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7940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金融学论文,在金融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课题有:货币的本质、职能及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信用的形式、银行的职能以及它们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利息的性质和作用;在现代银行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货币对经济生活进行宏观控制的理论等等。(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金融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精选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篇一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公司的资本结构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研究内容,具有代表性的MM理论指出,在没有税收、交易成本且信息完全的市场环境中,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市场价值无关。虽然MM理论得出的结论对现实指导意义不大,但它构建了资本结构理论的分析范式。随后学者们对MM理论的假设前提进行了扩展,使其更加符合现实,得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表明,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公司可以通过调整资本结构增加公司的市场价值,进而提高公司的绩效水平,但对于如何调整公司的资本结构,举术界还未形成一致看法。资本结构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公司的资本结构状况直接影响着公司的资本成本、税收负担和代理冲突,合理的资本结构能够使公司规避经营风险,增加市场价值,进而起到稳定国家和地区宏观经济的作用。公司资本结构也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仅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而且能够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资本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资本结构理论源于西方,是在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我国处于转轨经济体制中,上市公司更是企业制度改革的先驱,具有较为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资本结构角度看,上市公司的投融资行为和经营决策行为更加符合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要求。而且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上市公司接受更加严格的监督,披露信息更加的完善,这为实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受我国特殊国情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占较大的比例,而民营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本文基于产权性质的视角,将总体样本划分为两类,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分析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而为优化资本结构提出政策建议,不仅对提高公司绩效、提高公司价值有重大意义,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

1.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我国上市境内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充分精读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基于产权性质的视角,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总体样本,将上市公司依据民营、国有控股分类,分别分析了两类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特征,采用单因素评价模型衡量公司绩效,通过Stata软件实证检验了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5章,包含以下主要研究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这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基于这一背景下的研究意义,然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最后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这一部分首先对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资本结构理论,然后对公司绩效的评价模型进行了总结,最后分别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并对已有实证研究进行评述,为本文研究提供借鉴。第三章为理论假设部分。基于已有的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的研究,从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两个方面,对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提出了理论假设。第四章为实证分析部分。选取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验证了第三章所提出的理论假设,为后文的政策建议奠定了经验基础。第五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从股权结构、金融市场和国企改革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最后指出了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资本结构理论

资本结构理论发展至今经历了 60余年的发展,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各个阶段又有许多繁杂的分支理论,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资本结构理论体系。公司资产由权益和负债组成,资本结构是指公司权益和公司负债之间的配置比例情况。资本结构作为重要的财务指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Durand公开发表了重量级的学术论文《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最早对资本结构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在这篇论文中,Durand将资本结构理论划分为:营业收益理论、净收益理论和传统折衷理论。营业收益理论认为公司负债比例不会影响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公司的价值是固定不变的。换言之,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公司的资本结构发生变化,那么公司的总价值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因此,营业收益理论认为公司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

........

2.2公司绩效评价模型

公司绩效模型包括两类:一类是单因素评价模型,一类是多因素评价模型。单因素评价模型的优势是计算简单、方便公司之间对比,但是是单因素评价模型缺乏全面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多因素评价模型的出现弥补了单因素评价模型的缺陷,更全面、多层次地对公司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单因素评价模型中,比较常用的、且能反映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和财务现状的几个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投资回报率、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利润率、托宾的Q值和经济增加值评价法。净资产收益率也称作股东权益收益率,是指公司一定时期的税后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百分比。反映在公式上,净资产收益率等于净利润除以平均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直接指标,该指标数据容易得到、计算过程简单,且具有较强综合性,受到了广范围使用。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反映出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越高,公司绩效越好。

......

3理论假设..........15

3.1不同产权性质下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17

3.2不同产权性质下债务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17

4实证分析.........20

4.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20

4.2变量设定.........21

4.3描述性统计.........23

4.4相关性分析.........26

4.5回归分析.........29

5研究结论与建议.........35

5.1研究结论.........35

5.2对策建议.........36

5.2.1优化股权结构,强化管理者股权激励.........36

5.2.2完善金融市场,发挥债权治理功能.........37

5.2.3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国有上市公司绩效.........37

5.3研究展望.........38

4实证分析

4.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基于大样本数据的考虑,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上市公司2007-2013年的数据,所有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中的“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股东研究数据库”,均采用账面价值,并按照如下标准对数据进行了蹄选:(1)副除金融类上市公司;(2)副除ST和*ST的上市公司;(3)剔除财务指标残缺的上市公司;(4)剔除总资产、营业收入和管理费用为零的上市公司;(5)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00%的上市公司。经过上述蹄选,本文共获得了 11804个年度观察值,2007-2013年分别为1280,1367,1282,1634,1942,2150,2149。随后又按照产权性质对年度观察值进行了划分,其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1025个,年度观察值共5588个,2007-2013年分别为815,840,705,774,789,835,830;民营上市公司1202个,年度观察值共6216个,2007-2013 年分别为 465,527,577,860,1153,1315,1319。

.....

结论

本文基于产权性质的角度,利用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7-2013年的数据,将总体样本划分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并分析了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管理者持股比例、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率和流动负债率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对于公司绩效的衡量,釆用了单因素评价模型,选取了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得出了如下的研究结论:

1.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绩效具有正向作用。无论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还是在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比例的提高都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而且民营上市公司的效果要好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说明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虽存在产权虚置的现象,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2.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即股权制衡制度对上市公司绩效具有正向作用。无论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还是在民营上市公司,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都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而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效果要优于民营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管理者持股比例并不能显著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绩效。在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和民营上市公司中,管理者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均不显著,但两者的原因是不同的。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管理者持股比例过低,股权的激励作用发挥不出来,在民营上市公司中,由于家族企业的问题,导致管理者持股难以起到促进公司绩效的作用。如何减少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实现两者利益的统一,仍是我国公司治理问题的重点。

............

参考文献(略)

精选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篇二

1引言

1.1研究背景

IPO抑价(IPO underpricing)是指准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新股时,在交易市场上市首日的收盘价高于其在发行市场的发行价格,从而导致新股首次公开发行中存在较高的超额无风险收益的现象。IPO抑价现象是证券市场中一个普遍现象,广泛存在与世界各国的股票市场,我国学者对证券市场抑价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主板市场,而我国创业板成立于2009年10月,创立时间较短,因此对我国创业板市场抑价现象的研究还不是甚多,我国创业板有其独特的特点,对其抑价现象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我国创业板自2009年10月成立以来已将近五年,在创业板首批上市的36家公司的IPO抑价率平均为92. 7%,最高可达209. 7%,首发市盈率平均为68. 55倍,最高达到111. 5倍,最小也是32. 74倍,即在创业板成立初期备受投资者欢迎。美国NASDAQ市场是公认的比较成功的创业板市场,其发展规模和成熟度已经不亚于主板市场了,相比于NASDAQ这样的成熟市场我国创业板还处于建设期,虽然近年来我国创业板抑价率走势趋于减小,但是仍然高于国外发达市场。我国创业板自2009年到2013年平均IPO抑价率达40.38%,而同期的NASDAQ市场平均ffO抑价率为12%。对于IPO抑价的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是基于有效市场,多数侧重于一级市场定价过低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角度,而国内的研究多数是对跟国外理论的检验,相对于国外市场,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相对较低,因此如果仍然基于有效市场来研究就不符合国情,要深入对IPO抑价的解释我们就要深入IPO参与者的行为研究,本文从投资者情绪角度对我国ffO抑价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期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做一些有意的探索。

......

1.2选题意义

创业板是为促进本国中小企业和高科技公司的发展而建立的,其在成长环境、成长能力、发展结局等方面有很多差异,市场的行业结构和稳定性也各有特色。由于其上市标准相对宽松,因此风险也相对较大,据统计,我国创业板IPO抑价率远大于我国主板市场和海外发达市场,IPO高抑价行为虽然降低了新股发行过程中发行失败的风险,保证了企业能够顺利筹集到预期所筹资金;但是,同时它也扰乱了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首先,由于投资者普遍认为新股在发行市场中存在高溢价,只要在发行市场中申购成功就能在交易市场中获得较高的超额无风险回报,因此在IPO期间大量资金囤集在一级市场,表现为浓烈的投机氛围,妨碍了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其次,在企业方面,普遍认为只要能获批上市就不存在筹集不到资金的问题,因此,大多准上市公司会通过财务包装和公关运作的方式获得上市资格,造成业绩造假、虚增创业股本、上市后业绩变脸的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并破坏了市场的诚信体系。因此本文对我国创业板的抑价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期望对我国证券市场创业板的抑价理论以及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

2国内外文献综述

对IPO抑价现象最早是由Ibbotson(1975)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外创业板市场日益活跃以及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逐日增加,国内外关于创业板IPO抑价现象的相关研究也日益活跃,在抑价理论上,国外学者对IPO抑价问题的涂释形成了若干理论,这些理论都是从不同角度对IPO抑价现象进行解释,对我国在创业板市场抑价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基于国外抑价理论国内学者也对我国主板、中小板以及创业板的抑价现象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以期能够更好的解释我国创业板市场IPO高抑价的现象,从而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制度。综合国内外文献,笔者对其综述如下。

2.1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理论

关于IPO抑价的解释,早期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该理论主要表现为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非对称。非对称发行新股的公司在发新股上市是要委托承销商来完成新股的发行,因而就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理论框架Baron(1982)研究了IPO抑价,认为承销商对资本市场需求情况以及上市制度相比于发行公司要深入广泛,且发行经验交较丰富,因此发行公司需要委托承销商来完成新股发行。然而其二者之间有潜在的利益矛盾,发行者为了获得较大的融资希望以较高的发行价发行,而这时发行失败的风险就越大,从而会对承销商的声誉产生影响,减少其佣金收入,另一方面,发行者缺乏新股发行的专业知识以及市场信息获得不完善,同时对承销商的监管成本较大,综合这种信息非对称的结果就会造成新股发行抑价。

......

