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792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金融学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限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包括金融史、金融学说史、当代东西方各派金融学说,以及对各国金融体制、金融政策的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证券、信托、保险等理论也在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内。(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金融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篇一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贫困人口和普通人一样,需要经营业务、积累资产、平滑消费并控制风险,这些都需要金融服务提供帮助。然而传统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往往以盈利为目的,将无力提供抵押担保的贫困人口和微型企业排斥在外。微型金融机构(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简称MFIs)就是为贫困人口和微型企业等提供微型金融服务的机构,具体形式多样化,包括非政府组织、互助会、信用合作社和专门的小额贷款公司等。1976 年,穆罕默德·尤努斯在孟加拉国率先实验了小额信贷模式,在乔布拉村向 42 名妇女提供相当于 27 美元的贷款数额,而当年首笔向贫困家庭发放的乡村贷款被全额归还,充分说明贫困者具备借贷偿还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久以来认为针对贫困人口的贷款极具风险且无法收回的偏见。1983 年,穆罕默德·尤努斯在孟加拉国正式成立了全球第一家小额信贷银行——格莱珉银行,向贫困人口提供无担保贷款,帮助大量贫困者脱贫。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借鉴,从此微型金融在全球众多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和一些发达国家取得了较快发展,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当局意识到微型金融对促进穷人和低收入人群获得基本的金融服务、推动他们自主就业、进而提高其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减轻贫困方面的显著影响。不同于传统的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MFIs 需要兼顾“双重底线”(Double BottomLines)——实现可持续性经营注 1并覆盖贫困人口,即 MFIs 的财务绩效目标和社会绩效目标。虽然各种类型的 MFIs 具体的使命存在一些差异,但减轻贫困、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金融服务是世界上大多数 MFIs 最基本的初始使命。然而,随着全球微型金融商业化发展趋势的逐步增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一些 MFIs 将焦点从减轻贫困逐步转移到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上,更多地向较为富裕的借款者提供较大额度的贷款,偏离了贫困者这一主要服务对象。此外,自从 1992 年玻利维亚的 PRODEM 由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简称 NGOs)转制为玻利维亚阳光银行(Banco Sol)后,世界上众多 NGOs 开始向受管制的、正规的 MFIs 转变,其原因在于转制后的 MFIs 能够吸收储蓄并拓宽外部融资渠道,有助于实现可持续经营。与此同时,商业性融资来源在 MFIs 的资金来源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为消化商业性融资的较高成本,MFIs 的贷款利率相应提高,无力承担高利率的贫困者有可能被 MFIs 排除在微型金融服务之外。由此,MFIs 面临着能否兼顾双重底线的质疑,一些研究者担心 MFIs 过分关注盈利能力会导致对贫困人口覆盖深度的下降,偏离其减轻贫困的使命,由此引发了“使命偏移”(mission drift)问题的讨论和研究。通常而言,“使命偏移”指 MFIs 为了实现商业上的盈利目标,将贷款偏离贫困人群、更多转向经济状况较好的客户(Cull et al. 2007[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于 MFIs 使命偏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其核心问题——双重目标关系问题,即 MFIs 的财务绩效目标和社会绩效目标间是否存在冲突。此外,众多学者对于如何在保持机构可持续性的同时减轻使命偏移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此处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和综述。MFIs 的双重目标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使命偏移的核心问题,其原因在于使命偏移产生的根源便是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这两大目标的冲突。若双重目标存在明显的此消彼长的关系,随着 MFIs 追求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MFIs 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的覆盖深度将会降低,极有可能引发使命偏移问题;若双重目标间不存在冲突,则 MFIs 在实现自身可持续性的同时,能够兼顾对贫困人口的覆盖和服务,实现其原始的减轻贫困的使命,也就不存在使命偏移的威胁。学者们对于 MFIs 双重目标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微型金融发展的初期,MFIs 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贫困人口,从而有助于减轻贫困。最初的小额信贷主要是非政府组织对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以及技术培训、教育、医疗等服务,以达到社会发展、减轻贫困等目标。然而 MFIs 完全以减轻贫困为目标的模式使其难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依靠捐赠资金维持运营。由于捐赠资金的来源是不稳定的,以利润为导向的捐赠者也会降低 MFIs 为贫困人口服务的动力,微型金融的社会扶贫目标变得难以实现。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MFIs 对捐赠资金的持续依赖以及较低的财务绩效引发了对 MFIs 可持续性问题的关注。部分捐赠者提出,捐赠资金应该仅限于支持新成立的 MFIs,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和经营有效性可逐步降低 MFIs 对捐赠资金的依赖,促使 MFIs 在长期内实现可持续经营。此外,商业化发展趋势、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 MFIs 摆脱对捐赠资金依赖的愿望,促使 MFIs 的经营目标逐渐变得多元化,即 MFIs 具有同时实现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双重目标。

.......

第二章 微型金融机构使命偏移问题的理论分析

2.1 使命偏移的涵义

与传统商业性金融机构单纯追求盈利性的目标不同,微型金融机构有其自身的使命和社会责任,需要兼顾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各家 MFIs 所定义的服务目标和使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贷款给贫困者、服务于农村群体或者妇女赋权等,但国际上公认的一个观点是,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金融服务、减轻贫困是 MFIs 最基本的初始使命。近年来,随着微型金融业商业化发展趋势的增强,众多 MFIs 逐渐将焦点从覆盖贫困人口转移到实现盈利和自身可持续性上,学者们担心这种重心转移会导致 MFIs 将贷款从贫困人口转移到较为富裕的人口上,进而偏离其原始的减轻贫困的目标。由此,“使命偏移”这一概念开始出现并受到重视。顾名思义,使命偏移可以简单理解为 MFIs 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其原有的目标和使命,即偏离了减轻贫困、妇女赋权等社会目标。CGAP 对使命偏移的定义如下:随着微型金融业商业化发展趋势的增强,商业性融资来源在 MFIs 中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 MFIs 开始从商业银行或资本市场融资,导致 MFIs 在提升自身可持续性的同时,偏离了其服务贫困人口、减轻贫困的使命。关于使命偏移的具体涵义,目前尚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下面总结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观点。

.....

2.2 衡量使命偏移问题的指标

衡量 MFIs 社会使命的实现情况关键在于了解 MFIs 中客户贫困程度的变化,这一贫困程度通常被称作覆盖深度。由此需引入一个重要定义,即 MFIs 的覆盖面。覆盖面包括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覆盖广度是指 MFIs 覆盖到小额贷款客户的数量,即覆盖到多大范围的小额贷款客户;覆盖深度则是与使命偏移问题直接相关的指标,重点关注借款者的贫困程度,即 MFIs 的贷款和服务中有多大比例提供给贫困者。因此,衡量使命偏移问题,实质上就是看 MFIs 是否实现了对贫困人口较高的覆盖深度,以达到其扶贫使命和效果。此处总结了衡量使命偏移问题的几类常用指标。人均贷款规模(Average loan balance,简称 ALB)是研究 MFIs 使命偏移问题运用最为广泛的指标,该指标能够反映 MFIs 所服务客户的平均贫困水平,是 MFIs 覆盖深度的重要代理指标。通常认为,人均贷款规模越大,MFIs 所覆盖客户的经济状况越好,使命偏移倾向越明显。然而,也有学者对使用人均贷款规模这一指标衡量使命偏移问题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例如,Christan(2001)认为,MFIs 人均贷款规模的增大并不一定意味着使命偏移的发生,可能仅仅由于贷款策略的不同、进入市场的时机或客户群及贷款组合的自然成熟发展所引起,这些特殊情况单从人均贷款规模上无法判断[5]。此外,人均贷款规模指标更多的是与贷款类型和贷款模式相联系,无法具体反映每个客户的收入水平和贫困程度(Paxton, 2002[3])。因此,越来越多研究中开始使用改进后的人均贷款规模指标来衡量使命偏移问题,即人均贷款规模占 MFIs 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人均 GNI 或人均 GNP 比重。用该改进指标可以克服人均贷款规模以货币数量度量的局限性,进而反映出不同 MFIs 所在不同国家的贷款人群的收入水平。具体而言,使用改进后的人均贷款规模指标可以充分考虑到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人均GNI 或 GDP 在不同的时期也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初始贫困客户可能会成熟化,其收入水平会随着资产的积累和经济总水平的发展而相应提升,形成人均贷款规模增大的现象,然而这种增大却并不意味着 MFIs 在发生使命偏移。

........

第三章 微型金融机构使命偏移问题的实证分析........24

3.1 数据和变量 ..... 24

3.1.1 数据来源......... 24

3.1.2 变量具体含义....... 25

3.1.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8

3.2 研究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 32

3.2.1 模型设定..... 32

3.2.2 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32

3.3 本章小结 ..... 36

第四章 减轻微型金融机构使命偏移的策略建议....37

4.1 机构自身层面建议 ..... 37

4.2 宏观政策制度层面建议 ......... 39

4.3 本章小结 ..... 41

第四章 减轻微型金融机构使命偏移的策略建议

4.1 机构自身层面建议

众多研究表明,尽管 MFIs 对利润的追求可能会造成对贫困人口服务的目标偏移,但利润的增加并非是导致 MFIs 人均贷款规模上升的决定性的因素,MFIs 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对于恪守扶贫使命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通过提高成本效率,MFIs 能够抵消利润增加所产生的使命偏移问题,进而同时实现可持续性和减轻贫困的双重目标。具体而言,一是应加强财务成本核算管理,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管理体系和规范的财务监管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并提高成本效率;二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降低 MFIs的人工成本。具体措施包括强化对员工专业素质和各项技能的培训,包括客户识别能力、客户还款能力评估和沟通技巧等方面,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和工作效率;三是对基层员工和管理者均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实施绩效工资机制、按业绩发放各类奖励和补贴等,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四是引进微型金融服务的先进技术,如移动电话、互联网等方式,并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降低对贫困人口的服务成本。一方面,过高的贷款利率直接导致了向机构贷款的门槛提高,高利率超出了许多贫困借款者的承受范围,使其依然被排除在微型金融的服务之外。此外,高利率还可能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例如,一些风险高、质量差的项目往往更加急于寻求贷款支持,最终会降低 MFIs 的资产质量并加大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利率过低也会为 MFIs带来一定危害,除了无法满足机构经营收益覆盖成本的要求外,还可能导致资金需求量增加,形成更大的供需缺口,加大了识别真正贫困客户的难度。因此,微型金融利率的水平要适宜,不应过高或过低。对利率的合理规定可提高机构的管理水平,节约成本,也有利于更加深入贫困的人口,减轻使命偏移。

.....

