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精选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797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金融学论文,金融学论文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金融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一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成果的转换周期也愈加缩短,科技越来越成为各国在国际大舞台进行角逐的首要利器。在科技兴国的大背景下,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于我国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可以加快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兴国作用。由于规模小,结构简单,能够快捷地获取信息,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上表现出突出优势。但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各种分散的行业,具有许多竞争者,只有不断创新,他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我国的创业板市场自 2009 年 10 月开启以来,就因科研能力突出,具有创新意识而被列入我国的国家创新系统体系。因此,我国中小板、创业板市场的构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风险投资对创新型企业的推动作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用令人瞩目的成绩给予了证实。风险投资的出现,解决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无法从大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获取有效融资的困境,满足了企业的创新资金需求,加快了我国的技术提升和经济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风险投资第一次出现在中国。虽然只有 30 来年的发展历史,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资本市场近年来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在中国市场的高投资回报率,也使得我国变为全球资本关注的要地。中国风险投资热,是世界知识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作用。所以,中国的风险投资热是中国经济在新世纪挑战下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绝非巧合。 因此,研究我国风险投资业以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回避的,具有前沿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有关风险投资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联,已有很多国内外学者从多方进行了实证和理论研究。在本文中,按照研究样本的不同,将这些研究分为宏观国家层级、中观产业层级和微观企业层级三个不同的层次。下文将国内外有关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间的关系研究依次按这三个层次进行梳理。在宏观方面,研究样本通常是国家或地区。最常被学者使用的经济变量为宏观经济变量全要素生产率。 学者采用的研究样本通常是国家或者地区,选用宏观经济变量选用的经济变量为全要素生产率等宏观经济变量。全要素生产率,也叫 TFP 是总产量和全部要素投入的比值。研究结果认为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紧密相关,风险投资的存在对专利数或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它可以促进国家或地区的创新。 Romain和Potterie(2004)选取 16 个OECD国家作为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90 年至 2001 年,以研发费用和风险投资额度为自变量,全要素生产率(TFP)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他们的研究结论是:风险资本和R&D都是通过加快新产品和新技术进入市场的速度和促使企业提高吸收新技术的能力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当有风险投资存在时,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风险投资的强度和企业R&D之间存在正向关系。① Meng、Tang、Yih-Luan和Chyi(2008)将台湾地区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引入法律环境作为风险投资的工具变量,通过回归发现R&D和风险投资共同促进了台湾地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

.........

2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概述

2.1 风险投资

和风险投资相对应的英文单词是“Venture Capital”,这词也被人们翻译为“创业投资”、“创业资本”。历史上首个风险投资机构由乔治?迪罗特和罗夫?弗兰德于 1946年创立,名字叫做“美国研究和发展公司(ARD)”。ARD 的创立标志着现代意义风险投资的出现。但关于风险投资的具体释义,由于理解角度的不同,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国内关于风险投资的定义主要分为两派:一是认为风险投资是期望通过股权转让方式获取中长期资本增值的一种投资行为,主要投资对象通常为具有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风险投资机构不但给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在其日常经营管理中提出建议;二是由我国著名学者成思危提出的,他认为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的商业权益投资行为,通常被投资企业为具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不仅能从风险投资机构获取资金,还能从中得到管理咨询建议,从而促进其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获得高收益。① 综合各类观点,本文提出了风险投资的定义:风险投资是主要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期望通过股权转让、IPO 等方式获得权益性收益,并给企业带来经验、管理和社会资源的一种专业性投资行为。

........

2.2 技术创新

最早提出“技术创新”这一概念的是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为了得到超额利润的生产函数的转移,或者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重新组合。企业家存在的职能之一就是不断进行创新,使经济取得不断的发展。① 虽然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熊彼特提出,但是对于技术创新的内涵他并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后来又有很多中外学者对技术创新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阐述。林恩(G.Lynn)在给技术创新进行定义时,考虑了创新的时序过程,他觉得技术创新是从对其商业潜力的意识开始,并终止于最后将其商业化成为市场上产品的一个过程。① 我国从上世纪 80 年代起才开始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付家骥在《技术创新学》里是这样定义技术创新的。技术创新是涵盖了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的一种综合过程,企业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抓住市场上可能存在的盈利机会,主要目的是获得商业利润,建立更高效、费用更低廉的一套生产经营系统。《技术创新学》中的观点扩大了原有的“技术”范围,不仅包括了原来意义上的技术,还加入了组织创新和金融创新等内容。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技术创新是以现有知识和物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产品、工艺或服务的改进或创造的技术活动,将思想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市场经济价值的一个过程。

...........

3 风险投资影响技术创新机理分析........15

3.1 风险投资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困境 ....16

3.2 风险投资通过公司治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 ....17

3.2.1 风险投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17

3.2.2 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17

4 变量设计及数据来源 ....19

4.1 变量设计 ........19

4.1.1 被解释变量........19

4.1.2 解释变量........20

4.1.3 控制变量........20

4.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22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22

5 风险投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 ........26

5.1 相关性分析 ........26

5.2 风险投资是否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影响 ....27

5.3 风险投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渠道分析 ....29

5.4 实证小结 ........36

5.5 稳健性检验 ........37

5 风险投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

5.1 相关性分析

在下面的表 5-1 中展示的是本文所用到的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观察表中数据后发现,没有哪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大于 0.5,也就是说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这种可能性被排除了。接下来,观察表中各相关系数符号发现,有无风险投资和代表创新投入的创新资本以及代表创新产出的已获专利数均正相关;风险投资持股比例与已获专利数量、创新资本正相关;在风险投资派出董事和创新资本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有显著正面的影响,这符合本文的假设 H1;但是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产出虽有促进作用却不显著,这不符合假设 H2。另外,代表企业财务杠杆的资产负债率与技术创新产出显著正相关,代表盈利能力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与技术投入、技术产出均显著负相关,这与前面的分析不符。在排除了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后,接下来才可以继续建立模型来进行实证上的研究。 在模型(5-1)中,以控制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无形资产增量作为被解释变量,有无风险投资支持为解释变量,increase、intensity 和 LEV 等 9 个变量为控制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由于本文中所采用的数据为非平衡的面板数据,在模型中还控制了年度效应和行业效应。在所有的变量中,ROS、ROA 和 Size2 为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控制变量;state 和 area 分别控制了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和地区效应;Size 控制了企业大小;increase 控制了企业的发展能力;LEV 控制了企业的财务杠杆。

........

结论

本文选取截止 2012 年底在中国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为投入和产出两个方向,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风险投资的支持能否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到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的具体渠道。通过实证和理论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除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风险投资以外,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受到其发展能力、盈利能力、财务杠杆、企业规模、所在行业及地区以及企业性质等多方因素的影响。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这些因素都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着大小不等的影响。其中,风险投资是这些众多影响因素中较重要的一个。它不但能够解决企业的融资困境,还能提供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本文的实证结果也表明,风险投资的支持对不管是用来表示代表创新产出的专利申请总数,还是对用来表示创新投入的创新资本都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风险投资影响渠道分析显示,风险投资持股比之和所代表的风险投资参与度可以显著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投入,但对技术创新产出没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在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推动作用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风险投资机构派出董事显著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这可能是因为风险投资机构本身倾向投资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创新型项目,其派出的董事在日常经营中便会加大创新型项目的资源投入量。而风险投资机构相对于企业对于市场具有更加丰富的经验,派出的董事可以利用自己在营销、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经验来完善企业的组织构架,加快企业各方面发展,提高创新产出。

.........

参考文献(略)

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二

第 1 章 引言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三农”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需要金融的支持。我国近年来,政府非常重视农村金融的发展,从战略层面作出了重要的部署,例如 2015 年,中央颁布的第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但由于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及农村金融市场在供给端的竞争不充分,导致农户借款难的现象仍然频现,甚至成为制约“三农”问题的重要瓶颈。 现实中,农户借款难的主要表征便是信贷约束(李岩,2014)。研究表明我国只有 27% 的农户能从获得正规贷款,农户有效的贷款需求中,有 40%以上的有效需求不能获得正规贷款(童馨乐等,2011)。信贷约束的普遍存在严重隔离了金融资源与当地农户的有效接触,使得农村地区的资金不断外流,出现了恶性循环。 从理论上讲,农户的贷款过程涉及两个行为主体,一是涉农金融机构,二是农户。从涉农金融机构的角度看:政府为了解决农户借款难的问题,不断颁出各种扶持政策。例如,中国邮储银行于 2006 年底被证监会批准成立,设立了服务于农村金融部门的专门机构,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展开金融信贷业务,目的是在农村金融供给端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之前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独大的局面。此后,系列政策相继出台,中国农业银行也回归农村地区,开展了“三农”金融服务试点的相关工作,同时,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都开始试点,“三农”领域的金融供给市场初具竞争雏形。但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并未彻底进入供过于求的时期,农户仍面临着信贷约束的问题,调查显示存在有效贷款需求的农户中约 37%仍不能获得正规贷款(钟春平等,2010)。 从农户的角度看,农户是借款行为决策主体,农户的借款行为决策是在其面临的信贷约束等外部条件下做出的理性选择,同时,农户是涉农金融机构的客户,农户的借款行为特征、规律等对涉农机构展开贷款业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本研究拟以信贷约束下的农户借款行为为分析对象,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行为金融学理论等知识,基于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对比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计量分析法等方法揭示我国农户借款面临的信贷约束和借款行为特征,根据相关研究结论提出降低信贷约束、规范农户借款行为、破解农户借款难等问题的建议。 具体目标为: (1)刻画农户借款需求的总体情况及内部结构 (2)揭示农户借款面临的信贷约束及内部差异,探索内部差异的原因; (3)描述信贷约束下的农户借款行为,揭示农户借款行为的影响因素; (4)提出解决信贷约束、规范农户借款行为,最终解决农户借款难问题的相关建议。 为达到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设计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内容(一):农户借款的需求现状分析 本部分将基于调研数据分析农户的借款需求,具体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农户借款需求的总体情况;二是农户借款需求的结构。 内容(二):农户借款的信贷约束分析 本部分将分三个部分分析农户借款面临的信贷约束:一是农户借款行为的总体信贷约束;二是农户信贷约束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委托代理制度产生的信贷约束问题等。

........

