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园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商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97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工商管理论文,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于旅游精准扶贫的文章和资料进行收集和查阅,然后选取倪园村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倪园村的当地旅游精准扶贫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再通过对其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评估和判断其扶贫项目为当地村民所带来的收益和负面效果。最后,本文通过对倪园村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及风景区的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针对倪园村当地的旅游项目开发以及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精准的指出倪园村采取该项目所面临的问题,并合理的提出建议和对策。经过研究,本文得出下列几点结论:第一,一个地区的旅游精准扶贫项目能否顺利开展,主要取决于对当地开发条件、人口的贫困程度,以及是否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目标人口进行识别、帮扶和管理,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使精准扶贫项目顺利完成,并且取得应有的扶贫效果,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脱离贫困,甚至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此外,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的运行模式应该采用动态系统,该系统完全能够在真正贫困人口不断变化的基础上,实现精准的审核和确定,是对传统帮扶形式的一种提升和完善。第二,没有哪一种模式或者项目,可以满足所有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需求。对于不同的地区,其开展旅游精准扶贫所需要的条件是不同的,所需要帮扶的对象条件也各不相同,要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符合其发展的方式。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增进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并且有效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助于实现农村精准扶贫项目。因此,国家对该扶贫工作也大力支持。2018 年,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工作大会在张家界举行,会议在总结近三年工作的基础上,安排部署下一阶段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工作:从农村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丰富旅游产品,从而借助旅游业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徐州市作为我国乡村旅游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其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能够为全国各地的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起到借鉴的作用。因此,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当地政府迅速落实有关政策,创造先机,积极发展,有效推进落实“四个全面”战略,还能对全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今社会,无论是美欧等发达国家,还是亚非大陆的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行了多轮的扶贫项目开发,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贫困问题仍然没能解决,贫困人口仍旧存在。这部分贫困群体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处的广大农村地区,

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有些极其贫困的地区甚至连走出村庄的路都没有,他们的生活、教育、医疗没办法保障。这部分群体属于我国现阶段扶贫的“攻坚群体”,也是精准扶贫需要识别的重点人群。

我国贫困人口大多数位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农村。这些地区多年来交通不便利、很少能与外界接触,导致物资匮乏、信息闭塞、思想封闭,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贫困现象十分严重。但是这些地区往往有着发达地区所不具备的自然资源和其他稀有资源,关键看怎么开发利用。已经有很多研究资料和实例都能够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这些有着丰富自然资源的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好方式。比如,重庆南川地区通过打造赏雪滑雪、避暑休闲、中医养生、山地户外运动、禅修文化五大特色旅游产品迅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带动了旅游就业,使困难群众吃上了“旅游饭”;江西婺源通过几年的打造,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旅游景点,导游和讲解人员 800 余人,旅游及相关从业人员近 10万人,老百姓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河南栾川、嵩县两个贫困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8 年被评为河南省精准扶贫示范县。这些地区,通过开展精准扶贫项目,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改善了当地的交通出行、生活环境、居住条件等基础设施,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和实惠,在经营旅游相关项目同时,也加强了当地人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丰富了各种信息,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从经济到生活影响着贫困地区的方方面面。这些地区敢于尝试和探索,他们的成功为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广大贫困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的查阅,本文发现国外旅游扶贫理论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也较为成熟,但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并未涉及精准扶贫方面。
(1)旅游扶贫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关于贫困的定义,国外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定的表述,本文只查找到亚洲发展银行(1999)曾经给出了一段定性的描述:每个人拥有的基本生活的条件权利被剥夺,即被认定为贫困。这样的描述不好判断和掌握,因此,国际上通常将贫困线按照世界银行 2008年规定的每人每天消费不低于 1.25 美金来制定。
旅游扶贫的研究最早是出现在德国,随后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研究。CarolineAshley(2000)指出,在有条件发展旅游业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的为当地居民和贫困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从而使其收入来源变多,收入增加,能够早日脱离贫困。Pro-poorTourism(PPT)概念[1],即对于贫困人口有利的旅游,是由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在上世纪 90 年代末正式提出的贫困地区开展旅游的概念,也是目前旅游扶贫领域中最广泛应用的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旅游扶贫从此成为国外旅游界和学术界重要的研究内容。该理论将旅游扶贫定义为以缓解当地贫困状态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该模式强调参与贫困旅游的贫困人口的旅游收益应该大于他们所付出的成本,从而可以使贫困人口从中获得收益。PPT 概念的所关注的目标一般为经济利益、其他生活利益以及无形的福利,它关注的重点是贫困人口通过旅游业获得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等的收益,关注的核心是贫困人口。

