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进出口贸易隐含污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I-O模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99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惊艳世界的经济发展奇迹,GDP 总量实现了从1978 年的 300 多亿到 2015 年 67 万多亿的惊人增长,GDP 平均增长速度接近 10%。通过分析发现,在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在居民消费萎靡不振,投资热潮日趋衰微的情况下,出口贸易的强劲依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显示 2014 年我国对外贸易货物进出口总额高达 26.42 万亿人民币,占据国内生产总值的 41.7%。 尤其是在我国加入 WTO 之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外贸经济得到了飞跃发展,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贸易增长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长久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走的是粗放型外延式发展道路,这种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经济增长、外贸发展的实现有赖于能源、原材料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2012 年我国消耗了 36.2 亿吨标准煤,约为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五分之一,单位 GDP 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2.5 倍,美国的 3.3 倍,更是日本的 7 倍,甚至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能耗水平。多数行业的废水、废气排放量以及固体废物的排放量都处于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与我国相对落后的工业生产技术以及低下的能源使用效率密切相关,当然经济发展本身也会导致能耗的增加。
对外贸易的空前繁荣一直被学术界认为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究其原因,首先外贸本身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突出,贸易额比重一直居高不下,与此同时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一直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出口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比例很大,承接了大量的外来订单,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因此,我国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实质上消耗了大量的国内自然资源,导致各类污染物的排放,给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对外贸易的产品出口结构决定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产生的污染排放主要来自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水。几种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而且一段时间内增速迅猛,2000 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 1615 吨、氮氧化物排放量约为 900 万吨,2013 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 2044 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 2227 万吨,两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很多大城市的空气优良天数不足全年的一半天数,大气排放产生的直接效应——雾霾影响严重。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在世界经济联系愈加紧密的大环境下,对外贸易已经不再简单的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被广泛讨论,更是一个牵涉到贸易各国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与经济利益的多方博弈问题。一方面,对外贸易的发展的确为一国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另一方面,对外贸易出口大量消费品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消耗大量本国资源,产生大量的污染排放,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这其中,工业又是贸易隐含污染的排放大户。简单的通过控制出口规模来降低贸易带来的环境压力势必会影响经济全局的发展,贸易发展和节能减排似乎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如何有效地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即平衡好贸易与环境的协调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主题。本文以工业隐含废水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机制,其次运用投入产出法定量研究我国工业进出口隐含废水的环境影响,测算工业行业进出口隐含污染排放量,深入探究隐含污染排放的总体特征和行业结构特征,并分析了进口中间投入的影响。最后提出旨在减少我国贸易隐含污染排放、发展绿色贸易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这对于引导中国出口方向的转变,协调推进经济与环保事业发展、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共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2 研究意义
就目前而言,贸易的环境问题依然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对我国贸易隐含污染问题的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本文从新的视角运用连续投入产出表对我国工业进出口隐含废水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理论层面上,本文有别于现有的研究多采用国家统计局五年发布一次的投入产出表,而是使用 OECD 数据库中的连续时间序列投入产出表,对工业分行业隐含废水排放强度以及排放量的时间序列测算误差更小,研究结果更具参考性。其次进口隐含废水排放量的测算方面,区别了国内与国外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差距,设定并计算了技术调整系数对进口隐含废水进行修正,而不是以本国的污染排放系数代替进口国污染排放系数,在计算结果上更接近实际情况,这是对现有研究不足的有力补充。
现实层面上,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揭示了贸易环境影响的作用机制、工业隐含废水的排放特征以及行业分布状况。有助于为我国节能减排及企业清洁生产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推动对外贸易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

2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2.1 进出口环境影响理论基础
进出口对一国的影响是具有双重作用的,出口在出口大量产品,赚取外汇收入的同时也为出口国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而进口可以减少进口国生产同样产品所产生的资源消耗和污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进出口对环境的影响引发了学者广泛的讨论,目前学术界对该问题的探讨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进出口对环境不会造成负的外部性,反而能够保护环境。理由是进出口能够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从而有效地提高贸易国的生产效率。更为有利的是全球化的贸易能够加速绿色、环保的清洁生产技术的传播,这有利于提高贸易国的减排技术。此外,进出口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满足国民对高质量生态环境的诉求,并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第二种观点认为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进出口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发达国家是进出口的生态受益者。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发展中国家生产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发达国家更多生产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发展中国家往往是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风港”。第三种观点认为进出口的环境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既存在积极影响也存在消极影响。支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进出口对环境影响的效果取决于三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面本文对进出口环境影响的相关理论假说进行梳理。
2.1.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曲线是一种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最早是由库兹涅茨提出,最开始是用来表示人均收入水平和分配公平程度关系的一种假说。Grossman 和Krueger(1991)将库兹涅茨曲线的原理应用到环境经济领域,在针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第一次验证了环境质量和居民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污染排放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为“在收入水平较低阶段,污染排放量随人均 GDP的提高而增加;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阶段时,污染排放量随人均 GDP 的提高而减少”。Panayotou 于 1993 年重新选择了环境质量指标进一步证明了 Grossman 和Krueger 提出的观点,明确了人均收入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倒“U”型关系,正式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命名为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EKC 曲线揭示了环境质量一开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恶化,当经济来到某个拐点之后,环境质量开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表现出改善的迹象。此后 EKC 曲线在很多研究中也得到了检验。如 Sleden 等(1994)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四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进行回归的结果佐证了 EKC 曲线的存在。
........................

