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一)研究缘起
古往今来,东西方的智士前贤都极为注重人格的地位与功能。对此,北京大学老校长,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大学教育的宗旨是,研究高深之学问,养成健全之人格①。人格问题是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既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效,还影响人才培养最终转化为社会实践的水平和层次。政治人格由人格衍生而来,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文化和现实政治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复合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政治人格是应当高度关注的,它不仅关乎主体的政治意识,也影响主体的政治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就是以我们所需要的政治价值观,通过教育政治社会化到青年群体中去,并使之产生相应的政治意识与政治选择,在这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政治人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政治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命题与题中之义。除此之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发展具备了较好的社会环境条件:大学生日渐增强的政治主体意识和越来越为理性的政治参与意识令人欣慰。然而,在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人格越发受到开放环境、市场经济、信息社会、多元文化的深刻影响,并彰显出鲜明的代际特征。同时,基于政治人格在大学生人格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与功能,其反过来也深刻影响并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选择、行为取向。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人格的现状和特征,并据此采取相应的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从而引导大学生养成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和奋斗目标相契合的政治人格,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具体来说,本文之所以聚焦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问题,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第一,大学生舆论动态和思想发展愈发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集中反映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矛盾,并基于大学生独特的社会地位和功能作用,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社会问题解决的层次和水平。因此,能否科学把握和引导大学生舆论动态和思想发展,是关乎学生健康成长、社会繁荣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已连续 25 年(1991-2016 年)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滚动调查,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2016 年 1-5 月开展的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高度评价党和国家在处理国内外事务中的表现。高校学生对调研中的 12 个时事热点问题均表示高度关注,九成以上的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赴美、英等多国进行国事访问,开启中国大外交时代”“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等事件表示关注①。每当涉及国家、民族等时政热点事件发生时,高校学生往往会借助各种方式表达和传递他们的观点想法。譬如近期 G20 杭州峰会的顺利召开、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及韩国总统亲信干政事件等都在高校学生中引发不同的舆论反应。鉴于政治人格说到底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的内在规定性,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有什么样的政治人格,就意味着会有什么样的政治行为。因此,大学生在时政热点问题上的舆论反映,事实上就集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日渐觉醒的政治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以及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获取政治信息、表达政治意见、选择政治行为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也就是大学生政治人格的集中体现。所以立足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探讨大学生政治人格已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
...........
(二)研究综述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特征及培育”,“当代大学生”是一种时空及身份界定,即本研究将主要限定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大学生群体;“政治人格”是一种论题范围,即本研究属于政治人格研究范畴;“特征及培育”是一种论题旨向,即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现实表征、影响因素及培育路径等问题。旨在更为准确地解读研究对象,以下对学界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概述。在国外,政治人格问题由人格衍生而来。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①,明确肯定人在本质上所具有的政治属性。作为人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人格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于外、诉诸于内的自我,是个体的政治自我。国外学术界对此有众多研究成果。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时就提出了“政治人格”范畴,“作为人格和君主,既没有实际的权力,也没有实际的活动领域,政治人格和实在人格...表现了针锋相对的矛盾”②。20 世纪初后,K.华莱士的《政治中的人性》(1908)、G.勒庞的《政治心理学》(1910)、J.F.布朗的《心理学与社会秩序》(1936)等对研究个体心理活动与社会政治现象的相互作用规律等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1930 年,美国政治学家 H.D.拉斯韦尔创立了现代政治人格研究,他的《精神病理学和政治》(1930)、《权力和个性》(1948)等著作开创并形成了政治心理学在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研究高潮,侧重于探讨心理过程对政治活动的影响上。50 年代后,心理学家们在政治心理学领域起到重要作用,其中,H.E.