PPT 概念提出后又出现了 ST-EP(Sustainable Tourism and Eliminating)理论,即可持续旅游与消除贫困。与 PPT 理论相比较,

ST-EP 理论加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将可持续发展与消除贫困相结合起来。国际上普遍认为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发展旅游业与消除贫困之间的关联,将发展旅游业与消除贫困联系起来。不久之后,在第七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会议上,用发展旅游的方式来消除扶贫的口号被正式提出,用以倡导世界各国积极开展旅游扶贫工作[2]。

............................

2 相关研究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贫困
贫困最早的定义是由朗特里(S. Rowntree)在 1901 年提出的,他认为,若是一个家庭的总收入无法维持该家庭人口的基本生存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属于贫困家庭。此后,对于贫困的研究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深入,那么对于贫困的定义越来越多。自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末期,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对于贫困的定义为:贫困不仅是只针对于收入的缺乏,也包括人类对于基本能力以及权力的损失。早期在对贫困进行定义时,只将其局限在个人的物质生活[26]。而随着对贫困认识的增加和了解,对于贫困的认识不仅停留在经济问题中,还包括对于社会以及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其中,在世界银行对于贫困的定义中,认为:贫困是指个人的生活水平很难达到最低的标准,而且缺乏此种能力。根据 1985 年所定义的贫困的标准线,人均收入少于 1 美元则为贫困人口,这是至今为止对于贫困进行国际比较的重要的标准之一。这个标准通过对贫困进行定义,并将其于物质生活和收入进行绝对化和数量化。由此可见,贫困的定义较为复杂,它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而且在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在不同的地区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也不同[27]。

2.1.2 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开发是近几年来才针对贫困地区所兴起的一种特殊的扶贫方式,主要是针对贫困地区所开发的旅游产业能够帮助地区经济进行发展,从而带动农村贫困人口能够脱离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28]。旅游扶贫能够在我国进行发展的原因,与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较大的关系,同时,这些丰富的旅游生态资源有很大一部分位于贫困地区,这种巨大的重合性恰恰使得旅游与扶贫之间产生了内在的联系[29]。旅游扶贫理论是在我国扶贫工作开发的过程中,由于不断地深入研究,逐渐被人们提出和分析的,主要是通过建立以扶贫项目为目标的旅游开发,并且借助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扶持,借助地方旅游产业来提高经济的增长率,带动经济整体发展,从而促进当地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状况[30]。作为重要的扶贫方式之一,能够促进我国贫困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贫困地区的居民通过此类扶贫方式,不仅能够获得政策的支持和优惠,还能够从自身的思想以及能力方面得到提高,从而脱贫致富。

...........................