结语

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 MFIs 将焦点从服务于贫困人口转到向较为富裕客户提供较大额度贷款上,逐渐偏离其减轻贫困的初始使命,引起了使命偏移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本文对使命偏移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包括使命偏移的具体涵义和衡量指标,引发使命偏移问题的原因及使命偏移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后,通过对两类信息质量不同的国际样本的实证分析,研究 MFIs 中是否存在社会绩效目标和财务绩效目标间的冲突,并进一步分析了财务绩效因素、机构性质因素和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对 MFIs 贷款覆盖深度的影响,两类样本的实证结果基本保持稳健。在使命偏移问题上,本文的实证分析发现,两类样本的 MFIs 在其经营可持续性和贷款覆盖深度间均存在冲突,这一结论与 Cull et al. (2007)[1], Hermes et al. (2011)[1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但与 Quayes (2012)[12]和 Louis & Seret (2013)[7]的结论存在差异。然而,加入信息质量较低的 83 家样本机构后的使命偏移倾向不如高信息质量的样本明显。其原因可能在于信息质量高的 MFIs 通常可持续性较强,更加倾向于对较为富裕的客户发放贷款,发生使命偏移的可能性更大。值得注意的是,本文还发现两类样本机构的财务收益率均与人均贷款规模显著负相关,说明 MFIs 通常向较小额度贷款收取较高利率,以弥补其高额交易成本,体现了 MFIs 对不同贷款定价策略的差异。此外,实证研究表明两类 MFIs 的每笔贷款平均成本均与贷款深度显著负相关,说明降低成本是减轻使命偏移的一种有效方式,与 Merland & St rm(2010)[14]和 Kar(2013)[20]的结论相一致。对于宏观经济环境对 MFIs 贷款深度的影响,本文的两类样本结果保持稳健。在两类样本机构中,国外直接投资均与 MFIs 的贷款覆盖深度显著负相关,而国内私营部门信贷水平和信用信息深度则均与 MFIs 的贷款覆盖深度显著正相关,表明 MFIs 的使命偏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外部经济环境相关联。在机构的控制变量方面,两类样本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在信息质量相对较高的 131 家 MFIs 中,机构的成立年限与贷款深度显著正相关,成立时间越久的 MFIs 能够更好的实现对贫困人口的覆盖深度;而在信息质量相对较低的 214 家 MFIs 的样本中,以盈利为目的的 MFIs 覆盖深度较低;是否接受监管在两类样本中的回归结果均不显著,显示其与 MFIs 的贷款覆盖深度并无直接相关性。

............

参考文献(略)

优秀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篇二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自 2004 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关注“三农”,“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国家各项事业的开展。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资金短缺,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的瓶颈。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个别地考察,货币资本都表现为发动整个生产过程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1]。因此,农村资金匮乏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农村地区资金需求不断增大,然而农村地区资金供给增长缓慢,金融供给明显不足。近几年,全部金融机构农村贷款余额虽有增长,但在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中占的比例基本没有增长,甚至有所下降(如表 1-1所示)。国内外实践证明,单靠国家财政支持和商业银行的作用是无法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的,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挥合作金融的资金支持作用,才能有效解决农村资金匮乏问题。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农村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合作金融机构,比如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经银监会批准成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合会、扶贫资金互助组织等。但是这些机构在在发展中暴漏出诸多缺陷: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为追求营利,逐渐走向商业化,背离合作金融的本质,合作性质逐渐弱化,成为名不副实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资金来源不足、信贷风险转移机制缺失和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等问题突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提升了农村金融市场活跃度,为农村生产经营提供了资金,对促进农村经济尤其是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资金来源缺乏持续性、高利贷严重、游离监管之外、蕴藏巨大风险。这些金融机构存在的缺陷导致其没能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为农村发展提供充分的金融支持。但这并不代表我国不需要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或是不具备其发展的条件。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合作金融,而且我国也具备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土壤,只是其发展受到多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在当前经济不断转型、体制转轨加速,历史和现实矛盾复杂形势下,合作金融作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亟需实现角色转换和重新定位。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在早期,对合作社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学者 AaronSapiro 和 Nourse,这两人主要研究了农民参与合作社的意义以及合作社应该怎样得到社员信任,增强自身凝聚力。他们认为农民通过合作社进入市场不仅可以改善农民在市场上的处境,增加他们的收入,还可以通过增强市场竞争,促使其他投资者所拥有的企业也提高效率,从而提高整个市场运行效率。1940 年以后西方合作社经济理论进入比较规范化的发展阶段,经济学家将合作社划分为三种模式。①Emelianoff、Robotka 和 Phillips 等人提出的作为垂直一体化的一种形式。Emelianoff(1942)在建立了一个复杂的合作社理论框架基础上,把对成员之间关系的研究,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2]。以 Emelianoff 和 Robotka 的垂直一体化框架为基础,Phillips(1953)建立了一个产出和价格决策模型[3]。②由 Stephen Enke(1945)在研究消费合作社时提出的独立企业形式。③作为以集体或联合行动存在的联盟。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将博弈论运用于合作社的研究,Staatz、Karantininis 和 Zago是较早的引入博弈理论分析合作社发展的学者:Staatz(1983)基于博弈论模型针对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和内部决策过程进行分析[4]。Karantininis 和 Zago(2001)用博弈论框架分析合作社的最优规模,他们还提出为避免过多吸引低效率的农民致使合作社灭亡,合作社应当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提高高效率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

.....

第 2 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合作经济的产生可追溯于 18 世纪早期的以马布里和巴贝夫为代表学者的空想社会主义,并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派系。合作经济是一种基于劳动者自愿联合的经济形式,此经济形式始终以劳动者为主体,实行民主管理,劳动者共同使用共同拥有的生产资料,共同劳动。主要组织形式是合作社,主要组织原则是自愿原则、民主管理、经济参与、自治与自立、教育、训练与宣传、社间合作和关心社区[33]。合作经济在遵循合作制原则的基础上,随经济的不断变革而进行与时俱进的变化,保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对社会发展与进步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合作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其被广泛用于生产、消费等各领域,产生了诸如生产合作、消费合作等合作运动,当这种合作思想到应用到信用领域时,就形成了合作金融。合作金融作为合作思想在金融领域应用的产物,同时具有合作经济的本质和金融的性质,运行遵循合作经济的自愿、民主管理等组织原则。在全面考虑合作金融的发展历程和体现的经济关系,以及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合作金融进行如下界定: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出于获得资金、金融服务等目的而自愿出资参股,以互助合作为原则,以民主管理为管理形式的特殊资金融通形式。虽然它在组织形式、遵循的原则等方面不同于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但在对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方面它的作用不容小觑。合作金融最不同于商业金融的地方在于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最不同于政策金融的地方在于淡化了行政色彩。具体来看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农村金融有如下区别:

.....

2.2 相关理论基础

1973 年 Shaw 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 Mchinnon 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开创性的从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角度研究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全新的政策主张。Shaw 认为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存在金融抑制现象。落后国家实行存贷款利率管制和“通过税收法案和管理机构限制储蓄者和投资者利用金融交易”的金融抑制政策,限制了储蓄的形成,使得这些国家存在的大量的具有高收益率的机会,因为缺乏作为投资来源的储蓄而浪费。Mchinnon 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指出发展中国家通过利率管制使得存贷款较低,银行给予储户的利息不足消除储户因通货膨胀遭受的损失,这样会降低人们的存款积极性,导致用于投资的资金来源不足,从而经济增长缓慢。Shaw 和 Mchinnon 虽然在观点上存在差别,但都认同不合适的金融管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颠覆了人们对凯恩斯用低利率刺激投资的理论的认识。他们认为经济与金融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政府取消利率管制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对金融发展有激励作用,经济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使金融机构储蓄增加,能够促进金融业发展。总之,金融意味着一种寻求经济自由化的倾向,这种自由化可以增加经济福利。

......

第 3 章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19

3.1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现状分析....19

3.1.1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19

3.1.2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的规模.......20

3.1.3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2

3.2 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现状分析.....24

3.2.1 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24

3.2.2 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的规模.........26

3.2.3 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7

3.3 小结....28

第 4 章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面临的博弈困境......... 29

4.1 政府与农户之间的博弈....29

4.2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博弈....33

4.3 组织内部“资金大户”与“普通农户”的合作博弈.........39

4.4 小结....42

第 5 章 促使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走出困境的对策....... 44

5.1 优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环境.......44

5.2 促进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47

5.3 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中介....51

5.4 创新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形式.......52

5.5 小结....52

第 5 章 促使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走出困境的对策

5.1 优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环境

法制制度的完善与否关系到金融市场能否安全运行。纵观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可以发现,农村合作金融发挥有效作用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虽然在立法和合作金融发展的先后顺序上存在差别,但不论是哪一种顺序,这四个国家在合作金融发展早起,就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具备专门的合作金融法律法规,提供了农村合作金融健康发展所必须的法制环境。我国虽然具有悠久的合作金融发展历史,但并没有完善的合作金融法律体系。所以,必须完善合作金融法律体系,以使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具体来说包括三方面:加强农村合作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农户与政府博弈陷入“囚徒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法律依据,农户担心政策的稳定性。因此,必须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如日本《农业协同组织法》、美国《1916年农业信贷法》、德国《德国合作银行法》的法律,通过法律形式确定农村合作金融的组织形式、地位、性质,促使农村合作金融在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严格按照法律行事。同时,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扶持和监督关系,防止政府过度干预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或是随意变更扶持政策,利用法律的权威性,帮助政府作出可置信的承诺。

......

结论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长,但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依然缓慢。造成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短缺,难以满足投资需要。农村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和短缺的金融供给之间的矛盾急需解决。在当前的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农村合作金融提供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大部分,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其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能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打破当前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困境关系到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立足实际研究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现状,阐述了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农户和政府、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和农户以及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内部资金大户和普通农户之间的博弈,得出如下结论:

(1)农村合作金融相关法律缺乏,政府无法做出可置信承诺,致使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陷入困境,因此必须建立并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扶持和监督关系,帮助政府作出可置信承诺。

(2)农民诚信意识不高,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欠款追缴法律不完善并且实施困难和农户抵押品价值不高、抵押不方便,导致信用贷款条件下、诉诸法律条件下和抵押贷款条件下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和农户的借贷关系博弈陷入困境,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素质,完善保护债权的法律并严格执行,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法律。

(3)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内部“资金大户”和“普通农户”所拥有要素稀缺程度存在的差别以及在各自团体内形成稳固联盟的难易程度的差别,致使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出现“异化”,背离民主管理等经典合作制原则,因此要创新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形式,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坚持民主管理的合作制原则。

............