第 2 章 农户借款行为的相关理论分析

本文的选题属于农村金融领域的选题,同时涉及到经济学研究中常用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因此,本章将从农村金融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展开理论回顾和分析。

2.1 农村金融理论

农村金融理论是现代金融理论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组成部分。20 世纪初农村金融理论就已经形成,农村金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以下就这三种理论分别描述。早在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业信贷补贴理论(Subsidized credit paradigm)在农业金融理论中占主流地位。农业信贷补贴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是:(1)农业收益低,农民收入来源有限,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基本没有储蓄资金,农村储蓄投入缺乏。(2)农业利润率低,收入受到气候影响大,生产周期长,农业经营主体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支持。农业信贷补贴理论认为:由于欠发达国家或者地区正式的金融机构数量不足,个体信贷缺失,而农村的信贷主体主要从非正式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Besley,2001),因此农村信贷政策要以增加农村信贷为主,更要关注农村贫困地区或者主体的信贷需求。 鉴于此,为了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国家不应该仅仅依靠农村和农民自身资金积累,应当将城市的资金转移到农村、将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的资金转移到第一产业,同时政府要建立专门的、政策性的金融机构以便有效配置资金。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必然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营主体的贷款利率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而保证农业收益与其他产业收益相似。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同时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以便低利率的政策性资金可以通过正式的金融组织供给到农村经营主体,解决农村信贷资金利率高的问题。农业信贷补贴理论是一种刺激贷款供给的理论(Adams,2000),而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只要政府激励农民储蓄,许多农民还是有储蓄欲望的(Adams,2002)。

........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发放贷款者无法掌握借贷者的还款能力与欲望;发放贷款者无法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如果借贷者违约,发放贷款者无法对其制约,这也揭示了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约束条件——信息约束。因此在农村信贷市场上,贷款双方之间的信息差异是最主要的因素(张龙耀,2010)。信息不对称包括事前信息不对称和事后信息不对称两种情况(Stiglitz 和 Weiss,1981),事前信息不对称即为逆向选择问题,事后信息不对称即为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问题是指金融机构在签订贷款合同之后很难判断贷款者的风险,金融机构只能按照相同的利率水平进行放贷,风险低的贷款者往往因为高利率而受到损失,而风险高的贷款者往往因为高风险而受益。道德风险问题是指金融机构将贷款贷给借款者之后,很难监督贷款者的资金使用方向和贷款者的努力程度,如果贷款者不努力,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由于难以收回贷款而遭受损失。在农村信贷市场中,金融机构不仅很难判断贷款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且还很难执行违约的处罚。

.........

第 3 章 农户借款的需求现状 ........ 12

3.1 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 ..... 12

3.2 农户借款需求的总体情况 .... 14

3.3 农户借款需求的结构 ..... 14

3.4 小结 ..... 16

第 4 章 农户借款的信贷约束分析 ....... 17

4.1 农户面临的总体信贷约束 .... 17

4.2 信贷约束的原因分析 .... 18

4.2.1 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 19

4.2.2 委托代理制度产生的信贷约束 .......... 20

4.3 本章小结 .......... 21

第 5 章 信贷约束下的农户借款行为分析 ........ 22

5.1 信贷约束下的农户借款行为现状 ...... 22

5.1.1 农户借款行为界定 ........ 22

5.1.2 农户借款行为现状 ........ 22

5.2 信贷约束与农户借款行为的交叉描述分析 .... 23

5.3 农户借款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24

5.4 信贷约束导致农户借款行为变化 ..... 29

5.5 本章小结 .... 30

第 5 章 信贷约束下的农户借款行为分析

农户的借款行为是在自身借款需求及外部信贷约束的综合作用下做出的行为决策,本文的第三章分析了农户的借款需求情况,第四章分析了农民在借款时面临的外部信贷约束,因此在本部分将分析农户在信贷约束下的借款行为。本章分为如下部分:首先农户借款行为的界定及描述分析,其次是农户借款行为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及各自变量的描述统计,再次是实证分析结果重点讨论信贷约束对农户借款行为的影响,最后本章小结。

5.1 信贷约束下的农户借款行为现状

从农户的借款结果衡量,农户的借款行为可以分为借款和不借款两类,很多学者也是采用 0-1 的两分类方式将其量化,但是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第一类、即借款行为中仍可进行细分为满足自身需求的借款和为充分满足自身需求的借款。为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并且便于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将农户借款行为量化,本文借鉴已有文献的划分方式(朱喜,2006;周宗安,2010),将农户在农村信用社的借款行为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未借款行为,即农户虽有自身需求,但是出于各种原因,并未到金融机构借款;第二类是非充分借款行为,意思是农户虽到金融结构借款,但借到的款额并未满足自身的需求;第三类是充分借款行为,即农户的借款额完全满足自身需求的借款行为。

........

结论

“三农”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需要金融的支持,政府非常重视农村金融的发展。但由于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及农村金融市场在供给端的竞争不充分,导致农户借款难的现象仍然频现,现实中,农户借款难的主要表征便是信贷约束(李岩,2014)。本研究基于山东省莱西市、新泰市及费县的 564 个农户的调研数据分析了目前农户的借款需求情况、面临的信贷约束情况、借款行为现状,建立 ordered Logit 模型分析了农户借款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包括:

第一,有借款需求的农户为 191 户,占比达到了三分之一,从农户借款需求的内部结构看,目前的农户生活消费性借款需求主要是以生活性需求为主,其中占比最大是建新房或翻新旧房一项。农户的消费性需求占比最大的项是家电项。现阶段农户的农业生产性借款需求和非农生产性借款需求几乎各占一半,农业生产性借款需求种植业需求占比最大,畜牧业需求排在第二位。

第二,约 28.19%的农户面临着信贷约束,其中完全信贷约束的农户占三分之一,部分信贷约束的农户占三分之二。信贷约束现象的成因一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的放贷成本加大、预期收益降低;而金融机构为解决目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普遍采用的都是委托代理的方式,但这种委托代理制度由于在操作上存在很多问题而产生了寻租的现象,最终使得很多存在借款需求的农户无法获得贷款。

第三,在有借款需求的 191个农户中,发生充分借款行为的农户占到了近半数;非充分借款行为的农户占比约为四分之一;未借款的农户占比为 29.32%。

.........

参考文献(略)

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三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起初仅有十几家上市公司,现如今已拥有超过2000多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30万亿元,逐渐形成包括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协同发展的完善体系。在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完善整个国家投资融资体系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中国资本市场功不可没。本研究基于我国资本市场,重点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创业投资对他们盈余管理的影响。2004年6月25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开市的钟声正式敲响,标志着中小板正式登录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市首日首批8只新股在中小板挂牌交易,这不仅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而且也为广大投资者打开了另一扇投资致富的大门。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相关数据,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总数为733家,总发行股本约为3471亿股,总流通股本约为2552亿股,上市公司市价总值约为51058亿元,总成交金额约为669亿元,总成交股数约为46亿股,总成交笔数约为294亿笔。[1] 作为一种新型投资形式,中国创业投资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后日益成熟。20世纪80年代,创业投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就被中国政府注意到,当时为促进企业更好的成长,中国境内第一家专门服务于创业投资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创)于1986年成立。到了90年代,省级与地方级政府科技部门纷纷成立创业投资机构,从事针对创业、创新等企业的投资活动,投资对象主要集中于处于初创期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科技型企业。此后,随着国家不断提出科技新国、科技强国等战略,高新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鼓励与支持,创业投资机构的作用越来越大,本土创业投资机构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此后创业投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1.2 文献综述

在国外,创业投资行业发展较为成熟,创业投资与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也很广泛,并且国外深入探讨了创业投资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作用,如认证作用、监督作用、逐名作用与逆向选择作用等。 在国内,创业投资行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创业投资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多数还是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之上。也有学者将中国创业投资机构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进而研究不同分类的创业投资机构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取得了相关研究成果。未来,随着国内创业投资行业的不断发展,必将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产生。接下来将综合介绍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在国外,20世纪80-90年代,与创业投资相关的理论研究发展较为迅速,研究范围也很广泛,涉及到创业投资的对象选取、决策做出、投后管理、退出机制与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创业投资起初主要活跃于美国,研究对象主要是美国的创业投资机构与中小高新科技公司,后来创业投资逐渐发展到世界其他地方。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越来越得到重视与支持。 此外,国外对创业投资的影响尤其是对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的影响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一方面,有学者研究表明:相比无创业投资机构参与,有创业投资机构参与会对被投资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降低或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即创业投资的“证明假说”;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创业投资机构的参与对被投资企业的首次公开发行不仅不能起到促进作用,反而起到阻碍作用,因为创业投资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他们的参与并不能对被投资企业起到有效的助推作用,这就是创业投资的“逆向选择假说”。

...........