2.2 进出口环境影响的机制
大多数时候,进出口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环境问题,而是当一些间接地是导致市场失灵或者政府调控失效的因素产生时,例如外部性影响、信息不对称或者责权不明确等等问题。这时候进出口才有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进出口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逐渐明朗化,很多研究也正式把进出口作为一个重要研究对象纳入到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进出口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分析来看,学者们大致将进出口的环境影响分解为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配置效应、收入效应和政策效应。

....................

3 我国进出口和工业污染发展概况及关系检验.........25
3.1 我国进出口发展概况................25
3.1.1 进出口总量持续增长 ............25
3.1.2 出口市场不断扩大 ............27
4 基于 I-O 模型的我国工业进出口隐含污染的测算与分析.................39
4.1 I-O 型构建.............39
4.2 数据说明与处理................41
5 基于 LMDI 模型我国工业出口隐含废水影响因素分析 ....................53
5.1 LMDI 模型构建..............53
5.2 出口隐含废水排放量变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54

5 基于 LMDI 模型我国工业出口隐含废水影响因素分析

5.1 LMDI 模型构建
IDA(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 )指数分解模型和 SDA(StructuralDecomposition Analysis)结构分解模型是两种较为常见的影响因素研究的分解模型。相较而言,指数分解模型尤其适用于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且含有较少影响因素,的模型。LMDI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对变量进行分解时,巧妙地将剩余项彻底分解掉,从而实现了对目标变量的完全分解。此外在方法的适用性、易用性、对结论的解释力等方面相比 SDA 结构分解法具备更好的性质,因此在环境经济和能源消费领域被学者广泛运用。本文采用 Ang and Liu(2003)提出的 LMDI(Logarithmic Mean pisia Index)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工业废水流量变化的总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别研究其对工业出口行业隐含废水排放量变化影响的方向和程度。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本文以贸易隐含废水为代表性指标,运用 OECD 连续时间序列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及相关数据,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并对进出隐含废水排放量进行技术系数修正,实证研究了 2004-2011 年我国工业进出口隐含废水排放状况,随后利用 LMDI指数分解方法研究了出口隐含废水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其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我国工业各出口行业的废水直接排放强度和完全排放强度都有显著的下降趋势,且不同行业直接排放强度与完全排放强度差异明显。一方面说明近几年来我国工业行业生产技术和减排技术有所进步,另一方面表明不同行业间技术经济的联系的强弱有别。
第二,我国工业进出口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承接了发达国家的贸易转移污染,产生了巨大的生态逆差。2004-2011 年间,出口隐含废水排放量始终大于进口隐含废水排放量,由于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净隐含废水排放量十分巨大,测算表明净隐含废水排放量占当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 30%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国内环境压力。此外,从消费责任角度证明将进出口转移污染责任完全推卸给我国是极不合理的。
第三,进出口隐含废水排放的行业分析表明我国隐含废水排放的行业集中度相当高。出口隐含废水排放量前八位的行业总计占工业整体排放量的 80%以上,而纺织、皮革和鞋类制品业的排放量尤其值得关注。说明工业节能减排关键是从这八个行业着手,通过结构优化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推动高污染排放行业的清洁化有助于工业总体减排目标的实现。
第四,进口中间投入的分析表明加工贸易一定程度有利于废水减排。测算结果表明2004-2011进口中间投入隐含废水排放量占出口隐含废水排放量的比重始终保持在 30%以上,我国每年通过加工贸易年均节约的废水排放量高达 324463万吨。而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间接表明加工贸易的比重在降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正在加速实现。
第五,运用 LMDI 指数分解方法对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结构效应的分时间段和分行业的分解结果显示规模效应是出口隐含废水排放量增加的最大贡献因素,且其产生的影响程度最大;相反,技术效应是实现出口隐含废水减排的贡献最大。结构效应的影响程度最小,且影响方向并不确定。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