参考文献(略)

优秀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的经济实体。它主要是有地方政府及部门机构发起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和国债等资产,使得现金流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王国刚,2012)[1]。为了达到标准的要求,地方政府会整合并运作各种国有资产,为融资平台注入优质资源。因此,地方融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接受政府委托,对国有资金进行管理,并根据政府发展意图参与社会公共事业以及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及建设管理[2]。所以,地方融资平台可以看做是承贷主体,为了获得建设投资项目的资金,政府会通过融资平台向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而这种贷款一般会以投资项目的经营收入及财政补贴资金作为质押资产或还款来源。实际上,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融资平台。2008 年以来,政府融资平台不断扩张,县区级平台公司也越来越多,比重不断增大。目前政府投融资平台可以分为:(1)各类开发区、园区投融资平台;(2)国有资产和社会事业管理公司;(3)土地储备中心;(4)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公司;(5)保证性安居工程类投融资平台;(6)交通基础设施类政府投融资平台;(7)其它类型等[3]。投融资平台可以按照规模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规模较小的融资平台,这类融资平台资金内部运作能力较差,融资力度有限,属于投融资平台的初期建设模式。另一类是比较大型的融资平台,规模庞大,内部资本运作能力强,且一部分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4]。一般出现在我国沿海东部地区。由于提供公共产品前期投资规模巨大,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方面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获得中长期资金,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项目与领域,为城市建设资金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推进,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并将持续相当长时间,毫无疑问将带来公共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项目投资需求,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助于建设更好的公共事业体系,并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加快城市化进程[5]。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的

本文以 J 市政府融资平台设立,分布,贷款投向,融资方式及贷款风险案例等为定性分析的着重点,以其财务指标为定量分析的重点,不仅考察其经营现状,而且在此基础上,挖掘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其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接着从地方政府,银行体系和融资平台各个视角提出针对性建议,以利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健康有序发展并发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满足地方政府融资需求,防范地方财政及系统金融风险,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发挥应有效应,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平稳的发展。

......

1.2.2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对相关融资平台进行深入调查,重要一点是对其财务报表进行详细分析。考察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现金流量情况,分析资产负债结构是否合理,盈利及现金能力是否足以偿债。

(2)访谈法。与 J 市相关金融机构及平台领导进行深入交流获得第一手资料。咨询其信贷过程中相关细节问题,以及获取与 J 市融资平台贷款风险评价指标相关内容,并全程记录。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以对论述的观点形成支持,论文在研究中收集取得大量 J 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据资料,采用 Logistic 模型对J 市融资平台贷款风险进行评估。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使论证更加到位和充分,论文的结论更为客观。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研究从地方举债合理性、地方举债风险评估及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总体风险研究出发。国外学者很重视地方政府举债研究,他们一方面赞成地方举债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呼吁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风险防范与控制。Moak(1970)提出要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监管[6]。Christine(1972)认为,由于中央政府财力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允许地方政府举债将使项目运行更有效率。而 Hildreth & Miller(2002)认为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政府债务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是要充分关注地方债务的可偿还性[7]。在定性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外学者也同时对地方政府举债的风险进行评估。其中 Brixi,HanaPolackova 和 Allen Schick(2002)提出政府应该正确认识,分类和评估财政风险,并提出在险价值和期权定价等多种方法能够对其进行评估与控制[8]。Guscina 和Panizza(2008)详细分析了新兴市场国家国内公共债务并系统研究了可能出现的风险[9]。

.......

2.2 国内研究现状

在对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问题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关注于融资平台运作问题、风险预警防范及风险评价上。陈鸿翔(2010)对我国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行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并分别从政府与银行层面提出风险防范策略[14]。张世福(2011)主要探讨了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15]。而唐洋军(2011)在《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国外模式与中国之道》一文中详细介绍了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的历史沿革,分析其主要特点,并与国外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16]。吴涛(2013)也探索了其债务风险成因,并提出地方政府举债应当依据黄金法则、效率原则和风险可控原则,在微观和宏观上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真正成为管理规范、决策科学的主体[17]。另外,袁鲲、费婷(2013)探讨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18]。余子良(2013)不仅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模式进行了介绍,还探讨了地方融资平台的来龙去脉及风险规避方法[19]。在实证研究方面,风险预警的研究上,王冀宁(2010)在《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控制预警体系与市场化运作研究》一文设计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控制预警体系,分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并对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对策[20]。陈爽( 2011)在对地方融资平台分析的基础上设立风险预警模型,并以长春市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案例应用。

........

第三章 J 市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现状分析.....16

3.1 J 市地方融资平台现状....... 16

3.2 J 市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表现......... 20

3.2.1 逾期贷款时有发生........ 20

3.2.2 政府融资冲动而新进银行机构放贷迅猛........ 21

3.2.3 信息不对称且贷后管理困难.... 22

3.2.4 长效偿债机制不完善.... 22

本章小结........23

第四章 J 市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评估模型.........24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4

4.2 评估变量选取.... 25

4.3 构建 Logistic 模型....... 28

4.4 回归结果分析..... 29

本章小结........32

第五章 应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主要策略....33

5.1 风险评价指标方面具体控制策略........ 33

5.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相关各主体风险控制策略.... 34

本章小结........36

第五章 应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主要策略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以推进地方经济增长,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现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积累的风险也不容小觑。由于平台贷款数量庞大,影响范围广,使得这一融资模式成为上到国家下到地方政府,以及微观金融机构和融资平台共同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前文贷款风险相关基础理论出发,并对 J 市地方融资平台主要特征,风险评价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主要策略。除此之外,为了使建议更全面,也从国家、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以及融资平台四个方面提出了应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主要策略。

5.1 风险评价指标方面具体控制策略

实证分析得到融资平台盈利模式与违约机率呈正相关。在对 J 市经营性、准经营性和公益性三类融资平台中,公益性(其赋值为 3)融资平台,更容易发生违约。因此银监会等应协调相关部委,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政策,严格界定政府投资范围。项目选择上应该更多考虑经营性项目,适度支持准公益性项目,确保新增贷款应优先保证重点在建项目需求,使政府投资范围框定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失效的经济社会领域和全局层面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上,避免平台公司盲目扩大投资,超能力融资。

.......

结 论

本文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基础上,介绍 J 市地方融平台的现状,接着对 J 市政府融资平台融资风险进行了评估,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如何防范与控制相关的风险。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J 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情况如下:平台贷款主要投向涉及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如市政基础设施、土地储备、园区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平台的贷款现金无覆盖融资平台有 8 家,且贷款余额较高,蕴含着一定的贷款风险。J 市融资平台目前主要融资手段为利用地方融资平台向银行借款,城投债、信托、融资租赁。城投债及其他如 BT、BOT 等多样化融资方式也只是在尝试阶段,并未大量施行。

(2)建立了 J 市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评价模型。通过系统梳理归纳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还通过与 J 市监管部门及 J 市 4 家银行相关 6 位专家的深度访谈,最终确定了选取平台盈利模式、贷款发放金额、流动贷款比率、资产利润率等 4 个指标为评估变量。以 2013 年底 J 市现有的 61 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样本,建立 Logistic 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分析。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价,发现该Logistic 回归模型在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信用风险应用的效果理想。

(3)从国家、金融机构、地方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四个方面探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相关对策。为现阶段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评估和控制提供解决思路。

............

参考文献(略)

优秀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篇四

一、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987 年招商银行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经济特区的蛇口,以一家招商局旗下的财务公司为基础,正式成立为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国内第一家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秉承“因您而变”的理念,以“服务、创新、稳健”为核心价值观,坚持效益、质量、规模、结构协调发展的策略,经过 27 年的发展,总资产已经超过 4.5 万亿元,营业网点超过 800 家,在职员工超过 5 万人,已经跻身全球大银行的百强之列。并且凭借持续的金融创新、优质的客户服务、稳健的经营风格和良好的经营业绩,招商银行已成为中国境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商业银行之一,其中零售银行是招商银行遥遥领先同业的核心能力所在,连续 6 度蝉联《亚洲银行家》的“中国最佳零售银行”称号,2014 年《环球金融》的“最佳财富管理服务”,《欧洲货币》、《金融时报》、《国际私人银行家》等评选的中国区最佳私人银行奖,以及“最佳小微银行”、“中国最佳手机银行产品大奖”等等。但处在经营环境日趋复杂、时代变迁快速迭代的今天,重新审视招商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即高端客户经营),不难发现,即使是中国最佳的零售银行,其高端客户的经营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主要表现在:客户是企业的未来、企业的价值所在,高端客户更是企业经营的核心,高端客户的争夺一直以来是各家银行竞争的焦点。为了获得更多的高端客户,为了构筑高端客户服务经营的优势,各家商业银行的经营手段、营销手法可谓是百花齐放,不惜成本,高端客户的争夺已经处于白热化的阶段。但我们看到,一是各家银行都投入重金到高端客户经营体系建设中,虽然目前经营手段、方法都比较雷同[1],基本上都已经建立了高端客户服务经营的品牌,都配备了装潢和设施豪华的贵宾服务厅,都在分行或支行组建相应的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等队伍进行客户的服务,增值服务基本上涵盖了包括机场贵宾登机、高尔夫畅打,医疗体验等服务,甚至有些银行不惜成本投入到财富品牌宣传上,如国内的交通银行,连续多年不断地宣传其为中国最佳财富管理银行,上述种种在一定程度上对招商银行的财富管理造成了冲击。二是现有的高端客户服务水平有下降趋势,随着这几年的财富业务的快速拓展及财富客群的快速积累,目前的客户经理配置速度跟不上高端客群发展的速度,有很大一部分高端客户基本处于无人管的松散状态,很多高端客户甚至不知道客户经理是谁,高端客户的服务水平逐渐下移,虽然这种现象都是行业通病,但这种势头不控制好,将对银行未来的财富业务带来非常致命的伤害[2];三是高端客户经营基本停留在客户经理“感情维系”阶段。虽然金葵花客户经理有 750 名经营的客户对象,但其中最多只有100-150 名客户与客户经理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关系,尚有 600 多名客户处于松散或自生自灭的状态。究其原因,客户经理的日常工作往往被大量事务性的工作所占据,“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制约了客群经营效能的进一步突破,由此也导致财富管理的专业性没有得到最大化的释放。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第一,通过国内外成熟的关于客户经营,特别是高端客户经营相关的理论基础及体系,从中认识客户经营的本质。第二,通过对当前招商银行客户经营的现状分析以及行业现状比较,从中提出当前商业银行客户经营的主要困难。第三,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现状、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对客户的影响的分析,研究互联网对客户经营提出的挑战及突破口。第四,通过客户的实际调研,客户行为的分析,从客户需求,面临的环境以及新技术等角度,提出高端客户服务及经营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体系。

2.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数据统计、客户调研、实证分析、模型应用等方法,对论文的观点、论文所提及的方法思路及成果提供支持和结果验证。主要是通过数据统计、客户需求调研获取客户的需求,寻找服务的突破口;通过数理分析,数学模型的研究和建立,为高端客户服务及经营的新方法提供支撑;通过部分策略的实践,对比,校验方法的可行性。

......

二、客户服务经营的理论分析

高端客户服务及经营的研究和实践由来已久,而且内容跨度也比较大,涉及针对客户层面的分层分类、价值认定、需求分析,涉及企业层面的客户服务策略、经营模式、经营手段。在学术界和银行体系内,关于客户的服务及经营有较多的分析和研究,归结起来包含客户分类研究、客户服务经营模式研究以及基于互联网时代客户服务经营方法的研究。

(一)客户分类的研究

二八定律,又称为帕累托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最先提出的。该定律的产生是缘于帕累托偶然注意到 19 世纪英国的财富和收益的模式,后续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了这个微妙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数学上表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在这些基础上帕累托总结出:社会上 20%的人占有 80%的社会财富的规律。这个定律指出财富在人们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因此二八定律成了这种不平等关系的简称,而且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为 80%和 20%(从统计学上来说,精确的 80%和 20%出现的概率很小)。在二八定律的基础上,很多专家学者对理论进行应用性的拓展,包括针对企业的获得二八管理定律、二八决策定律、二八营销定律、二八利润定律等等。但通常来说,二八定律更多是围绕客户的定位、分析及分群,并基于此分类进行相应的经营策略和方法,而且更多是将资源和策略往“20%”的客户倾斜。

.......

