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批判施蒂纳哲学的问题域
马克思何以要批判施蒂纳哲学?在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伦看来,“大家都承认施蒂纳是一个重要的对手。”①这是因为“所有遭到施蒂纳攻击的各派都作了相当长的答辩。施里加和布鲁诺·鲍威尔都写了文章,费尔巴哈也作了回答。赫斯写了《晚近的哲学家们》一文,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一部著作(按:指《德意志意识形态》——译者)的大部分是批判施蒂纳的。甚至迟至 1847—48 年,年轻的库诺·费舍最初发表的文章还是驳斥《唯一者》的。”
②在法国学者奥古斯特·科尔纽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布鲁诺·鲍威尔和麦克斯·施蒂纳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估计是很高的,通过批判,可以使马克思和恩格斯清算一下自己的过去,特别是借此可以给他们提供了证实他们自己思想的正确性的机会,他们对思辨哲学的每一个唯心主义的主题都用一个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据的主题去加以反对。③我国学者吴晓明教授在戴维·麦克莱伦和奥古斯特·科尔纽等这些西方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判为:“一般的理由在于它所针对的乃是形而上学之一切;特殊的理由在于施蒂纳乃是这个形而上学世界之夸张的极致、最后的论据、漫画式的顶峰,尤其是所有这一切都不可遏制地散发出来的那种喜剧性。”④显然,中西学者对“马克思何以要批判施蒂纳哲学”这一问题的解答具有文本的切近性和思想的深刻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马克思、施蒂纳和费尔巴哈他们各自的哲学文本以及马克思、施蒂纳和费尔巴哈这三者彼此之间的思想关系而认为:施蒂纳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及其批判的深刻性、施蒂纳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触动和施蒂纳哲学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具有历史局限性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批判施蒂纳哲学的问题域。这一问题域可以把我们带向多向度思考“马克思何以要批判施蒂纳哲学”的问题之中去。
一.施蒂纳在对“人”的哲学思考中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深刻性
宗教问题对于黑格尔及其派别来说是不可回避的哲学问题。在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中,艺术、宗教和哲学共同构成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较于艺术、哲学分别以感性形象化、概念的方式来把握绝对精神而言,宗教是以表象的方式来把握绝对精神的。①黑格尔之所以要将宗教同哲学和艺术并列为绝对精神的内容,是因为“黑格尔的意图是要证明哲学和宗教是可以调和的”。②
黑格尔认为宗教是自我意识的宗教,“神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是同样的东西,”③认为人类的“苦恼意识是痛苦,这痛苦可以用这样一句冷酷的话来表达,即上帝已经死了。”④这无疑弥漫着一种无神论的气息,尽管这并不能表明他就是无神论者。................
........................
第二章 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批判施蒂纳哲学
通观马克思的著作文本(包括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马克思对施蒂纳的哲学批判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合著)中完成的。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神圣家族》中对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批判,但却未对作为青年黑格尔派成员的施蒂纳进行批判。因为“由于这个充足理由:当他们写‘神圣家族’的时候,施蒂纳的书尚未问世。”
①显然,马克思、恩格斯所指称的事实是:当他们开始写《神圣家族》的时候,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尚未问世。因此,马克思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集中展开了对施蒂纳哲学的批判。而且在《德意志意识形态》629 页的总篇幅中,马克思对施蒂纳哲学展开批判的“圣麦克斯”。其批判的思想的深刻性、内容的丰富性、细节的详细性和问题的全面性,都足以使《德意志意识形态》成为马克思批判施蒂纳哲学的主要著作。
马克思批判施蒂纳哲学有其批判的前提域: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此前提域中,马克思确定了批判施蒂纳哲学的前提,那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后马克思就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展开了对施蒂纳哲学的批判。马克思的批判主要是从两个维度展开的。这两个维度就是“逻辑视域中的历史”和“历史中的逻辑”。
一.马克思批判施蒂纳哲学的前提域
马克思对施蒂纳的哲学批判有其批判的前提域: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其基本内容有二:思维与存在何者是第一性,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对思维与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依据。对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思维与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予以回答或回应的问题。在思维与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上,没有任何中间道路可走,有的只是非此即彼的哲学党性问题,即使笛卡尔试图寻找中间通道、走中间道路,但最终他仍然滑入了唯心主义的轨道之中。曾在黑格尔左派阵营中深受费尔巴哈思想影响的马克思,一方面深刻地体会到布·鲍威尔、施蒂纳等柏林“自由人”的唯心主义的哲学观所具有的非现实性、虚妄性和空疏性;另一方面也逐渐向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唯物主义性质趋近,渐渐认识到存在决定思维的生活真实态的现实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可行性。..................
