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发展,曾在 1982 年至 1986 年连续五年、2004 年至2014 年又连续十一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详细部署,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01 年 9 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并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2003 年 9 月中央文明委又下发《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各个领域都要广泛开展具有领域特色的道德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融入每一个角落。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并把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并列为新时期的“四德”教育,要求社会各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性。因此,以正确的态度和合理有效的手段处理新时期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家庭道德问题,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和家庭与家庭之间形成和谐美满的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对个人的幸福生活有积极的作用,对社会的长治久安、国家的繁荣昌盛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70%以上。虽然改革开放之后农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农民个体道德水准参差不齐。而农民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是与农村家庭道德教育息息相关的。因此,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农村家庭道德现存问题就成了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农村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旧有的家庭道德内容有些部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新的家庭道德内容还未完全形成。在农村家庭变迁时期,及时发现并解决农村家庭道德存在的问题,关系到公民道德建设的大局、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也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农村家庭道德现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就显得至关重要。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家庭发生了巨大变迁,学术界纷纷展开了对农村家庭变迁相关问题的研究。纵观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者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家庭变迁背景下农村家庭道德问题进行研究。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一) 关于家庭道德问题的研究
美国学者 Cherlin 认为传统婚姻制度规范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少。在一个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角色和分工不再像传统那样墨守成规,而是变得更加灵活多变。婚姻从制度化到伴侣婚姻,也就是在一段婚姻关系中,婚姻的双方都强调婚姻成立的前提是满足自己对浪漫爱情的追求,夫妻双方是一种长久的伴侣关系,都愿意为对方做出奉献和牺牲。随后又从伴侣婚姻发展到个体婚姻,即婚姻关系中的个体开始更多的考虑这段婚姻关系能带给自己多少的满足感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像伴侣婚姻那样,要求必须对伴侣保持忠贞不贰和无私奉献。婚姻道德对人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微弱,越来越多的人强调个人回报和个人感受,忽视家庭责任和婚姻道德。因此,各种婚外情、婚外性行为的发生也就不难让人理解了。
Levi tan 等认为在家庭发展进步过程中出现的性道德问题被过度夸大。家庭这一社会细胞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完全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进程,只是速度上有些滞后而已。新时期,面对社会转型,家庭也正在经历着各个方面的进化,并非是那些悲观论者所认为的那样家庭正在面临解体,目前社会上流行的绝望和沮丧的推测是因为忽视了调整的过程和变化。另外,根据美国社会调查数据显示,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西方家庭领域的革命变动呈现出平缓甚至向传统回归的趋势。社会民众认同青少年性行为和离婚率都有所下降。肯定婚外性行为几乎总是错误的分别为 75%和 81%,比十余年前分别上升 4-7 个百分点。此外,青少年不接受婚前性行为的比例从 1985 年的 20%上升到 1995 年的29%。
关于孝道观念的调查,西方国家的家庭代际关系模式仍然为“接力模式”,即子女成年之后就不再依赖父母,变成能够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的个体,政府和社会会把家庭养老责任承担起来,亲代只需要抚养子代到成年,而成年子女则是把家庭资源用于抚养他的子代,而不是用来赡养父母。根据美国过去 20 年的调查和研究显示,美国父母与成年子女很少进行日常的和广泛的工具性支持。研究还显示,美国父母即使是在年老体弱亟需帮助的时候也很少能得到子女的物质供养。事实上,美国的个体主义文化设计本身强调的就是代际互惠的情感和资源基础。个体主义(inpidualism)的理念核心就是“无论人生幸运与否,人们都应该对自己负责,由自己设法满足自我的生活需求”。因此,美国民众认同养老是老年人自己的责任,并不是成年子女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与中国父母养育子女,子女成人后在父母年老时为父母养老的“反馈模式”是根本不同的。
.............................
第二章 农村家庭的变迁
第一节 农村家庭的内涵及分类
一 农村家庭的内涵
家庭这个概念目前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一般认为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一个基本社会单位。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就是夫妻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和洛克在《家庭》一书中也提出“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合而成的人们生活群体,每个人都承担相对应的社会角色,如父母、夫妻或兄弟姐妹等,并通过相互作用和交往,创造一个有独特性的共同文化”。近代中国的社会学家也对家庭有过研究和探讨,孙本文就认为家庭是夫妇子女等亲属结合形成的一个生活共同体,费孝通则认为家庭是父母子女形成的团体。
农村家庭,简而言之就是户口类型是农业户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之前,中国人口的户口类型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大类)并长期生活在农村地区,家庭经济的最主要收入来源是依靠土地或养殖等农产品,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组成的一个基本生活单位。中国传统农村家庭结构盛行的是一种累世同堂的大家庭模式,农民世代居住在老宅上,后代们主要是依靠继承父辈们的土地和房屋等其他资源而世世代代生活下去。农村家庭由于其地处农村,日常最主要任务就是从事农业生产,随着现代化的进步,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制度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农村家庭内部的一系列变化。
二 农村家庭的分类
根据农村家庭成员构成,农村家庭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是核心家庭:以一对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这个家庭形成的最初原因是年轻男女因婚姻关系的确立而与父辈家庭分离,独立出来的一个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新家庭,即使后来又加入了子女这一家庭成员角色,但是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简单,不存在几代同住的现象,因此把这种家庭定义为核心家庭。由于目前农村大量闲散劳动力进城务工,有些家庭主要是男性劳动力外出,留下妇女在家照顾孩子老人、下地干农活。这类家庭是核心家庭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为留守家庭。
二是复合家庭:由一对父母和一位已婚子女及其他人组成的家庭,这类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要比核心家庭复杂,这类家庭主要是以父子关系为家庭核心,几代同堂的模式形成的,在复合家庭里至少存在两对夫妻关系,可能是独生子女结婚之后不与父母分家,仍然和父母同住,最初形成的时候可能只包含两代人,随着人口的增加可能会发展到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形式,而且即使存在断代的现象,这种家庭模式也依然可以继续维持下去。在这种家庭里,存在着复杂的成员关系,如果没有不能树立一个权威的当家人,那在处理家庭内部矛盾的时候会比较棘手,这也是为什么在当前农村社会中很少再有累世同堂这种家庭模式存在的一个直接原因;
..........................