(二)关于客户服务与经营方法的研究

对于客户的价值,有很多的专家或机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顾客价值理论是指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得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中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整体评价。有很多学者或专家从单个情景角度以及关系角度等维度提出了对客户价值的定义和理解。在众多的顾客价值定义中,大多数学者都比较认同 Woodruff 对顾客价值的定义,Woodruff 通过对顾客如何看待价值的实证研究,提出顾客价值是顾客对特定使用情景下有助于(有碍于) 实现自己目标和目的的产品属性、这些属性的实效以及使用的结果所感知的偏好与评价。总结起来,顾客价值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是有顾客的主观判断、是利得与利失之间的权衡、而且具有从产品属性、属性效用到期望的结果,再到客户所期望的目标的层次性。围绕顾客价值理论很多专家提出了很多理论模型,包括了科特勒的可让渡价值理论,Jeanke 、Ron、Onno 的顾客价值模型,Woodruff 的顾客价值层次模型以及 Weingand 的顾客层次模型等。从理论上来看,学术界对顾客价值的定义不太统一,需要进一步研究。在现代,更多是基于顾客价值理论,对如何提升或创新顾客价值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客户已经逐渐从产品或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产品与服务的共同开发者、生产者和创造者,在这种背景下,也很多学者或企业家也在基于客户价值的创新,从客户价值的动因、过程、驱动因素及业绩表现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逐步构建了有效管理客户价值创新的理论框架体系。[22]

........

三、招商银行高端客户服务经营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15

(一)招商银行高端客户经营现状 .....15

(二)招商银行高端客户服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8

(三)导致高端客户经营问题的主要原因 ......20

四、互联网时代台湾及北美地区高端客户经营 .......24

(二)经验的启示 .....27

五、招商银行高端客户服务经营创新的对策建议 ..........29

(一)明确高端客户经营创新的总体思路及实施方向 ..........29

(二)明确轻经营的客群划分标准和策略 ......30

(三)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前中后台队伍及管理机制 .....31

(四)建立轻型经营的大数据支持体系 ........31

(五)构建集约化的服务经营的运作实施机制 .........33

(六)规范螺旋上升的轻型的经营流程体系 ....36

(七)搭建轻型客户经营的移动服务平台 ......38

五、招商银行高端客户服务经营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高端客户经营创新的总体思路及实施方向

综合招商银行当前高端客户面临的现状,结合境内外先进银行的成功实践,要解决当下招商银行高端客户服务经营困局,又要兼顾互联网时代趋势要求,招商银行高端客户服务经营体系必须运用互联网时代的理念、技术、平台和交互方式,进行管理模式、运作模式、服务模式、业务流程等的创新与重构,构建一个成本消耗最少、人员占用最低、流程效率最高、客户体验最佳以及价值贡献最突出的体系,这个体系用当前比较流行的话总结就是轻型的服务经营体系。这个轻型的服务经营体系之于传统经营体系有如下特色:一是策略统一管理、统一执行,轻型的服务经营体系必须有统一的策略制定、执行的机制,以确保服务经营的目标始终符合企业的要求,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不因为客户经理个人行为影响服务经营效果。二是客户经理由全能型向任务型转变,在上述统一的策略的要求下,轻型的服务经营体系的客户经理更多成为经营策略任务的执行者,每个阶段、甚至每天的经营动作都已经由中台制定清楚,客户经理只需要按照推送任务完成既定要求即可,而不需要客户经理每天考虑经营哪些客户、用哪些手段、用什么产品。三是基于移动互联,建立一个客户自服务+批量经营的移动 APP 平台,让绝大部分的工作由客户自助完成,主动营销动作通过移动 APP 平台的个性推送模块、理财日历进行批量的推送,复杂的业务才交由人工完成。四是数据驱动成为轻型客户服务经营的核心,所有的策略、所有的营销活动策划、所有的信息推送均会基于数据分析、数据建模,所有的执行过程及结果变成流程化、数位化,均会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分析、用数据考核。

.......

结论

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虽然高端客户是银行的核心,虽然各家银行都花重金全力打造自身的高端客户的服务经营的体系及竞争优势,但当前各家银行高端客户服务经营基本无太大差异,产品同质化、营销方式同质化、经营流程同质化是当前各家银行高端客户经营的主要现状。

2.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以及打通人们生活的线下线上场景后,人们的生活、要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银行基于线下的经营服务模式及尊享体验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及时代发展趋势,银行必须自我颠覆、自我突破,而且这种趋势是不可逆的。

3.当前各家银行都意识到现有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及严峻,都看到了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金融脱媒提速,监管刚性约束不断增加的环境对银行高端客户服务经营模式的冲击,也在积极去探索相应的模式的突破。但目前基本上还是在传统以分支行为经营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查缺补漏,并没有很好地把握好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会,尚未有一条基于互联网的成功实践。

4.借鉴境内外银行或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进行的高端客户经营模式的创新突破和实践,可以看到:线上将成为未来客户服务的主战场,谁占领了线上生态圈的制高点,谁拥有线上生态圈的生存能力,高端客户经营必然由线下向线上进行迁移;同时客户产品购买的决策点已经由听从银行专家向搜素、攻略等转变,且进一步前置,未来客户之间的分享、交互、经验成为客户决定的主要依据,银行端将更多承担交易的实现;大数据同样对于互联网时代的高端客户服务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数据化驱动成为必备能力;将经营过程流程化,并进行专业化的切割,将打造每一个环节的专业化队伍,是互联网时代实现经营效益非线性突破的关键;互联网时代的新的技术和新的工具将为高端客户服务经营模式的突破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如何突破取决于银行的自身的魄力和思想。

............

参考文献(略)

优秀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篇五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对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就企业数量来说,截止 2013 年底,沪深两市民营上市公司的总数是 1418 家,占比达到 58%。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是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的结果,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公司。因此,本文选用民营企业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下图 1.1 是从 2003 年至 2013 年十一年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变化的趋势图:从趋势图 1.1 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从 2003 年到 2013 年间,民营上市公司的趋势变化是逐年上升的,特别是在 2009 年之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上升的速度达到最大,环比增长速度达到了 36%,由 2009 年的 808 家,增长到 1098 家。在2003 年沪深两市中,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数量是 491 家,到 2013 年底,上市公司的数量上升为 1418 家,比 2003 年总体增加了 2.88 倍。过高的股权集中是导致大股东侵占其他中小股东利益的直接原因。经济学者LLSV 指出,一方面,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可以共享公司经营管理的收益;另一方面,大股东可以凭借其排他性的控股地位侵占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由于我国经济体系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并且市场上的参与者之间所获得的信息也不是一致的,股东利用其对企业的信息优势,排他性的占有上市公司的资金,最终损害了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例如,控股股东获取公司经营和管理信息的途径较为直接和方便,而其他债务人或是中小股东获取公司信息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上市公司发布的财务报表获取相关经营决策的信息。参与者之间掌握信息的不完备,控股股东凭借其优势侵占中小股东或是其他债务人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1。这一现象的存在,同样会制约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上市公司上市采取的是剥离改制上市的方式,这一做法导致的结果是公司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就会出现严重的关联交易。关联交易的存在为大股东提供了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途径,也就是利用其控制优势获取私人收益。

……..

1.2 文献综述

Jensen和Meckling(1976)首次用代理理论说明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问题。现代股份公司主要是通过对外发行股票进行外部融资,再聘请专业经理人作为公司的管理者,执行董事会决议,对公司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因此,在现代公司中公司的管理权和所有权之间发生了分离。从经济理性的角度出发,经营者和所有者作为理性的个体,首先要实现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有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经营者不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二者之间的目的产生分歧。从股东对经理监管角度来说,由于对经理人监管成本太高,股东无法利用监管的手段对经理人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监督检查,由于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理人会出于为自己获得更大收益的角度出发,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优势,为个人谋取私利,出现对公司资源不合理运用的情况,即所谓的代理成本。同时,Jensen和Meekling研究还发现契约是导致债券人和股东之间利益的源头,契约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起到激励的作用。契约规定如果投资项目获得的收益大于其所投入的成本,则投资者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但是,如果投资结果是收益小于成本,那么债权人将要承担主要的责任,而投资者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在这样不平等的约定下,投资者会偏好风险较大的项目,这是因为风险越高所能带来的收益也就越大。债权人在决定向企业投资时,首先考虑的是所投入资金的安全性,保证资金能够到期回收本金和利息,如果选择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则有可能面临的是到期无法按时收回本金。

………..

第 2 章 理论及预期假设

2.1 概念界定

民营公司的概念界定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我国民营公司主要指的是非国有企业。狭义指的是私营企业或是私营企业是主体。“私营企业”这一概念,在我国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带有歧视的色彩,因此与私营企业有关的利益相关者都比较倾向于使用民营企业这一概念。在本文中的民营企业的概念界定,主要指的是其狭义的概念。本文高管主要指的是:董事会、监事、高级管理者,即指的是在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度财务报表中披露了年薪的高级管理者,这样做是为了方便从年度财务报表中收集到文章中实证分析所需要的高级管理者控股比例的数据。Jensen and Meckling(1976)首次解释控制权私利指的是只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才能获取的收益,例如管理者可以将企业的财富用于自己消费或是支付给自己过高的管理薪酬。但是,这些方式是控股股东是不常用的,是因为这些谋取私人收益的方式极易被其他利益相关的股东或是监管者发现,从这个角度而言,控股股东会采取更为隐秘的方式转移上市公司的资产,进而损害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

……….

2.2 基本理论

不完全契约理论又被称为 GHM 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主要指的是当发生在契约中没有被明确界定的事件时,获得企业最终控制权是通过拥有最终的资产控制权来界定的。因此,认为剩余控制权才是一个企业的最为核心的内容,谁拥有剩余控制权,谁也就拥有了对企业的资源配置权。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在随后发表的文章中进一步指出,由于契约订立,存在不完备的情况,因此物质资本所有权是决定其他权利的基础,股东可以通过对物质资本的控制达到对其他资本的最终控制。因此,股东不仅是公司治理的主体,而且还是最终的受益者。在现实中委托-代理关系很常见。例如,老板和员工,所有者和经营者,医院和医生,被告和律师等等。在上面列举的这些例子中,一部分人被称之为“委托人”,另一部分则是“代理人”。委托人通过给代理人支付一定的劳务报酬,要求对方为自己处理一些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但是,从利己的角度来考虑,由于二者利益不一致会产生冲突。委托人将自己的事务委托给代理人代理,委托人不能时刻监督代理人代理履行情况,这就会出现委托—代理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以约束,如果发现有一方违反了合约中有关条款,就要对违约方进行处罚,以弥补履行合约方所造成的损失,在这一条款的约束下,可以解决委托—代理所出现的问题。

……..

