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理论逻辑
明确研究框架,是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的研究,需要首先对认同、意识形态认同,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的基本理论逻辑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只有首先把握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分析框架,才能对这一问题作出深入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意识形态认同
意识形态认同,是本论文的核心概念。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问题,需要首先对意识形态认同这一概念作出科学界定,剖析其要素构成,研究其形成机理,这是正确认知这一问题的首要前提。
一、认同的内涵及建构逻辑
认同译自于英文“identity”,在其英语释义中,根据语境的不同,认同有“同一性、认同”和“身份、属性、特性”二重含义。“identity”的动词是“identify”,“identify”有“鉴别、辨认”和“确定、认同”两重涵义。“identity”和“identify”的语汇本身释义较为含混、复杂。在汉语词典中,认同一词被解释为:第一,承认、同一;第二,认可、赞同。随着现代性研究的深入,“认同”一词衍化出多种理论,并成为热门的研究对象。梳理、理顺认同的内涵及建构逻辑,是本文的研究的立足点之一。
(一)认同的内涵
1.认同的定义
“认同”属于“人”的主观感受,最早将认同纳入研究范畴的是心理学家,而后逐渐扩展到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我们可以按照理论发展的时间顺序梳理出认同的概念衍变:
一是“自我认同”理论。最早将“认同”作为心理学术语加以研究的是弗洛伊德,他从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开始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研究“认同”,可谓开启了“自我认同”理论的研究先河。弗洛伊德前期的研究基于“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进行,将“自我同一性”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重点强调个体的生理性冲动在个体认同过程中的重要性。他在后期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认同的概念,认为“认同过程是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到的一人与另一人有感情联系的最早表现形式” ,初步展现了认同与群体的联系。此阶段他的一大重要观点是认同在个体的“俄狄浦斯期”(3-6 岁)就已出现并成型。
后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发展了认同理论,使“认同”逐渐超出了精神分析的临床医学范围,逐步扩展到社会学等其他领域。埃里克森在 20 世纪 50年代提出了“认同危机”现象,认为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同危机贯穿于其中的每一个阶段,认同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社会语境镶嵌在“自我”之中,成为自我同一性的基本源泉。自我认同是自我与他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不可能是纯粹自我的反映,是连续的动态的过程。
.........................
第二节 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意识形态认同具有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共性特征,遵循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规律,同时又具备不同于其他国家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个性特征。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问题,要在厘清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
一、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特征
所有政党都与意识形态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所有政党都需要意识形态认同。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既具有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一般特征,又具有非执政党所不具备的突出特征。
(一)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特征
意识形态属于主观精神范畴,这意味着意识形态需要客观主体。意识形态的主体可以是国家、阶级、阶层、政党和集团等组织。其中,作为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最为普遍的社会政治现象,政党是意识形态最主要的主体,也是发挥作用最为突出的主体。政党是“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划分为阶级的,而“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因此,在以主体为标准划分的各类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中,政党意识形态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比照本文对意识形态的定义,本文将政党意识形态定义为:政党意识形态,是政党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它体现着政党的核心价值理念、纲领和政策。可以说,政党意识形态是政党的政治灵魂与行动指南。政党意识形态认同,即社会公众对该政党意识形态的自觉自愿地接受、承认、从属、内化以及践行。民众的认同是政党意识形态的目标、主张、意图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环节。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具有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一般特征。政党意识形态认同,不论是执政党还是非执政党,在具有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特征之上,还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是阶级性与价值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具有阶级性。政党在其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政党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本质体现,反映的是与该阶级、阶层的政治经济地位相吻合的思想意识、政治观念、道德情感等。对政党的意识形态认同,也意味着对该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接受和认同。与阶级性相适应,政党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和价值指向。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质即价值认同,即认同主体接受了一套价值模式,并按照该价值模式的要求建构自身的价值体系。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过程是对该政党所主张的价值观念、价值规范、价值目标、价值诉求的认知、评价、选择、认可、接受、内化和实践的过程。
...........................