2.2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抑价理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美国证券市场的网络泡沫引起的IPO大幅抑价引起广大学者对IPO的二级市场的重视,Ritter and Welch (2002)建议,IPO抑价理论的研究重点转移至行为金融领域,在行为金融学的框架下,股票市场是非有效的市场,市场中的相关参与者因各自的认知偏差会产生非理性行为,从而对市场定价会产生影响,尤其是个人投资者,反应在二级市场上会表现为“羊群效应”,从而导致IPO在二级市场上较高的溢价。Welch(1992)表示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还会出现信息叠加效应,市场中非知情者为了规避“赢者沮咒”,会在认购新股之前想其他投资者询问购买意愿,当某种意愿很强烈时,就算是信息知情者也会动摇最初的购买想法,即所谓的负面信息被放大了。Baker and Wurgler (2006)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投资者情绪是决定股票价格的重要因素。在IPO背景中,Ljungqvistetal (2003)假定,一部分市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前景持积极乐观态度,这种对证券预期收益持高度乐观的心态会导致证券市场变得火热,非理性投资者的狂热程度是随时间而变动的,这些投资者可以帮助公司做出上市决策、新股的定价以及配售策略,Rajan and Servaes(2003)也持相同的观点。Leeetal (1991)和Lowry(2003)用封闭式基金折扣率作为代理变量来衡量抑价程度大小,实证检验了封闭式基金折扣率与IPO总发行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研究结果发现,封闭式基金折扣率和发行量之间是呈显著负相关的,说明市场狂热程度是影响IPO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Robert Shiller (2000)出版的《非理性繁荣》就是对互联网泡沫时期市场狂热理论的的真实描述,随后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至1108.49。美国2007年的房地产次贷危机也适用于市场狂热理论的解释。

....

3中外创业板发展及抑价现象比较.........10

3.1美国创业板的发展及抑价现象.........10

3.1.1 NASDAQ市场抑价现象概述.........10

3.1.2 NASDAQ市场市场特征分析.........11

3.2我国创业板的发展及抑价现象.........13

3.3中外比较分析.........16

3.3.1中外创业板市场规模比较.........16

3.3.2 中外创业板IPO比较.........18

4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20

4.1投资者情绪与我国创业板IPO的关系.........20

4.2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过程.........20

4.3抑价现象的“示范效应”.........22

5研究设计.........23

5.1数据的选取.........23

5.2变量的定义及说明.........23

5.3描述性统计.........25

5.4相关性分析.........26

6实证回归分析

6.1创业板市场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探究

首先,为了验证创业板市场的发行市场中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我们用发行市场的市盈率和中签率来表示一级市场中投资者情绪指标,为了区别各样本因发行规模、所处行业以及所处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方程一和方程二分别为验证发行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情绪因素对IPO抑价率的影响效果,从回归结果可以来看,各个方程的回归结果比较良好,从F值和P值可以得知方程拟合效果较好,方程一验证了发行市场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率的影响,FXPE和ZQL在1%显著水平下都显著不为零,且从系数来看为负值,得知发行市场市盈率和中签率越高,IPO抑价现象越不明显,符合预期,从而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2,另外,发行规模和发行价格系数也分别在1%和5%显著水平下显著不为零且为负值,即IPO发行规模越大,发行价格越高,IPO抑价率越低,也符合预期假设,从而验证了假设3;从方程二的回归结果看,在二级市场上首日换手率和首日市盈率也显著影响IPO抑价率,其系数分别为0.3725和0.0057,表示换手率和市盈率越大,IPO抑价现象越明显,从而验证了假设4和假设5。

.......

结论

本文通过对创业板市场投资者情绪和IPO抑价的理论分析、理论假设和实证检验,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从中美创业板市场IPO特征的比较发现,我国创业板IPO抑价率年均为35%,而纳斯达克市场年均为12.5%,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现象明显高于其他成熟资本市场的平均水平,一是由于我国创业板市场刚刚成立不久还处于探索时期,市场规模远小于发达资本市场,我国投资者数量连年上升,对股票的需求加大,市场IPO供给不够是造成IPO抑价现象的直接原因;二是我国创业板市场行业结构不合理,与美国相比,我国髙科技股票占比不足18%,而制造业占比超过70%,说明我国行业多为制造业,没有创新行业,国内制造业技术多为二手技术,没有核心科技支撑,市场投资者偏好于高新技术板块,因而在市场上高科技股的IPO抑价现象较为明显;三是我国IPO的发行制度不够完善,发行者、承销商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我国IPO上市门滥较高,有悖于创业板建立的初衷(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了能够顺利上市,有些企业可能会造假上市,发行者更愿意抑价发行,在市场上出现逆向选择问题,从而出现IPO抑价现象。另外一方面,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的整体趋势是下降的,这也表明了我国创业板市场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

参考文献(略)

精选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篇三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全球化下外汇市场与股票市场重要性不断突出。股票市场在当代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7 年全球股票市场都处于高位时,总市值近 65 万亿美元,超过同期全球 GDP;同时,资本全球化下,仅发达经济体国际证券投资额高达34 万亿美元。外汇市场更是发展迅猛,2010 年全世界银行间外汇交易日均成交量突破 4 万亿美元,2013 年高达 5.3 万亿美元,其一周的交易量即可超过全球全年贸易总额。巨额交易量的背后是资本在不同货币间频繁的转移,国际货币也因此出现汇率的过度波动,而市场情绪的敏感变化,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更是让外汇市场交易形势瞬息万变,各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动呈现极强的无序性。国际股票市场也呈现明显的动荡形势。2002 年到 2007 年次贷危机前,根据摩根斯坦利资本市场指数显示,美国股票市场指数同期上涨约 40%;其他发达股票市场指数则上涨 100%左右,其中欧洲指数上涨几近 120%;亚洲股票市场指数上涨约 200%;拉丁美洲股票市场指数则上涨约 350%。2009 年初危机爆发达到最严重时期,全球股票市场又齐齐大跌,距离 2007 年高点,美国股票市场指数跌落一半;其他发达股票市场指数跌落约 60%;拉丁美洲股票市场指数跌落约 70%;亚洲股票市场跌落不到 60%。危机后的复苏阶段,不同经济体走出了不同的路径。美国股票市场于 2009 年 4 月触底后,不断回涨,2013 年重回 2007 年高点后不断创新高,2014 年初已比 2007 年高出约 30%,可谓涨势强劲;其他发达股票市场则在震荡中回升,至 2014 年初回涨至 2007 年高点的约 80%处;拉美股票市场指数在回涨至超过 2007 年高点 90%的位置后,于 2011 年底再次走低,至 2014年初只有 2007 年的 60%;亚洲指数在回升至 2007 年高点的 80%后保持大幅震荡。面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可能造成的危害,关于资本管制的合理性已经在2008 年危机后被国际社会认可。但是,国际组织依然倡导浮动汇率,纵容了外汇市场动荡。而广大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实则面临汇率制度的选择困难,浮动汇率不利于对外经济活动的开展,过度干预又会扭曲国内金融价格,降低货币政策自主性,一定程度上会放大外部冲击,对国内资产价格造成冲击。

......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由于本文研究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故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1)理论分析。本文借用中心-外围理论视角,作为整个问题的研究切入点;并对传统研究加入美元指数进行拓展研究,以反映外围经济体股票市场对美元国际角色造成的风险暴露;而且本文就美元指数对股票价格影响的渠道从贸易和金融两方面加以分析。(2)实证分析。本文运用现代经济计量分析方法为汇率与股票之间的关系存在、外围股票市场对双边汇率及美元指数风险暴露、以及美元指数影响外围经济体股票的渠道进行实证检验。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本文注重将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想结合;并注重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这一结合体现在将股票价格的红利贴现模型上升到整个市场层面进行研究,重点突出市场对汇率的系统性风险暴露。

......

第2章 汇率对股票价格影响的文献综述

2.1 汇率对股票价格影响的理论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主要经济体货币的名义、实际汇率以及资本市场都经历了大幅度的波动(Frenkel 等,1986),汇率与股票市场的关系也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对于汇率与股票市场是否相关,以及汇率如何影响股票价格的问题,已有文献的理论研究脉络主要有两条。加入资产市场的开放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该框架是以开放宏观经济框架下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假说为基础,将粘性价格模型(Dornbusch,1976)以及资产组合模型(Branson,1977)中的资产市场扩展至股票,通过资产市场、货币市场以及商品市场达到均衡来得到实际汇率与资产市场之间存在的状态关系。Gavin(1986)发现,由于股票市场的存在,货币扩张引起的汇率超调幅度会比只有债券市场时小,甚至当股票市场的影响足够大,实际汇率会因货币扩张而上升,使二者表现出一定的正向关系。Murphy(1988)则在 Gavin 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资本累积对非贸易部门的影响,得出实际汇率升值伴随股票市场下跌的结论。而 Smith(1992)发现股票市场使得加入跨期最优选择理论的资产组合模型表现出其与汇率的强相关性。Oreiro 等(2005)将小国开放模型中的资产种类扩展到 9 种,发现在高资本流动、低水平金融市场、高进出口敏感度的条件下,实际汇率的升值会导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在这一框架下,既存在着汇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也存在着股票价格对汇率的影响,而且两个方向的影响机制有所不同。基于 Branson 和 Frankel(1983)的存量模型,形成从股票价格到汇率的影响机制。这一类模型的逻辑在于资本与金融账户是汇率的主要决定因素,股票市场是汇率调整的资产渠道之一。当股票价格发生变动,财富效应使得货币需求变化并影响利率,套利机制引发资本流动以及汇率调整,往往使汇率与股票价格成同向变动。

......

2.2 汇率对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信用货币制度下汇率浮动合法化。全球资本加快流动以及外汇市场迅速扩张,使得外汇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关联动性成为现实中迫切关心的问题。学者也从诸多角度检验了这一问题:Bartov 等(1996)对比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后五年(1966-1970 年)(1973-1977)美国跨国公司的股票收益率波动,发现汇率波动确实显著地增加了股票收益率波动,汇率对股票价格行为有重要影响。Bodart 和 Reding (1999)研究铁杆欧洲货币体系(EMS)经济体(德国,法国和比利时)与半路放弃的意大利、英国、瑞典之间(1989-1994),是否存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表现以及与汇率联系的显著不同。分析未能检测到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波动的联动性。然而,汇率波动影响债券和股票市场的相关性。Mookcjee 和 Yu(1997)的研究中,新加坡在小型开放经济体假设下,利用一系列宏观经济变量,包括名义汇率,对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发现,汇率没有表现出与股票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汇率对股票市场存在单向格兰杰因,证明了外汇市场的有效性,以及股票市场的无效性。

......