第 3 章 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原因及途径.....20

3.1 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原因分析........20

3.2 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侵占的途径........22

3.3 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侵占的账目表现........24

3.4 小结......25

第 4 章 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侵占影响因素.......26

4.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26

4.2 变量的选择与模型的设计......27

4.3 描述性统计结果....28

4.4 面板数据模型构建......30

4.6 国有控股和私人控股大股东利益侵占的比较....33

第 5 章 研究结论以及对策建议.........35

5.1 研究结论....35

5.2 对策建议....36

第 4 章 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侵占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选取的是 2007 年到 2013 年我国沪深两市全部民营上市公司的部分相关面板数据作为辅助研究对象。选择民营上市公司的原因是:第一,民营上市公司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较更加关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民营上市公司是通过 IPO上市,其与其他通过并购上市公司相比,有更多的选择权。本文所选取的变量主要有大股东利益侵占程度、资产负债率、两权分离度、总资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管理层持股比例等作为本文研究的变量。文章中所用到的所有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CSMAR 数据库、Bankscope 数据库、财经类网站、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收集之后,为了使被解释变量的大股东资金占用的数据分布比较集中,本文对大股东资金占用的原始数据选取的是关联方应付款减去关联方应收款净值除以上市公司总资产来衡量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情况。对于管理层持股比例,则是根据从数据库中获得的股东、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之和计算求得的。对于大股东持股比例选用其平方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东资金占用之间是否是倒“U”形的关系。

…….

结论

本文通过对 2007 年至 2013 年民营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的回归分析,选择民营上市公司的原因是:民营上市公司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较更加关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民营上市公司是通过 IPO 上市,其与其他通过并购上市公司相比,有更多的选择权。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股东利益侵占成倒“U”形关系。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时,控股股东会随着控股比例的上升,增加对上市公司利益的侵占;当持股比例上升到一定比例之后,利益侵占的程度会随着控股比例的上升而下降。(2)资产规模与股东利益侵占程度之间是负相关关系,也就是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股东侵占程度会随着资产规模的上升而下降。(3)资产负债率与股东利益侵占程度之间的系数是正的,也就是说负债不能起到约束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作用。(4)第二大股东至第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其他股东持股并没有对大股东的利益侵占产生制约作用,反而会随着第二大股东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而上升,也就是说在民营上市公司中,股权制衡没有发挥遏制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在民营上市公司中,股东之间有的是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或是其他关系的存在,大股东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第二大股东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存在对股东利益侵占没有起到预期中的遏制作用。(5)两权分离对于大股东利益侵占起到明显的遏制作用。本文中分离系数指的是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比值,比值越小,说明分离程度越大。在民营上市公司中两权分离为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提供了隐蔽性,为利益输送提供了便利。(6)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规模、董事兼任情况和管理层持股都没有被引入到回归模型中,主要是因为回归结果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虽然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规模、董事兼任情况和管理层持股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作用不显著,因此没有被引入到模型中。

............

参考文献(略)

优秀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篇六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美国雷曼兄弟在 2008 年次贷危机中破产,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该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破坏是非常大的。虽然欧美这些大型商业银行中拥有的资本充足率比较高,但是他们却没有能够逃脱这些金融危机苏带来的冲击,这种现象不能不被社会上的金融管理者和相关学者等所重视,仅仅依靠一种资本充足率指标,是无法有效的帮助银行来规避系统风险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和探讨,经济学家认为高杠杆率是导致银行产生风险的根源之一,在高杠杆率的背景下,表内资产会出现大幅度外移,对于银行而言,它的账面资本永远要比实际资本多很多,风险正是由此而来。这就导致了很多学者开始对“去杠杆化”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实体经济的影响,而实体经济又会受到杠杆化率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将监管杠杆化率作为金融监管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金融危机产生后,银行体系受到了来自资产价格的影响,需要对资产价格展开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杠杆化操作无法避免,进一步引发信贷紧缩,这扩大了经济损失程度。当业内人士发现金融体系中存在大量的资产负债表外杠杆,并且发现这种现象能够进一步扩大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时,杠杆率开始被得到重视。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这些金融危机,巴塞尔委员会在 2010 年公布了巴塞尔协议(BaselⅢ),协议中包含杠杆率指标,并且第一次提出杠杆率属于国际监管标准之一。我国在 2011 年就颁布了相关的法规去杠杆率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杠杆率表示的是商业银行一级资本与调整后表内资产余额的比值,并且这个比率需要在 4%之上。管理委员会希望能够借助于杠杆率来对银行体系的杠杆化带来控制作用,进一步规避杠杆化下的经济负面影响。鉴于此,商业银行在发展上,不仅需要接受来自资本充足率这个规则的限制,还需要接受来自杠杆率标准的限制,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够更好的防止陷入监管盲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Estrella(2001)认为,银行业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一类从事货币经营的企业,从资金来源来看,除了银行业所有者提供了少量权益资本之外,而银行对客户的负债则组成了其余极大部分资金。由此可知银行业经营的重要特点就是以贷款率和存款率间的高杠杆经营。由于在银行业的经营中,风险和利润是成正比的。所以在杠杆率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时,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银行会降低贷款利率而加大贷款风险,以维持更高利润的获取。Bichsel(2005)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不能保证银行方面提供的相关文件是准确的,以及市场中存在监管套利的情况,所以在对银行业的监管中引入杠杆率这一工具,可以完善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体制。此外杠杆率指标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对风险的敏感性很低,因此它受到风险度量的顺周期性影响会很小,所以可以直接计算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的数据,在推广和实施方面是非常容易的。因此,在对银行资本的监管中只有将资本充足率监管这只无形的手和杠杆率监管这只有形的手同时运用,才能实现对资本更加有效的监管。Blum(2008)对限制杠杆率水平能够提高资本监管有效性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叙述了在商业银行资本监管中,杠杆率监管指标与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这两只手各自的重要性。由于目前市场的条件限制,监管机构无法同时评估银行资产的风险权重,因而在风险权重的评估方面只能依赖银行进行自我评估。但从以往的案例看来这种自我评估具有很大程度的道德风险,所以单纯的杠杆率指标避开了对企业道德是非的考察,在监管银行风险的有效性上反而更具有优势。Adrian 和 Shin(2010)从另外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2 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理论透析

2.1 杠杆率的含义、特征

对杠杆率的定义,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它的原初概念是,总资产&pide;所有者权益得到放大倍数,所有者权益中的资产没有使用风险加权来调试。另外,总负债和净资产相除得到的数字作为衡量标准。美国等发达国家将杠杆率看作是核心资本和总资产相除得到的比率;在我国,银监会认为杠杆率=一级资本&pide;商业银行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笔者认为,利用我国银监会确定的杠杆率定义,并且在其发布的相关杠杆率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和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的编校,来进一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杠杆率较为适当,它等同于杠杆倍数的倒数。在本文中,本文将杠杆率定义为总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相除得到的杠杆倍数。从经济学角度阐释,如果杠杆倍数越大,那么就表明银行没有充足的资金来偿还债务,也就表明该银行面临着较高的风险。

………

2.2 杠杆率监管的含义、框架

金融监管指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所进行的活动进行有效监管的行为。其本质属于具有特殊内涵的规范约束行为。杠杆率的性质决定了金融机构在实际的运作当中,会运用高于自身持有的数倍的资产,这样的做法就为其自身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时,会将风险放大,无力承担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金融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核心,金融机构如果出现问题,对国家的运行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鉴于杠杆率的特性以及在运行中所产生的效应,有必要对其采取审慎的监管。2010 年 12 月,塞尔协议中,第一次将杠杆率纳入国际银行的监管制度之中,并且在最低限、构成成分、实施时间表等方面有了具体的界定3,如下:首先,引入杠杆率作为监管方式。引入杠杆率来对银行体系的行为和操作进行有效监管,是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重要举措,也使得银行在杠杆率的监管之下,有效规避了风险,从而有利于其稳步发展。在这一点上,正是由于杠杆率的引入,才使得商业银行避免了盲目扩张的行为,也为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其次,界定了杠杆率。主要是将银行的核心资本对涵盖加权表内外资产的风险总额的比率来进行有效界定,具有良好的规范和制约作用。

……….

3 国外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实践与启示.........18

3.1 美国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实践....18

3.2 加拿大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实践......19

3.3 瑞士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实践....21

3.4 新加坡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实践......21

3.5 各国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对我国的启示......22

3.6 小结......22

4 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3

4.1 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的引入背景....23

4.2 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的的规定.........23

4.3 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现状....25

4.4 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31

4.5 小结......40

5 我国商业银行引入杠杆率监管存在的问题.......41

5.1 不同会计核算使杠杆率监管有失公平....41

5.2 资本替代效应和负债融资减弱......42

5.3 放大经济周期波动......42

5.4 杠杆率监管成本问题........43

5.5 小结......44

6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的对策

6.1 商业银行自身层面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资本监管力度不断强化过程,银行的杠杆化程度也会受到影响。此处便引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相关部门该如何设定合理的监管标准,使之与银行的资本监督要求相符,从而促使银行经营效益的增加,发挥杠杆率对银行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银行资产的不同,其对资本的支撑力度也有所差异。高风险资产的资本成本,通常要低于低风险资产成本,而其能够获取的潜在收益,也往往高于风险资产。杠杆率仅仅将银行规模扩张风险因素考虑在内,而忽视了其他条件。在此种形势下,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资本回报率的提高,便会选择高风险资产投资经营形式。倘若对资本充足率过分强调,则势必会影响到银行资产的价值,因而不能仅仅使用杠杆率对银行进行监管与约束。如此可以看出,杠杆率监管的实施,并不能完全改善机制功能,更多的是维持资本运作与资本监管之间的平衡。在实施相应政策的过程中,政府要合理选择与使用两个指标,以此达到最佳的监管效果。

……..

结论

本文在对杠杆率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之后,统计分析了国内 14 家上市商行的杠杆率基本情况,从而找出影响银行杠杆率的几个重要因素,总结如下:

1,由于我国经济形式比较特别,所以国内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水平比其他国家要高一些,并且也基本达到了监管要求。然而,将类型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进行了比较之后发现,因为商业银行的类型并不是完全相同,其发展战略和市场环境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承受的风险也大小不一,因此本文建议分类管理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水平。

2,作者使用多种方法来研究和分析究竟哪些因素会对银行的杠杆率水平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商业银行杠杆率水平主要受到 3 个因素的影响,即监管、微观和宏观。实证检验证明,商业银行规模越大,杠杆率水平越高;而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市场利率等越低,杠杆率水平越高。所以银行的管理者应该注意这几方面的因素,进而规范银行的投融资等行为;而监管银行的人应该对这些因素进行更透彻的分析,规定最恰当的杠杆率,以便更好的监管杠杆率。

3,尽管监管杠杆率可以抑制商业银行的过度扩张,大大降低可能影响其顺利经营的风险,金融体系的稳定大门又多上了一道锁。然而,因为杠杆率本身就非常的复杂,每个国家的经济环境都千差万别,所以监管杠杆率又会给金融体系带来新的问题,比如说负债融资减弱、资本替代效应、经济周期波动更明显、监管成本不明确的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寻找更好的监管指标,与商业银行的健康运营相适应,避免出现更多的无法预料的漏洞。

............