第 2 章 创业投资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

在本章将对创业投资与盈余管理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其中创业投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创业投资概念、特征与运行流程,而盈余管理理论研究主要介绍了盈余管理的概念、特征与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最后还重点分析了创业投资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2.1 创业投资理论研究

创业投资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在美国出现了一些私人银行,这些银行除了从事普通的存贷款业务外,还将闲置资金投资于石油、化工、钢铁、运输等行业,并从中赚取了不菲的收入,这可以看作是早期创业投资的雏形。1946年,美国研究发展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现代化创业投资机构的问世,随后创业投资得到了较快发展。本节对创业投资进行理论研究,主要介绍创业投资的概念、特征与运行流程。在国外,对创业投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90年代,很多学者主要从事创业投资的基础理论、投资领域、投资决策与创业投资企业家等方面的研究,且主要集中在美国,后来才逐渐发展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 参考国外大量文献,发现他们对创业投资的定义不尽相同,如全美创业投资协会(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NVCA)对创业投资这样定义:创业投资是由专业投资者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股权性资本。英国创业投资协会(British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BCCA)并没有公布创业投资的正式定义,但规定其成员为“积极活跃地管理资金,用于对英国未上市公司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机构”。此外,欧洲投资银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 EIB)定义创业投资是为形成和建立专门从事某种新思想或新技术生产的小型公司而进行的股份形式承诺的投资。

..........

2.2 盈余管理理论研究

在国外,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对盈余管理的具体定义并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在国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相对较晚,但发展很快。在研究了大量文献后,发现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并不一致。尽管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会有不一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这些理论还是有某些共性地方,基本将盈余管理的特征阐述出来了,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在国外,常见的定义包括:美国会计学家Scott与Hall(2000)[34]在其著作《财务会计理论》中曾明确指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这强调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此外,又一名美国知名会计学家Schipper(1989)[35]曾在1989年指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知名会计学者Healy和Wahlen(1998)[36]对盈余管理重新定义,指出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利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盈余管理就产生了,这样的观点被普遍接受。 在国内,王跃堂、罗慧(2001)[37]认为,管理者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的灵活性,使财务报表信息脱离经济的真实面。刘峰(2001)[38]指出,盈余管理是在遵守相关会计法规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制度的不完善之处或者说漏洞来进行最大限度地调整。秦荣生(2001)[39]得出,当企业拥有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的自由时,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助于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者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章永奎和刘峰(2002)[40]在其研究中把盈余管理定义为:上市公司为了特定目的而进行的操纵盈利行为。宁亚平(2004)[41]在结合国内外文献后,将盈余问题分为盈余管理和盈余造假两部分,其中的盈余管理界定为受法律法规约束的盈余操作行为,可划分为“实际盈余管理”和“会计盈余管理”。李延喜、包世泽、高锐等(2008)[42]将盈余管理界定为企业管理者为美化财务报表对公司盈余进行的一系列机会主义的操纵。

..........

第 3 章 研究设计 ........... 29

3.1 研究假设 .......... 29

3.2 样本与数据 ...... 30

3.2.1 样本选取 ....... 30

3.2.2 数据来源 ....... 30

3.3 变量定义 .......... 30

3.4 模型构建 .......... 34

3.5 本章小结 .......... 34

第 4 章 实证分析 ........... 36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6

4.1.1 样本统计分析 ....... 36

4.1.2 财务指标分析 ....... 37

4.2 变量相关性检验 ...... 37

4.3 盈余管理程度与回归结果 ...... 39

4.4 本章小结 .......... 41

第 5 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3

5.1 研究结论 .......... 43

5.2 研究建议 .......... 44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45

第 4 章 创业投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分析

作为本研究的核心,本章将首先对中小板全部有效的528家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样本统计分析与财务指标分析;接下来将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之间进行变量相关性检验;最后得出中小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回归结果,并对多元回归结果进行总结。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对所有的2004年6月25日-2014年12月31日中小板共733家上市企业进行筛选和整理后,最终得到有效研究样本为528家。在这528家有效样本中,有创业投资机构参与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共有173家,所占比例为32.77%。在这173家创业投资机构参与的中小板上市公司中,有高声誉创业投资机构参与的有28家,所占比例为16.18%。中小板首次公开发行公司创业投资机构参与信息汇总参考表4-1。2012年11月,浙江世宝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后,证监会便开展了声势较为浩大的首次公开发行自查与核查行动,首次公开发行事实停止。在经历了2013年一整年的暂停后,首次公开发行于2014年1月重启。可以看到,在2014年全年,有创业投资机构参与中小板上市公司家数为13家,占所有15家上市公司的86.67%;而高声誉创业投资机构参与的家数为5家,在所有13家上市公司中所占比例为38.46%,这两者均创新高,如表4-1所示:

..........

结论

本文研究结论如下:

(1)中小板企业在上市时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观察本研究多元回归结果,发现中小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一年的盈余管理程度的数值多数是不为零的,这表明假设一成立。同时,也说明在中国中小板市场上,拟上市公司为顺利完成首次公开发行并从资本市场中募集更多资金,通常都会进行盈余管理操作,短期内将使自身的财务报表更加好看,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扮靓财务业绩,但首次公开发行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或许会让这样的上市公司“原形毕露”。

(2)我国创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中小板上市盈余管理行为起到降低或抑制作用,但该作用并不明显。在加入两个关键解释变量创业投资(VC)与创业投资机构声誉(VCRE),并对盈余管理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在所有528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中,有创业投资机构支持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低,且在所有创业投资机构支持的上市公司中,高声誉创业投资机构参与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低。这也表明创业投资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作用主要是认证、筛选与监督作用。这与国外的研究结论类似,但因为创业投资变量与创业投资机构声誉变量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偏小,这样的降低或抑制可能不如国外显著。

.........

参考文献(略)

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四

第一章 绪论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正确对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发挥社会组织在协商民主、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提出了要求,即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及四中全会提出的“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社会组织作为处理社会与政府间矛盾的中间过渡地带,应承担、发挥自身的沟通作用。 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服务业的重要组成,近二十几年在国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于 2014 年 8 月 13 日正式公布,由 2006 年国务院关于保险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国十条”,到当下的新“国十条”,表明了党中央对现代保险业的重视。2014版《若干意见》第八条“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防范化解风险”的有关内容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的作用。”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共同构成了有序的市场,是现实社会的基本构成,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被认为是完善国家综合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保险业是金融服务行业,保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涉及各个方面的保险服务,监管机构作为政府部门保证了整个保险市场的基本运行,保险行业协会作为市场中保险企业自发组成的社团组织,在保险行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险行业协会的发展程度与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当前各个行业即整个社会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新旧体制、政社关系等方面矛盾问题交织,机遇挑战并存。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 2004 年初下发《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保险行业协会建设的直到意见》,对于保险行业协会建设提出了要求,从文件中可以看出在行业社团组织建设上的紧迫性。保险行业协会作为保险公司、监管机构和保险市场三者间联系的纽带,其产生必然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实中随着保险经营规模的不断增长,其在粗放发展过程中的违规经营、退保金额逐步增多等问题也随即表露出来,可以说保险业在国内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经验不足。此时,行业协会在发挥自身职能,进行行业自律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割裂的情况,对于相对成熟的经验做法往往无法普遍贯彻实施;另外,对于相对成熟的经验在业务实践中也往往缺乏相应的总结。 服务可以说是社会组织的首要功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吻合,同样行业组织的非营利追求与中共服务于人民的非利益诉求相一致。保险行业协会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表现形式,加强保险行业协会建设与加大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将中国共产党所奉行的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通过对保险协会的业务实践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对于提升保险公司服务水平,服务广大保险消费者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实事。在社会转型、减政放权的社会发展趋势中,在依法治国的发展背景下,社会组织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被各界充分认同。在社会实践中,保险行业协会的发展对于保险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当前保险行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对国内保险行业协会的有关实践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现实社会中的业务实践,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对于保险行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