第 3 章 中心-外围国际格局下外围经济对美元汇率........ 30

3.1 不平衡的中心-外围国际格局......30

3.1.1 世界经济的中心-外围格局.......... 30

3.1.2 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外围格局...... 34

3.2 外围经济体对美元汇率的风险暴露..........42

3.3 中心-外围格局下全球外汇市场的波动.......48

3.4 中心-外围格局下全球股票市场的表现.......52

3.5 本章小结.....57

第 4 章 中心-外围视角下汇率对股票价格影响........58

4.1 模型设定.....58

4.1.1 基础模型假设............ 58

4.1.2 模型拓展....... 60

4.2 变量选取与实证研究....62

4.3 本章小结.....77

第 5 章 中心-外围视角下汇率对股票价格影响....... 79

5.1 汇率对股票价格影响渠道的理论探讨........79

5.2 美元指数对外围经济体股票价格的影响渠道检验.......86

5.3 本章小结.....89

第6章 中心-外围视角下汇率对中国股票价格动态影响分析

中国是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2009 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 年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既是出口大国也是进口大国,同时又是国际资本青睐的国家。因此对中国而言,汇率包括美元指数以及人民币汇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需单独讨论。人民币汇率与股票价格的重要性在于:汇改和股改都已进入十周年,汇率在这一段历史改革中对股票价格产生了什么样的关联影响,对于后续改革的方向以及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股票市场随着市值的扩大对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日趋重要,人民币汇率在基本接近均衡水平的基础上也已进入双向波动阶段。长久以来,汇率政策占据货币政策的重要地位,未来汇率乃至货币政策的变化,是否能协调宏观金融稳定与发展,取决于股票市场对汇率变化的联动反应。

6.1 文献评述

2005 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及股权分置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汇率对资本市场的冲击成为研究热点。一方面在资本项目不断开放,中国经济不断走强的情况下,人们担心人民币升值会诱发资本市场泡沫;另一方面,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下,人们同样担心货币的贬值更会引发资本市场的崩盘。但是中国股票市场在 2006 年 10 月至 2008 年 10 月两年间翻过山顶又回到地平线的事实,让学者的研究结果存在严重分歧。样本选择在 2008 年之前的学者认为人民币汇率与股票指数有着显著的长期相关性,汇率对中国资本市场有同向助推作用(邓燊等,2007;张兵,2008;朱新蓉,2008)。而巴曙松(2009)用汇改至 2008 年 10 月的数据得出二者并不存在长期关系,不过外汇市场向股票市场的短期波动溢出效应确实存在。2008 年下半年至 2010 年 6 月,出于非常时期非常之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再度保持稳定,而震荡的股票市场使得包含该时期样本的研究得出汇率与股票价格总体上存在显著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并且以汇率引导股票走向为主(周虎群,2009;刘莉,2011)。

......

结论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造成外围经济体股票市场严重暴露于美元汇率风险之中。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浮动汇率合法化,外汇市场与资本市场都经历了大幅度的波动(Frenkel 等,1986),汇率与股票价格的关系也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同一经济体不同时期不同经济金融体制运行环境下,汇率和股票的相互关联程度和作用渠道不尽相同;不同经济体之间由于资本市场在经济中的地位不同以及汇率制度存在差异,汇率如何影响股票价格更是难以从理论或实证上达成一致。对此,在对汇率与股票价格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发现,二者的关系并非全无规律性可言,其关系与两个重要的因素有关:一是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二是汇率灵活性。拥有国际货币的经济体,倾向于汇率与股票价格出现负相关;汇率灵活性越差,汇率越倾向于引导股票价格,且方向性越不确定;另外,汇率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快于股票价格对汇率产生影响。而这两个因素的共同点则是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非国际货币的货币汇率决定存在着被动及脆弱性。通过对国际经济和货币格局分析发现,美元占据着国际货币体系的绝对中心,与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以及外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崛起不相协调。美元国际货币功能的全面发挥,给外围经济体不仅带来因和美国经济往来的风险,更带来不与美国经济往来也要承担的因美元国际角色带来的广泛风险,而且这一风险不仅包括货币汇率上的风险,而且有从多渠道的经济风险。国际外汇市场上,因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币值的大幅、无序变动,造成全球货币汇率的不稳定。在这样的风险暴露下,全球股票市场,尤其是外围股票市场,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等系统性的影响,而且不同经济体遭受的影响以及危机后的市场恢复有着较大的差异。选取中心-外围的研究视角,将美国以外的经济体视作外围经济体,并对外围经济体股票价格对两种汇率进行回归:对美元双边汇率,以及美元指数,分别反映与美国经济交易中双边汇率带来的风险暴露,和美元作为国际中心货币带来的国际风险暴露。从股票价格的贴现模型出发,在控制了影响股票预期收益和资本成本贴现率的众多宏观和制度因素之后,发现外围经济体整体来看,当本币对美元贬值,会利好于股票市场,但是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升值,则会带来外围股票价格的下跌,而此时外围经济体的外汇干预则会对股票市场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

参考文献(略)

精选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篇四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一直是货币政策研究的关键问题。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反映了货币政策通过何种途径达到最终目标,以及对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效应决定着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地产生作用,对于中央银行进行国民经济调控有重要意义。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与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相对而言的。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指货币当局利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如政策利率的升降来传递其政策立场,调节市场的流动性,最终影响宏观经济的增长。然而,当经济体遭遇严重的危机时,如次贷危机引发的 2007-2014 年美国经济危机,常规货币政策产生的效果相当有限。特别是当利率下降到接近零水平进入到流动性陷阱以后,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出现阻塞,常规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调控更是无能为力。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正是在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受阻的情况下,央行通过长期的低利率承诺、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扩张和资产负债表结构的调整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最终达到促进信贷恢复和刺激实体经济复苏的效果。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已基本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一般将其划分为利率渠道、汇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以及信贷渠道。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由 Bernanke and Reinhart(2004)总结性地提出:一是承诺效应,即保证利率长期处于低位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二是资产负债表扩张效应,即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以缓解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收缩;三是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化效应,即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以调整各种证券的相对供给。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率先实施了一系列以量化宽松为代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进行危机管理。从 2007 年至 2014 年危机期间,美联储通过多次延长零利率承诺,不断扩大资产购买规模,以及灵活调整各种资产相对供给,持续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以缓解流动性压力。2014 年 10 月 29 日,美联储宣布停止资产购买计划。至此,持续 6 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式结束。与此同时,欧洲央行于 2015 年 1 月 22 日宣布实施量化宽松计划。世界经济的低潮尚未完全过去,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尚未消失,非常规货币政策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的理论研究是立足于实际经济中的危机而发展起来的,按照起源、形成、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第二阶段是 1999-2006 年日本经济危机,第三阶段是 2007-2014 年美国次贷危机。对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的研究源于 1929-1933 年美国大萧条,学者发现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是导致危机爆发的原因,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帮助经济摆脱危机有重要作用。1999-2006年日本经济危机的发生促使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理论开始形成。学者们研究发现,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在危机中由于流动性陷阱和金融不稳定而受到阻塞,只有实施更加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才能帮助经济摆脱萧条、迅速恢复。2007-2014年美联储应对次贷危机的货币政策实践是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的研究的发展阶段。伯南克提出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三种传导渠道效应,并将其运用于美联储的危机管理实践中。此后大量学者针对这三种传导效应展开研究。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常规货币政策的内涵与特征

常规货币政策是指在正常的经济环境和规律的经济周期中,中央银行通过调节目标利率的升降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行为。金融市场较发达的经济体一般把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隔夜利率作为政策利率。中央银行一般事先为政策利率设定一个理想水平,然后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促使市场利率达到目标水平。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包括政策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由于政策利率通常与公开市场操作密切相关,因此我们一般将两者结合,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三大法宝”。在经济面临衰退时,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各项常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缩小再贴现率和基准利率间的利差、增加公开市场的流动性投放等措施以刺激经济复苏。央行的常规货币政策通常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央行作为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一般不会直接向私人部门或政府提供贷款。第二,在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中,为了保证政策操作的时效性,央行操作的证券一般是流动性和安全性较高的短期证券,如短期国债。第三,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货币政策操作的风险以保证市场的安全性,央行一般以交易对手的合格抵押品进行逆回购操作,也不会卖断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等债务工具。

......

2.2 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

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指中央银行运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经济体中的一系列经济变量,达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过程。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在 20 世纪 90 年代已基本成熟。虽然关于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理论研究分为不同流派,但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基本可划分为利率渠道、汇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信贷渠道。一直以来,利率渠道被认为是货币政策传导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渠道。凯恩斯是利率传导渠道理论的代表人物。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动会使得货币市场的供求平衡状态被打破,导致市场利率变动。由于投资与利率密切相关,所以利率的变动会引起投资规模变化。投资规模变化的幅度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大小,投资规模在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市场利率的条件下将会扩大,反之缩小。投资规模变动最终影响实体经济,包括产量、收入和就业等。利率传导渠道并不总是畅通的,有两种可能性会引起利率渠道堵塞:一是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已经没有再降低的空间,此时即使货币供应量无限增大,对利率也无法产生影响,利率传导的第一阶段阻塞。这种现象被称为“流动性陷阱”。当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失效。二是当投资的利率弹性很低时,利率的下降并不能引起投资的增加,此时利率渠道的第二阶段阻塞。

.......

