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命运的转变及其机理——基于鲁西东村三类九户贫困户的调查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05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一)研究缘由
贫困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世界性课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我国的扶贫开发是党和国家为缓解和消除贫困,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战略举措。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明确提出2011-2020年扶贫开发的奋斗目标:"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庭势"。为实现《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2014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其中,在创新工作机制中,提出"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工作基础上,普遍建立驻村工作队(组)制度"。
2014年8月,济南市委市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扶贫解困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切实把乡村扶贫解困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H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形成工作合力,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随着扶贫政策的步步深入,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大部分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是仍有少部分农民贫困边缘挣化。笔者所在的"百村观察"项目观察点一平阴县东略北崖村,属县级贫困村,并且还有"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但是仍有一部分贫困户生活水平低下,成为精准扶贫的对象。不同贫困户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不同变化其中的原因又是怎样的呢这其中的道理对贫困户实现脱贫和未来扶贫政策走向有会产生哪些启示呢?这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与写作思路
笔者的研究框架与写作思路为:一是文献梳理和理论阐述。对目前学界关于贫困诱因理论进行梳理,对本文可能运用到的理论进行阐述,作为文章的绪论第一章部分。二是对贫困户命运的转换进行叙述。具体来讲,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写一类贫困户,即"贫者赤贫"、"由穷变富"、"由富变穷",作为文章的第三到五章部分,也是主体部分。三是对文章案例的总结,总结贫困户命运大相径庭的的背后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三种不同的脱贫路径。
(二)研究方法与案例选取
1.研究方法
本文依托"百村观察"平台,以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个案研究法、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具体如下:
(1)个案研究法
本文以东略北崖村为个案村,以贫困户为研究对象,深入贫困户,进行深入互动访谈,捜集贫困户生产、生活一手资料,结合宏观背景,进行深入细致研究。
(2)访谈法
本文通过与典型贫困户进行多次拜访"面对面"交流,通过运用结构化访谈与非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搜集贫困户生活资料。通过访谈村干部等村里其他相关人员,保证资料收集的客观性,这些访谈对于文章写作提供了大量信息,成为论文整个主体部分。
(3)文献研究法
通过大量搜集网上、期刊论文、学术书籍等相关资料,梳理关于贫困问题的相关研究,总结概括己有研究的结论,结合贫困户自身的实际情况,提炼出本文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和资料基础。
..........................

第二章"贫者赤贫":穷困倒于一生

一、"贫者赤贫"户基本状况
1、基本情况
第一,采访对象基本情况。本案例主要采访对象名叫李京柱,性别男,一直生活在东略北崖村,今年己经79岁,文化水平为文盲,职业为农民;其妻子周脉荣,洪范池镇周河人,今年已经79岁,文化水平为文盲,身体健康状况很差,患有多年风湿,常年打针吃药。李京柱夫妇有七个女儿,没有儿子,村民戏称"七仙女",现在都己经成家。
第二,家庭经济情况。李京柱夫妇有3亩承包地,因年事已高,自己耕种1亩,剩下的2亩在H年前出租给了本村孟家,租金为每年每亩700元。自己耕种的1亩地只有玉米和小麦两种粮食作物。由于比较贫穷,施肥很少,所粮食产量就比较低,一年大约仅产600斤玉米、500斤小麦。这些粮食只够两口人吃几个月,剩下的都是从市场上购买。收入除了每年1400块钱的承包地租金外,就是女儿们的养老金和国家基本养老保险金。女儿每人每月10元钱,革个女儿,总共是每月70元,国家每月每人75元。据此估算,两位老人每年总收入为4040元,人均2020元,处于山东省扶贫标准边缘。虽然李京柱夫妇的生活水平很低,但是由于其女儿比较多,并不符合当地关于低保相关的政策,所—直没有能够享受低保政策。
第三,贫困状态分析。本文以时间为轴梳理李京柱的家庭负担系数,发现不同时间段其家庭负担种类有所变化,但其系数一直居高不下。首先,李京柱总共育有七个女儿,在其年富力强时,抚养孩子的负担一直很重,经济收入大多用于家庭的衣食住行,家庭经济条件长期没有得到改善。其次,随着时间推移,女儿们纷纷出嫁,他养育儿女的负担减轻,但年龄的增长也让老人家失去了耕种土地的能力,断了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而出嫁女儿的生活条件也不甚乐观,因此年迈的李京柱夫妇的生活也越来越差。再次,随着年龄的增长,李京柱和妻子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更是加重了家庭负担。综上所述,笔者将李京柱归为"贫者赤贫"类别。
...........................