参考文献(略)

优秀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篇七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从大多数国家情况看来,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熨平经济周期,减小经济波动与调节经济运行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在其实施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高度统一性。这种统一的货币政策想要实现预期的调控效果必须以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具有同质性为前提条件。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各个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发达程度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货币政策的这种宏观性和统一性很难充分的考虑到这些差异,从而导致某些地区政策效果较强,而有些地区的政策效果差强人意,产生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开创了经济学领域对于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影响分析的先河。起初经济学家们主要关注于欧盟地区货币政策在各成员国之间的影响差异,他们发现,由于各成员国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及金融体系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地区的非对称性,从而增大了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具体到我国而言,作为一项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货币政策在调控整个国民经济的过程中作用尤为重要。同时,从客观上来看,我国的利率、汇率市场还未完全放开,市场化程度不高,资本市场总体规模较小,结构存在失衡现象。因此,信贷渠道仍然是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其主要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而调节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并最终对宏观经济总量产生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开放与经济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方式,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各区域在银行体系、企业结构及居民收入、消费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方面的差别导致有些地区对政策反应灵敏,而有些地区反应迟缓,从而造成了统一的货币政策在各区域的调控效果不一致。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拟从存在性证明、原因分析以及政策建议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同时,由于不同的学者研究理论基础,实证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得出的结论与政策建议也略有不同,因此笔者会对相关文献进行简单的评述。本文主要从国别角度对国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以国家为对象进行分类阐述。Garrison 和 Chang(1979)以美国 8 个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这些区域的影响效果,通过实证得出结论:这 8 个经济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五大湖地区反应最为强烈,而落基山地区反应最为迟缓,从而有力地证明了美国货币政策存在非对称性。Owyang 和 Wall(2009)指出地区间银行体系差异是造成不同地区货币政策深度与总成本存在区别的重要因素,从而证明了沃克尔格格林斯潘时期美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以欧盟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的相关文献中,也存在很多学者对该地区是否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Peersman 和 Smets(2008)以欧洲 7 个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不同区域 11 个产业的产出造成的影响差异,结果发现不论是经济繁荣阶段还是萧条阶段,同一货币政策对不同区域的不同产业产出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别。Aarle、Garretsen 和 Gobbin(2009)首先对欧洲地区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主要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进而研究了不同国家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对实际产出水平、物价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即使是欧盟地区所有国家都采取相同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但各国在实际产出及物价等方面却存在明显差异,从而有力地证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存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Yang, Zan、Wang, Songtao 和 Campbell, Robert(2010)分析的是 1991 年-2002 年瑞典货币政策对区域房价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短期市场利率的持续冲击对各区域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

………

第 2 章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基础

2.1 最优货币区理论

一国或者地区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想要达到预期调控效果,必须以该国或者地区具有同质性作为前提条件。一国或者地区之间由于经济结构、金融结构等差异,使得货币政策在其传导过程中微观主体反应不一,从而损害了整体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导致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对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1961 年 Mundell 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Theory of Optimal Currency Area),简称 OCA 理论。他首次指出生产要素流动性标准,具体而言,只有当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自由、充分流动时,才会形成最优货币区。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实行盯住汇率,而与区域以外的国家汇率保持浮动,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本区域微观经济效率的同时也稳定了宏观经济,促进整个区域内经济的共同发展。OCA 理论还强调,成员国之间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收益越大,损害越小。反之,其一体化程度越低,参加货币区的成本越高。换个角度来讲,在单一货币区内,不同国家之间经济一体化水平越高,其冲击的相关性越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差异越小,统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越高。另外,他主张对于地区间经济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的国家而言,显然不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如果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其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实行区域差别化的货币政策或许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很多经济学家在蒙代尔的基础上对最优货币区的评判标准进行了更深一步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最优货币区。麦金农(1963)提出经济开放性标准;肯南(1969)主张生产的多样化程度为标准;英格拉姆(1973)建议以金融市场一体化作为衡量标准;哈伯勒(1970)和弗莱明(1971)建议以通货膨胀相似性作为指标。这一系列标准的提出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了最优货币区理论。

……..

2.2 货币政策产生区域效应的主要传导渠道

货币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地区间微观主体存在异质性,从而导致有些地区货币政策传导较为顺畅,而有些地区所能达到的政策效果有限,从而产生了区域差异。因此,大多数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该问题时都将重点放在传导渠道方面。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文献很多,不同的经济学派基于对货币、信贷、利率、汇率及资产价格等要素的不同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了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从金融结构的资产及负债角度来看,可以将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凯恩斯以及货币主义学派为代表所支持的“货币渠道”,该理论认为人们一般以货币和债券作为储存财富的主要方式,传导渠道主要包括利率渠道及汇率渠道;另一类是对传统利率理论的进一步放大以及深化,统称为“信贷渠道”,该观点认为由于金融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银行贷款与债券不能自如的相互替代,因此经济中存在货币、债券及银行贷款三种资产。与此同时,政策工具的实施能有效调节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调节企业投资活动和居民消费行为,进而对实际产出水平产生影响。信贷渠道大致可以分为狭义的信贷渠道(银行信贷渠道)及广义的信用渠道(资产负债渠道)。

……..

第 3 章 基于信贷渠道的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理论分析....18

3.1 基于信贷渠道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分析 ........18

3.2 基于信贷渠道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3.3 区域银行体系差异影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分析........ 24

3.4 区域企业结构差异影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分析........ 28

3.5 区域居民消费行为差异影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分析...... 31

3.6 本章小结...... 35

第 4 章 基于信贷渠道的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实证分析.... 36

4.1 区域划分、变量选择及样本数据说明...... 36

4.2 检验模型与检验方法.... 37

4.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39

4.4 本章小结...... 48

第 5 章 基于信贷渠道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调整建议.... 49

5.1 运用区域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工具........ 49

5.2 优化中西部地区的银行业体系...... 51

5.3 推进中西部地区企业结构调整...... 52

5.4 提高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消费水平.... 53

5.5 本章小结...... 55

第 5 章 基于信贷渠道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调整建议

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的区域产生的政策效果差别很大,这必然加剧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发达的地区更为发达,落后的地区更为落后,从而导致货币政策无法达到缩小区域经济金融差距的目的。综合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对我国各区域在金融结构、企业结构及居民结构方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尚不属于最优货币区,那么实行大一统的货币政策,必然与促进地区间经济金融发协调展的目的相违背。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地区间经济金融结构差异,采取分地区差别式的货币政策,有意的扶持落后地区经济金融发展,从而减小地区间经济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在前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想要有效的缓解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在货币政策的制定方面,提出构建区域差别化的货币政策,运用区域差别化的政策工具;二是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方面,通过前文分析可知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各区域微观主体差异是造成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分别从区域银行体系差异调整、区域企业结构调整及区域居民消费行为调整三个方面来降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

………

结论

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归纳,对相关理论进行系统介绍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货币政策信贷传导造成区域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分别阐述了各区域微观主体差异导致区域效应的作用机理,接着对我国四大区域分别构建 VAR 模型对我国各区域的信贷总额、产出水平及物价水平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1)在本文对最优货币区的理论进行梳理归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指出我国目前尚不满足“最优货币区”条件,从理论上说明我国的货币政策存在着区域效应。

(2)本文在分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时,基于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过程,通过理论及现状分析指出各区域微观主体差异是导致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

(3)在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大区域后,本文以 1985年-2013 年四大区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产出水平、物价水平年度数据作为样本区间,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并进行脉冲相应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确实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四大区域之间无论是在产出效应还是在价格效应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

参考文献(略)

优秀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绪论

一、 研究背景、目的与研究意义

综观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发展历程,发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与成功经验。例如:18世纪,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领头羊,而日本则在二战后借鉴外国技术、限制进口、重视科技,大力发展国内工业、制造业和电子业,逐步成为经济强国。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进步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决定科技创新的因素成为几代经济学家不懈探索的对象,其中金融对科技的贡献和作用获得了肯定的评价。进入21世纪,由于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新一轮世界性的技术革命来势更加猛烈,科技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如今,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达到了 60%-80%,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出台各项有关科技创新措施,注重科技投入和研发、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了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也有助于实体经济的提升。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长波,金融业飞速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关键性作用。在美国,“桂谷"的建立以及石油、汽车工业革命得益于发达的金融系统,强大的资金融通与支持作用又促进波士顿128公路高科技园区的建立,这再一次使桂谷银行、纳斯达克、风险投资应运而生。在日本,日本开发银行和日本输出入银行这两大政府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还设立了技术振兴贷款制度;此外,日本第一大电商乐天先发制人,大力拓展互联网金融,乐天金融目前在银行、证券、保险、信用卡等领域都有所涉及,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各国顺应潮流,都开始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纷纷完善资本市场,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间接融资,使金融制度、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乃至金融体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

二、 国内外研究的文献回顾

查阅文献,国外学术界对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研究著作十分稀少,而更多偏向于研究金融发展推动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对金融的影响。1992年经济学家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最早提出创新理论,在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就是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组合,该组合中有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认为信贷支持着企业家的科技创新,促进了经济增长。此后,不少学者也深入研究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的关系,罗森伯格1994年在《探索黑箱》中总结技术创新的历史,试图发现科技创新的方法,关注到科技、金融的相互影响作用,指出推动金融资本的积累,进而产生提高资本节约能力的创新。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概述国外关于科技金融结合的有关研究。研究金融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的提高作用,二是金融对高科技企业的支持作用。在理论上,贞与唐纳森(Jeong and Townsend, 2007)运用现代生产函数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技术进步)分解为人力资本变动效应、金融深化效应、资本异质效应和部门索洛余值,发现金融深化对技术创新有巨大贡献?。同时,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 1994)对企业的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进行了深化,把科技产业的成长周期分为研发期、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饱和期和衰退期七个周期?,针对每个周期的融资需求高科技企业也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资金匮乏,其中最权威的解释方法即是信息不对称理论,包含代理成本理论、信号假设理论和新优序融资理论等。代理成本理论(JensonandMeckling,1976)认为股东、债权人和经理人构成代理关系,存在代理成本,因此要合理权衡各种融资方式,使代理成本最小。在20世纪90年代,Binks、Bella和Ennew进一步研究代理成本的提高加大了企业融资的困难性。信号假设理论(Myers andMajluf,1984)认为企业进行信贷融资能传递积极信号,表明企业有能力承担债务,而投资者并不倾向于进行权益性融资,因此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这种制约环境下,企业明显会先借贷后发行股票。

…..