2.2 理论概述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带给全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的增长,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人们的意识空前的一致,因此,便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还是由于人们过度的开发和浪费自然资源,使得自然环境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这种情况是全球所有人的行为所导致的,并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就能造成如此大的后果。而产生的此类后果,对于全世界所有人也造成了影响,因此,人们迫切的想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这种战略的发展,这种理论在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而且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协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在于其可持续性以及合理性[32]。
可持续性是指人们需要具备长远发展的眼光,不能仅仅局限在目前的发展,而是需要制定长久和长期的发展规划。此外,还需要保证制定的规划能够科学、合理。而合理性包括时间以及空间两方面。时间的合理性则是制定的目标中,长期目标是主要发展方向,短期目标是为了长期目标所服务的,因此,二者不能够出现矛盾。空间的合理性,则强调了部分以及整体之间的关系。需要部分遵从整体,地方服从国家要求。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进行旅游扶贫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引入进去,实现重大的创新。此外,扶贫本身就是具有可持续性的,并不能使贫困人们达到短期的脱贫就置之不顾,而是需要解决贫困人口长期的贫困问题。因此,若要能够获得良好的扶贫效果,首先需要针对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包括贫困的原因、程度、人口的需求以及需求程度等,我们则需要通过了解这些信息来找到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满足。此外,不管那一类人,都有多样化的需求。例如:生存的需求、安全需求、发展的需求、爱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等,正如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理论所言。而帮扶的过程,就是在不断满足贫困人口的各种需求,在进行需求的满足时,需要把控好其程度,不可过分进行满足,因为这样所产生的后果与最初的目标恰恰相反。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其短期目标以及长期目标进行协调,在促进经济的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互相协调,共同发展。此外,还需要借助政府、企业以及居民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进步,使扶贫工作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

3 倪园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状....................................16
3.1 倪园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基本情况..............................16
3.1.1 倪园村贫困情况..........................16
3.1.2 倪园村贫困项目开发情况....................................16
4 基于精准扶贫的倪园村乡村旅游问题分析...................................22
4.1 精准扶贫认知和参与的问题分析......................................22
4.1.1 农户收入来源及收入状况问题分析.......................................22
4.1.2 对精准扶贫工作认知和参与问题分析...............................23
5 基于精准扶贫的倪园村乡村旅游发展对策.................................34
5.1 确定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运行方式.............................34
5.2 做好贫困人口识别......................35

5 基于精准扶贫的倪园村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5.1 确定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运行方式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开发是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天然的优势,开展乡村旅游,并且以此来帮助农村的贫困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以及项目进行精准识别,正确判断贫困人口,并且选择适合当地贫困居民的手段来帮助贫困人口,选择合理的管理方式,从而使所建立的旅游扶贫项目能够对贫困人口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当地贫困居民能够摆脱贫困,走向发家致富的道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确定实施主体以及帮扶对象,并且精确的识别贫困人口、旅游项目、对旅游项目的开发、扶贫的方式以及管理手段等,共同完成有效的系统。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能够对过程和效果进行不断反馈。系统中,主要针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并且借助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开展,通过依赖贫困地区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民俗文化,来吸引城市中的客源,鼓励当地贫困农民进行经营,积极对当地具有特色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并且加工特色旅游产品,传播当地文化。通过这些旅游活动,鼓励当地贫困人口积极参与,提高当地贫困人口的参与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系统的运行方式如下图 5-1所示。

..............................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于旅游精准扶贫的文章和资料进行收集和查阅,然后选取倪园村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倪园村的当地旅游精准扶贫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再通过对其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评估和判断其扶贫项目为当地村民所带来的收益和负面效果。最后,本文通过对倪园村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及风景区的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针对倪园村当地的旅游项目开发以及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精准的指出倪园村采取该项目所面临的问题,并合理的提出建议和对策。经过研究,本文得出下列几点结论:
第一,一个地区的旅游精准扶贫项目能否顺利开展,主要取决于对当地开发条件、人口的贫困程度,以及是否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目标人口进行识别、帮扶和管理,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使精准扶贫项目顺利完成,并且取得应有的扶贫效果,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脱离贫困,甚至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此外,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的运行模式应该采用动态系统,该系统完全能够在真正贫困人口不断变化的基础上,实现精准的审核和确定,是对传统帮扶形式的一种提升和完善。
第二,没有哪一种模式或者项目,可以满足所有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需求。对于不同的地区,其开展旅游精准扶贫所需要的条件是不同的,所需要帮扶的对象条件也各不相同,要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符合其发展的方式。
第三,经过对倪园村的实际考察,发现其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当地的消费市场以及产业发展环境都十分的利于开展旅游事业。当地政府所实施的有关政策也十分适合倪园村进行旅游事业的开发。总的来说,倪园村具备较为优秀的开发条件。即便如此,针对精准扶贫项目来说,倪园村仍然面对较多的困难,无法确定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可见,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