3 美联储危机管理的货币政策实践 ........20

3.1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20

3.2 美联储的常规货币政策实践及其传导渠道阻塞 .....20

3.3 美联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实践 .....22

4 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定性分析 .....26

4.1 承诺效应 .......26

4.2 资产负债表扩张效应 ........28

4.3 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化效应 .......29

4.4 信贷修复与实体经济复苏 ......31

5 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的实证检验 ........36

5.1 变量和数据选取 ........36

5.2 实证检验过程 .....37

5.3 实证结论 ......46

5 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的实证检验

本章对次贷危机期间美联储实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首先针对承诺效应、资产负债表扩张效应和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化效应分别建立 VAR模型,然后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方法研究三种效应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检验其是否达到了恢复金融信贷和刺激实体经济复苏的最终目标。实证过程使用Eviews 7.0 软件进行分析,且各 VAR 模型滞后期均根据 SC 和 AIC 准则确定。

5.1 变量和数据选取

由于美联储在危机管理的不同阶段使用了不同的政策手段,而这些政策手段又与各自的传导渠道效应相对应,因此在实证过程中,不同传导渠道效应的样本区间将会与相应的政策手段的实施时间保持一致,从而导致三种非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数据样本区间不同。实证数据来源于美联储官方网站以及圣路易斯联储数据库。承诺效应以联邦基金利率(FFR)作为政策工具。根据承诺效应的传导过程,本文以TED 利差(TED)和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TBY)作为中介目标变量,以工业生产指数(IP)作为承诺效应影响实体经济的最终目标变量。承诺效应样本数据区间为 2007 年 8 月-2009 年 12 月,即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采取降息操作的时间。截至 2009 年 12 月,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 0.12%,接近零利率水平。以后基本维持在此水平上下波动。为了避免异方差,数据均作对数处理,工业生产指数(IP)同时进行了季节性调整。

......

结论

本文首先梳理了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的相关理论,然后在此基础上,以美联储危机管理的实践为例,采用定性分析和实证检验方法研究了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与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的作用机理并非完全对立的,相反,两者是密切相关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是在常规货币政策陷入利率下限困境,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失效时产生作用的。在危机管理中,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通过打通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实现政策调控的最终目标。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的提出,既与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一脉相承,又增加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的内容。

第二,在金融和经济危机中,零利率下限困境会使得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阻塞,从而导致常规货币政策失效。当政策利率下调至接近零水平后,经济体会陷入流动性陷阱,中央银行无法再通过降息来促进消费和投资增加,进而刺激实体经济增长,此时常规货币传导渠道阻塞。中央银行需要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来进行危机管理。

第三,非常规货币政策有别于常规货币政策,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交易对象范围更广,不仅包括了常规货币政策所针对的金融机构,还包括了非金融类的公司、政府和个人。二是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不再局限于短期证券,还包括中长期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中长期国债等长期证券。三是中央银行在购买资产后没有进行常规的对冲操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任由基础货币大幅扩张。

............

参考文献(略)

精选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篇五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下,学者们对信息生态环境的研究日益深入、系统、全面,创新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方面,但是真正能够应用到与人们投资密切相关的期货市场上,目前还处于空白状态。期货市场的投资信息、投资主体、市场环境间所达到均衡状态被称为期货市场信息生态。期货投资信息按照传播对象、承载内容、规范性和有效性可以分为基本信息、技术信息、消息、政策信息和制度信息五大类,我国期货市场信息生态环境的优劣主要受期货投资信息、期货投资主体及期货市场环境这三者影响。因此,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期货市场信息生态环境模型势在必行。继美、英、日、法、德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建立了期货交易所之后,我国在1990年10月建立第一家属于自己的期货交易所,到现在虽然只有短短的24年,但我国的期货市场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盲目发展、规模膨胀、风险频出,到清理整顿,一直坚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期货交易在不断降温和中度升温中走过了不寻常的阶段。在期货市场中重大信息往往能改变期货价格的根本走势,这一点已经为无数事例所证明,尤其是对期货市场乃至资本市场具有重大的影响。从我国期货市场成立之日起,受到期货市场中存在的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信息生态环境一直很混乱。使得期货市场发展过程中经常发生风险事件,严重阻碍着中国期货市场的又好又快发展。随着期货市场的迅速发展期货市场信息生态环境多主体动态博弈问题逐渐被期货投资者以及监管层所重视。但我国的期货市场发展要晚于外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跟我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速度相比显得杯水车薪。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基本普及互联网信息充斥了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早已步入信息时代,在这种大环境下信息生态学的重要性得到政府、机构、大众、学者们的广泛认可,与信息有关的科学领域都被信息生态学所渗透并与相关科学相结合经过深入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科研成果。但是,自从期货市场诞生之日起期货市场的信息生态就是失衡的,所以目前我国期货市场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怎样使期货市场信息生态环境达到并且保持相对平衡状态。同时期货市场信息的更新速度的快慢、发布信息量的多少对我国迅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博弈论的研究起步较早。1912年,数学家波雷尔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混合博弈策略在某种情况下存在最优状态,以矩阵博弈为基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最终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同时野证明了自己的观点。1928年,冯·诺伊曼在其发表的论文当中率先提出了博弈论基础的概念,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被世人视为博弈论的开山鼻祖。并且在1944年与摩根司特恩共同出版了《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主要对策略型与广义型等基本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也是博弈论在之后的时间里能够迅速的发展的基础。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简称CAS)最早是由约翰?霍兰在1994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并在文章中运用大量的篇幅对提出的理论进行了全面详尽的描述,霍兰提出的CAS理论为以后的经济系统仿真研究提供T理论基础,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所提出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对研究经济系统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正因为有了相关理论的支撑通过计算机环境下的运用虚拟经济系统仿真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科研成果。通过约翰·霍兰提出的CAS理论可以验证出博弈理论的正确性,而主体建模的系统仿真方法为推动博弈论不断深化研究经济系统演化过程、推演出新结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

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

2.1信息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单个生物及群体生物与生存环境间不断进行相互影响的过程及规律的一口科学,通过对生态学的研究能使人类与生物圈能够和谐共存、持续稳定的发展。"信息生态"最早是由西方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它主要研巧的目的是针对日趋繁杂的信息生态环境和生态观念二者间的关系。我国对信息生态学的研究要晚于西方,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却非常的重视并且迅速成为我国学术界重点研究的对象。信息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國学者Rafed Capurro在1989年提出,并论述了信息平衡、信息污染、信息富有社会与信息贫乏社会的数字鸿沟问题。张新时院士最先提出的信息生态学概念,并经过长期、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积累了大量关系我国信息生态学领域的经验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信息生态学是生悉学为基础经过不断的发展謡合,利用信息科学的高端性、创新性及信息理论的强大优势,通过对人类、生态系统及生物圈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问题的进行综合分析、详细研究并进斤大量的模拟,给予未来的一定时期内相对准确的预测。国内的其他学者通过对信息生态学的研究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学者卢建波在他其发表著作中也对信息生态学进斤了详细的描述信息生态学是运用现有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对日趋膨胀的试验和观测的生态学信息进行详细分析和深入的处理,并从中找出适用于生态学系统整体水平的规律。通过对专家学者提出的信息生态学定义的阅读与理解,认为信息生态学专口学科早期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对生态学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研究。

......

2.2博弈论

博弈论主要研究的是几个个体或团队之间在受到一定限制的情况下充分的把握博弈过程对手使用的相关策略,并针对对手所采用的相关策略采取相应策略的一口学科。也称为对策论,是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对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的现象的研究,它属于应用数学并且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同样也在运筹学中得到着重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博弈论适用于政治、经济、管理科学、计算机应用以及军事战略等涉及的相关学科方面并且在送些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博弈论最早只是研究国际象棋和赌博的输赢问题,人们只能凭借日常的经验积累分析博弈局势,并没有形成理论性的文字。博弈论的诞生是在1928年,是由冯·诺意曼对博弈论的基本原理论证之后才正式成为一口真正意义的、有理论依据的、新兴的学科。1944年,冯·诺意曼和摩根斯坦共同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文的重要文章《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个参与主体间的博弈扩展为多个参与主体间的博弈结构并且把博弈论研究体系推广到经济领域,同样也是对博弈论的进行不断全面、深入、持续研究到今日并在科研成就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坚实基础。通常情况下在博弈过程中把能够起决策作用的参与主体称为局中人,传统的经济学重巧理性人的假设不同于博弈论中对人的理性假设。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参与主体为完全理性人,这包括两种意思,一种是经济主体的根本目的就是利用有限的资金获取利益的最大化,另一种就是经济主体拥有完全的信息。但是要把想象的东西付诸于实践,所要克服的困难可想而知,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投资主体想要的往往是既不冒风险又能获得可观的收益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现实生活中从获取信息方面看投资者往往拥有的是不完全信息而不是理想中的拥有完全信息。博弈论对完全理性条件下参主体的行为决策的研究并不是其研究的重点,博弈论的研究重点更偏向于在有限理性条件下的参与主体的行为决策问题,因为对一切问题的研究都要更加的贴近生活、融入生活,送也是博弈论研究和发展的重点。

........

第三章信息生态环境对期货市场参与主体的影响...........11

3.1期货市场信息生态环境的基本模型........11

3.2信息生态环境对期货市场组织者的影响........13

3.3信息生态环境对期货市场中介者的影响........14

3.4信息生态环境对期货市场市场投资主体的影响........15

3.己信息生态环境对市场监管者的影响........17

第四章基于信息生态环境的期货市场........19

4.1期货市场多主体动态博弈机理........19

4.2期货市场多主体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21

第五章期货市场多主体动态博弈评估........28

5.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28

5.2评价模型的构建........28

5.3评价过程........29

第五章期货市场多主体动态博弈评估

5.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我国期货市场多主体动态博弈主要是围绕着信息生态环境来进行博弈的,在信息生态环境中对信息的拥有量决定了各参与博弈主体,在进行相互博弈时博弈成功的概率,拥有的信息量越大对其他参与主体的了解就越清楚,进行博弈时占得优势就越大;期货市场多主体博弈的评估就是对信息生态环境的评估。从市场表面看,我国期货市场目前运行相对稳定,市场交易规模日益扩大,监管制度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期货品种加速创新,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但是为了满足期货交易者不断增加的需求,对我国期货交易信息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仍然十分重要。期货交易信息主要分为五种:基本和技术信息、政策和制度信息以及消息。基本信息主要是指供求信息和非供求信息两种;技术信息主要是指期货交易过程中的交易量、交易价格、持仓量等信息;消息主要指互联网信息、期货交易所和监管层的内部信息以及社会上传播的流言;政策信息主要指由国家制定的能够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对内对外政策,这类信息可以对经济产生影响,并导致期货价格的变化,影响期货交易走势;制度信息主要是指期货交易的相关制度法律规定、期货交易所的规则制度等。这五类检测指标组成了期货市场信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

结论

本文以信息生态学理论、博弈论、期货市场定价理论及评价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期货市场信息生态环境基本模型的具体分析解释了不同的信息生态环境中信息对每个参与主体的重要性与影响,研究了收敛的信息生态环境对各个参与主体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构建出基于信息生态环境的期货市场多主体动态博弈模型的思路,设计了我国期货市场多主体动态博弈模型并建立了期货市场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相应的建议。

(1)加强期货市场法制建设。因为期货市场具有风险性大、投机性强的特点,至今为止我国仍没有出台《期货法》,所以只有尽快的建立并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使我期货市场得到能加健康、稳定、持续、良好发展的基础。

(2)强化交易所监管水平。期货交易所要严格遵循期货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及时、准确的落实各项监管制度,使监管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尽职尽责的维护期货市场交易秩序、对市场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提前预防,保证广大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3)对期货市场信息生态环境进行不断优化。针对信息的四个个重要环节:生产、加工、传递、和管理进行系统的优化从而达到信息生态均衡。首先要严格控制信息源头防止虚假信息流入市场;其次合理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权威信息;第H加大信息垄断的打击力度保持信息传递过程的通畅;第四将信息的管理与法制相结合建立完善的信息法规提升信息质量。

............