二、"贫者赤贫"原因分析
(一)综合素质低、脱贫能力差
1、文化水平低
以上五个案例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那就是调研对象的文化水平低,多数人是文盲,只有少数几个具有小学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低对于贫困人群的脱贫能力有着基础性的制约作用,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水平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研巧对象的就业范围日益缩小,取得务农收入之外的经济来源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次,文化水平低限制了贫困人口劳动技能的提升,文化水平低的贫困人员既无法胜任当前不断发展的工业生产岗位,甚至在农业生产中也日渐被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所淘汰。再次,文化水平低导致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落后,并且缺乏学习、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严重限制脱贫能力的提升。
因此,调研对象的文化水平低是导致其无法脱离贫困、甚至更加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2、身体素质低
在笔者调研的过程中,调研对象的身体素质普遍较低。李京柱的妻子、张灿英、藏传格儿子,刘翠英等都是身体健康状况差。虽然身体素质低不是导致本文案例发生贫困的根本原因,但是不可否认,疾病的产生加剧了研巧对象家庭的经济困难。一方面,一些家庭的主要劳动为由于身体素质低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由此导致家庭经济来源断绝,最终导致家庭贫困的发生。另一方面,身体素质低导致疾病多发,増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使得本就贫困的生活状态更加的困窘。
.......................

第三章"由穷变富":日子越过越红火.................20
一、"由穷变富"户基本情况..............20
(一)刘吉庆:养殖发家致富..............20
(二)蔡永常;打工脱贫致富...............21
第四章"由富变穷":不幸的少数人..................26
一、"由富变穷"户基本情况................26
(一)刘广海:生意失败由富变穷.................26
(二)刘翠英:劳力患病由富变穷...............26
第五章贫困户命运转变的机理分析...........31
一、导致贫困的成因分析..........31

第四章"由富变穷":不幸的少数人

一、"由变穷"户基本情况
(一)刘广海:生意失败由富变究
1.基本倩况
第一,家庭基本情况。本案例主要调研对象名叫刘广海,东略北崖村人,今年4日岁,初中文化水平,常年在外打工。其妻子张秀荣,本镇张海村人,今年47岁,初中文化水平,常年在外打工。刘广海夫妇有一个儿子,没有女儿,今年24岁,目前在一所专科院校读机械制造专业。刘广海的父亲去年因病去世,只剩年迈的母亲,今年67岁,身体还比较健壮。
第二,家庭经济情况。刘广海家有H曰人,有3亩承包地,因刘广海夫妇常年在外务工,就由父母代为耕种,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两种粮食作物。目前刘广海夫妇在北京务工,其务工收入是家庭经济主要收入来源。但是由于刘广海早期做生意失败,欠下了巨额债务,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偿还,因此刘广海家庭经济情况处于贫困状态。刘广海名下有一栋140平米的大瓦房,这栋房子是1990年建的,当时刘广海家庭经济条件很好,据介绍,当时建这栋房子花了几万元钱。现在这栋房子由刘广海的母亲和儿子居住,由于年久失修,现在这栋房子显得较为破旧。房子里除了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电器了,家具更是简陋、破败。
.........................

第五章贫困户命运转变的机理分析

一、导致贫困的成因分祈
在前文中提到过,导致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地区农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从而产生了贫困问题;不便的交通限制了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交流,加剧了贫困地区的经济顽势;落后的教育水平导致贫困地区人口的技能水平低下,影响了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等等。多维度的农村贫困视角也形成了多角度的贫困原因分析,综合以上各种导致农村贫困的原因,笔者认为可总结为两个大的方面,即导致贫困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导致贫困的内部原因主要是指基于贫困人口自身而导致贫困的根源性原因,本文所指的内部原因主要包括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身体素质、生产技能水平和思想观念等。
具体而言,为提髙贫困户的自我脱贫能力,扶贫政策应当注重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利用政府和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开展现场传授、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让农民进得来,学得会,用得上。二是,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培训项目,例如提供驾驶、建筑、机械使用、维修等市场需求广、易教易学的培训项目。三是,增加培训力度,进行集中培卵时,应减免或降低农民的食宿费用,减少农民的学习成本。四是,有条件的应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获得从业资格,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増加进城务工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