在我们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更应该担当起时代的重任。正如康德所说:“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②只要我们作为人存在于社会,就必然要产生社会关系,就必须承担一些东西,否则存在于世界上就失去了自身道德上的价值,而只是像物件一样存在着。
新时代也赋予了担当新的时代涵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担当是“接受并负起责任”,现代汉英词典中,担当是“take up the responsibility;undertake”,都有承担责任的意思。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担当就是责任。”③《礼记·大学》中谈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一个人对自己、家庭、国家和世界的责任与担当都明确出来,既展示了一种崇高的德性,也表达出深刻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深情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2. 担当品质
品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认识、思想、品性等的本质”,在英文中对应的是“character”,意为一个人的品质、性格、特征。品质是与人的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体现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人以自己特有的观念、认知、情感、能力与生活环境中的人或事进行交流,表现出独特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一个人的品质。品质作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很多学科都有所关注。哲学强调品质是一种存在和状态,就像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心理学上的品质也称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方面的基本性质,既包括人的性格、意志、情感、信心、自制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因素,也包括崇高的理想追求、健康的心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伦理学上的品质更多指的是道德品质,是指个体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具体反映。总的来说,品质都是与个体的心理特征紧密联系的,一个人的品质体现这个人的思想、德性、态度、倾向性等。
.......................
(二) 大学生担当品质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 大学生担当品质的内涵
大学生担当品质指的就是大学生的认识、思想、情感和行为所显示出负责任、担使命的优良品质,包括个人积极主动进步、关怀家庭和社会、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关注自然和人类的发展等。马克思认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求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①大学生作为现实中的人,和社会是有联系的,大学生的担当品质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这是个体的发展需求,也是时代的发展需求,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形成自己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是否具备担当品质,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的人才储备、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也关系着世界和人类的发展进步。大学生要具备担当品质,必须有正确的担当认知、准确的担当判断、自觉的担当情感、坚定的担当意志和良好的担当行为习惯。
2. 大学生担当品质的主要层次
(1)愿担当
“愿”即愿意,乐意。具备担当品质的大学生首先自身应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愿意接受并承担自己的责任。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愿意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愿意直面挫折和困难,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对家庭来说,愿意爱护、关怀、理解亲人朋友,愿意为家庭做出自己的奉献;对社会来说,愿意遵守规则,帮助他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愿意担负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到祖国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发光发热,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做出自己的努力;对自然界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来说,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敬畏和保护自然,关注人类大家庭的命运。
..........................
二、新时代大学生担当品质及培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 新时代大学生担当品质及培育现状调查设计
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关于问卷结构设计。问卷分三大部分,共计 43 道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第一部分是 1-3 题,调查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和学校层次。第二部分是 4-33题,调查大学生的担当品质现状,包括学生个人发展倾向、家庭担当作为、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第三部分是 34-43 题,调查大学生担当品质的培育情况,包括学校课程、文化、实践、教学理念及方式、教师、家庭氛围及教育、同辈群体影响、社会环境等。问卷结构整体设计较为全面合理,既能够了解被调查者担当意识的强弱度、担当情感的浓厚度、担当意志的坚定度,也能掌握其担当行为习惯情况,了解他们对担当品质影响因素及培育情况的看法。
关于问卷发放情况。本次调查问卷采取线上发放的形式,共发放 582 份问卷,回收582 份问卷,有效问卷 577 份,有效率 99%。问卷发放对象包括五个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硕士及以上,男生占比 47.83%,女生占比 52.17%,男女比例较为均衡,调查学校包含河北师范大学、邯郸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学院、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天津科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等 8 所院校,学校层次包含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技能型大学,学校性质包括公办大学和民办大学,涉及较为广泛。
政治论文参考
(二) 新时代大学生担当品质现状分析
新时代大学生主要是 00 后群体和 90 后群体,社会上对 00 后、90 后的评价也褒贬不一。经过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总体上是积极向上、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愿意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和人类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青年群体,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缺乏担当,对生活和学习持消极态度,不愿或不敢承担使命与责任,需要加强担当品质的培育。
1. 大学生具备担当品质的良好表现
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政治素养较高,公共参与意识较强。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平常在网上主要关注的内容排在第一位的是时政新闻,其次是娱乐新闻、社会新闻,再是其他内容,说明大学生对国家时政还是很关心的,政治参与高较高,在访谈中学生也表示平常会关注时政和社会新闻,尤其是国家领导人的选举发言、贪污腐败问题、冤假错案、热点的社会事件等。另外,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77.08%的人遇到不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会谴责,91.67%的人会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这都表明大学生群体越来越能够充分使用自己的参与权,愿意参与到社会管理和国家建设中去,愿意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调查结果中显示,当国家需要你去从事一份工作,但是你并不喜欢,62.5%的学生选择国家需要就去,这表明大多数学生还是充满爱国热情的,愿意去担当起自己的使命。
政治论文怎么写
................................
