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硕士论文精选范文3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201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工商管理硕士论文精选范文一:我国创业板科技型企业资本结构研究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 产力。作为科学技术 的 重要载体,我国 的科技型企 业已 得到了较 为迅速的 成长,其已逐步成为了 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 柱。巨量的就业岗位来自科技型企业,其维护着 社会稳定,引导着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其也是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坚力量。
资金是支撑企业健康 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资本结构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科技型企业有其 自身特点,导致普遍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 的问题,以致其形成了独特的资本结构特征 。目前,关于资本结构的 探索大部分 集中于主板 上市公司,对创业板 科技型企业的相关探索 相对不足。再者,科技型 企业资本结构研究的样本 主要是制造业 中的 科技型企业 ,无法准确 反映科技型企业资本结构的 普遍特征 。最 后,目前大量资本结构研究是 基于静态 模型 的探索 ,但是企业资本结构 实 际上是不断变化着的,与实际不 符。因此,基于动态 模型研 究创业 板科技型企 业的资本结构影响 因素,对解决目前科技型 企业资本结构不 合理 问题具有正向导向作用。
1.1.2 研究意义
资本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一 个热点命题,作为一个重要的中间指标,其和企业资本成本相关,最后同企业价值联系在 一起,具有重大研究意义。1958 年,Modigliani 和 Miller 基于若干严格假设 建立了 MM理论 ,其得 出“企 业价值和资本结构 无关”的结论。但 是实际上 ,因受到 信息不 对称、 代理成本、市场低 效率和税收等诸多 因素影响 ,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是必定 相关的。至此以后,研究者对 MM 理论假设条件进 行逐渐 放宽模 拟现实以至逐渐逼 近 现实 ,日渐形成了 权衡理论、顺序理论、代理成本理论等观点 迥异的 资本结构 理论 。这些理论基于各自设定的假设下 ,分析了企业价值 与资本结构 之间的关系 以及筹资行为 。
二十一世纪初资本结构研究方向 又发生了巨大变化,由静态 研究转为动态研究 。所谓静态资本结构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 资本结构是一个固 定值,而实际 中 的其是随着时点 变化而变化的, 其 与实际不符 。此外 ,实际 中的企 业 资本结构调整并 不是一步到位的 ,而是逐步调整逼近最优水平。而现实 中还有一定 的调整成本 ,导致实际 资本结构 通常和最优 资本 结构 有一定的 差距。因此,基于动态分析框架,研究企业资本结构及其调整行为更具现实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科技型企业
关于科技型企业的 认定,各国各组织有不同标准 ,甚至 不存在严格定 义。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以企业研发投入水平( R&D)为关键衡量指标确定航空航天、计算机与办公自动化、科学仪器等九大产 业为高 科技产 业。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UNESCO)把 信息、生命、新能源以及海洋科技等纳入高科技产业范畴。上述两类标准 下,各高科技产业下 所 属企业 就 是科技型企业 。美国确定科技型企业是 以 产品中知识和技术所占比重为 重要指标,但是这一指标计算较为复杂。而美国市场分析人士和投资者普遍以股市板块来区分科技型企业,方法简单明晰。在我国要 被认定为科技型企业需要 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髙新 技术领 域》相 关 规定——( 1)至少从事高新技术领 域中的一种技术和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技术服务;( 2)具备企业法人资格;(3)大专及以上技 术员工所占比例至 少 达到 30%,以高 新技术产品生产或服务为主的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企业,大专及以上技术员工比例至 少达到 20%;( 4)企业每年高新技术和其产品研发费用至少达到当年 总销售 额的 5%;(5)技术性收入 以及高新技术产品 销售收入之和至少达到当年总收入的 60%,新办企业的高新技术领域投入所占企业收 入比重 至 少达到 60%。
资本结构来自财务管理学,其 具体 含义分广义以及狭义 两种。狭义资本结构指 企业长期资本的结构及各自占比,即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的比例关系;广义资本结构不仅包括 狭义资本结构,还 包括短期负债,可用资产负债率等 指标来表示。本文所研究对象是广义资本结构,具体包含内容如图 1-1:

............................