第二节 农村家庭变迁的具体表现
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乡村社会也受到了巨大冲击,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结构,农村家庭也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家庭结构、家庭代际关系、家庭价值观念等方面。
一 家庭结构的变化
(一) 父子分家导致农村核心家庭数目增多
中国工业社会以前崇尚累世同堂的大家庭生活,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和父子分家的推动,农村家庭结构出现了核心化的趋势。
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生产工具落后,农业技术水平低下造成农民收入水平很低,迫于生存的压力,为了集中人力和资金,以便有能力应付较大的自然灾害和其他事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加上后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改革开放的实行,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于分田到户,每个家庭不需要在村集体的统一指挥下从事农业生产,每家每户都有了自主耕作土地的权利,劳动分工也越来越细化,集体化的劳动场所也越来越分散,劳动力的流动也越来越自由化了。原来宣扬的“人多力量大”的优势不仅没有了,还会越来越变成阻碍个体家庭经济发展的障碍。另外,随着农村个体经济思想萌发,如果这种大家庭再继续存在的话,必然会使得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更加不利于家庭的发展,因此原来的大家庭逐渐分化为小家庭。
农村家庭人口数日益减少,从学者们的调查数据也可以看出这一变化。三代及三代以上同堂家庭的比例从 1978 年的 18.87%下降到了 2000 年的 9.06%。农村家庭中 8 口以上的户数由 1978 年的 18.07%下降到 2000 年的 3.72%,6 口以上的家庭数由 1990 年的 17.94%下降到 2000 年的 7.62%。这个时期子女成家之后基本上都会和父母的家庭分离,已婚子女不再和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小家庭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传统的大家庭虽仍有存在,但数目却急剧减少。个案1 中,被访者的大儿子成婚后并没有分家,还是维持着大家庭的生活,一个大家庭里同时生活了三代人,这是典型的复合家庭;后来两个儿子都独立出去过生活,每个小家庭也就只有一对父母和子女构成,这就是典型的核心家庭。农村核心家庭数目越来越多,占家庭类型总比重的 41.16%。
.........................
第三章 农村家庭道德现存问题 ............... 25
第一节 农村家庭道德的内涵 ............ 25
一 道德的内涵 .......... 25
二 家庭道德的内涵 ..................... 25
第四章 农村家庭道德现存问题解决对策探析 ................. 31
第一节 加强孝道教育,增强赡养老人的责任意识 .......... 31
一 正确认识传统孝道观念................. 31
二 赡养老人不仅要“养”,更要“敬” .................. 32
第三章 农村家庭道德现存问题
第一节 农村家庭道德的内涵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因此,想要更好的研究农村家庭道德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对道德、家庭道德等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的解析。
一 道德的内涵
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在人们的共同生活及其行为中起引导和规范作用,是人们在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称。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规范,它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美丑评价。从本质上来说,道德是由社会的生产力决定的,是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的能动反映,引导和规范人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 家庭道德的内涵
恩格斯曾经指出:“最初不是由家庭发展为氏族,相反地,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原始形式。出于氏族纽带开始解体,各种各样的家庭形式后来才发展起来”。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家庭的结构和功能随着社会形态不同而发生变化,而家庭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因此,家庭道德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
家庭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调整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
结束语
在社会转型的浪潮中,旧有的农村家庭道德体系受到巨大冲击,而新的农村家庭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在这一形势下,及时发现并治理农村家庭道德存在的问题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本文在国内几次大的家庭变迁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中有关农村家庭变迁的数据和结论,挖掘农村家庭变迁的实证材料,为写作奠定了实证研究基础,然后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学者的著作和调查报告,深入农村收集大量真实的典型个案,分析整理出由农村家庭变迁而引起的农村家庭道德问题,如养老观念受到挑战、婚姻家庭稳定受到冲击、留守青少年道德滑坡、乡村性别歧视等,并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应对措施。
在社会转型时期,治理过渡时期突显的农村家庭道德问题对于重建农村家庭道德体系这一巨大工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我们开展多方面的学习和探究。而关于农村家庭道德问题的治理更有效、更先进的对策和方法还有待于做更深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