参考文献(略)

精选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篇六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作为以经营风险为主业的企业,对商业银行来说,风险的管理永远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其中,操作风险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风险之一,其巨大的威胁性往往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风险严重制约着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近些年来,国内外的商业银行中由操作导致的大案、要案频发,直接威胁着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商业银行的高层领导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度不够,上行下效,导致中层及基层操作人员也没有对操作过程予以足够多的重视,由此引发的重大失误往往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额损失的同时,也会给地方、国家经济及社会秩序带来严重的危害。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进步及金融技术的日新月异,操作风险带来的危害性也越来越严重。由于操作风险致使大型商业银行巨额亏损甚至倒闭的案例层出不穷,1995 年巴林银行的破产、1996 年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的巨额亏损甚至于 2001 年中国银行的开平事件都作为血淋淋的教训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市场经济如此发达、商业银行间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如何应对操作风险理应被商业银行视为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来对待。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的经济形势及社会面貌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尤以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为最显著的特征。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资公司相继进入我国开拓业务。外资商业银行进入后带来的冲击以及传统经营模式弊端的尽显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做出变革的措施来应对。为了尽快与新的市场环境相适应,进而有利于最终实现长期发展目标,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展开了以满足客户需求为落脚点的业务流程再造的进程,并依据自身特点及定位而量身打造了最适合自己的“流程银行”模式。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把流程再造的重点放在了降低运营成本及提高运营效率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通过这种改造改善了成本及运营效率的问题。这其中的改造过程中虽然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降低风险的内容,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操作风险的问题。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在金融创新成果日益丰富、金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且金融自由化进一步放开的大背景下,金融领域的发展速度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与此同时,金融行业企业间的竞争也空前激烈起来。为提高自身能力,避免在同行业领域竞争中落于下风,商业银行普遍开展了流程再造的进程。流程再造是对商业银行内部包括了对组织管理模式、核心业务流程、内部管理流程在内等方面进行脱胎换骨般变革。全新的模式、流程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全新的风险,这些新出现的操作风险存在于新流程中的方方面面。在操作风险对商业银行影响日益强烈的情况下,本文试图通过对流程再造后出现的风险的表现及其出现的根本及直接原因进行研究分析,进而用专业、规范的金融学语言表现出来,希望可以为商业银行对新出现的操作风险的管理起到指导作用。

1.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灵活运用了管理学、金融学等各学科的知识,着重研究分析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理论及流程再造理论。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积累了丰富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及流程再造的理论知识,并根据自己实际工作经历总结出大量有关于商业银行运营流程再造后产生的操作风险的案例。本文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力求得出准确的结论,并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

......

第 2 章 运营流程再造操作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理论的研究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操作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损失的例子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商业银行普遍对操作风险的危害性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没有给予足够多的重视,操作的流程不规范以及监管不力致使操作风险的危害性变得更大。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三井住友银行巨额亏损事件便都是由操作风险导致的。平日里并不起眼的操作风险却能在不知不觉中致使银行巨额亏损,甚至倒闭。有鉴于此,学者及金融机构纷纷开始重新审视操作风险与商业银行健康生存发展的关系。在商业银行发展的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操作风险都没有具体明确的定义。习惯上,人们把商业银行中除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之外的所有风险都统称为“操作风险”,这一定义也得到了大多数银行的认同。但是巴塞尔委员会于 2004 年颁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对操作风险给出了直接明确的定义:“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也正式将信誉风险和经营战略风险排除在操作风险的范畴之外。

.....

2.2 商业银行流程再造理论的研究

所谓业务流程,即业务的处理及业务与业务之间的传递,即企业为实现生产经营目标而进行的日常运营活动。自现代企业问世后,其便一直以“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理论为主导,进行企业框架的构建,进而进行生产经营。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分工理论渐渐显露出其弊端,许多陈旧的主张已经成为制约当代企业发展进步的掣肘。许多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企业发展与企业流程的关系,“流程再造”理论便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1990 年,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哈默(Michael Hammer)发表了《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重新开始》一文,由此开启了现代企业流程再造的序幕。流程再造的含义为:为了在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改善,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其中,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员工工作效率等。1994年,保罗·阿伦在其出版的《银行再造——存活和兴旺的蓝图》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商业银行流程再造理论,开始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考虑流程再造的问题。

.........

第 3 章 商业银行运营流程再造操作风险实证分析.....16

3.1 P 银行流程再造改革概述 ......... 16

3.1.1 P 银行流程再造的运营模式.......... 16

3.1.2 P 银行流程再造改革的成效.......... 17

3.2 P 银行运营流程再造操作风险的实证分析.......... 18

3.3 P 银行运营流程再造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28

3.4 本章小结 ........ 30

第 4 章 运营流程再造后 P 银行对于新操作风险......31

4.1 加强对操作风险和流程再造的认识 .... 31

4.2 树立银行员工的遵章守制意识 ........... 32

4.3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 33

4.4 利用 SOP 降低存在风险的发生概率..... 35

4.5 完善软、硬件服务设施及后续检查制度 ..... 35

4.6 本章小结 ........ 36

第 4 章 运营流程再造后 P 银行对于新操作风险的防控对策

4.1 督促银行员工进行学习,加强对操作风险和流程再造的认识

从商业银行开始出现的那一刻,操作风险就伴随其一起产生并发展到现在。但是一直以来,操作风险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重视,直到最近的二三十年,由于操作风险导致的一系列灾难性事故才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操作风险与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关系。国外有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大和银行、三井住友银行的巨额亏损事件,国内有中国银行的开平事件,无疑不给当事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倒闭。引发亏损的是操作风险,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所有人对操作风险及其危害性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国外学者及银行家们开始重视并研究操作风险,并在有关操作风险的研究上有了一定的成果的同时,操作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界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许多银行从业人员对其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对操作风险的认识水平决定了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我国商业银行界对于操作风险没有给予足够多的重视,才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操作风险全面、正确认识的缺乏注定会导致操作风险管理的失败,注定会导致灾难性的损失。中国银行的开平事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40 亿元人民币的国家财产损失已经让我们的国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果我们继续对操作风险没有足够多的重视的话,巴林银行倒闭的悲剧也许有一天会在我国上演。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我们应将操作风险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去全面、正确的认识、把握它。这是有效防控操作风险的必要前提。

........

结论

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业务流程中无所不在的属性决定了其必须得到相当的重视,但其在我国金融界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由于西方对操作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早,故而产生了大量的优秀研究成果,构建了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并将其付诸实践,极大地改善了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目前我国对于操作风险的研究却只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流程再造是一场对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经营模式、员工职责及业务流程进行重新的审视并进行完全意义上的改革,其改革的核心在于以消费者为中心,以降低营业成本提高经营效益为目的,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以专业化及集中化处理为保障而进行的一场商业银行界有关于运作模式的一场革命。本文从操作风险和流程再造理论开始分析,探究流程再造的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新的操作风险及具体表现,并分析了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最后,本文根据操作风险的具体特征及产生原因提出了操作风险的具体防控措施。通过分析,本文得出具体以下结论:首先,操作风险无处不在,有些隐藏很深,有些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巨额损失,应该对操作风险予以足够多的重视。其次,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化、内部业务流程的不合理、效率低下导致流程再造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改革后必然会引起一些新的操作风险。再次,新出现操作风险的来源广泛,应根据具体原因加以应对,应分别从提高员工认识,提升其意识和业务能力以及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对新的操作风险加以防控。

............

参考文献(略)

精选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篇七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中枢,它承担着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稳定社会等重大职能。行业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决定了它必须具备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使命感,然而,某些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顾其逐利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如违规乱收费、贷款支持高污染企业以及通过自身资金优势操控股市与房地产价格,某种程度上说,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商业银行此类激进盲目的逐利行为不无关系。因此,社会发展急迫要求商业银行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亦要考虑其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然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付出相应的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而经济收益却是不确定的,这使得许多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观意愿程度下降。因此,明确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与经营效率的关系、积极优化银行业资源配置并进一步创造社会福利成为银行业亟需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源于美国。英国学者 Sheldon 在其著述《管理的哲学》中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念,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化。早期的古典观利益驱动理论认为,最大化股东利益是企业的唯一目的,承担社会责任会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有所增加,而企业会将增加的成本转移至客户,这会造成额外的社会成本并降低企业价值,因此企业不需要承担较高的社会责任(Friedman,1970)。然而,现代社会经济观点则认为,企业应将长期的生存摆在第一位,利润次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为企业带来诸如良好的公众形象、政策支持等无形收益,从而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提升社会总福利水平。伦理学的“商业道德观”也指出,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以赚取利润为目的无可非议,但同时又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必须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增强社会福利(Donaldson andDunfee,1994)。

.......

