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
第一节 理论依据
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哲学人本学和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
一、哲学人本学依据
哲学人本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交往活动或交往关系是人的本质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内含交往关系的发展,这就表明了要对大学生进行交往观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7 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本思想愈发浓烈;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哲学也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这是交往观人本思想的萌芽阶段。休谟追寻着人与人之间观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之间所存在的“共感”,他认为“共感”来自于人们互相理解后产生的共鸣,“共感”能让人“按照自己考虑自己的观点来考虑他人”,进而“产生我们对一切人交往的道德感”。休谟在《人性论》中将交往观从考虑自身推向考虑他人,并从个人层面升华到社会层面。休谟从人性的维度探讨交往,具有鲜明的人本色彩。
18-19 世纪,交往的人本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康德主张理性主义交往观,他认为人生活在现象界和本体界之间,他对于交往的认识从人的思维层面出发,并指出人们之间的交往遵循“绝对命令”,即人受限于自然规律,同时又受自身经验影响,而理性思维是一切交往的“绝对命令”。受经验影响的自我非真实的自我,需要从现象界转换至本体界,人才能抛开感性存在,达到理性境界。“绝对命令”是在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熏陶作用下的产物,在理性主义领域中,他者融于自我之中,自我与他者在交往中达到对立统一,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孟德斯鸠的“自然法论”,其一,和平原则,在自然的面前,人们感受到个体力量的渺小,自然会团结全人类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其二,寻觅食物,人为了生存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人们需要分工合作,寻找自身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其三,两性之间的依恋之情,孟德斯鸠认为交往是人存在的自然爱慕之情,这是人们之间的相互诉求。其四,社会欲望,社会生活来自于人们对知识的渴望。黑格尔则将交往理解为是一种自我意识的“交往”,而人则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他认为人在绝对的精神活动中相互交往。
..........................
第二节 现实依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以及部分大学生交往存在的问题是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
从传统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由单一式转向多元化,由依赖式转向自主式。随着交往方式的转变,人们的交往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将传统文化中的交往思想与新时代背景相结合,形成积极良好的交往关系。交往可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交往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交往相关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需将其与交往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交往具有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人的情感认知,而人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交往主体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着中国人传统的交流交往方式,这种内在联系使人们自然地接受并认可它,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于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向全社会主体,于个人而言,其具有非必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可个人的生活是实现了的理想,只有满足个人生活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才具有必要性。在日常交往中,社会主体要从个人主体层面出发,再升华为社会主体,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交往性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在日常交往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交往是双向的过程,发生于亲人、朋友或陌生人之间,包含人与人之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流。亲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维度的作用,孝老爱亲、尊老爱幼等是亲人之间的交往准则,是促进家庭和睦的基础;学校中,同辈、师生之间的友爱、和谐交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认同,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往认同;在社会中,陌生人之间的爱心之举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范围。由此观之,人们之间的交往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
第二章 儒家交往观的基本蕴涵
第一节 交往及交往观
交往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活动,具有主体性、工具性和社会性等特性,交往可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交往。大学生的交往具有自我观念强化、交往理想化和交往情感强烈等特征,大学生交往关系将会对其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交往观是指导交往的理论观点,大学生交往观包含交往观本质论、交往价值论和交往价值实现论,交往观来源于交往,又反作用于交往,交往观对大学生交往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一、交往
交往是人存在的基本属性,是人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交往在《现代汉语大辞典》中理解为“互相往来”。不同学科对交往的诠释各不相同,哲学界对于交往的界定存在五种观点,即“社会互动说”、“双重关系说”、“主体际关系说”、“语言中介说”、“交往实践说”等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作为现实、感性存在的主体人在客观的物质生活中通过语言中介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交往,交往还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②。
交往具有三种特性,即主体性、工具性和社会性。首先,交往具有主体性。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③,交往是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其次,交往具有工具性。人通过劳动工具进行交往,并通过语言将劳动工具抽象化、功能符号化,语言作为交往的一种中介在人类社会的精神思想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交往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是无数个人的有机联合体,故“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
交往的内容形式多样,包含精神和物质等方面内容。物质交往是以物质生产为媒介的交换活动,精神交往是实现情感相融、观念相通、思想共识、利益共享的过程②。关于精神交往的观点是儒家学说伦理范畴的重要内容,儒家“与人相处”的观点中“仁”的实质即是精神交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③,故物质交往决定精神交往,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与他人交流,交往是人类在自身主体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交往双方在交往中建立新的交往联系。
政治论文参考
第二节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的交往观
儒家交往观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为核心。儒家交往观重视人的教育,对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并认为交往与个人的为人、处世及教育紧密联系。
一、孔子的交往观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孔子曾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思想,同时希望与各国人民建立良好友谊,故孔子强调个人的言谈举止得体。孔子交往思想包含“仁、礼、义、和”等交往思想。
(一)以“仁”为交往核心
“仁”是孔子交往理论的核心,“仁”即为“仁者爱人”,其本意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而对于不同的人,“仁”具有不同的意义。樊迟之“仁”乃“爱人”①,司马牛之“仁”乃“其言也讱”②,仲弓之“仁”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仁”因人而异,这构成了孔子以“仁”为核心交往思想的丰富内涵。孔子关于“仁”的交往思想具体可概括为如下几点:首先,爱人。爱人可分为两种。其一,亲亲之爱,即爱自己的亲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④,孔子主张物质以及精神双方面的孝敬,子女应敬爱、尊重父母。其二,泛爱众。将爱从至亲推至非亲,这是爱的本质升华,突破血缘局限,号召人们爱国爱全世界的大爱,可表现为“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与人交往要真心为他人着想,相信他人,并尊重人格平等。
.............................
第三章 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33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33
一、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33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亲和力.....................................34
第四章 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47
第一节 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47
一、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程教学..................................47
二、儒家交往观融入课程思政教学...................................48
结语...................................61
第四章 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第一节 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教会大学生为人处世之道,将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同步进行,促进课堂活动活动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进行。习总书记认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②。
一、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程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③。
探寻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将儒家交往观渗透其中寻求针对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首先,教师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将儒家交往知识刻在心中,在课程相关模块讲述中渗透儒家交往知识,在课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用儒家交往小故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其次,儒家交往观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物资源、交往理论和方法资源,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并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恰当融入其中方能行之有效。
创建儒家交往文化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交往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支队伍要熟知儒家交往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要点,引导大学生学习并运用儒家交往知识,进而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这支队伍建设需要吸收先进理论与儒家交往观,教师既做儒家交往文化的教育者,又要身体力行,在生活工作中践行儒家交往观,起到模范作用,能在梳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群体与社会等关系的交往中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行导人。
政治论文怎么写
.........................
结语
交往是时代的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往变得日益频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行和健全的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时代的新生力量,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拓展交往知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交往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交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开展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符合时代的现实需要和理论创新。针对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交往问题,本文从儒家交往观视角进行研究,挖掘儒家文化中的交往资源,并结合新时代的发展,探讨儒家交往观的新时代价值,探索将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帮助大学生厘清交往中的本质问题,建立正确的交往理念。
本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基本蕴涵和价值,力图寻求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从实践层面对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进行深入思考。本文对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但由于本人学术水平有限,本文理论层面分析仍不够成熟,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望老师和专家们批判指正,本人会在将来的学习中更深入研究,力争完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