2 理论基础

2.1 资本结构理论
企业资本 由 负债 以及所有者权益构成,而资本结构来自财务管理学,表示 在公司资本中负债 以及所有者权益所占 的比例关系。企业往往可 以凭借 负债或 股权 性融资调整 资本结构。在理论界以及实务当中 ,资本结构是一个长盛不衰的热点话题。资本结构理论历史 悠久,已取得较为长远的发展 , 是西方核心财务 管理理论之一。 1958 年,美国经济 学家 Modigliani 同 Miller 一道在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提 及的 MM 理论翻开了资本结构研究新篇章,代表 着现代 资本结构理论 的正式 形成。 从国外早期研究来 看,“假设给定投资 角色,寻找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 是资本结构理论实际上求解的核心问题,后来逐步发展出 了形形色色的相关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参照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张林( 2014)),现 将资本结构理论分为 两大类:古典理论 与现 代理论 。
2.1.1 古典资本结构理论
净收益理论有 三条 理论假设:1,投资者忽视风险与收益 的关系,对不 同公司 要求相 同的收益率,即不 会根据风险高低 来 来衡量报酬;2,公司可 以在 固定 利率 下融资,即公 司 的筹资成本是固 定的, 不管企业 负债规 模多大 ,都能锁定 贷款利 率;3,加权平均资 本成本与债务比例呈反比,若企业资产完全来自债务,加权资本成本最低。净收益理论提出增加债务的代价较低,提高债务比率,能够减小企业的加权资本成本,则企业价值会变大。企业百分之百负债时,加权平均资本成 本最小,公司 价值最大化。因此 ,根据该理论,债 务水平愈高,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愈低,公司价值愈大。
该理论存在很大的缺陷,它忽略了风险 与报酬的关系。倘若企业提高债务比例,其财务风险势必会提高,企业 总风险的加大必然导致投资者要求更高的报酬,因此该理论的假设一是不成立的。同时,随着负债比率的提 高,企业 风险提高,投资者要求 会更高的报酬率,企业根本就无法锁定筹资 成本,因此该理论的假设二也是不成立的。此外,公司无法 锁定筹资成本,加权资本成本和负债比率不是总是呈现反比关系的,这也使得当公司的资产完全来自负债时,加权资本成本也未必最低,因此该理论的假定条件二也不成立。净收益理论的假设及观点与实际不符 ,也经不住推敲 ,该理论也一致未得到认可。
............................

2.2 动态资本结构理论
资本结构理论经历 静态理论发展到 现在的动态理论,人们也逐步意识到资本结构调整理应是动态过程,动态资本结构理论 更符合实际,其便应运而生。 动态 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指动态权衡理论。
关于动态权衡理论的 相关主要研究有两类:一是运用 理论模型探索资本结构的长期动态均衡,二是 搭建动态模型,实证研究 资本结构时间序列 的调 整行为特 点。
本文采用资产负债率来 描述资本结构 。从表 3-2 可知 ,2011 年——2015 年,我国 科技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平均水平 分别为 16.41%、2 0. 92% 、 25.21 % 、 28.68% 、 30.46% , 表 现 出 逐 年 提 高 的 趋 势 。 从 表3-3 可知,我国 主 板企业 2011 年 —— 2015 年的资产负债率 平均水平分别 为 50.03%、49.87%、48.96%、48.12%、47.13%,呈现 出逐年平稳下降的趋势。对比 可观察 到,我国科技型企业 的资产负债率和同期上市的主板企业 在 逐步靠近,差距逐步 变小,但是 科技型企业的资产负债 率仍 然处于较低水平。

..........................

3 研究样本选取与科技型企业资本结构特征分析 ............. 32
3.1 研究样本选取 ..................................... 32
3.2 科技型企业资本结构的特征分析 ..................... 33
4 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假设以及变量选取与度量 ............. 38
4.1 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假设 ........................... 38
4.1.1 最 优资 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与假设 ................ 38
5 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 ................................... 54
5.1 科技型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构建与估计方法 ..... 54
5.1.1 科 技型 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构建 ............ 54
5.1.2 模 型参 数估计方法 .............................. 55