1.2 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首先,银行业社会责任的度量。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属于非强制性的,故可能出现企业进行选择性披露等不良现象,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并不完全,与此同时,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大多数为对其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予以定性披露,缺乏定量指标反映。因此,本文在度量企业社会责任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包括:(1)如何用定量指标将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予以反映?(2)怎么从企业财务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有限的资料库中提取出相应的数据?其次,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相互关系。商业银行对各种资源产权界定清晰,那么如果银行积极承担社会义务,能否增加企业经营效率,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重点关注银行类企业社会责任对其经营效率的影响方式与影响程度。

......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社会责任的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源于美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念在英国学者 Sheldon 之著述《管理的哲学》被首度提出,随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化。1953 年,国外学者 Bowen 首先给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涵:商人根据价值观念和社会方向的要求,进行决策以及制定生产经营规则的义务。然而,Davis(196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并不全部取决于公司的直接与间接利益”,换而言之,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经济性与非经济性的两重特性,并由此提出“责任的铁律”:企业的社会权利决定了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两者紧密联系。美国企业社会责任专家 Carroll(1979)则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定时期内公众期望企业履行的义务,并提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应包括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而且他认为四方面的责任并不是等同重要的,应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自愿责任的排序来赋予大小权重,这一权数关系又被称为“Carroll 结构”,在此基础上,Carroll(1991,1996)进一步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如图 2-1),但是卢代富(2002)认为 Carroll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妥之处:一是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责任两者之间的定义混淆,这使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企业责任中所覆盖的各种责任,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被扩大化了;二是将企业的慈善责任与道德责任相并列,从而忽视了企业道德责任中亦含慈善责任的事实;三是从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企业经济责任、社会责任、法律责任以及道德责任之间本来的逻辑关系。

.......

2.2 关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研究

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企业的核心,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其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在经营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尽可能地追求资源的优化配置,力求既实现“最大化产出”又能“最小化投入”的目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者必须明确自身企业在国内外商业银行中的地位以及与其它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以便找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企业的管理与服务,此时,对于银行效率进行评价的需求便应运而生。关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研究往往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参数化的工具,如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法(SFA);二是非参数化的工具,如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在国外,Dietseh(1993)分析了环境条件对于法国、西班牙银行效率的影响,同时建议一种跨区效率评价的新方法。Kwan & Eisenbeis(1996)运用 OLS 法分析银行效率与其市场收益率与短期利率之间的关系。Berger & Mester(1997)认为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无效率可达总成本的 20%以及行业潜在利润的 50%,并且通过效率意识、衡量标准、市场结构等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导致无效率的因素。Koetter(2004)采用 SFA 法分析欧洲发达国家银行业 1994-2001 年之间的 X-效率值,得出平均 X-无效率值达到 9%~27%。Williams et al.(2005)通过对东南亚银行效率的数据分析后提出:股权私有化可以显著提高银行效率。Subal & Dan(2006)则分析中国银行业改革对于国内商业银行的影响,结果显示股份制银行的效率会比国有银行的高,而且大部分商业银行效率低于均效率规模。Robert & Alijar(2008)通过使用 SFA 法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效率,也得出国有银行效率整体低于股份制银行。

.....

3 理论分析......10

3.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10

3.2 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率的理论分析:以博弈论的视角....12

4 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17

4.1 金融机构实施社会责任的发源处 ........17

4.2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介绍........19

4.3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介绍 ........21

4.4 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23

5 商业银行效率的测度:基于 SFA 模型 .....27

5.1 商业银行效率的理论介绍 ......27

5.2 SFA 模型的理论介绍........30

5.3 中国银行业成本效率测度的实证分析.......31

6 商业银行成本效率与社会责任关系的实证研究

6.1 计量模型

根据第三章的理论分析可知,从长期的角度来说,在引入政府监督的情况下,企业最优策略是“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具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积极性。这是由于:从长期来看,尽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一定的投入成本,但是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以后在长期内会持续给企业带来收益如商誉、较好的人才资源等,因此持久的收益回报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为此,针对中国银行业的具体状况,本文提出如下理论假设:在控制住商业银行的规模因素、股权性质因素、公司治理、与行业特征等变量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将有助于提高经营效率。本文的样本数据为国内 16 家上市银行 2007 年至 2013 年间的数据,该数据为样本对象数量 N 较大而时间段 T 又相对较小的平衡面板数据类型,因此,可考虑用平衡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算,而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又分为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随机效应模型,在经过Hausman 检验后,其统计量的值为 165.83,拒绝原假设,因此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计量模型进行估计。

.....

结论

首先,本文介绍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并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了企业承担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其次,结合银行业自身特点以及我国国情,参考银行业协会全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评选工作中所使用的国内银行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考虑了包括股东、员工、政府、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构建出包括管理绩效、经济绩效以及环境与社会绩效共 3 个一级指标、14 个二级指标的中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再者,采用随机前沿模型 SFA 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成本经营效率进行测度,其中投入指标为存款成本、人力资本成本、实物资本成本,产出指标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最后,以 2007 至 2013 年间我国 16 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利用对银行效率与社会责任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住商业银行的规模因素、股权性质因素、公司治理、与行业特征等变量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将有助于提高经营效率。

............

参考文献(略)

精选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篇八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在对指标的选取上,从本文的研究目的出发,针对性的采用反映股权结构和银行风险承担的指标,对反映股权结构和银行风险承担指标的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处理数据方面,运用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制成非平衡动态面板数据,采用基准估计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和股权结构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分样本分析上市的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与股权结构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对该领域相关问题的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因为我国金融开放程度较低、金融管制水平较严格,所以,此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较小,但研究此次危机的货币政策根源对于金融稳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虽然近些年尤其是 2010 年央行曾多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就整体而言,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我国的实际利率就长期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所以,在此背景下,研究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而另一方面,在经历了股份制改革之后,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但股权集中、国有股占比较高仍是其股权结构的典型特征,并且不同性质的上市银行在股权结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分析股权结构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分样本分析上市的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在股权结构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

1.2 文献综述

最早对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的是Keeley(1990)。Keeley(1990)认为信贷扩张及激烈竞争会引发银行放松信贷标准、提高风险资产比重,降低银行特许权价值,进而引发危机。Thakor(1996)完善了keely的研究假设,指出银行在投资债券和投放贷款间获得的收入差距是货币政策影响银行资产组合风险的重要原因。Allen and Gale(2000)则指出道德风险在杠杆头寸中是如何发生的,这就为货币政策立场与金融稳定的联系提供了解释。在之后的文献著作中,Rajan(2005)指出低利率水平是银行追求高风险投资项目的源泉。上述文献虽给大家指出了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但是这些文献的学术价值在当时未能引起重视。直到近年来,伴随着此次危机的蔓延,学术界开始深刻反思此次危机的根源。因此,欧洲银行认为:各类信贷渠道均是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通过风险承担渠道,货币政策会产生放大效应。Altunbas等(2010)在控制宏观经济变量和微观银行特征变量后,采用不良贷款率衡量银行信用风险,通过研究16国1100多家银行的数据,指出低利率水平会增加信贷风险。Delis and Kouretas(2011)通过实证研究西欧3628家银行2001-2008年的数据,选取风险资产占比和不良贷款率衡量银行风险,发现利率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负相关。Valderrama(2010)通过研究奥地利银行的相关数据,选取预期违约概率衡量银行风险,发现低融资利率会提高银行的预期违约概率。

......

第 2 章 货币政策、股权结构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理论分析

2.1 股权结构的理论分析

股权结构是指不同性质的股东在公司总股本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因此,本文主要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性质两方面分析股权结构。首先,根据股权集中度的不同,将股权结构划分为 3 类:高度集中型,存在绝对控股股东,其持股比例大于 50%,拥有绝对控股权;高度分散型,每个股东的持股比例均小于 10%,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相对集中型,存在几个大股东,他们的持股比例为 10%-50%,这几大股东相互制衡,没有任何一个股东拥有绝对控股权。其次,从股权性质角度对股权结构进行研究。2005 年股权分置改革前,学者大都从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三个角度研究股权结构,因为根据相关规定,只有社会公众股能够上市流通,国有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但是,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银行的股份基本实现了全流通,只有有限售和无限售条件股份之分。因此,结合上市银行国有股所占比重较高以及近几年不断引入外资股的实际,主要从国有股、外资股两个方面分析股权性质。

......

2.2 银行风险承担的理论分析

银行风险承担是指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包括经营高风险业务的动机、决策和执行过程。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经营特点以及商业银行与借款人、存款人、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会引发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问题,因此,银行不可避免的要承担一定风险。适度的风险承担有利于银行业的发展,而过度的风险承担会阻碍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加剧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银行的风险承担情况最终表现为银行风险的大小,因此我们可以从银行风险的角度对银行的风险承担情况进行分析,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受不确定性状况的影响,实际收入低于或高于预期收入,进而导致其遭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入的概率。国内外对银行风险的分类并不一致,主要认为银行面临以下几种风险:1.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的借款人没有能力或意愿履行合同而造成的还款违约风险。该风险是银行的最主要风险,控制该风险是银行管理的关键环节。2.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波动导致银行所持有的投资组合遭受损失的风险。价格波动会影响银行的经营活动、增加其风险。3.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因无法满足正常的现金与贷款需求而遭受损失的风险。该风险是一种综合风险。该风险可能导致银行资不抵债甚至破产。4.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技术缺陷或突发外部事件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该风险无法预期,一旦产生会导致银行承受巨大损失。

........

第 3 章 货币政策、上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18

3.1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立场分析 ........ 18

3.2 上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现状分析 ....... 19

3.3 上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现状分析 ....... 28

小结.....29

第 4 章 货币政策、股权结构与银行风险承担......30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0

4.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30

4.3 实证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34

4.3.1 我国是否存在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 ......34

4.3.2 股权结构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 ..........35

小结.....40

第 5 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41

5.1 研究结论 ......... 41

5.2 政策建议 ......... 41

第 5 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 16 家上市银行 2007-2013 年的半年度非平衡动态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了货币政策、股权结构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通过研究可知:在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方面,所有上市银行均存在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但是在股权结构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方面,不同性质的上市银行间存在差异。在股权集中度方面,国有控股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正相关,而股份制银行的股权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负相关;在股权性质方面,国有控股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国有股所占比重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正相关,而股份制银行的国有股所占比重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负相关,所有上市银行外资股所占比重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均负相关。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并非中性,所以,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当考虑金融部门的反馈信息,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交流。同时,货币政策应考虑其对银行风险的动态影响,适当延长货币政策时滞的考察期间,因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更快的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也可能会提高银行风险,而且银行风险的动态延续性会使积聚的银行风险给金融稳定乃至经济增长带来隐患。

.....