第二章 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时代价值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性历史时期。现阶段推进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本章在宏观分析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重要性的基础上,立足当代视角,从社会转型期亟需党的意识形态认同以及当前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总体状况、负面表现两个方面,厘清当前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紧迫性,以进一步明晰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性
执政党意识形态是非常重要的软实力,积极、正向的意识形态会对政党、国家、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性的促进作用。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执政党意识形态功能得以真正、彻底发挥的必需环节。也就是说,只有实现认同,执政党意识形态才真正具有实效性。因此,使意识形态经由公众认同而彻底发挥其功能,是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意义所在。
一、辩护和批
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具有辩护作用。意识形态的首要目的即维系统治,赢得合法性。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人认可的价值”,这本身即暗含着民众的认同。政党是与政治权力紧紧绑定在一起的,其首要目的即夺取政权、掌握政权、维系政权。无论是执政党还是革命党,政党对于其合法性的辩护都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关或者暴力革命;二是民众的广泛认同和信任。历史经验无数次证明,仅靠暴力机关、暴力革命的维持是无法长久维系其合法地位的。相比之下,思想层面的意识形态危机远比其他危机更易造成政治动荡、政党瓦解的混乱局面。一个政权合法性的取得,必须建立在社会成员广泛认同的基础上。这种“认同”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宣传和大众化来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道出了意识形态的作用:“一则是作为对自己统治的粉饰或掩饰,一则是作为这种统治的道德手段。”执政党通过对政治理念、政治原则、政治道路、政治制度等进行系统的论证和阐释,强调本政党行为的广泛效用,甚至采取遮蔽、掩饰、欺骗的手段来美化自己所代言的意识形态,以减少其他政党和团体的抵制和敌对,使民众承认该党是合法合理、公平正义、具有优越性的,从而增强本党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与竞争力,顺利执政。
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具有批判作用。首先,意识形态是为了阐释本阶级、本党合法性而存在,其前提必定预设为竞争阶级、政党的“不合法”,而“合法”还是“不合法”最终取决于民众的支持度。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本身就是在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意识形态学说批判的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卢卡奇就曾提及,“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任务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做出准确的判断,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直析了意识形态的批判特质。执政党意识形态在面对其他政党时会化身为政党的“批判武器”。执政党要通过批判、抨击对立政党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欺骗性、不正确、不合理,以此来打压自己的威胁力量,争取民众的支持与同情,以尖锐的对抗特性博得自身合法地位的存在。其次,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具有自我批判的特质。执政党为谋求自身的持续、稳定执政,会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进行适时的自我调整、自我批判,以自我批判换取民意的支持与呼应,这种自我调节势必会反映到意识形态上。
..........................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紧迫性
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意义重大且关系重大,在具有波动性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实现并维系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尤其具有紧迫性。本节从两个层面论证当前建构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紧迫性:一是社会转型期亟需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因此我们要着力建构意识形态认同以推进社会转型。二是当前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状况和负面表现亟需我们去创新思路、采取措施破解认同难题,建构有效认同。
一、社会转型期亟需党的意识形态认同
从国际经验来看,社会转型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社会转型有可能趋向进步,也有可能走下披路,社会转型“转”不好的话,甚至可能会爆发冲突与革命。意识形态是执政党的重要执政资源、精神法宝,社会转型期亟需加强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强化党的意识形态认同以使人民自觉按照意识形态的精神引领,积极参与到改革开放事业中来,有助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顺利转型,也有助于转型环境的优化。
(一)促进经济顺利转型
我国的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使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地位凸显。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对我国经济转型的作用体现在:
一是支持经济制度、维护经济地位。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曾深刻地指出:“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需要一套规则,需要一种意识形态来为它们辩护,并且需要一种个人的良知促使他努力去实践它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一项伟大创举,尚无先例可循。要实现公众对社会主义经济主体地位的认同,既需要实践层面社会主义经济成果与业绩的证明,更需要意识形态层面的政治经济学的阐释与论证、价值观引导,使公众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必需,更是人民根本利益实现的必然选择,符合公众的价值期待。
二是提升经济活力、遵守经济规范。个体的经济行为会按照自身的价值观来进行选择、决定取舍,意识形态基于此对经济主体发挥激励和约束的双重效用。一旦经济主体实现了对党的意识形态认同,意识形态的激励、约束功能就立刻对其经济行为发挥作用:通过对经济主体的理想与目标的激励,激发其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与积极性、迸发巨大的活力与潜力。同时,通过对经济主体的法制、道德的约束,敦促其树立规则意识,自觉知法守法、遵守道德准则和要求,减少其利用法律、法规漏洞的投机主义行为出现,即诺斯阐述的“搭便车”现象,“任何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都必须克服搭便车问题,其基本目的在于促进一些群体不再按有关成本与收益的简单的、享乐主义的和个人的计算来行事”②,形成正规、良好运行的经济秩序。
三是协调经济利益、降低经济成本。党的意识形态可以为经济活动提供目标导向,对经济活动的计划、方针、政策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公众一旦实现对党的意识形态认同,会形成相对统一的价值体系,自觉凝聚成强大的合力,使经济主体之间的具体经济矛盾得以缓和,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同时,虽然意识形态共识可能会形成路径依赖,造成制度以及人们行为的固化,但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不足,和谐统一的意识形态认同可以使经济主体缩短经济决策时间、简化经济决策流程、降低经济交易和代理的成本。所以诺思断言:“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机制。”
...........................