艾克森、D.里斯曼、L.A.怀特、T.D.巴伯等人将心理学的方法大量地纳入政治现象的分析研究中,重点探讨了权威主义的人格、选举者动机和领导者人格类型等。70 年代,随着孔特桑的《政治心理学手册》(1973)与 W.斯通的《政治心理学》(1974)等著作出版,对政治人格的研究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研究范围不限于政治人物的研究,还开展了政治人格类型的归纳和研究,如巴伯对总统性格的类型学归纳,赫尔曼等对政治领导人的特质分析;研究方法上也更为多元并蓄,除了心理传记学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外,还采用了如威权主义人格研究中的数量方法等③。我国的政治人格研究是从 90 年代起初步发展的,并逐步由理论演绎朝实证研究转向。专著方面有闵琦的《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1989)、陈秉公的《大学生人格学》(1989)、张明漱的《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1994)、叶南客的《边际人:大过渡时代的转型人格》(1996),期刊方面有王沪宁的《中国需要深度变革:重构社会人格系统》(1993)、董敏志的《政治心理学的视野:政治行为与人格》(1995)、邱柏生的《浅析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1996)、俞吾金的《独立人格是当代中国人伦关系的基础》(1996)等,这一时期侧重于探讨社会政治心理状态的描述和分析;2000 年后进入深入发展阶段,研究重点涵盖了宏观的整体政治心理研究、中观的群体政治心理研究(包括青年、农民、公务员等)及微观的个体政治心理研究(集中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伟大历史人物)①。专著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马庆钰的《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2002)、蒋云根的《政治人的心理世界》(2002)、陈少英等的《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政治》(2002)、林尚立等的《政治与人》(2005)、王登峰等的《解读中国人的人格》(2005)、郑永廷的《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2006)等。期刊方面主要有王丽萍的《人格与政治:政治心理学领域核心关系分析》(2002)、邱柏生的《大学生人格教育中政治要求与道德要求的统一》(2006)、黄希庭的《构建和谐社会 呼唤中国化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2007)、李忠军等的《大学生政治心理与政治价值观教育》(2008)、宇文利的《高校思政教育应加强对大学生人格精神的培育》(2014)、陈秉公的《深化教育改革与当代理想人格模式建构》(2014)等等。
.........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内涵与结构
人格在不同学科视角下具有不同的解释,政治人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研究范畴。全面理解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概念意涵,准确剖析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构成要素,必须首先厘清政治人格的内涵与外延,进而才能对政治人格的现状特征、培育发展进行深入探究。因此本部分将对人格、政治人格及大学生政治人格进行概念厘定。
(一)人格与政治人格
我国古代汉语中,只有“人性”、“人品”、“品格”等词,而没有“人格”这个词①。现代汉语中的“人格”一词是近代从日文引进的,日文中的“人格”来自英语“personality”。“personality”又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本意是面具或脸谱,实际上包含外在表现和内在特性两方面。由于研究角度与方法的差异,不同学科赋予人格的含义不同。哲学上,人格概念与人的本质、自我等相联系,近代也产生各种人格主义哲学流派。心理学上,人格心理学已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格是个体心理的独特构成,是一种个体心理的内在组织,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生物性与社会性等特征。1961 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总结前人定义的基础上,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②。这个定义比较全面也为多数学者认同。社会学上,人格研究重在以社会互动为出发点,将人格与个人社会生活背景、个体社会化过程相联系。文化上,文化学家认为人格是个体化的文化,一个人的人格就是文化人格。伦理学上,主要倡导的是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是由某个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③。政治学上,政治人格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文化和现实政治环境的双重影响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形而上的政治道德、政治品格、政治操守,以及形而下的政治技能④。政治人格衍生于人格,其概念的出现晚于人格,是人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政治人格”作为一个对象性概念,已为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所引入、研究和界定,并由此产生了观念相异的政治人格概念。西方学者认为,政治人格是政治主体受一定的政治文化的影响,而呈现于政治生活中的复杂的政治心理特质与政治惯习行为的统一,且更多的侧重于心理学意识层面的解构。中国学者则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将政治人格理解为政治社会化内化于政治主体的人格系统中,形成的有关政治观念、政治准则等稳定的政治性格特征与政治行为的复合体。分析可见,东西方学者大多是从政治主体微观的心理表征与外化的行为模式来界定的政治人格概念。不同于西方心理学本位的政治人格概念,也不同于中国政治学本位的政治人格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人的本质,关注人的社会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把握政治人格问题的。马克思说:“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产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①”、“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②。马克思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谈到,国家的职能和活动“是和个人的国家特质发生联系的”,这种“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也即是说政治人格是一种社会的人的规定性,人的政治人格并不是存在于人的单一个体独处的情境中,而是作为人的社会存在的一项重要内容。③如前所述,马克思曾指出:“主观性是主体的规定,人格是人的规定④。”政治人格究其实质是政治主体所特有的一种内在规定性,是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文化和现实环境中形成的内在的动力系统与外在的政治行为的统一体。概而言之,本文将政治人格界定为政治人格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文化与政治环境的共同影响下⑤形成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复合体⑥。
.......