第二章金融支持与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

一、 相关概念的阐释

科学和技术,简称科技。科学就是指发现、运用公认的普遍真理,它涵盖观察、假设和验证三方面含义。达尔文早在1888年给科学下过定义:“科学就是对事实进行整理,以便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一定义指出科学即事实和规律。按《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定义,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系统知识",也是人们实践和智慧的结晶。技术的基本解释是物质,技能与技巧,在《百科全书》中,法国科学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了达到目标,共同合作而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它指出了技术的目的性、社会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一般而言,技术不仅包括硬技术,如生产工具,也包括管理技术、分析评价技术等软技术。二战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日益明显。技术是科学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同样,科学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因此,科学与技术是连接在一起的,并且呈现出不可分割的一体化特点,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统称为科技。

………

二、 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机制

从构成主体来看,科技与金融的构成体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科技创新主体、金融支持主体、金融中介机构、政府及科技金融市场(图2-1)。科技创新主体:包括高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创新个人。其中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高科技企业,实现资金迅速流向科技创新主体,从而满足科技创新对资金的需求。金融支持主体:主要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证券公司和其他小额贷款公司。此外,个人也属于金融支持主体范畴。金融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金融租赁机构、担保机构和资产评估公司等。金融中介在科技与金融的供需双方间分散了风险,这有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作为科技与金融构成体系中的特殊参与主体,不仅是科技创新主体、金融支持主体,同时也是金融中介机构。财政部门要对高科技企业所需的资金合理分配预算,有效落实资金投入。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发展历程来看,两者从简单的为对方提供资金和技术,逐渐演变成科技创新资源和金融资源的高效融合。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机制主要包括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形成机制和功能机制。具体而言,划分为资源配置机制,风险分散机制,信息处理机制和激励监督机制四个方面(图2-2)。

………

第三章合肥市金融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与问题.......19

一、合肥市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19

二、合肥市金融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25

三、合肥市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29

第四章国内科技金融的发展与借鉴.......33

一、杭州市.......33

二、上海张江科技园区.......34

三、武汉东湖高新区.......35

四、经验借鉴.......37

第五章政策建议.......39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39

二、积极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40

三、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42

四、深化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工程.......44

第五章政策建议

一、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

在金融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的体系中,政府是特殊的参与主体,担当了科技创新主体、金融支持主体、金融中介机构三个角色。不论是科研开发,还是实验生产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目前,合肥市都己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财政科技支持政策,但这些政策的系统性、全局性较差,且实际操作较为困难,已经不能适用于合肥市目前的金融形势与科技现状。因此,市政府需要构建完整系统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法律制度、促进建立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结合的政策机制,对存在的不足及时修改完善,使相关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科技企业、风投机构和担保机构)的行为方式法律化规范化。其次,政府要加强各个机构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发挥各自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金、技术、信息的深度合作,从而进一步发挥金融资源促进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机构之间的联动效应不仅可以把政府出台制定的政策法规落到实处,提高行动执行力,还可以让金融机构明确企业的资金需求,为企业及时解决融资难题和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

结论

合肥市政府要不断加强对科技企业的创新扶持政策,对不同阶段的科技企业进行资金资助,鼓励重点科技企业扩大市场规模;同时支持中科大等科研院校新建实验室与高科技研究中心,为企业提供知识平台保障,支持科大讯飞等单位申报国家技术研究中心,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整合科技企业的内部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出高新技术企业的特色创新模式。结合合肥市已有的科技产业项目,实施高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战略,吸纳外国专家学者、海外留学人员等优秀人才,并进行定期的人才培训计划,深挖科技创新思维。此外,建立人才的绿色通道,解决科技人才的入户、住房、家人就业等一系列安置问题,消除引进人才的制度壁金。如今,在金融市场化背景下,应完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目标制和评选制,不断激发企业家和科技产品经理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理念,对科技成果市场化的部分,政府、企业等相关部门给予高科技人才一定奖励,实施人才保险制度,加速创新人才汇集。

............

参考文献(略)

优秀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篇九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09 年,为了加强对交易账户的监管,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资本计算指引》,首次提出了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资本(IRC,Incremental Risk Charge)的概念。巴塞尔委员会的这一举措,显然是在当今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银行交易账户规模逐渐壮大的形势背景下,针对传统交易账户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所暴露出来的风险监管方面的严重缺陷所进行的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关于交易账户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将近二十年前的 1996 年。当时,巴塞尔委员会在《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的文件中就明确要求商业银行设立交易账户。自此,银行的表内外资产就可以分为银行账户资产和交易账户资产两大类。银行账户主要包括了一些传统的银行业务,诸如存放款业务。而银行持有交易账户的主要动机是交易获利或者是为了对其银行账户资产进行套期保值。也就是说,区分银行账户与交易账户的最主要的标志就是银行的交易动机3。而随着全球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银行交易账户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交易账户的风险暴露也愈发扩大,尤其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更越发凸显出在原有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体系之下,交易账户市场风险监管方面的严重缺失。这样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对信用风险的考虑不足。传统的资本监管工具 VaR 模型更多的考虑的是价格波动的风险,并且考量的时间较短(多为一天或者十天)。而信用风险发生的频率极低,但一旦发生损失极大。显然,传统 VaR 模型无法考量在更长的时间内发生的一、两次严重的损失。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 IRC 的计算,巴塞尔委员会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计算方法,但也粗略地确定了一些基本的计提原则。其中最核心的一点要求就是确定“流动性计划期(Liquidity horizon)”,并且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流动性计划期的确定将显著影响到 IRC 的计提结果。相同的资产头寸如果确定不同的流动性计划期,可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新增风险资本的计提结果,这也就引申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两点。首先,由于巴塞尔委员会在 09 年的这份关于新增风险资本计提的报告非常简单,只是确立了新增风险资本的相关定义及一些建议性原则,完全没有对计算方法或对于采用何种模型的任何说明。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鉴于新增风险又是一个新生产物,相关研究不多,本文希望采用一种较为简单,且已经广泛被业界所接受的CreditMetrics 模型尝试对新增风险资本进行计算。其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由于流动性计划期对于新增风险资本计提的重要性,本文将通过对 IRC 的计算,对流动性计划期的选择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对于银行来说,出于盈利的目的,总是希望少提一些资本金,既然流动性计划期的设定与 IRC 的计提关系重大,银行势必会通过不同流动性计划期的设定达到少计提新增风险资本的结果。那么,巴塞尔委员会在银行对流动性计划期选择过程中,是否有一些限制性的举措避免此种行为的产生,并达到监管者希望达到的两大审慎性的流动性计划期选择的原则——非投资级头寸比投资级头寸设定更长的流动性计划期、高集中度头寸比低集中度头寸设定更长的流动性计划期?一个最为理想的结果是:全新的流动性计划期的概念能完美地区分不同交易头寸的流动性,并且银行对其交易头寸流动性计划期的自主性选择恰好能满足巴塞尔委员会所希望达到的流动性计划期设定的审慎性原则。当然,究竟是否能达到这样完美的效果,就有待于本文之后的实证分析,我们将具体论述不同信用级别、不同集中度的头寸对于流动性计划期选择的影响。

………

第 2 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交易账户及新体系下的资本计提

由于新增风险资本所针对的是银行的交易账户,因此有必要对交易账户及其发展历程进行一定的了解。交易账户的概念是相对于银行账户而言的,如本文开篇部分所述,交易账户的概念提出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早在 1996 年,巴塞尔委员为就对其做了具体的定义,指出交易账户包括银行所持有的如下金融工具(包括衍生产品及表外工具)头寸:持有是出于短期再出售、获取短期买卖价差、为了从短期价格或利率波动中获益、以自营目的持有或者是为了对冲其他头寸所持有的头寸。2004 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4又对交易账户做了进一步的定义,交易账户包括的头寸为银行以交易目的或为了对冲交易账户中的其他资产所持有的金融工具及商品头寸。计入交易账户的头寸在买卖交易中不含任何限制性条款或者能够被完全对冲。此外,对交易账户头寸需经常且准确地进行估值,并实行积极主动地管理策略。与交易账户相对应,银行的其他一些传统的业务即归为银行账户,比如存放款业务。显然,银行账户与交易账户的划分对银行的资本监管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同样是利率风险,存放款业务中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与银行在债券投资中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是完全不同的。如果银行账户与交易账户划分不当,将显著影响资本金计提的准确程度。

………

2.2 文献综述

巴塞尔委员会(2009)的《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资本计算指引》,第一次提出了新增风险以及 IRC 的计提原则。从文中可以看到,巴塞尔委员会官方对新增风险的定义是:代表了对资本计划期为一年,置信区间为 99.9%的非证券化信用产品的违约和迁移风险的估计,并同时考虑了个别头寸和组合头寸的流动性计划期。在这个简短的定义中可以挖掘出巨大的信息量:首先,对于针对的产品方面,IRC 考虑的是非证券化信用产品,主要就是债券。其次,在覆盖的风险方面,主要是信用违约和信用迁移风险。此外,考虑的期限要长达一年,而不是像传统 VaR 那样的 10 天,置信水平从传统 VaR 的 99%提升到了 99.9%。另外,还要考虑的头寸的流动性计划期。同样是在这份报告中,虽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计算 IRC 的方法,但却提出了计算 IRC 时需遵循七项原则:(1)稳健性原则:就是说对于相似的头寸,需要以相同的标准进行资本计提。此外,对于 IRC 覆盖的头寸,需要考虑流动性计划期结束后再平衡头寸的影响。(2)一年的资本计划期的稳定风险水平原则:即进行资本计提时需要考虑一个更长的时间区段——一年。在一年内,对于不同的资产设定不同的流动性计划期,在流动性计划期内将资产卖出,重新购入与初期风险水平相同的资产。也就是说银行需在为期一年的资本计划期内以一种维持其初始风险水平的方式再平衡或叙做其交易头寸,而其频率取决于流动性计划期的设定。(3)流动性计划期的设定原则:流动性计划期是指在压力市场条件下销售头寸所需要的时间,其必须以一种保守的假定进行计量,并且流动性计划期最短为三个月。一个非投资级的头寸通常比一个投资级的头寸需要更长的流动性计划期。一个集中度较高的头寸需要比分散化的头寸确定更长的流动性计划期。(4)相关性原则:即需要考虑各资产之间违约及信用迁移风险之间的相关性。(5)集中度原则:一个高集中度的头寸需比一个低集中度的头寸计提更多的资本。(6)风险缓释和多样化效果:即只有在多头和空头是持有相同的金融工具时才可以进行净扣处理,否则必须进行加总计提。

…………..