5 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

5.1 科技型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构建与估计方法
5.1.1 科技型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构建
我国科技型企业 资本结构处于较低水平,但是这一现象在逐年改善 ;我国 科技型企业的企业规模 在不断扩大,企业成长性总体不断提高,说明科技型企业 具备良好的成长性,企业 在不断发展壮大,但是 这两项指标的标准差均在不断扩大,说明企业逐步分化,这是市场作用的结果。此外,企业盈利能力在逐步下降,标准差变化不大,说明市场竞争在不断加大 ,利润 空间不 断压缩。以上两点 都是企业发展和市场作用共同作用 产生 的。同时,资产流动性在逐步下降 ,其主要包含两个 内容 — —流动资产比例 以及有形 性资产比例 。从具体的统计分析 发 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在不断下降,而资产有形性整体逐步提高,但是前者比重 较高,所以造成一级指标资产流动性的下降。具体来看,但 两者幅度 都较缓慢,说明我国科技型企业的资产结构没有发生根本 性变化。
对比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参数结果较为一致。两个模型的区别在于静态模型的 R-squared 为 0.367289,而动态模型的 R-squared 为 0.783952,从静态模型到动态模型 R-squared得到大幅提高,说明动态模型对相关影响因素的解释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体现出动态模型更具优越性;具体参数的显著性水平方面,企业成长性参数的显著性水平得到大幅提高,资产营运能力参数的显著性水平有所降低。
..............................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分析
本 文 对我国科技型企业 负债性融资以流动负债 为主;从资产结构分析发现,我国科技型企业以流动资产为主,固定资产比例相对较低。从以上 分析 结果来看,本文 认为 我国科技型企业资本结构 处于较低水平,且以短期债务融资为主的原因在于我的科技型企业的资产结构以流动资产为主。目前 ,国内金融机构借贷,一般需要抵押担保,而抵 押物 一般要求是存货和固定资产,尤其是 固定资产,其中以房产等固定资产最优。我国科技型 企业 缺乏该类抵押物品,进而造成融资阻塞,也就更难获得长期债务性融资了。
从本文实证结果来看,首先,我国科技型企业的最 优 资本结构与企业规模 、资产营运能力、企业成长性显著正相关,与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 显著负相关。企业存在 追逐最优资本结构的行为,企业实际资本结构与最 优资本结 构是呈正相关的,我国科技型企业为 使资 本结构迫近最优状态必须处理好最 优 资本结构与企业规模 、资产营运能力、企业成长性 、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 的关系。其次 ,我国科技型企业的资本结构 动 态调整速 度和调整距离显著正相关,和企业规模显著 负相关,和 企业资 产 流动性关系不显著 。为 增强我国科技型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能力必须加强自身积累,实现规模效应。另外,我国 科技型企业 资本结 构动态 调整 平均速 度是 0.1361,其中 电子、 机械设备、化工行业调整速 度 较快, 分别是 0.3594、0.2750、0.1726,存在 行业差 异。最 后,基于门槛效应发现在 ( 1)≤0.24 或 ( 1)≥0.294 时,资产流动性与 调整速度显著负 相关 ;在 0.24< ( 1)<0.294 时,资产流动性 与调整 速度显著正 相关。这说明 资产流动性在滞后一期实际资本结构( ( 1))的交互 作用下对调整速度 产生 影响。
参考文献(略)