结论

在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发现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不合理的股权结构是该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了货币政策、股权结构影响银行风险的理论机制;研究了货币政策、上市银行股权结构和风险承担的现状;并对货币政策、股权结构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在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方面,所有上市银行均存在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但是在股权结构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方面,不同性质的上市银行间存在差异。在股权集中度方面,国有控股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正相关,而股份制银行的股权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负相关;在股权性质方面,国有控股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国有股所占比重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正相关,而股份制银行的国有股所占比重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负相关,所有上市银行外资股所占比重均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负相关。最后从货币政策和股权结构两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因此,根据国内外形势,必须重视货币政策、股权结构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央行必须适时调整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外的股权结构治理经验,真正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实现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略)

精选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篇九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村金融体系在提供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出现了日益显著的缺口。商业化经营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水平受到限制,农信社也逐渐转型。而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和文件中,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农民的生产生活。当前,在中央鼓励发展的四种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业务在范围和规模上占据了主体地位。截至 2012 年,山东省近七万家合作社中,开展此类业务的合作社已经有 869 家,互助额已经达到了 37 亿①。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进行以合作金融制度为基础的农村金融制度重构,优化和提升农村金融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前景广阔、空间巨大。然而,单靠合作金融发挥的效用是有限的。一方面,这种资金互助由于内生于合作社的天性不可避免的造成资金规模过小,单靠农户入股的股金对农村生产性行为的支持作用有限。另一方面,此种资金互助规模小、风险应对机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较差,同时缺乏有效的风险担保机制,而一旦产生风险事件,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金融在支农中的作用,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村金融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认为农村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这造成了农村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并存的二元金融结构现象。Carter(1988)指出,信贷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是制约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正规金融机构往往受到监管部门严格的管制,贫穷的农民无法提供信用记录,因此无法得到正规金融市场的信贷支持,而这正是农村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外部条件[1]。同时,与正规金融制度下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合作金融也具有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Stiglitz (1990)从监管角度分析,认为合作金融信贷过程中产生的违约风险,可以通过严厉的社会制裁获得有效地降低,从而可以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因为合作社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督促,会比正规金融的信贷员对农户的借款进行直接地监督更加富有效率[2]。Hansmann(1996)从借款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合作金融组织与合作经济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使合作金融组织不仅能获得合作经济企业的经营状况信息、以及财务信息,更能较容易地获得其他的非财务方面的信息,而不需要像商业银行一样一定要依靠企业的财务报表做出判断,从而提高了借款人获取贷款的可能性[3]。Stein(2002)认为具有层级结构特征的规模性银行金融机构,无法处理或者无法有效利用借款人全面的信用信息。与之不同的是,规模一般为中、小型银行的合作银行,他们在各自区域内与借款人之间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从事信贷工作更加游刃有余[4]。Ghata(2000)也认为同规模性银行相比,合作银行在全面搜集和有效利用借款人的信用信息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以替代规模性银行的信贷员进行客户信用信息的审核[5]。

.......

第 2 章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根据现代金融理论的观点,经济系统中的制度因素是金融发展的内在原因,直接决定着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程度、交易成本大小和风险管理水平的优劣。金融制度中的内生金融比外生金融具有更突出适应能力的原因在于,其与经济系统内的制度因素更加相辅相成。内生和外生其实是制度供给的两种方式。制度的其他分类方式,林毅夫(1989)认为,制度供给可以分为两种,诱致型的和强制性的[25]。黄少安(1995、2004)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强制性变迁的本质也是诱致性的,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变迁的主体,可能是被动的也可能是主动进行的[26]。因为,政府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也要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者,或者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强制性制度变迁本质其实是政府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可以看到,金融制度的本质其实是政府与其他经济主体博弈所得到的博弈均衡,形成的经济规则结果。制度供给本身确实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内生制度和外生制度都是在制度供给过程中经历多方的利益博弈与选择,最终获得了制度的执行,比较重要的是制度运行成本的考量,这主要取决于当事人在参与中对制度的支持和反对态度。内生制度体现了自然的演进与个体的选择,外生制度体现了制度设计集团组织的利益,体现了集团的强制性供给。从运行成本上看,显然外生制度成本运行高于内生成本。

.......

2.2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与一般意义上的合作不同,合作经济是以合作企业或合作社作为基础的经济。合作经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合作经济是指,为了目前和长远利益,弱小者以自救为动机进行的经济联合,在自愿参与的基础上,共同从事同一经济活动,因此组成的经济组织。曾赛红、郭福春(2007)据此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讲,合作经济就是合作社经济[29]。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的农业生产就是一种合作经济,本文所说的服务农村合作经济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社,也称为农户资金互助社,虽然与农村资金互助社一样,二者都属于农村合作金融,但仅有的一字之差,使两者具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农村资金互助社,是银监会批准的,经营规范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未来农村金融建设的重点和着力点之一。但是,这种金融机构的模式,在运行方式和银监会监管等很多内容上,都类似于正规的商业金融机构,不同的是,农户并不以存款而是以入股的方式将资金投入金融机构,金融组织的贷款也只针对农户。但是,其体现出的互助和合作性质,与基于合作社成立的合作金融组织相比,还尚有差距,与农村经济的匹配程度和直接关联程度也较弱。农民资金互助社,依存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和发展,一般是合作社内部先自发开展资金互助业务,业务成熟后再由农业主管部门批准成立,因此也被称为内生型的资金互助社。由于未纳入银监会的监管范围,其成立条件和监管要求都不如农村资金互助社严格,是一种非正规金融框架下的新型合作金融组织。

........

第 3 章 农村内外生金融制度困境 ....16

3.1 符合政府偏好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 16

3.2 农村外生金融制度改革困境.... 17

3.2.1 农户信贷激励不相容分析 ........17

3.2.2 商业化绩效与支农目标的冲突 ....18

3.3 农村内生金融制度短缺.... 20

3.4 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配合模式.... 22

3.5 小结....... 23

第 4 章 农村内外生金融联合可行性分析 ......24

4.1 联合优势分析.... 24

4.1.1 成本收益分析 ..........24

4.1.2 制度优势分析 ..........24

4.2 激励相容分析.... 25

4.3 小结.... 26

第 5 章 合作社经济下内外生金融契合模式 ....27

5.1 内生金融支持合作社的主要模式.... 27

5.2 契合模式构建基础.... 27

5.3 相关调研结果分析.... 28

5.4 契合模式最终构建.... 30

5.5 契合模式说明.... 32

5.6 契合模式具体分析.... 35

5.7 发展建议.... 36

5.8 小结.... 39

第 5 章 合作社经济下内外生金融契合模式

在上一章里,可以看到农村内外生金融的联合,优化了金融供给方式,是有效解决农村金融需求的一种方式。本章将在相关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理论结合实际,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存在的资金互助模式基础上提出契合模式,以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并对此做出深入的分析。

5.1 内生金融支持合作社的主要模式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为满足农户社员的生产合作资金需求而开展的资金互助的模式主要分两种[40]。第一种,专门设立资金互助社。此类在生产合作社基础上成立的资金互助组织,经济上联系紧密,对社员的个人信用和生产资金的需求真实性都较熟悉,因此能够很好的掌握借款人的资金使用情况,借款人一旦出现恶意违约就会被开除出社,社员也往往忌惮极高的机会成本,哪怕出现意外不能按时还款的情况,借款人也会努力向其他社员寻求帮助,社员往往会互相扶持,因此相对来说风险较小。从资金互助社运作来看,行为较为规范,规章制度也比较完备,其抵御风险能力较强。下文建立的合作金融内生制度模式也是依据的这种资金互助社。第二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并不明确成立类似资金互助社这类的组织,社员只是拆借、使用,通过购销合作社购、销农产品后形成的个人账户累计盈余资金,形成互助支持。其他内生模式主要还有,前文提到过的股权信贷合作模式。其也是依托于合作社,在专业合作社内部,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并从外部引入保险和财政方面的支持,从而分散风险,增强市场的竞争力。这种模式对农村内外生金融制度的构建也具有启发意义。此外还有两种形式:外因推动型和公益型。这两种资金互助合作模式因与本文关联不大,不做详细的说明。

.......

结 论

从我国历次金融制度演变进程看,农村金融制度是一种多方博弈的均衡结果,其不仅体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遵从政府的偏好的产物,国家战略一直是金融制度演进的强约束。本文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无论是需求导向的内生制度还是政府导向的外生制度,抑或是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制度的建立都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因此之后的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也一定会体现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符合国家的战略安排。而一直以来,政府致力于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的支农服务水平,实现方式上主要依靠外生金融制度框架下的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实践证明收效甚微。这本质上是因为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的经济生产基础与城市并不一样。在城市中,富有商业化特色的金融制度可以看作是内生于并适合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但这种制度直接套用到农村就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外生金融制度,是不合适的。本文认为现阶段,内生和外生金融制度下的金融机构都无法有效满足农村经济需求。首先,信息不对称造成外生金融制度下,农户信贷是激励不相容。其次,农村金融信贷收益太小,纯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做信贷业务很难实现收益,因此开展农户信贷业务往往依赖政府补贴。而只要实施商业化、企业化经营,国家目标和企业的盈利性目标就会形成冲突,就存在经营战略上的博弈,这无论是对农业银行、农信社、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还是对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三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都是适用的。基于以上两点,本文认为在农业经济经济不发达的时候,外生金融机构直接对农村提供信贷支持并不是最优的选择。而内生金融制度在制度运行上虽然符合激励相容,却不符合评价经济机制优劣的另外两个标准:信息的有效利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是由内生金融在规模和小范围的局限性决定的。

............