(二)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内涵
关于大学生政治人格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此关注的比较少,研究领域不够深入,且研究起步稍晚,相关问题的探讨尚处在初级阶段。如前文所述,围绕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内涵,主要有“整体说”、“价值观说”、“内在动力说”等认识,综合以上观点,笔者将大学生政治人格界定为:大学生政治人格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环境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持久稳定的内在心理特征与外在政治行为的统一体。具体而言,可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理解。第一,大学生政治人格是大学生政治心理特征的综合反映。黄希庭教授曾指出:“人的心理现象可以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人格是个体的心理现象中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⑦,在深刻把握人格意涵的基础上,作为人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人格则是个体政治心理现象中较为稳定的政治心理特征。其中,政治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一是政治主体意识,即政治主体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体现在能够准确认知政治环境及其与自身利益关系,独立思考政治事件、政府政策等政治现象,自觉关注、自主决定其政治生活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是政治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观念表现。二是政治参与意识,即政治主体对自身价值与社会政治过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具有理性的认知,并由之产生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行为意向。体现在政治主体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并在主体意识的基础上产生政治意向和表达愿望,是政治主体能动性的进一步表现形式。总之,这些微观的心理特征所包含的各项内容相对稳定地固化为主体政治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的是作为政治主体的大学生同政治环境交互状态中的复杂心理过程和主观能动性,揭示的是大学生自身的人格特质和政治需求。
..........
三、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主体因素....26
(一)性别因素............27
(二)政治面貌............28
(三)学科类别............30
(四)学生工作经历...........32
四、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理想样态与培育路径....34
(一)大学生政治人格理想样态...........34
(二)大学生政治人格培育路径...........36
四、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理想样态与培育路径
围绕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内涵解读、现状调研、特征和原因探究,究其根本是为了通过对大学生政治人格现状样态的考察来更好地把握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具体特征,从而为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培育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施策略。那么,本部分将探寻大学生理想政治人格的具体样态,并切合大学生思想认识规律和成长活动规律提出理想政治人格的培育路径,主要由以下几部分展开:
(一)大学生政治人格理想样态
第一,大学生理想政治人格的内涵。理想是指人所向往的、力求实现而又有实现可能的想象。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不是专家学者任意描绘的,也不是由书本上抄来的,而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时代的特点所决定的。②可见,理想人格的形塑取决于现实社会的时代风貌和发展状况,由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孕育。具体到政治领域,理想政治人格是人们对理想人格在特定政治条件下的人格模式的理想化设计。如前文所述,目前学界围绕大学生理想政治人格的内涵,主要有“生态系统说”、“传统文化说”、“民主人格说”等认识,综合以上观点,笔者将大学生理想政治人格界定为:大学生理想政治人格是根植于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现实环境,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格理想、价值和行为规范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的理想化人格统一体,是表征大学生政治人格发展最佳状态的主体性范畴,是检验政治人格建构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标准。具体而言,可以包括以下两方面的理解。一是大学生理想政治人格是与政治文化、政治环境相适应并促进其发展的人格范型。陈秉公教授曾提出:“所谓理想的人格,其本质就是社会进步和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只有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需要的人格,才是一个时期或一个时代的理想人格”③。从社会角度讲,理想政治人格的形塑既要基于现实政治生活的需求,同时也更重视政治文明的发展和未来政治走向。理想政治人格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政治环境中,反映最大多数人所普遍推崇和肯定的政治人格典范,其塑造和推广关涉国家的政权根基巩固和政治发展走向,其意义重大不言而喻。从个人角度讲,理想政治人格是表征政治人格发展的最高目标、最佳状态的范畴,是理想化的政治心理特征与政治实践行为的统一体,是政治主体的政治素养所应实现的最高境界,它是政治理想在政治主体身上的体现,是社会政治发展目标的终极导向和政治主体政治价值的最高评价标准。
.........
结 语
孙正聿说:“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任何重大理论问题的真实内容都是重大的现实问题,任何重大现实问题都深层地蕴含着重大的理论问题。”①大学生政治人格研究既根源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社会的时代风貌和发展状况,同时又是政治生活领域诸多现实问题的凝结折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②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高度,直面时代问题,以战略的眼光和前瞻的意识,致力于遵循把握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特征,探索研究符合时发表展需要的大学生理想政治人格培育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政治人格是一个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前途命运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聚焦“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这个关键命题,围绕大学生政治人格所涉及的“具体是指什么”、“如何表现出来”、“怎样进行培育”等三个核心问题,本文首先廓清了人格、政治人格和大学生政治人格的概念解析与结构要件,着重探讨了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三重内涵和构成要素;然后,以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三重构成要素作为分析维度,对当前大学生政治人格的现状样态进行问题导向式的实证调研,剖析了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表现特征及突出问题;接着,探讨了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特征形成的主体因素,并就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理想政治人格培育提出了相应对策。对上述三个问题的探讨,构成了本文的整体逻辑进路。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要接续历史传统,也应积极打开世界视野,探索大学生理想政治人格的培育方式。基于这种考虑,本文梳理了国外政治人格研究、我国政治人格研究的历史脉络和发展现状,探讨了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内涵结构、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和培育策略。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