工商管理硕士论文精选范文二:心理契约对企业员工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人际信任视角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了,同时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不确定性逐渐增加,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变化也随之而来,兼并、重组和裁员等现象日益普遍,并不断发生着企业内部组织变革以 及 员 工 与 企 业 的 雇 佣 关 系 变 革 ( Kissler, 1994; Mclean Parks &Kidder,1994)。在员工进入企业开始的整个过程中,就不仅是通过劳动契约这一纸合同来明确双方的相互权利和相互义务,而是还有不成文的、内隐的“心理契约”在不断调节着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契约是员工对于自身责任和企业责任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可以体现出他们对于其在该企业心理契约的满足程度,而行为影响绩效,因此积极的心理契约可以促进较高绩效的获得。企业是以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特殊群体,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雇佣关系改变的过程中,心理契约是最敏感、最集中反映这种变化的核心要素 (Guest,1998)。所以,企业想要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就必须重视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组织结构日益复杂,企业活动越来越需要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与合作,而其前提则是彼此信任。目前,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信任的功能与含义理解处于一个初步阶段,因此在工作环境中还是时常有信任缺失的情况出现,导致其逐步成为企业不可忽略的问题。一个企业人际信任度较高能够有利于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当员工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高人际信任度会促进其产生主动、正面且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减少不利于组织发展的伤害性冲突,如人际冲突。由此可知,企业中的人际信任能够增强员工与员工之间以及企业各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有利于和谐工作氛围的形成,增强企业员工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绩效,为实现企业目标奠定必要基础。在现今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培养员工间人际信任已经成为促进企业员工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而企业员工绩效的提升是促使企业总体绩效提升的前提条件,其最终目标都是形成企业长期发展竞争优势。因此,对人际信任的研究在企业管理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既然心理契约、人际信任和员工绩效在管理实践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通过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将心理契约、人际信任及员工绩效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并联系实际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重视员工心理契约来影响企业管理中的人际信任,进而加强企业员工绩效,提升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对于企业管理实践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希望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心理契约、人际信任以及员工绩效的实证分析,实现心理学与管理学的结合,寻找通过改善心理契约提升员工间人际信任,从而提高员工绩效的方法,给企业提供参考建议。
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中引入管理学的心理契约与工作绩效概念,并与心理学的人际信任研究相结合,实现跨学科综合。
(2)研究人口统计学变 量对心理契约、人际信任以及员工绩效的影响。
(3)通过对心理契约与员工绩效之间的相关及回归分析,探讨心理契约对员工绩效的影响;通过对心理契约与人际信任之间的相关及回归分析,探讨心理契约对人际信任的影响;进而通过对人际信任与员工绩效之间的相关及回归分析,探讨人际信任对员工绩效的影响;从而探讨人际信任对心理契约影响员工绩效的中介效应。
(4)综合分析数据及结果,基于组织人际信任视角,对企业改善员工心理契约从而提升工作绩效给予有效管理建议。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开始于西方,并且在西方己经研究了较长时间,而我国的相关心理契约的研究时间较短,研究成果的数量相对较少,并且目前国内的研究多集中在西方研究的理论和综述研究上,针对我国企业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因此,本文在文献分析和实际问卷调研的基础上,要通过对我国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的实证研究,为我国的心理契约研究积累理论资料,并要丰富心理契约本土化研究的内容。
本文通过探索员工心理契约、人际信任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联性,将心理契约划分为外在心理契约与内在心理契约两个维度,首先研究心理契约对员工绩效的影响,细化了绩效,利用外在和内在心理契约维度来分析心理契约对员工关系绩效和任务绩效的影响。随即研究外在和内在心理契约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将人际信任划分为可预测性、可依靠性及可依赖性三个维度,接着研究人际信任及各维度对员工关系绩效和任务绩效的影响,从而探讨人际信任对心理契约影响员工绩效的中介效应。研究视角以及选用维度的角度都比较新颖,而且是针对中国的企业开展研究,可以为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

2 文献综述

2.1 心理契约的相关研究
2.1.1 心理契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家 Argyris(1960)最先使用“心理契约”这一词语,用它来强调企业员工与上司之间的关系。Levinson(1962)等人提出,心理契约是一种没有书面化的规定,是未公开说明的,隐含在组织与员工之间的相互期望。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E. H. Schein)(1980) 是最早对心理契约进行明确定义的人,他认为,心理契约是“在任何时刻都存在于组织中的一种不成文的期望,这种期望存在于员工与组织领导者及其他人之间,是雇主和雇员双方对存在于交换关系中的相互义务的主观理解”。这种心理契约概念定义主要是广义的定义。
即对心理契约概念的研究从雇员和组织两个层次的双边关系上逐渐转移到雇员个体的单一层次和单边关系上。综上所述,对心理契约的研究视角从图 2-1 的“双维度四方格”逐渐转移到图 2-2 的“单维度两方格”。

本文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就是建立在狭义“心理契约”定义基础上的,是基于图 2-2 的研究视角,研究立足于雇员感知的组织责任方面。
..........................