参考文献(略)

精选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篇十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理性人假设是传统的主流金融学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传统主流金融学确立了一种价格确定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阐明了在市场均衡以及投资者行为选择遵循最优投资组合的情况下价格的决定机制。有效市场假说和投资组合与资产定价理论是传统的主流金融学的两大主要理论内容。这些理论均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假设,即投资者理性。随着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金融市场中所表现出的实际现象和传统的主流金融理论差异不断。很多研究表明,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他们的心理、情绪及个人偏好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人们的投资行为或决策并非总是建立在理性的前提下,很多时候,他们会做出一些情绪化甚至偏激的行为选择。在股票市场上则会表现为股票价格变化的各种“异象”。这种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与传统金融理论的背离,促进了行为金融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两个关键性假设是该理论的发展基础,第一,由于存在一些非理性因素,很多投资者的行为并非是标准化的;第二,部分理性投资者虽然具有标准偏好,但是他们无法完全抵消大多数有限理性的投资者的资产需求。这就意味着,市场中存在的非理性预期对金融资产的定价会产生影响。行为金融学出现后,主流金融学中基于 CAPM 的定价方式被修正,提出加入了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倾向及情绪等因子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在该模型中,贝塔系数和错误估价均对证券收益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其中投资者的一些认知偏差(如过度自信、非理性看好后市、情绪高涨、盲目跟风)便是错误估价因素的起因。我国的股票市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股市中经常出现股票价格经历“过山车”式的变化,例如,股市因某项政策或规定的出现而表现出的非正常波动或震荡,这些现象背后多数起因于投资者情绪的“跌宕起伏”。

.......

1.2 文献综述

Lee、Shleifer 和 Thaler(1991)是投资者情绪理论的最早提出者,他们把投资者情绪的变动影响作为封闭式基金的价格同其净值偏离原因。他们认为,在投资者中有一部分是噪音交易者,一些不可预测的变动很容易影响这部分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价格会随着他们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态度而上涨或下跌。Delong(1990)等人提出了一种噪音交易者模型(DSSW),并指出,当市场是有限套利的情况下,套利者是无法消除因非理性的错误定价的,因而投资者的情绪因素会形成影响证券市场中各类资本资产价格内在的系统性因子[1]。鉴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会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进而可能会影响到市场中资本资产的价格,那么就非常有必要对投资者情绪进行研究。然而,情绪本身是一个比较难以合理量化的概念,所以就需要构建相关指标来描述它。在这方面,学者们在研究相关问题时选择采用了各种指标。韩国文和任伟红(2003)指出,封闭式基金之所以产生折价现象,是因为市场中噪声投资者风险意识薄弱、盲从等影响了一些基金合理的真实价值[2]。杨炘、王小征、滕召学(2004)用投资者交易额比例的增量作为一种指标,来对个体投资者情绪进行考量[3]。田瑛(2010)证明了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现象能够由投资者情绪内在化地影响,进而说明了用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来度量投资者情绪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4]。李学峰和曹晨旭(2010)用投资者的新增开户数衡量情绪[5]。姚德权、黄学军、杨光(2010)在证明机构投资者情绪对股票的收益具有重要影响时,采用了“中国证券分析师指数”来作为机构投资者情绪的度量指标[6]。杨元泽(2010)论证了不同的基金折价率情形可能会受到一个共同因素,即投资者情绪的左右[7]。侯鹏和陈磊(2011)深入论证了封闭式基金折价作为个体投资者情绪的指标的合理性[8]。王宁(2013)认为,换手率以及封闭式基金折价都可以一种指标对投资者情绪进行间接地度量[9]。刘雷(2013)通过研究证实,在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的动态变化过程中,投资者情绪是其中的主导因素[10]。

......

第 2 章 投资者情绪及其市场效应的理论基础

2.1 投资者情绪的含义

行为金融学家认为,在金融市场中,人们的行为往往容易受其心理、情绪左右,他们对信息的认知和判断会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行为金融学试图经过研究认识投资者在做选择或决策时的内在过程,他们的信念、心理、倾向、情绪等主观因素是否左右决策,以及影响的程度大小和具体作用机制。行为金融学中的“投资者情绪”是根据“investor sentiment”翻译而来,具有特定的含义。投资者情绪是一个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它是分析投资者心理状态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是引起噪音交易的一种非理性因素,影响甚至决定着投资者对行情的判断。对于“投资者情绪”一词,至今在学术界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解角度对其定义不尽相同。Shleifer 在研究投资者情绪理论中指出,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由于认知偏差和心理偏差产生情绪,这种情绪导致投资者错误地运用贝叶斯法则,违背预期效应理论,从而对股市的判断偏离了实际。Brown 认为,投资者情绪是投资者所做决策的结果与某个标准结果的预期偏差,那些情绪乐观、看好后市的投资者的收益会超出标准平均收益,反之会低于平均值。Delong 把市场中那些噪音交易者所有的错误信念定义为投资者情绪。Baker 和 Wurgler 的观点是,投资者情绪导致了投机性投资需求。国内研究者饶育蕾认为,投资者对未来市场产生系统性偏差的那种预期即是投资者情绪。为了研究需要,本文把投资者情绪看作是投资者对于市场未来的一种带有内在性偏差的预期,或者说信念。这种信念因投资者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知识储备、投资经历、性格和风险偏好而不同。当投资者情绪高涨时,代表其看好后市,预期未来股市收益会增加,反之,当投资者情绪低迷时,表示其看跌后市,预期未来收益会减少。

.......

2.2 投资者情绪的特征

行为金融学用心理特性取代了理性假设,研究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规律及其对市场的价格的影响。投资者在实际决策过程中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偏差以及时做出修正,从而决策的结果往往与遵循客观概率规律推出的结果不符,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投资者的这种带有偏差的预期或者说信念,即投资者情绪,常常集中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Gervaris、Heaton 和 Odean(2002)认为过度自信是人们的一种信念,在这样一种信念驱使下,人们会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即对自己已拥有的信息及对信息的判断赋予比事实上更大的权重。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过度自信主要表现在:其一,投资者往往高估自己评估股票的能力。投资者常常在购买了某只或某几只股票之后,会坚信其选择或者投资策略的正确性,并且,他们往往倾向于忽略关于自己已选择股票的负面消息,例如所选股票应该在某个时点被卖掉的信息等。其二,投资者常常相信,自己拥有一些确定的且并没有被其他投资者所获知的有价值的信息。而且,投资者在处理分析信息时,会更看重那些能增强自己信心的消息。其三,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忽视对历史投资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导致低估风险,对负面因素考虑不足,于是,他们可能会遭受意外损失。其四,由于投资者对其投资选择的过度自信,其持有的证券种类较少,组合不够合理,未能较理想的分散风险。

.......

第 3 章 个体与机构投资者情绪领先-滞后关系.....21

3.1 研究假说 .... 21

3.2 研究方法 .... 21

3.3 个体与机构投资者情绪领先—滞后关系的实证检验 ....... 25

小 结.......30

第 4 章 个体与机构投资者情绪市场效应的实证检验与比较.......32

4.1 个体与机构投资者情绪市场效应的研究假设 .... 32

4.2 个体与机构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 .... 33

4.3 个体与机构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 .... 37

第 5 章 相关政策建议......41

5.1 引导投资者理性入市 .... 41

5.2 优化投资者结构并规范机构投资者内部运行制度 ...... 41

5.3 完善股市做空机制 ........ 42

5.4 监管机构和市场协调配合做好监管工作 ....... 42

5.5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43

小 结.......44

第 5 章 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投资者情绪及其影响市场机制的理论分析,运用向量自回归(VAR)、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了个体投资者情绪和机构投资者情绪的领先—滞后关系及其市场效应。第 3 章和第 4 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个体投资者情绪和机构投资者情绪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且个体投资者情绪对机构投资者情绪影响较显著。此外,个体和机构投资者情绪都存在明显的持续性。个体投资者情绪的变化对市场收益率并无显著影响,对波动性影响较为显著,而机构投资者的情绪变化较为显著地影响了市场收益率及其波动。总体来看,个体投资者情绪的市场效应较机构投资者小。针对以上结论,为了使各类投资主体能够理性规范入市,提出以下几点相关的政策建议:

5.1 引导投资者理性入市

我国股票市场成立发展较晚,而股市中大部分的个体投资者缺乏相对专业的投资知识。他们在实际交易中,往往容易受他人影响,盲目跟风,追涨杀跌,从而形成羊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是导致我国股市大幅涨跌的重要原因。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培养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平台或短信推送等方式,丰富投资者的相关知识和对政策信息的了解,使广大投资者逐步树立价值投资观念。证券中介机构等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投资报告会、交流会等,引导投资者正确、合理地解读上市公司公开的各类信息的含义,增加其分析基本面信息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为降低投资风险,投资者自身应增强合理规避风险的意识,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研判市场形势,从基本面和技术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善于发现那些被错误定价的投资机会,学会组合投资、分散风险,根据自身风险偏好类型选择合理的投资工具。

......

总结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详细阐述了关于投资者情绪及其市场作用机制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分别选取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基金仓位和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作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情绪的衡量指标,选取收益性和波动性作为市场效应的衡量指标,实证检验了个体与机构投资者情绪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分别考察、比较了两种情绪通过影响收益和波动所表现出的对市场的效应,并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有助于较为深入、全面地揭示,在股票价格偏离真实值的形成过程中投资者的影响,帮助监管部门清楚认识投资者的情绪、心理特征及其对市场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其制定监管政策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市场稳定持续发展。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对个体与机构投资者情绪之间关系的研究,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实证检验了个体与机构投资者情绪之间领先-滞后关系。结果表明,在市场中,个体投资者情绪的变化对于机构投资者情绪具有显著影响,而且随时时间的变化,影响趋势会发生转变;机构投资者情绪的变化对于个体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并不明显。实证结果显示,无论是个体投资者情绪,还是机构投资情绪,本身都具有强烈的自相关性。

(2)研究个体和机构投资者情绪的市场效应,先使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较为直观、简单的检验,然后在引入控制变量的条件下,根据个体和机构投资者情绪对收益和波动的影响,分别建立四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以检验并比较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收益及波动的具体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个体投资者情绪的变化对市场收益率并无显著影响,但对指数波动率具有显著影响。而机构投资者情绪的变动对市场收益率及波动率的影响均较为显著。具体来说,机构投资者情绪的高涨降低了市场收益率,而个体及机构投资者情绪的高涨却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