第三章 中外社会转型过程中意识形态认同的经验借鉴 ....................... 98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历程及经验..............98
一、基本历程 ................98
二、基本经验 ...............101
第四章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弱化的主要原因.....................123
第一节主体条件:社会公众思想意识转型对认同的影响............123
一、社会转型助推主体思想意识转型 .........123
二、主体思想意识转型对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 ..........124
第五章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推进策略.......143
第一节主体优化:把握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143
一、关注主体的现实需求 ..................143
二、符合主体的心理特征 .......144
第五章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推进策略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实现并维系人民群众对党的意识形态认同至关重要。前几章就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时代价值、经验借鉴、主要原因做以分析;在此基础上,要建构党的意识形态的有效认同、达成认同目标,必需采取各种有力的策略。本章主要立足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角度,探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推进策略。
第一节 主体优化:把握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
需求的满足与实现,是认同产生的关键性要素。执政党意识形态能否赢得人们的认同,不仅仅取决于其理论建构的科学性与人民性,表达与传播的准确度与艺术性,更要取决于该意识形态对社会成员需求的满足与否及实现程度。“一种意识形态,如果它不符合人们的利益和经验,就决不会成为这些人的意识形”。社会公众一般会根据自己的现实需求、心理特征来衡量、评价执政党意识形态对于自身的意义性与效用性,进而或是不认同、或是进入自觉或不自觉的认同。
一、关注主体的现实需求
党的意识形态要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就在于对人民现实利益诉求的及时回应与准确表达。社会民主主义活动家考茨基曾说过:“如果我们探讨社会主义的目的,那么可以说,它在最初是要排除从资本主义时代开始以来就在社会上泛滥的群众性贫困和群众性苦难。”②如果党的意识形态只在概念层面自言自语、自圆其说,而不关注人们的现实需求,就难免滑向事实上的非主流,丧失人们的认同。需要不仅仅是人的本性,也构成了人们实践活动的源动力和目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产生各种需要,“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③。需要催生价值,构成了人们价值观产生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出来的。”④因此,意识形态认同的推进只有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引导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与党的意识形态相契合,产生认同。
............................
结语
意识形态领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意识形态问题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列宁曾经指出:“任何负有远大使命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都是说服大多数人民,使他们相信这个党的纲领和策略正确。”①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反复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广大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究其根本,就在于代表着党的政治信仰、执政理念、治理策略的主导意识形态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信任和拥护。作为意识形态运行过程中建构、传播、认同三大环节的终端环节,意识形态认同问题在人民主体性日益增强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意义重大且关系重大。
本文以“认同”为研究起点,致力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本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查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将党的意识形态认同问题视为一个系统,对其构成要素及逻辑机制进行了解构、分析和探索。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为: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分析转型时期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构成要素及其运行逻辑,将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系统的四大要素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置于社会转型的视野中进行审视和考察,探讨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规律,分析现阶段中国执政党意识形态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对策。按照以上思路,本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导言部分阐释了本选题的研究缘由、理论与实践价值、研究综述、关键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为转型期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理论分析。第二部分为社会转型时期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时代价值分析。第三部分为中外社会转型过程中意识形态认同的经验借鉴。第四部分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第五部分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推进策略分析。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形成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思路和观点。诸如,将党的意识形态认同视为一个具有完整要素和科学逻辑架构的系统,并将之解构为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大要素,以主体需求为出发点,在客体的主导、推动下,借助于介体、环体条件,经过一系列的心理过程,达成认同;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与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相结合,分析当前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时代价值、突出问题与形成原因,力求具有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和时效性;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建议,如实现意识形态认同的利益路径、大众传媒路径、生活世界路径等,切实、有效地推动党的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转型期实现合理的心理对接,以建构和维系认同,等等。
参考文献(略)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