2.2 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2.2.1 人际信任的含义
Sabel(1993) 认为人际信任是相信对方不会做出让自己受到伤害的行为;McAllister (1995) 认为人际信任是个体愿意相信对方的言语、行动和决策,并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行动;Luhman(2000)认为人际信任是交易主体对存在风险的外部环境所做出的一种内心评价;;Dyer 和 Chu (2003) 认为人际信任是个体对对方真诚、实力和善心的可预测程度的掌控。韩振华(2010)认为人际双方的信任付出是利益计算的结果,也可能包含有某种“本能”的心理倾向。
国内学者尤强林和赵泽洪(2010)认为人际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经过情感、行为及态度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刘双双,王鹏,刘乐功和高峰强(2011)认为人际信任反映的是一种个体对人际交往风险的态度和期待,能够从总体上将人际信任解释为在不同的事情上,个人对交往对象的释怀程度。
人品信任和能力信任两个维度。Lewis 和 Weigert(1985)将信任作为人际关系的产物,并认为在人际信任中理性与感性是决定人际态度的重要因素。基于 Lewis 和 Weigert 的研究,McAllister(2002)认为,人际信任包括情感型和认知型。中国现有的人际信任研究大部分都是直接引入国外人际信任的维度,并探讨多维度信任与其它组织变量的关系,并且信任多是中间变量。
本研究从员工的角度来分析,根据人际信任的特点,通过员工之间的具体行为将组织管理中的人际信任界定为:可预测性、可依靠性和可信赖性,可预测性指能够预见到的同事的特定行为,包括受欢迎的行为和不受欢迎的行为;可依靠性是根据同事之前行为表现,判断同事的行为是否可信;可信赖性使人们能无保留地确信同事将继续负起责任并关心自己。
..........................

3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 15
3.1 理论模型 .......................... 15
3.2 研究假设 ............................ 16
4 研究设计与量表检验分析 .......................... 20
4.1 量表设计 ..................... 20
4.1.1 心理契约量表 ................... 20
4.1.2 人际信任量表 ................... 20
5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各项研究变量的影响分析 .............................. 35
5.1 心理契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 ............................. 35
5.1.1 性别差异比较 ....................... 35
5.1.2 年龄差异比较 ........................... 35

6 人际信任的中介效应研究

6.1 研究方法
基于以往对于变量中介作用的检验,本文也选用 Baron & Kenny(1986)的方法进行。该程序的具体步骤及判定条件包括:
Step 1 :因变量(即本研究中员工工作绩效)对自变量(即本研究中心理契约及其各个维度)进行回归,回归系数必须达到显著;
Step 2 :中介变量(即本研究中人际信任及其各个维度)对自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系数必须达到显著;
Ste p 3 :因变量对中 介变 量进行回归 ,回归系数必须达到显著 ;
Step 4 :将自变量与中介变量的乘积项一起进入回归方程来对因变量进行预测,如果此时中介变量对因变量仍然有显著影响,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由显著变为不显著,则判定为完全中介效应( fullmediation ) ; 若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显著性被显著减弱,则 判定为部分中介效应(partial mediaton);若此时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由有显著影响变为无显著影响,则可判定无中介效应。
...........................

7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在现代企业中,员工与企业之间不仅存在着劳动合同明确规定的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且还存在着一种不成文的、内隐的心理契约关系。心理契约虽然对员工和企业不具有法定约束力,但是,它可能会通过员工的心理反应而改变员工对同事及领导的人际信任感,进而改变员工工作绩效,最终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
因此本文利用对 386 名企业各层级员工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构建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其次 ,基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单位性质及职位级别 6 个人口统计学变量,研究其对心理契约、人际信任及员工绩效三者的影响分析;最后,将心理契约、人际信任和员工绩效结合起来,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验证了人际信任在心理契约与企业员工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以下对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
(1)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各项研究变量的影响分析
经独立样本 T 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心理契约、人际信任和员工工作绩效各项研究变量的影响 ,结果显示:
心理契约方面——20-29 岁员工心理契约的得分显著高于 30-39岁员工的得分,2-6 年及 10 年以上工作年限的得分显著高于 7-10 年的得分,说明 30-39 岁且一般在其所在公司工作年限均为 7-10 年的员工,通常都正处于家庭经济压力最大的时期,除了繁忙的工作还要时刻应付大小家庭琐事,这些持续性的压力使得他们会不满于公司的薪酬福利等,并觉得公司不太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从而产生较多的负面情绪。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心理契约的得分最高,均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不难说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虽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繁重,但其薪酬福利以及工作创新性、挑战性的程度均受到员工们的认可,使得员工能在工作中体会到足够的满足感与价值感。
人际信任方面——20-29 岁员工、40 岁以上员工人际信任的得分显著高于 30-39 岁员工的得分,2-6 年及 10 年以上工作年限的得分显著高于 7-10 年的得分,说明 30-39 岁的员工正处于各方面压力都最大的人生阶段,在家庭方面需要赡养老人、抚育子女,在工作方面需要有所成就,这些来自于家庭、工作、经济等所有渠道的压力使得他们常常带有消极的情绪,并表现出对周围人的不信任。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人际信任的得分最高,均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得分,存在这种情况主要由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运营中通常一个项目的完成需要团队成员的相互配合与团结协作,大家需要养成合作学习交流的工作态度,擅长接受别人的意见或鼓励,在相互信任中高效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
参考文献(略)