第 3 章 新增风险资本中的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问题..........15

3.1 新增风险拟解决的两大关键问题 .....15

3.1.1 全面覆盖信用风险 .....15

3.1.2 区分不同资产的流动性 ....16

3.2 新增风险对流动性问题的转化 .........17

第 4 章 实证研究模型及相关数据处理.........24

4.1 实证研究对象及模型的选择 ......24

4.2 Credit Metrics 模型 ......... 26

第 5 章 流动性计划期选择问题的实证分析........ 34

5.1 单一债券头寸的流动性计划期选择........ 34

5.2 债券组合头寸的流动性计划期选择......... 40

5.2.1 非投资级债券的资产集中度与流动性计划期.......... 40

5.2.2 投资级债券的资产集中度与流动性计划期....... 43

5.3 实例分析.......... 46

5.4 小结........... 50

第 5 章 流动性计划期选择问题的实证分析

流动性计划期的选择在新增风险资本的计算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在本章中,我们将通过实证分析来具体说明哪些因素会影响并且如何影响流动性计划期的选择,并与巴塞尔委员会的相关原则及规定进行对比。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始终围绕着巴塞尔委员会的流动性计划期设定原则“非投资级的债券设定较长流动性计划期”、“集中度较高的组合头寸设定较长流动性计划期”这两点进行讨论。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将从单一头寸的债券头寸开始分析,随后过渡到对组合头寸资产相关性方面的考虑,一步一步地考察流动性计划期的选择问题及其对新增风险计算的影响。最后,以一个实例计算作为整个实证部分的总结概括。

5.1 单一债券头寸的流动性计划期选择

对于较为简单的单一债券头寸情形,信用评级的高低将决定新增风险资本的高低及流动性计划期的选择。因此,信用级别与流动性计划期的设定问题将是我们首要考虑的话题。为了进行实证分析,我们需要构造一个债券头寸。这一头寸为一个票面价值为 100 元,年付息率为 5%,每年付息一次,剩余期限为 5 年的债券。而我们所选用的信用概率迁移矩阵、违约回收率为表4.5以及表4.6的1981-2013 年统计数据。

……..

结论

新增风险资本的提出,弥补了原有交易账户监管体系中的种种不足,把信用风险纳入内部模型法的考量范畴。同时,模型创造性地提出了流动性计划期的概念,试图区分不同资产的流动性,流动性计划期的不同设定将显著影响新增风险资本的计提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主要利用了CreditMetrics 模型讨论了新增风险资本中流动性计划期的选择问题。我们在实证结果中发现,对于非投资级债券来说无论是集中投资还是采取怎样的分散化投资策略,只有在一年期流动性计划期下才能够得到最小的 IRC 计提。而对于投资级债券来说,如果采用了较为分散的投资策略,也同样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对于银行来说,正常情形下,其债券交易头寸主要投资于 A 级以上的高信用等级的投资级债券,并且有一定的分散化程度,因此,选择最长的一年期流动性计划期本身就是符合银行自身利益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确定最长的一年期流动性计划期无论在何种情形下都不会违背巴塞尔委员会的原则。

............

参考文献(略)

优秀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篇十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国家规定私人必须购买自己的住房,不再分配自己的住房,房地产产业应运而生。目前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处于支配性的地位,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成为许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 2005 年到 2009 年处于房地产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房地产开发的投资额占 GDP 的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然而近年来,国家为控制房价的过快上涨,保障人民基本的住房需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使房价的上升趋势明显放缓,整体呈现出僵持的状态,有些房地产企业甚至面临崩盘的危险。随着鄂尔多斯、神木和温州的民间借贷崩盘的多米诺效应出现,邯郸成为又一个因为民间借贷问题而受到高度关注的城市。近日,由于民间借贷的利息太高,导致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资金链断裂。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目前的房地产销售处于下降走势,公司没有足够的利润偿还民间借贷的利息,信用度直线下降,没有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导致邯郸的房地产业巨头,金世纪房地产公司出现危机。然而,鄂尔多斯和神木是凭借其丰富的煤炭资源而陷入“资源的诅咒”中,因为房地产市场和煤炭股权是当地最大的储蓄罐,其中相当的一部分资金是以民间高利贷链条的形式持续不断进入房、煤两大市场的,因此其中任何一个市场出现问题,都会引发连锁反应。邯郸虽然没有像他们一样超赚钱的资源,但还是沉迷于高利贷中,当地多个开发商以年息 20%到 30%的高额利息为诱饵,集资 90 多亿后,将这些资金用于支付土地出让金或其他用途,但整个房地产行业的每况愈下,将开发商纷纷压垮。以上问题不仅对房地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辐射作用。因此,通过对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梁冰(2005)通过调查报告,证实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确实存在。融资困难的原因,包括不平等的宏观层面和外部环境的原因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如财务管理不健全、资产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和信息不对称等。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的影响因素,有些学者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的重要原因,杨华、孙丽华(2005)认为企业规模与其信息可得性正相关,即企业越小,其信息就越难以获得。吴越(2010)认为信息透明度很低和各种信息的不易获得,是导致其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Stiglitz、Weiss 和张维迎指出银行作为理性个体,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只会选择信贷配给,却不愿给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在中小企业向外部融资的环境下,高正平、张婕和马方方分别从中小企业市场经济中所受到的歧视性待遇、金融制度、政府监管和中介机构的规范方面,就其所受到的限制性影响进行论证。 在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的对策方面:吴晓玲和金立新都认为,实行利率市场化,放松金融管制是十分必要的。郭斌、刘曼路通过对温州中小企业和民间金融的实证研究,认为我国应尽快组建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孙丽华、杨华(20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从而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需求的有效途径。

………

第 2 章 金世纪房地产公司及其融资状况

2.1 金世纪房地产公司发展概况

金世纪房地产公司于2000年1月13日成立。坐落于邯郸市人民路219号“金世纪国际商务中心”26层。注册资金为6000万元人民币。集团下设邯郸、临沂、斐济等房地产分公司。“罗兴公寓”小区是该公司首个开发建设的项目,并于2002年完成并交付使用。2001年到2008年期间,金世纪房地产公司在邯郸东北部已占两百多亩,引进公司融通地产合作开发邯郸市会展中心和星城国际。2006年建成的邯郸“国际商务中心”,地处邯郸经济、政治、文化、娱乐中心区的核心地段,是一座集酒店、办公、购物、餐饮等多方面为一体的商务大厦,楼高138米,主体部分28层,局部为34层,工程总体建筑面积约十万平方米。2014年4月初,金世纪房地产公司无力偿还债务情况开始显现,资金链逐步断裂,最终无法偿还高额债务。后邯郸市政府成立工作组进驻公司,欲将金世纪资产予以转卖,最大限度的保护债权人利益。该公司日前处于清产核资中,据不完全统计,该公司截至2014年7月共负债约29亿,其中民间借贷债务15亿人民币,从银行贷款14亿人民币。公司开发的未完工项目还有邯郸东庄北部的旧城改造项目(金世纪•新城)、贺庄的旧城改造工程(金世纪花园)、对前邯郸市人民商场的改造及邯郸大酒店东侧的工程共四个建设项目,储备土地共约256亩,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

2.2 金世纪房地产公司的融资状况分析

金世纪房地产公司成立以来,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不断圈地开发楼盘,对资金的需求益增加,仅靠传统的银行贷款等方式已远远不能支撑公司的正常发展,为此,该公司在我国房地产融资相关法律尚未健全和规范的情况下,通过多种非法融资方式获得巨额资金。具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2006年,该公司开始向内部员工以无抵押纯借贷形式融资,承诺的月息从2%到3.5%不等。以30%-48%的年利息回报率向公司内部的员工融资,后扩展到公开的向社会的个人、担保公司及农村专业合作社等进行融资。由于公司不断扩张,开发的项目逐渐增多,为获得足额资金,支付集资借贷的利息就越来越高,最开始对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才给月息3%的利息,后来只要投资总额达100万元以上,就可获得月息3%的高额回报,由此,借贷范围也就从内部员工开始向外扩展。2013年7月,新华信托——华锦86号,临沂金世纪新城东区项目收益权集合信托计划的融资金额1.4亿元。邯郸金世纪地产公司的企业法人史虞豹本人及该公司,都为此信托计划提供融资担保,同时,临沂金世纪地产4名股东也均将其持有的全部股权质押给新华信托。华澳信托在今年8月发售的一款2.8亿元的信托产品中就有涉及到金世纪地产。邯郸金世纪与临沂金世纪在公司资产和股权结构方面具有独立性。临沂金世纪项目成立前,已依法办理了抵押担保手续且项目处于正常运作中。

………..

第 3 章 金世纪房地产融资中的法律问题分析.........12

3.1 金世纪房地产开发企业严重违反房地产市场规范 .........12

3.2 房地产投融资市场的法律秩序混乱.........17

3.2.1 涉及客户资金融资的相关规定漏洞较多 .........17

3.2.2 多种重复抵押现象并存 .........•18

3.3 民间借贷的违法行为缺乏明确的界定.........19

第 4 章 完善我国房地产融资中法律法规的建议.........•24

4.1 从整体上提高立法水平 .........24

4.2 针对具体法律问题的建议 .........25

4.3 加强行政惩罚力度并完善监管体系............27

第 4 章 完善我国房地产融资中法律法规的建议

4.1 从整体上提高立法水平

从全局性明确房地产融资的方向,从而更好的指导后续实施环节。将目标确定为:第一,促进融资,保障其健康有序发展;第二,完善房地产融资市场环境,规避金融融资风险;第三,规范房地产融资平台,提高融资效率。应严格按照上述推进房地产融资,使房地产融资的法律制度更加科学化,并制定出系统一致的法律制度和运行机制,从而形成与不同法律效力层次相匹配的法律体系,并根据市场不断创造出满足投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最终使投融资双方的利益受到有效保护。虽然我国现行的房地产融资的立法水平已经很高,房地产融资法律制度的系统化还不够,它的完善能够有效的保障法律实施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从而有效避免法律之间的冲突。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设立一个统一的,由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构成的,专门性管理机构,统筹与房地产融资有关的文件的审核与论证工作。经过该机构的通过后方可执行。同时为了避免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的冲突,可适当对个别立法权做出调整。首先,在制定现行房地产融资的相关法律制度时,大部分是相关政府部门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制定的,由于制定时没有从战略性和全局性出发,因而现行的法律法规都是有针对性的、低效的法律制度。但房地产业毕竟只是众多产业之一,在制定和修改相关房地产融资法律制度时,应从整个市场体系出发考虑。

………..

结 语

在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也逐渐突显,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房地产融资方式的多样化背后的风险。房地产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融资调控力度的增加,使房地产行业的融资困难。为获得大量资金,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各种可能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于是就出现了规避现行法律和违法违规行为。投资者为获得高额利润,也参加到民间借贷等各种投资的活动中,不仅将自己置于投资的高风险中,也威胁到法律法规的健康运行,如何运用法律解决现有的不规范不合法的房地产市场投融资行为,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论文通过对邯郸金世纪房地产公司的融资行为的分析,着重探讨房地产融资过程中涉及的法律规定、法律规范和法律运行,提出健全现有房地产融资法律制度的目标和建议,用法律保驾护航,避免房地产融资市场呈现不规范行为,进而避免干扰市场规范的发展,提升融资主体的诚信度,保证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保障民生问题科学发展。 此外,在对相关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方面,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无法从整体的系统性的角度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有待于从立法角度系统化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条款,也是本文后续研究的扩展方向。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