1.2 研究方法

论文撰写中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实证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分析,主要涉及以下三种: 文献分析法,利用多种渠道、通过不同途径,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对于社会团体及保险行业社会组织及保险行业发展研究的文献资料和政策法规,通过阅读、思考完善文章的写作思路。 比较研究法,文中对国内外行业协会的发展理念及作用进行横向比较,就行业协会的发展而言对传统与现代进行横向比较,以及对于不同参团组织运作机制的比较等。 实证分析法,文中对于行业协会职能、业务实践的举例,对协会相关政策法规的说明等均有所采用。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保险行业协会的发展与变迁

保险行业协会本身是社会组织,但对于其发展与变迁的定向研究相对较少,通过研究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变迁有助于了解保险协会的发展历程。针对社会组织及行业协会发展与变迁的相关研究中,对国外行业协会的研究往往是关注的焦点。外国发达国家的行业组织出现较早,且长期发挥着重大影响,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着较为成熟的社会组织体系,其在国内的经济生活、社会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上对于各国行业组织在发展模式上往往划分为英美型、德日型两种,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对发展和培育我国行业组织提供借鉴(胡萌 2003)。我国的行业组织出现较早,“行会始于唐,发展于宋”的说法较为被大众认同,但对于国内行业组织的研究起步较晚,最初对其进行研究的多为当时在华的外国人。近代中国国内的行业组织完成了行会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实现了组织功能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通过制度变迁使得国内行业组织在政治生活及经济发展中得以发挥更大的功能(彭南生 2004)。樊卫国(2012)以上海为中心对近代我国行业组织变迁的阶段性特征进行研究,在多种因素的的交互作用下,近代上海地区的行业组织经历了由民间自发到政府强制的制度变迁,在组织形态上在不同的阶段体现了“共同体化”、“社会化”、“国家化”的特征。刘畅(2012)对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倡的创造思想与我国团体组织建设进行研究,创造思想与现代团体组织建设相契合,是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类比有关行业,曾国军和郑邦强(2014)以广州地区酒店行业协会为例,对酒店行业协会的变迁进行研究,阐释了酒店管理领域中行业组织的发展路径与策略;苑鹏等(2014)以课题组的身份对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行研究,对于社会组织在农产品领域的发展进行了诠释。对于现代行业协会发展的有关研究中,谢思全和丁鲲华(2006)对国内行业组织的现状及发展态势进行分析,认为国内现代行业组织已经从政府的一体化管理转化为多层次、多元的群体化复杂体系;才国伟等(2010)对浙江、广东两地的行业协会进行问卷调查,对政府支持、行政干预在行业协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即政府干预不利于行业协会自身的发展,行业协会在发展中应尽可能摆脱政府干预。通过对行业协会的发展与变迁进行研究,有利于行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

2.2 保险行业协会的定位

保险业本身是市场的一部分,其在发展中与其他行业一样存在相同的共性,对于保险行业协会的定位研究,文献资源有限,但保险行业协会在发展中的定位与任何行业一样,均需要从企业、政府、自身三方面进行权衡。 Rademakers(2000)认为行业协会存在的基础在于其提供的一种信任,通过对荷兰、英国的西红柿产业进行分析,企业若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其必须与客户、供应商及竞争者进行一定的合作,而这种合作正是建立在相互间信任的基础上的。对于行业协会的定位研究主要从企业、政府及行业协会自身三种视角出发进行探讨。在经济发展中,企业、政府是市场中的主角,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从企业的视角出发,其对于社会组织的定义往往是作为与国家力量相制衡的一种途径,但在不同的情况下行业协会在企业与政府间的角色是不同的;可以说,行业协会是企业与政府博弈过程中的重要策略途径,通过行业协会,企业与政府和谐共存,协会可以给企业带来好处;当企业无法通过行业协会与政府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参与其中的企业就很难通过行业组织来给自己带来益处(顾佳峰,张翅 2012)。樊骅和刘益(2014)通过实证研究不同利益相关者责任与企业间的交互作用,认为企业应尽可能完善、完成对社会团体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使两者长期持续发展,这样将有益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

第 3 章 行业协会发展概述 ....... 10

3.1. 社团组织的基础理论 ...... 10

3.1.1 社会团体的类型与特征 ........ 10

3.1.2 社会团体的历史变迁 ............ 11

3.1.3 建国后社会团体的发展 ........ 11

3.2 行业协会的基础理论 ........ 11

3.2.1 行业协会的定义与特点 ........ 11

3.2.2 行业协会的机制 .......... 12

第 4 章 我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展与行业定位 ........... 13

4.1 保险行业协会的基础理论 .......... 13

4.2 保险行业协会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 ............ 14

4.2.1 清晰自身定位发挥服务意识 .......... 14

4.2.2 汇集行业资源搭建沟通桥梁 .......... 15

第 5 章 我国保险行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协会工作现状分析 ........... 16

5.1 产品引发误导 ........... 16

5.2 服务意识缺失 ........... 17

5.3 承保流程缺乏有效管理 .... 19

5.4 销售人员自身素质不佳 .... 20

第 5 章 我国保险行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协会工作现状分析

2014 年,我国服务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截至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连续 8 个季度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占 GDP 比重最高,吸纳就业最多的形势进一步巩固。2014 年上半年,全国及多数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较一季度有所回升,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为 8%,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通过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提升服务人员素质等方式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与传统制造业相比较,现代金融业是一种中间投入服务业,单就属性而言属于补充性服务业,工业生产的中间需求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同时金融业也为工业生产、现代文明而服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于 2014 年 8 月 13 日正式公布,由 2006 年国务院关于保险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国十条”,到当下的新“国十条”,表明了党中央对现代保险业的重视。保险业作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重要组成,近十几年在国内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发展方式相对粗放,业务结构不尽合理,存在着销售误导、违规经营、退保金额逐步增多等问题,可以说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经验不足,其在保险服务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面对市场中的林林总总的问题,保险行业协会在规范市场秩序方面采取了这样或那样的对策,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实践领域仍存在较大的不足。

..........

结论

保险业作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重要组成,近十几年在国内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发展方式相对粗放,业务结构不尽合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经验不足。本文以行业视角,对保险行业协会在提升保险服务方面的相关实践进行了阐述。 在市场中存在一定问题的情况下,单一的商业保险公司无法应对,遂即选择随波逐流,保险行业协会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行业组织牵头,在行业内统一开展有关工作、制定行业指引,提升服务水平,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行业协会也可以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尝试进行分类管理,在提升人员素质的同时,推动保险公司提升服务意识、改善经营模式。对于化解纠纷矛盾,协会可以在行业范围内建立纠纷处理机制,将成熟经验加以推广,对发挥行业组织优势,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有效处理服务纠纷大有裨益。当然,行业协会在开展行业性工作中,应紧紧抓住科技信息手段,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 行业发展中,提升保险服务水平上,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行业组织的业务实践,积极进取,将已有的先进经验进行推广普及,推动保险公司提升保险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机制,促使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

参考文献(略)

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五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行业、领域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其中,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整体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尽管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较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资金短缺、设备老化等问题,严重困扰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鉴于此,本文就农业机械装备领域实施融资租赁的可行性开展分析和探讨,指出当前我国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希望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融资租赁引入我国已有较长时间,但是融资租赁应用于农业机械领域的时间还较为短暂,人们尚且缺乏足够的经验。加强对农业机械装备领域融资租赁研究,寻找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正确分析和看待融资租赁的基本现状,有利于我国农业机械领域融资租赁业务的开展,通过相关政策建议的制定以优化融资租赁的整体水平,可以达到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同时,加强农业机械领域融资租赁研究,能够立足于社会现状和经济现状,寻求真正解决农业机械租赁业务开展困难的方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以缓解政府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的资金压力,从而解决农业发展需求与资金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论文主要划分为四部分就农业机械装备领域实施融资租赁的可行性及政策建议开展分析和研究。 第一部分为绪论,就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内容予以阐述,并对国外研究现状给予关注,以明确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 第二部分针对融资租赁相关概念予以阐述。本章节内容包括了对租赁性质及分类的介绍、融资租赁的价值和作用,以及融资租赁对于农业机械化的意义等。 第三部分对我国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了剖析。结合具体的研究文献和资料,回顾了我国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开展的相关历程,总结了融资租赁的现状及问题。 第四部分,就我国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业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包括推动农机流通领域增值税管理办法及农机购置补贴办法的调整、加强对农村信用体制的完善、加强对农机这类租赁物的租后管理等,以期从根本上加快我国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业务的顺利实现。 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真实案例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利用文献研究法,对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比较,揭示两者研究过程中的相似性,以及研究结果上的差异性,从而寻求适合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策略。 通过对比分析法,对中外农业机械化装备融资租赁的发展历程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美国、日本、印度三个国家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现状的概括评价,并与我国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现状的对比,以明确我国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的不足,进而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