工商管理硕士论文精选范文三:效果逻辑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管理型经济占世界经济的主流。社会经济环境较稳定,市场相对成熟,大企业成为经济的主体。与之呼应的以目标为导向,以预测为基础的传统的决策理论受到理论界和管理实践者的广泛认可与应用。这是因为传统的管理决策理论在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中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然而社会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内外部环境的稳定性被破坏,使得大企业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创业活动和中小企业应运而生,推动着经济发展。尤其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新企业的创立面临着不清晰的目标和不成熟的市场。在这种情境下,传统的管理决策理论似乎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无论是创业实践活动,还是管理学理论,都需要新的决策理论给予指导。在此背景下,Sarasvathy 教授基于西蒙的理性决策理论,结合创业型经济发展的现状,打破传统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一些假设,提出了能更适用于创业情境的,能为创业者解决实际创业过程所面临的问题的效果逻辑决策理论(Sarasvathy,2001)。效果逻辑是基于一组既定的手段和资源,关注这些手段和资源的整合可以带来的各种可能结果和效果,从中选择满意的结果,不强调对未来的准确预测。
效果逻辑理论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学者们的极大追捧,学术界有关效果逻辑理论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在早期主要是进行理论分析、讨论效果逻辑和因果逻辑的区别、探索效果逻辑的效度。在 2008 年后,开始有学者尝试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解析效果逻辑理论,主要聚焦于前置视角对效果逻辑的影响,例如创业经验、创业资源等因素,以及后置视角,效果逻辑在创业过程中对创业要素的影响。其中,大部分研究聚集于效果逻辑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最初的研究是直接探讨效果逻辑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不同情境的相关创业绩效研究基本得出一致结论:效果逻辑可以促进创业绩效。随后的研究通过加入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深入挖掘效果逻辑影响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这种研究的思路逐渐成为效果逻辑后置视角的趋势。然而,效果逻辑后置视角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亟待于从具有新意的或者更深层次的视角探究效果逻辑影响创业绩效的机制。
..........................