三、新时代大学生担当品质培育路径 ......................................... 38
(一) 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 38
1. 提高大学生的担当认知水平 ...................................... 38
2. 重视大学生的担当情感认同 ...................................... 38
结语 ................................ 51
三、新时代大学生担当品质培育路径
(一) 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1. 提高大学生的担当认知水平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自身发展的不全面不均衡使得大学生群体在价值认知上会出现偏差和迷茫,大学生作为我们国家最有活力和希望的群体,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应当提高其担当认知水平。高校在培育过程中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增强大学生对担当品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认知,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认知水平。具体来说,使大学生在面对个人的未来和理想时,有个长远的规划,结合自身实际,向着明确的目标努力奋斗;对于家庭,要孝顺敬爱父母,关爱兄弟姐妹,为儿女长远考虑;对于走向社会,要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要树立问题意识,有较强的警觉性,保卫祖国安全,并放宽视野,关注全球问题。“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①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定位。高校要增强大学生的心性修养,让大学生明白自己担负着什么样的伟大责任使命,为什么要担负,怎么样去担负,深化大学生对时代新人的身份认同,让大学生真正懂得作为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
2. 重视大学生的担当情感认同
大学生要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担当起国家富强的时代责任,担当起人民幸福的现实情怀,担当起世界大同的神圣职责。必须让大学生有意愿去担当,有坚定的信念去担当。有学者指出:“最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将政治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激情。”②只有从内心真正愿意去承担,才能激发出深厚的情感力量。首先,高校要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和民族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促使他们自觉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家国情怀自古以来就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之中,思政课作为主课堂,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担当情感培育,把爱国主义教育、历史观价值观教育巧妙融入课堂内容中。其次,高校也要培育学生在校爱校的情怀,让学生以学校为荣,为学校争光,用自己的言行表现为学校树立活的标签,弘扬大学生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鼓励大学生勇于开拓、积极创新,激励大学生成为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再次,可以用生活中的同辈人来激起大学生的担当情感,比如在 2020 年的抗疫战斗中,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很多是“95 后”和“00 后”,大学生当以这些优秀青年为榜样,释放自己的奉献热情,勇于担当。
.............................
结语
中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与担当。培育大学生的担当品质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更是时代进步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要求。
大学生要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不仅要努力学习知识、锻炼本领,还要有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不懈追求,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深化担当认知,明确担当使命;增强情感认同,书写家国情怀;坚定担当意志,保持恒心毅力;提升担当能力,锻炼专业本领;践行责任担当,养成良好品性。
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针对其身心成长规律进行全面教育。既要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要注意同辈群体间的良性互动、家庭成员及氛围的隐性影响、社会环境和舆论的双面性等;既要利用传统文化、历史情怀,也要与时代要求和现实情况相结合来有效培育;既要丰富培育内容,也要灵活运用培育方法;既要加强培育队伍建设,也要拓宽培育渠道。 当前大学生担当品质总体较好,高校培育效果总体较佳,但都存在需要提升和改进的地方。
本研究样本相对不够广泛,未来大学生担当品质培育研究应当再扩大样本,着手全国乃至全世界高校大学生,能够对不同层次个体提出更加针对性的意见。对于大学生担当品质的培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本文的研究深度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