第 2 章 融资租赁概述

2.1 租赁的性质及分类

租赁就是租赁物的所有者以获得租金为目的,将租赁物的使用价值在一定时期内交予承租者的行为。租赁过程中,承租者需要向租赁者支付一定租金以获得物品的使用权。租赁是一种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本质上是一种融物形式的融资行为。 租赁必须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租赁物必须是实物资产,无形资产通常无法作为租赁物。因为,无形资产不具有物质形态,无形资产的有效期也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实物资产的价值越高,则更适于租赁交易。同时,租赁物必须要在使用后能够保持原有的状态,因为租赁期满后租赁物需要返还承租者,承租者也需要将租赁物承租给他人。第三,租赁物必须要能单独计价并且能够独立发挥效用,否则也无法开展租赁活动。 按照租赁物权分离的程度,租赁可以划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所谓经营租赁,是指除融资租赁以外的其他租赁。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而租赁物的所有权,可能在租赁中发生了转移,也可能没有发生转移。发生转移的是融资租赁,没有发生转移的是经营性租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又分为“直租”和“售后回租”两种基本交易模式。“直租”通俗理解是指出租人按照承租人的意愿向第三方直接支付价款购置标的物,并租赁给承租人。举例来说,一个农户想购置 1 台约翰迪尔牌 250 马力拖拉机,经销商报价 150 万,农户难于一次性全款支付,于是和 ABC 融资租赁公司签订了“直租型”融资租赁合同,约定由 ABC 融资租赁公司一次性向该经销商支付 150 万元购得该农机,农机的所有权归 ABC 公司所有,ABC 公司同意将购得的农机直接交付给该农户,该农机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归该农户所有。随后该农户按照融资租赁合同的约定时限支付租金(含利息)给 ABC 公司。直待租金(含利息)全部还清后交易结束;回租是指承租人将已有的固定资产以一定的价格出售给出租人,再由出租人租赁回去给承租人使用。仍举上述一例,该农户几年后想开展大棚蔬菜种植项目,项目总投资 100 万元,自有资金 30 万元,尚有 70 万元缺口,于是该农户与 ABC 融资租赁公司签订了“售后回租型”融资租赁合同,约定将250 马力约翰迪尔牌拖拉机一台作为租赁标的物按净值 70 万元出售给 ABC 公司,且 ABC 公司将该农机租回给该农户使用,该农户定期缴纳租金,缴清全部租金后交易结束。售后回租给该农户盘活了固定资产,帮助他融到了建设大棚蔬菜项目的资金。

..........

2.2 融资租赁的作用

对于承租人来说,融资租赁首先能够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缓解承租人的资金压力。融资租赁下,承租人只需要按时交付一定的租赁费用就可以获得生产设备的使用权,这有效的避免了承租人一次投入大量资金来购买设备,使承租人可以更为灵活的支配资金,缓解承租人自身的资金压力。其次,承租人通过融资租赁,能够获得更多设备使用权。融资租赁不是设备的采购和购买,融资租赁只是在一段时间内购买或者获得设备的使用权利。承租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生产设备进行租赁,这不但有效的减少了资金的投入和占用,也为生产和经营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经营性租赁使用下,承租人租赁所获得的生产设备,不纳入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当中,也不计入企业的折旧费用,这使得企业资金利润率明显提升,企业的税收负担得到缓解,企业的财务报表也更为美观。出租人方面,融资租赁首先可以极大的降低租赁风险。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型租赁形式,交易过程中生产设备的所有权归出租人所有,当承租人没有能力支付租金的情况下,出租人可以将租赁物进行收回,租赁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融资租赁也带给了出租人全新的营销方式,因为融资租赁可以视为一种分期付款的方式,承租人所交付的租赁费用,既是使用费用,也是购买费用,在长期的交易活动结束之后,出租人能够有效的回收成本,同时也是变相的进行租赁物的销售活动,这无疑给出租人带来了更为可靠和丰富的利润回报。 除此之外,融资租赁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将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出租人作为融资租赁的重要组成,需要依靠大量资金进行生产设备的采购,才能够开展租赁活动。而在巨大的资金量面前,出租人则需要通过金融机构来解决资金问题。因此,加强对融资租赁业务的推广,能够很大程度上的促进金融市场的活跃,使闲置资金得到充分和高效的利用,而融资租赁这种相对保险和稳妥的租赁方式,对于金融市场资金回收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

.........

第 3 章 我国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9

3.1 我国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的发展历程 .......... 9

3.2 我国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的现行运行模式 ..... 10

3.2.1 目前已开展农机融资租赁业务的主要融资租赁 ..... 10

3.2.2 现行农机融资租赁业务的主要类型 ....... 12

3.3 我国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的合法性依据 ....... 13

3.4 我国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13

第 4 章 我国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政策建议 ......... 19

4.1 农机流通环节增值税链条中断问题的解决方案建议 ....... 19

4.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融资租赁的适应性调整建议......... 20

4.3 加强对农村信用体制的完善建议 ....... 21

4.4 推动农机合作社、农机租赁机构的发展 ......... 22

4.5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 22

4.6 推动业务创新,整合农业资源 ......... 23

4.7 融资租赁公司应对租赁物管理和客户管理应进一步深入........... 24

第 5 章 总结 ..... 26

第 4 章 我国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政策建议

4.1 农机流通环节增值税链条中断问题的解决方案建议

根据财税[2001]113 号文件《关于若干农业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中一.4 条规定,对“批发和零售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 就农机而言,该政策保证了从农机制造商到农机各级经销商再到农机终端用户的整个流通链条,不产生增值税税负,确保了农民的利益。 融资租赁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开展直租业务时根据现行财税政策需就收取的租金(含租息)及手续费(如有)缴纳 17%的增值税。一般有形动产采购所带来的 17%进项税可对 17%的销项税进行抵扣。而农机采购所带来的增值税税率为零,无法抵扣销项税。 因此当融资租赁公司介入农机流通环节后,由于无法抵扣销项税的税负,而造成税负转移至终端农户,增加了承租人的融资成本。 [案例说明]ABC 融资租赁公司与某农机专业合作社签订了融资租赁(直租)合同,约定由 ABC 租赁公司向一拖公司购买东方红拖拉机 200 台,总价值 1 亿元,并租予该农机合作社使用,租赁期 3 年,租赁利率 5%,零手续费,零保证金,采用按季等额租金法还租, 租赁期满后该农机合作社以 1 元的名义价格将合同租赁物从 ABC 租赁公司购回。3 年租赁期内 ABC 租赁公司的利率总收入约为 831 万元(计算公式不赘述),而 ABC 租赁公司的销项税约为 1841 万元((1亿元+831 万元)×17%)。ABC 公司本笔业务入不敷出。但假设本笔业务的租赁物不是农机而是一般有形动产,则 ABC 公司可以获得动产供货商含 17%税率的增值税(进项税)发票,发票总额约为 1453 万元(含税价格 1 亿元/1.17=不含税价格 8547 万元。增值税发票金额=不含税价格 8547 万元×17%≈1453 万元),这样算下来 ABC 公司不考虑人工开支等其他费用情况下利润结余为 443 万元。(831 万元-(1841 万元-1453 万元))

..........

总结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和规模庞大,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是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农业机械融资租赁业务,在为农民带来先进生产力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缓解农民经济压力,促进农民经济效益的提升。为此,必须要加大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业务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业务的推广和普及。论文就农业机械装备领域实施融资租赁业务的可行性予以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估,指出当前农业机械装备融资租赁业务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并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和调查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优化和解决对策,希望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论文前期准备工作略有不足,部分研究观点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当中,本人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以增强论文的参考和研究价值,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起到更好的补充和丰富。

.........

参考文献(略)

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六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当中的小微企业群体,是相当活跃并且具有强劲发展动力的一类经济群体。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2013 年底,全国各类企业总数约 1500 多万户,其中小型、微型企业约占 76%,若将个体工商户全部纳入统计后,小微企业所占比重高达 94%,而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口却高度集中在小微型企业。目前来看,小微企业对我国经济与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受中国经济“三期叠加”的宏观形势影响,中国经济正式进入新常态,国内企业普遍承受大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其中小微企业受资产规模相对较小、信息相对不透明、信誉体系相对不完善和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客观因素影响,制约了其应当具有的发展预期,导致瓶颈期的出现。小微企业一方面经营压力大、运营成本高、税负任务重,另一方面融资不便利、融资难、融资贵等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增加了小微企业经营的负担,间接影响了宏观调控的成果,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将带来的隐患。 2014 年 12 月,中央推行稳健货币政策,继续支持结构调整,这对综合支持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特别是对小微企业金融活动的支持,有着积极作用。国务院在 2014 年期间,围绕小微企业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解决或缓解该问题:如《关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7 月 23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的被市场称为“金十条”的十项措施、《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等,可以说国家层面对为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产品、降低融资成本和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设计出了一系列可持续的应对方案。北京市也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给予小微企业各种支持,如 2014 年底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制定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布局相称的对小微企业的具体金融支持政策。

........