1.2 研究意义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上来看,现有的实证研究主要聚焦于后置视角,探讨效果逻辑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大部分研究都证明了效果逻辑对创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最初的后置视角研究是探讨效果逻辑对创业绩效的直接作用。随后,研究者们开始深入探讨效果逻辑影响创业绩效的机制,即挖掘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Sarasvathy(2001)指出效果逻辑在环境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所以,研究者围绕着环境不确定性寻找调节变量,例如环境不确定性、创新性。相关研究也证明了这两个调节变量在效果逻辑影响创业绩效机制的作用。但是目前鲜有研究涉及到创业资源。效果逻辑是适用于创业初期的决策模式。大部分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都面临着创业资源稀缺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测,除了探讨环境不确定性,探讨创业资源稀缺性对效果逻辑影响创业绩效调节作用可以弥补这一研究的空缺。所以,本文的目标有两个,一是探讨效果逻辑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二是研究创业资源的稀缺性调节作用,以拓展效果逻辑影响创业绩效的研究边界。
从实践意义上来说,效果逻辑理论的发展最终希望可以应用于创业教育从而指导创业者更好的进行创业活动。创业实践发展,相关的创业学教育也随之发展。传统的 MBA 教育以因果逻辑为基础,即设定目标,围绕目标找寻可以实现目标的最佳手段,主张制定商业计划、目标等。效果逻辑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主张从既有手段出发,寻找可以实现的目标。如果将其运用到创业学教育中,可以给创业者带来新的思维和新的视角,也为创业者决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将效果逻辑理论应用到创业学教育中,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掌握本质规律,才能更好的指导创业者进行创业决策。所以,本文探讨效果逻辑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效果逻辑可以有效促进创业绩效等这些问题,可以在创业教育中更好的更深刻的向创业者解释,让他们在平常的创业活动中运用此理论提高创业绩效,推动新企业的发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效果逻辑理论概述
2.1.1 效果逻辑的理论起源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大企业主导着经济。他们面临的外部环境比较稳定,市场成熟,信息充分,自身的资本和资源都很丰富。成熟企业遵循因果逻辑进行理性决策。他们基于明确的目标,相信市场调研数据与统计回归分析技术,从预备方案中挑选最适合实现目标的方案。这套理性决策模式在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创业活动中产生的小企业逐步取代大型企业,成为经济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危机、信息技术革命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社会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竞争加剧和技术进步使得创业活动蓬勃发展。企业的创业早期面临着高度不确定性,市场往往不存在,缺乏可以预测的信息,之前的理性决策模式不适用于创业企业的决策实际。学者们开始思考适合市场不存在和目标不清晰的决策方式,效果逻辑理论应运而生。效果逻辑作为一种新的创业行动的决策逻辑,响应了创业实际的需要,也致力于指导创业实践。
2.1.2 效果逻辑的基本内涵
Sarasvathy(2001)强调效果逻辑为采取已给定的手段并关注这些手段可以创造的效果。Read,Sarasvathy(2005)将效果逻辑解释为一种创业学专业知识。Sarasvathy(2008)总结到效果逻辑是关于重构问题空间和重新组合现实情况成为新的机会的框架。总之,效果逻辑是一种服务于创业者创业的逻辑思维,是一种控制不可预测的未来的方法。
效果逻辑源于学者对创业专家的实验研究。在创业过程的每一步中,效果逻辑都会使用效果逻辑特有的原则:Sarasvathy (1998) 使用有声思维报告法,让创业专家在实验和访谈中针对创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决策直接说出他们的思考过程,并从创业专家潜在的决策逻辑中提炼出四个原则:可承受损失、战略联盟、利用权变、控制不可预测未来。这四个原则逐渐演变成效果逻辑中主要观点:(1)创业者最初做决策时会首先分析我是谁,我知道什么,我认识谁,然后根据这些基本手段思考可能的机会和目标;(2)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可以承担的损失,然后根据仅有的资源实现更多的创业实践;(3)创业者希望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缔结承诺形成战略联盟以减少环境不确定性;(4)创业者善于利用权变因素,发现偶然性事件中的契机,而不是逃避;(5)创业者的潜在逻辑就是控制一个不可预测的未来。Sarasvathy(2008)对这些观点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分别为手中之鸟原则、可承受损失原则、百纳被单原则、柠檬汁原则和飞行员控制原则。
.............................

2.2 效果逻辑与因果逻辑在创业决策中的差异研究
Sarasvathy(2001)系统阐释效果逻辑基本理论时,将决策方式分为两种:因果逻辑与效果逻辑。如图 1 所示,因果逻辑是指开始于预先设定好的目标,并寻找一系列手段去达到目标;效果逻辑是指开始于一组给定的手段,在使用既有手段的过程中目标逐渐显现。

除此之外,效果逻辑与因果逻辑在适用情境和行动原则上都有区别。学者龙丹和汤若曦(2015)指出因果逻辑适用于资源较丰富,内部运行机制较完善,危机处理能力和方式较成熟,内外部环境较稳定的成熟企业;效果逻辑则适用于缺乏资源,目标、市场、风险等都不确定的创业早期企业。效果逻辑与因果逻辑在行动原则上的区别如表 2.1 所示。

效果逻辑与因果逻辑的区别体现在各种创业决策中。创业环境有时候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在这种条件下,创业者面临的是不清晰甚至不存在的市场,也没有特定的未来偏好。缺乏信息使得创业者既不可预测也不可估计。有学者研究讨论了在缺乏市场信息和不清楚未来偏好的前提下效果逻辑的存在以及创业者如何决策。Sarasvathy,Dew(2005)讨论了未来偏好模糊的情况下创业者如何预测未来偏好。通过对两组实证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了效果逻辑和因果逻辑预测未来偏好的过程要素,学者证明专家创业者决策考虑未来偏好时使用的三个过程要素:证明逻辑(我是谁),行动逻辑(我知道什么),承诺逻辑(我认识谁)。在效果逻辑的视角下,学者认为未来偏好的模糊性对于专家创业者决策不是难以逾越的跨栏,而是他们塑造有价值的经济人工物的条件。
.........................