..........................
第二章 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批判施蒂纳哲学...................................34
一 马克思批判施蒂纳哲学的前提域..............................................................34
二 马克思对施蒂纳“圣书”的“人”即“逻辑范围内的历史”的批判........40
三 马克思对施蒂纳“圣书”的“我”即“历史中的逻辑”的批判.................53
第三章 马克思批判施蒂纳哲学的意义.........................................................64
一 马克思批判施蒂纳哲学的唯物史观意义..................................................64
二 马克思批判施蒂纳哲学的现实意义......................................................75
..................................................
结语:
马克思对施蒂纳哲学的批判,揭示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只是虚无。因为施蒂纳虚构了唯一者,使之承载其利己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成为施蒂纳哲学的核心关键词和核心哲学理念。
施蒂纳虚构唯一者,并非无根性的凭空虚构,而是在“我把无当作自己事业的基础”的哲学语境中,把“无”作为唯一者生存和生活的根基。唯一者正是在虚无的境域中生存和生活的,并在虚无性的生活中展现虚无的,从而形成了唯一者的虚无文化。
哲学中的唯一者的虚无文化生活,有其现实生活基础,那就是小资产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因受大、中资产阶级的挤压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的不如意和生活的落魄。因此,唯一者的虚无文化生活反映的是小资产者企图改善现实生活的哲学幻想,反向投射了小资产者在现实生活与现实理想之间的幻灭感和无助感。
施蒂纳作为小资产阶级思想家,面对小资产者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无助,因囿于阶级局限性,没有推翻资本主义来改造世界的阶级胸襟和理论气度,仅有的只是在哲学幻想中通过改良的方式企图来改良资本主义社会,使其成为有利于小资产者生存和生活的资本主义。其结果是施蒂纳从地上升到空中,醉心于现代德国哲学的词句批判词句之中,既虚构了唯一者,以之作为实现小资产者在世俗生活中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强权者化身,成为小资产者实现应然诉求的哲学通道,又虚构了小资产者联盟,以之作为唯一者生活于其中的小资产者的世俗社会,使之成为以联盟货币关系作为联盟经济基础、以利己主义者的联盟交往关系作为联盟生产关系的小资产者的理想社会。这样,施蒂纳就以小资产者的联盟社会来替代无产者的共产主义,以之作为反对和否定无产者的共产主义的施蒂纳方式。........
参考文献
[1][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 年。
[2][德]莫泽斯·赫斯:《赫斯精粹》,邓习仪编译,方向红校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
[3][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王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年。
[4][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 3 卷),管士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年。
[5][德]弗·梅林:《马克思传》(上、下),樊集译,持平校,人民出版社,1972年。
[6][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第 4 版),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
[7][英]戴维·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夏威仪、陈启伟、金海民译,陈启伟校,商务印书馆,1982 年。
[8][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郑一明、陈喜贵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
[9][日]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彭曦、庄倩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 年。
[11][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2008 年。
[12]埃蒂安·巴里巴尔:《马克思的哲学》,王吉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
马克思视域的批判施蒂纳哲学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马克思,施蒂纳,唯一者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