1.2 研究意义

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尽管目前实例数据上,无法就小微型企业对于就业、增长等一系列的积极作用拿出统一的分析标准,但就中国国家层面发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讲,足以表明小微企业对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创业热情和改善劳动力就业环境方面做出了特色鲜明地贡献,因此国家应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尤其是金融服务方面的支持力度。 当前北京市在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做了巨大“文章”,根据对产业的选择性发展要求,近几年将会清理一般性的产业,特别是带有污染性质的产业;而对符合首都功能的产业将大力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发展“高精尖”已成未来产业发展定局。顺义区作为北京市远郊区县中首个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的区县,其经济发展速度由快速转向“高速”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科技创新”的支撑,更多是依靠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顺义地区成长的小微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将会面临新的经营生态、金融生态和政策生态,政府应当结合区域发展的整体规划,有的放矢的对小微企业发展给予政策性支持和市场化引导,对融资方式和获取途径方面,营造出更适宜小微企业生存的环境与条件。 本文将从政策支持策略入手来研究解决或缓解北京市顺义区小微企业现阶段表现出的融资问题,以总结归纳国内外扶持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的政策、手段、方式和效果为基础,借鉴我国部分地区实施推行的实例,试图构建更为适合顺义区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创造更加良好的融资环境,促进小微企业获得区域性发展支持政策,进而反哺地区经济的建设。

..............

第 2 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企业融资研究现状

小企业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各自出台了专门的法案、措施来帮助小微企业得到和获得更多的融资。本章节分别从国外对企业融资理论的研究现状、国内对企业融资理论的研究现状、我国对小微企业融资的研究现状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与米勒(Miller)于上个世纪 50 年代,共同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以及投资理论》(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的文章,重点讨论了在完美市场并且没有税收的情况下,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具体影响,得出了 MM 理论,表明如果不考虑企业的破产风险与税收问题,那么企业的市场价值就与其资本结构无关。当然,这一结论得到了当时来自实践当中的各方讨论和检验,后续作者本人也做了修正,引入了税收因素的影响,得出企业最大的价值是在 100%的负债率时实现的,并在此时享受最小的融资成本。显然,这一结论与现实很多实际问题是不相符的,例如负债导致的财务风险和额外费用就没有被考虑在其中。 MM 理论的存在是在完美市场条件下成立的,其提出的意义开启了现代企业融资理论的开端,进而影响了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权衡理论(Trade-off theory)的提出。权衡理论阐述了企业增加负债与税收屏蔽间的关系,即在负债增加的同时企业会主动考虑税收屏蔽作用,但债务的膨胀极有可能让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危机,日常经营以外的成本被加大,制约了企业借贷的动机和可能。权衡理论有关企业有无负债所引起的企业价值讨论,得出了关于最佳资本结构的描述是一个新的平衡点,即负债的增加将使得企业风险成本等相关费用上升的一个平衡点。

.........

2.2 我国政府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普遍研究表明政府在解决或者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上,应积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首先是定义政府发展小微企业融资的意义。这方面的讨论可通过近几年政府部门下发的涉及小微企业融资领域的政策性文件进行了解。近中央层面直接出台的文件体量就很大,诸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国银监会关于 2015 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涉及主要的政府部门及众多金融监管部门。据不完全统计,2014 年以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外公开的内容中,不下 6 次提到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坚持创造良好的小微企业成长氛围。一些重要部委,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文化部、工商总局等在近 3 年的时间里,分别就支持所处重点发展领域、扶持领域的小微企业单独下发(或联合下发)针对性较强的实施意见或指导意见,如《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就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税收优惠政策、创业基地的建设、提供促进就业的社会保险补贴、鼓励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政策、鼓励银行设立专营服务机构、就业人才服务、小微企业间信息交互平台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做了明确引导,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加快落实。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政府已经把小微企业的发展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意义是解决小微企业根本的“造血”功能,为小微企业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第 3 章 国外政府扶持小微企业融资的现实做法 ..... 9

3.1 以市场为导向的美国政府支持模式 ............ 9

3.2 以政府为导向的日本政府支持模式 ............ 9

3.3 欧盟国家政府支持模式 ............ 10

3.4 国外政府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的经验分析 ............ 11

第 4 章 我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策略分析 ........... 12

4.1 政府产业基金 ........... 12

4.1.1 政府产业基金政策背景 .... 12

4.1.2 政府产业基金运作机制 .... 12

4.1.3 推广政府产业基金所存在的问题 ...... 13

4.2 信贷风险补偿基金 ....... 14

4.2.1 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背景分析 ..... 14

4.2.2 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运作机制 ..... 14

4.2.3 推广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所存在的问题 ....... 15

4.3 政府引导企业使用金融创新工具 ...... 15

第 5 章 顺义区政府现有支持策略分析 .......... 18

5.1 顺义区政府现有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策略 ............ 18

5.2 顺义区政府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中的特性问题 ............ 23

5.3 进一步支持顺义区小微企业融资的策略建议 ............ 27

第 5 章 顺义区政府现有支持策略分析

5.1 顺义区政府现有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策略

顺义区关于“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了大力发展产业金融的目标和任务;大力推进新型金融体系建设;着力拓宽融资渠道,服务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优化金融产业发展布局;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发展;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等七个方面稳定健康发展金融业。为实现上述目标,顺义区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区域性特点的政策,具体支持举措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创新设置、促进金融产业升级、丰富金融业态、完善金融体系建设等方面。顺义区在 2011 年 8 月发布了《顺义区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施意见》和《顺义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办法》,重点支持顺义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开拓市场、扩大就业。规定在本区办理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的中小企业,符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属于现代生产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生物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等行业,对于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可给予 5%的固定资产投资补贴,也可给予 200 万元以下的贷款贴息;对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服务外包业、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新购置自用办公用房的,给予每平米 1200 元的一次性补贴,对于租赁办公用房的,分别对前三年按 50%、30%、20%给予补贴租金补贴,补贴最高上限不超过 100 万元;对于取得一定级别科技成果的中小企业,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鼓励企业成立产业技术联盟,鼓励和支持企业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助推产业升级,支持技术中心建设,促进标准化实施,并对该类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对于中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解决当地就业、开展科技研发、创新产业模式等方面给予资金鼓励。

..........

小 结

在宏观经济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行业分布广,所占比重大,融资需求不断扩张,而现实融资环境并未改善,融资渠道并未拓宽,小微企业融资瓶颈问题显得日益严重。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些年,国内外学者都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顺义区小微企业与全国小微企业具有诸多相同之处,也存在着自身的特点。本文充分分析了国外政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措施及成效,并系统梳理了我国政府对小微企业支持模式、总结了支持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顺义区小微企业的特点和困难,总结顺义区近些年支持小微政策的实际效果,结合国情、市情和区情,提出若干合理建议,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参考。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顺义区政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应紧密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的大趋势,打造优质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环境,完善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政府参与方式,创建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推出产业联盟机制,综合运用互联网金融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的完善小微企业外部发展环境,激发小微企业内部活力,逐步解决顺义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虽然本文对政府支持小微企业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寻求创新,但由于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涉及范围广、难度大,加之受专业领域和其他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本论文难免存在一定局限,部分内容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所提建议还需要在日后的实践中加以检验。本文重点分析了政府层面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方式,而在未来还应逐步加大对市场的引导,通过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而对于我国小微企业,更适合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还是通过银行、金融机构等进行间接融资,还有待于在日后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本文肤浅和不足之处,恳请诸位老师批评斧正。

.........

参考文献(略)

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七

第一章 绪论

企业的融资与投资一直是公司金融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面临的重要实践问题。自 Modigliani 和 Miller(1958)提出财务理论中经典的 MM 理论以来,学术界对于融资和投资的理论体系不断衍生出新的理论并得到丰富发展,国内外学者基于融资理论模型的基础建立了一系列可检验假设,并运用资本市场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分析。但是融资结构到底如何影响企业的投资水平,学术界并没有给出统一的解释,同时考虑到企业存在调整成本,分析的结果往往与传统的投资理论对于投资的诸多假设并不相符,实际融资结构往往偏离其最优的目标水平,而面对不同的行业,理论的适用性也会受到不同水平的冲击。 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其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能否获取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在此基础上满足企业的投资需求。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角度来看,融资和投资之间是相互的,企业的投资绩效受到融资结构的影响,而企业融资结构的调整又会受到投资绩效的影响。一些学者注意到不同的融资形式对企业的投资水平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就包含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问题,也就是所说的非效率投资问题,然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并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解释。因此,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内容,首先通过探讨融资结构和投资之间的交叉相关性及其趋势,得出两者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其次以我国上市制造业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最终控制权的归属将样本分为国有和非国有进行对比研究,深入剖析不同的融资形式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本章节将阐述: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思路与技术路线、拟解决的问题及创新点。本文选题源自 2014 年度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国有企业资本误配置度量方法研究。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相应地,在全部上市公司中制造业公司占主体地位,截止到 2014 年底,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共有 527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 52.96%。我国是制造大国,并逐步向制造强国转变。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 23306.8 亿美元,超过美国的 18532.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1。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中国制造 2025”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确立了制造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制造业通过 60 多年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图 1-1 和 1-2 可知,2000—2014 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14.55%,其中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将近 40%,而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80%,2013 年更是达到了 83%以上。同时,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大于三分之一,制造业名副其实成为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动机”。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目标