第三章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13
3.1 研究模型构建 ......................... 13
3.2 相关概念的内涵及维度 ........................... 14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20
4.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20
4.2 变量选取及操作化定义 ....................... 22
第五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 ............................25
5.1 因子分析及信度检验 ......... 25
5.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26

第五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

5.1 因子分析及信度检验
本文对于创业资源稀缺性采用了 4 个题项,所以需要对条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可靠性分析。机会创新性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具体见表 5.1。

从表 5.1 可以看出, 创业资源稀缺性的四个题项的充分性检验 KMO 值为0.665,达到 0.500 的标准,Bartlett 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 60.29(df=6;Sig=0.000),并且四个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分别为 0.701,0.676,0.633,0.616,大于 0.5 的判断标准,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 43.2%, 总体来说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并且拟合聚合效度较好。创业资源稀缺性的 Cronbach’s ɑ 系数值为 0.56。通常 Cronbach’sɑ 系数值需要在 0.6 以上。有的学者比如荣泰生(2009)将 Cronbach’s ɑ 设定了 0.35、0.7 两个阈值, 认为当 Cronbach’s ɑ 值小于 0.35 时,条目的信度比较低,不能接受, 大于等于 0.7 为条目信度较高, 处于两者之间,则可靠性尚可。 因为CPSED 数据库采用的是电话访谈,得到的数据会比其他方式可靠性弱一些,所以创业资源稀缺性的 Cronbach’s ɑ 系数值为 0.56 是可以接受的。因此, 创业资源稀缺性的条目可信。综上所述,创业资源稀缺性的条目达到了信度效度考核标准。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聚焦于新企业生成这一特殊的阶段, 根据中国创业动态跟踪调查数据库提供的大范围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 从直接影响和调节作用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效果逻辑影响创业绩效的机制。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了在创业初期,使用效果逻辑的既有手段维度、战略联盟维度可以提升创业绩效;而可承受损失维度和利用权变维度对创业绩效的提升作用不明显。创业资源稀缺性对效果逻辑的可承受损失原则影响创业绩效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既有手段、战略联盟合利益权变维度调节作用不明显。然而,研究结果显示效果逻辑能够提升创业绩效并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笼统的认为创业资源稀缺性对整个效果逻辑都有调节作用,需要从更细致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维度来研究。所以,本文将根据效果逻辑四个维度分别讨论相关研究结论:
既有手段对创业绩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创业资源稀缺性的调节作用不明显。既有手段的内涵是整合现存手段和资源来,然后根据这些现存手段可以得到的效果来制定目标,从而一步一步推进创业。在这个过程中,手段和目标都在不断的变化,并不像因果逻辑根据一定的目标来找寻手段。这个原则无疑给创业初期,市场、目标不明确,信息不完备的创业者提供了便利,可以帮助创业者提升创业绩效。但是既有手段在创业资源稀缺性比较高的条件下对创业绩效的作用不明显。既有手段的种类有“我是谁”,“我认识谁”,“我知道什么”。这三个种类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创业资源的整合。如果资源比较稀缺,而且取得资源的难度较大时,创业者“难为无米之炊”,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去获取资源,在无形中影响了既有手段整合资源作用的发挥,从而使得既有手段不能很好的促进创业绩效。
可承受损失对创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是创业资源稀缺性的调节作用比较明显。采用可承受损失原则的创业者决策时更看重成本,和能够承担的风险承担,所以一般抱着“豁出去”的态度。抱着这样的态度进行创业有时候会导致创业决策有失偏颇。而当创业资源比较稀缺时,能够促进创业绩效的提升。因为可承受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得创业者以最少的资源耗费(时间,努力,金钱)的方式进行创业,这相当于减少了风险。另外,可承受损失原则与创业者转化有限的资源成新机会密切相关(Sarasvathy,2008)。所以,在创业资源的获得难度较高的情况下,可承受损失能够通过以上分析的过程来提升创业绩效。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