本文以上市制造业公司为对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融资结构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将融资按照来源结构进行区分,分别研究各种类型的融资形式对企业非效率投资是否产生影响,同时以最终控制权为依据,将上市制造业公司区分为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 具体来讲,本文共有五章内容: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简要介绍我国制造业企业融资和投资现状,最后提出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是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回顾与综述。首先对西方主要资本结构理论进行系统回顾,并对企业融资结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形成机理进行梳理,基于提出的问题引出融资结构对非效率投资产生何种影响,最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简单述评。 第三章基于前文文献的阐述,按照最终控制权性质,将样本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制造业公司,分别探寻融资结构与投资总额,以及融资的增加额与投资增量之间的交叉相关性及趋势,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基于理论分析提出假设条件,为实证研究做好铺垫。 第四章在融资与投资交叉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以投资为因变量,融资结构为自变量,企业规模、性质等为控制变量,利用残差度量模型测算出非效率投资水平。同时将其作为因变量对融资结构及非效率投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为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指明本文研究的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最后基于结论为上市制造业企业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融资结构与投资动态关系研究

随着融资结构与企业投资之间相关性的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许多学者逐渐认识到融资结构与投资之间紧密联系。 Hennessy & Whited(2005)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实际投资、融资和分配的动态模型。模型的假设前提是企业面临两个相互联系的选择:投资达到多高水平和是否利用债务或股权融资以支持投资活动。企业可以选择债务融资或将多余的资金留存企业内部。研究结果表明:融资结构与代表流动性的滞后期指标呈负相关关系;与相同企业相比,滞后期负债水平高的企业更倾向于债务融资。 Moyen(2007)的观点与 MM 理论具有鲜明的对比,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投资行为随着投资机会、投资灵活性以及资本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投资和融资的相互作用通过传统的债务融资摩擦(税收利益和违约成本)允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并对其进行公平定价而得以体现。Moyen 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型来研究债务积压问题并对其成本进行定量,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企业价值最大化基准衡量债务积压问题比更灵活性的投资政策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个企业的资本结构通过投资机会影响未偿还债务的分布。 Shih-Chuan Tsai(2008)基于信息不对称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融资和运营决策的动态模型,重新验证企业投资不足问题。当企业增长机会的价值并不完全被认可,证券价值被低估,从而影响企业的融资和投资决策。对于具有较大成长机会的企业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投资扭曲问题尤为突出。信息不对称同样增加了企业预期的破产成本。就企业价值和最优资本结构下信息的传播来说,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成本可能是巨大的。Takashi Shibata,Michi Nishihara(2010)同样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研究了投资和融资决策的相关性。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经理人员和股东之间存在代理冲突,为此,他们将经理人员与股东的利益冲突问题置于一个包含债务融资的实物期权模型中加以考虑。研究结果表明,经理人员与股东产生利益冲突不仅由投资政策和违约情况引起,还会因为股息的支付发生冲突,这就导致了企业股权价值的减少。此外,由于经理人员与股东的利益冲突,债务融资会使企业增加投资,减少全社会福利。因此,要权衡投资效率和负债融资引起的社会总福利变化。

.........

第二节 负债融资结构理论

从目前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负债融资如何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学者们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股东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对投资的影响;二是股东与债权人的冲突给投资带来的影响;三是债务的不同期限结构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当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时,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双方都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中心试图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影响,由此便引发了资产替代和过度投资问题。 Mirrless(1974,1976)对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冲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倾向于通过扩大企业规模以此实现自身对企业资源的管理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随意支配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用于投资项目,而不是向股东分配股利。 Zinggales(1998)指出企业负债过高会增加融资成本,这会影响到后续投资水平,公司被迫缩减或退出资本投资。Suto(2003)实证分析了公司负债与投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之前,负债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银行负债加速了公司的过度投资,使其在危机中更容易陷入困境。Stulz 和 Johnson(1985)对过度负债融资和企业投资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企业的过度负债融资对其投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倘若企业缺乏充足的现金流,将会减弱企业的后续融资能力,这会造成企业投资不足;二是会造成企业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Stulz(1990)对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认为上市公司采取负债融资对投资具有一定的影响,当忽略负债固有的代理成本后,企业选择的相对最优融资策略一方面给股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抑制企业管理者的过度投资行为。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1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第二节 融资结构与投资行为关系的理论分析 ......... 23

第三节 融资结构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 .......... 24

第四节 不同控制权下融资结构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 28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31

第一节 融资结构和投资交叉相关性分析 .......... 31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8

第三节 上市制造业公司非效率投资的测度 ...... 54

第四节 上市制造业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 64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0

第一节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70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72

第四章 实证研究

本章实证部分的检验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融资结构和投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探寻两者之间的同期以及滞后两期的关联性及其趋势,并对融资结构中各变量的增加额与投资增加额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全面解释两者的关联程度;第二部分对融资和投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融资与投资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是各融资变量与投资之间的相关性具有差异性,从中可以发现我国上市制造业公司的投资水平并未达到最优状态,同时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制造业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也表现出差异化,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第三部分为利用 Richardson(2006)为代表的残差度量模型计算非效率投资,以期检验我国上市公司是否普遍存在非效率投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分析融资结构对非效率投资程度的影响;第四部分为构建回归模型以企业非效率投资为因变量,分别验证不同形式的融资来源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第一节 融资结构和投资交叉相关性分析

本文研究的时间窗口为 2000—2014 年,在选择样本时以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为研究样本。所有原始数据来自于同花顺金融数据终端(同花顺iFinD),部分财务指标经自行计算得到。 实证分析中,基于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原则以及更好地实现研究目标,本文对研究样本进行了适当地处理: 1.通过散点图分析,剔除相关财务指标存在异常值的上市制造业公司,因为这些公司的财务数据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2.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时间段为 2000 年至 2014 年,为考察公司投融资行为的连续性,本文剔除连续观测值年份较短,中间有间断的样本数据。 3.剔除被标记 ST、*ST 的公司的数据。这类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问题,公司的投资和融资行为不具有一般性,与其他正常经营的公司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因此,为减少这种异常样本数据对研究结果的不利影响,本文将其剔除。

.......

结论

本文从融资结构与投资之间相关性分析出发,以不同形式的融资来源结构对我国上市制造业公司投资的影响为研究内容,重点分析了负债融资、权益融资、内源融资以及资本存量对公司投资行为中存在的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的非效率行为及其影响方向。 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通过上市公司披露的最终控制人的情况,本文按照最终控制权类型的不同,将所有上市制造业公司进行分类,分为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利用交叉相关性分析探寻我国不同类型的上市制造业公司的融资结构与投资水平之间的同期相关性和滞后两期相关性及其变动趋势,同时还探究了融资结构各变量的变动与投资增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更好地回答两者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联性,说明我国上市制造业公司的投资是否存在非效率投资的行为。其次,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 Richardson(2006)为代表的残差度量模型计算非效率投资变量,在计算过程中,以 2006 年为分界点,将全体样本分为两个子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分析,以此对比 2000-2006 年和 2007-2014 年两个时期投资水平的变动情况以及非效率投资的程度。最后运用面板数据对影响非效率投资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以此验证不同形式的融资来源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从融资结构各变量与投资同期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股东权益、留存收益以及资本存量与公司的投资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比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的投资水平与股权融资、留存收益以及资本存量之间具有更高的相关性,这说明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其融资特征存在差异性。而对融资结构各变量的增加额与投资增量的差量序列相关性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国有上市公司的投资增量与流动负债的增加额相关程度最高,其次是权益的增加额对投资增量的影响,而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投资增量却与权益的增加额相关性最高,与非流动负债的增加额相关程度最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上市制造业公司的投资水平并未达到最优投资规模,其中存在非效率投资问题。

.........

参考文献(略)

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八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上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风险,它不但是个人和企业在做出借贷决策时要考虑的首要因素,而且还会通过信用链的传导效应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市场经济是信用的经济,而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当前由于一些企业缺失了信用,大幅增加了交易成本,使得企业难以正常发展,尤其在当下“资本决定一切”的时代,企业由于信用缺失在急需资金时得不到银行的贷款,失信者必定要为其行为买单,甚至会付出沉痛的代价,与机遇擦身而过。鉴于此,信用风险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 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部分,外因包括宏观经济状况、产业支撑政策以及行业的发展状况。而内因包括公司的盈利水平,财务状况,以及公司的规模等等。而在财务状况这一因素中,资产负债率是重中之重的首要指标,因为它不但能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状况,还能反映企业的现有财务杠杆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根据存在破产风险与税负负担下的 MM 定理,当资产负债率提高时,公司的破产风险会随之增加,从而导致公司信用风险的累积。除此之外,企业是否违约主要取决于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还款意愿取决于企业主的个体特征,无法具体量化表示,而还款能力与企业的偿债能力息息相关,财务上我们一般都能通过资产负债率这个指标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大小,所以资产负债率理论上能够影响公司的违约风险。 鉴于理论上资本结构对信用风险的重要性,有必要在实践中探究资本结构与信用风险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相关关系,资本结构又会对信用风险产生怎样的影响。若真存在影响关系还要进一步分析是资本结构影响因素中的哪一项对信用风险造成了影响,影响机理是什么,从而在实践中给企业管理信用风险提出有效的建议。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本文以体现企业资本结构四个维度的财务指标为切入点,借助信用风险度量工具,构建其与信用风险之间的模型,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研究。在当下金融环境日益复杂、金融改革日益推进的背景下,企业主资不抵债,破产跑路的现象层出不穷,而这种个别企业的信用风险会通过信用链的传播产生连锁效应造成全社会的信用危机,从而引发金融危机。所以当下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迫在眉睫。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下比较流行的度量信用风险的几种主要模型,并对其优缺点以及在我国资本市场的适用性一一进行了评述,最后挑选了最适用,最具有代表性的 KMV 模型。接着对 KMV 模型的基本思想、基本假设和运算步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然后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修正,使其能够更好地反映我国的现状。之后选取了 3 个财务指标从三个维度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提出与信用风险之间关系的三个假设,然后以这三个财务指标为自变量代表企业资本结构,以 KMV 模型得出的企业违约距离为因变量代表信用风险,以 100 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从 2009 年到 2014 年的数据为样本建立回归模型。最后分析模型结果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各章节的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和文章的结构安排,并讲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文献综述的第一节介绍了资本结构理论的来源和发展,以及国内外文献中关于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二节介绍了有关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发展和应用情况,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几种主要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实证中应用的最新研究发现。第三节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资本结构与信用风险关系研究的有关文献。第三章是关于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选择和构建,第一节介绍了四种主要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并讨论了其优缺点和在我国的适用性,最后得出 KMV 模型最适合我国当下的资本市场。第二节着重介绍了 KMV 模型的基本思想、假设、以及计算步骤。第三节介绍了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性对 KMV 模型的参数进行适当的修正,包括违约点的修正和股权价值计算公式的修正。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资本结构理论的相关文献综述

对于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最早起始于美国经济学家 David Durand,1952 年在其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系统地总结了早期关于资本结构的理论,并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理论:1.净收益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运用的债务越多,企业的价值就会越大,当利用 100%的负债时,企业平均资本成本最小,此时企业价值最大。2.净营业收益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司资本结构与加权资本成本及价值无关。3.传统理论,该理论结合了净收益理论和净营业收益理论,认为只有当债务资本的边际成本与权益资本的边际成本相同时企业的资本结构才处于最优资本结构状态,此时的公司价值最大。 以莫迪格莱尼与米勒(Modigliani & Miller,1958)发表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为代表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登上历史舞台,MM 理论的提出奠定了现代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最初的 MM 理论认为,在资本市场完善且没有税收及破产风险的条件下,企业市场价值与公司资本结构无关。修正的 MM 定量认为在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利息的节税效应,随着负债水平的提高,企业价值会不断增加,所以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是有关系的。米勒模型则认为在加入个人所得税因素之后会消减利息的节税效应。所以米勒综合了各种因素提出资本结构的变动与企业的价值存在相关性,负债经营也能带来节税收益,只是由于个人所得税的存在会抵消一部分节税收益。之后,罗比切克和梅耶斯(Robichek & Myers,1966)在 MM 理论假设条件松弛的前提下对资本结构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他们将财务拮据成本与代理成本引入 MM 模型,提出了权衡理论,指出当节税利益与财务危机和代理成本之间存在最佳资本结构点。

..........

第二节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相关文献综述

除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之外,在信用缺失频频出现的当今社会,企业因违约事件倒闭引发的连锁金融风险传递会对整个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对企业信用风险的研究自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能否有效管理信用风险是企业是否能保持盈利的同时控制好潜在风险的关键。信用风险的管理主要分为 1、风险的度量 2、风险的管理 3、风险的控制三个阶段。其中风险的度量是最基础的,它是做好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首要前提。关于信用风险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信用风险度量的角度。 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是专家分析法,它指的是依靠专家的丰富经验,在基于债务人自身所反映出的各自信息基础之上对其信用风险的大小作出主观的判断。一般来说,在专家所要考虑的借款人的众多信息因素中,最常使用的衡量标准是信贷 5C 法。所谓信贷 5C 法,指的就是从人格(character)、还款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和抵押物价值(collateral)这四个方面加上宏观因素——当前所处经济环境(condition)一起 5 个因素综合考量,并通过人为地给每个考查因素赋予不同的权重,最后加权得出一个总分,以此来判断债务人违约可能性的大小。当然,此方法的最大弊端就是太过于主观,此类定性分析法已逐渐被相关机构所抛弃。 Altman(1968)提出了 Z 值模型,使得信用风险的首次能被量化式的度量。Z值评分模型是一种以财务比率为基础的多变量模型,它的原理是根据数量统计的方式对金融机构以往的贷款案例进行分析,筛选出最能体现债务人信用状况,或者说对该贷款影响最大的最有价值的财务指标,依此设计数学模型用来区分贷款申请者的信用风险程度,并对其进行资产评估。若债务人的各个重要财务指标在经过模型计算后得到的 Z 值低于某一临界值,则说明该借款者的信用状况欠佳,信用风险较大。但是 Z 值模型也有它的缺点,比如该模型是线性模型,而现实情况可能并非线性。此外该模型需要引用历史统计数据,模型的准确性是建立在历史数据的可靠性基础之上,然而对于像我国这样资本市场起步较晚的国家来说,历史数据不完善会造成运用 Z 指模型时不够准确的问题。但是尽管 Z 值模型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它还是被广泛应用于美国的各大商业银行。

.....

第三章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构建 ........... 13

第一节 几种主要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 .......... 13

第二节 KMV 模型的基本思想与理论框架 .......... 15

第四章 资本结构与信用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 .......... 23

第一节 样本与数据来源 ....... 23

第二节 变量设定与研究假设 ............ 23

第三节 相关变量的确定 ....... 25

第四节 违约距离与违约概率的求解 ...... 30

第五节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建立 ........ 33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41

第二节 改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建议 .... 41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43

第四章 资本结构与信用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样本为沪深股市房地产行业100家上市公司2009年到2014年六年间的股价数据与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中剔除了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表 4-1 是对样本的具体情况汇总。房地产行业 100 家上市在样本选择期内,股市波动趋于平稳,潜在的偶然性因素较小,股价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公司的状况,各项数据较为稳定,适合用来作为研究。研究的样本保留了房地产行业 100 家上市公司 2009 年到 2014 年间六年的面板数据,样本的总体容量为 100 家。本文研究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数据来自同花顺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本文研究的中心就是资本结构与公司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所以根据本文研究目的,本研究分析以样本公司的资本结构为自变量。狭义的资本结构以资产负债率为表示,但是由于资产负债率只能从构成这一单一角度来反映资本结构状况,不够全面。所以本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股权集中度、长期资产适合率这两个指标。分别从资本结构的构成,资本结构的稳定性,资本结构的资源配置方面更加全面地从三个维度来反映公司的资本结构状况。

........

结论

本文以信用风险与资本结构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房地产行业的相关特点,选取了 100 家沪深股票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对其 2009 年到 2014 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信用风险与资本结构的相关关系。采用 SPSS17.0 和 Eview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固定效应回归模型验证信用风险与资本结构的相关性。 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房地产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对信用风险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一。股权集中度对信用风险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二。长期资产适合率与信用风险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三。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由于其本身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的特性,通常会拥有较高的经营杠杆。一直以来,以负债形式的外源融资方式深受广大上市公司的青睐,房地产企业更是如此,但是增加企业财务杠杆来达到筹资发展的目的不但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会降低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正如本文研究结论所示,代表信用风险的违约距离与资产负债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资产负债率上升的同时,企业的违约距离也在同步下降,即企业财务杠杆在增大的同时也在累积越来越多的信用风险。因此,房地产企业在业绩平稳的时期,尤其是对于未来财务杠杆可能带来负效应的时候要适当消减债务融资,考虑适当地增加内源融资,即使用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留存收益。运用内源融资,不仅融资成本较低而且不会稀释股东的控制权与每股收益,除此之外还能使股东获得税收上的优惠。

.........

参考文献(略)

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九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1987 年 9 月,新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己的证券公司。从那以后,证券公司飞速发展,经历了公司数量从无到有,资金规模从小到大,经营业务从单一到综合,营业分布从区域性到全国性的发展历程。通过证券公司承销发行股票、债券等投资理财产品,股票、债券等也从新鲜事物开始慢慢走入民众视线,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理财工具。截至2015 年 6 月,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行业数据显示,我国共有证券公司 119家,其中包括大部分国有资产背景以及小部分非国有性质的证券公司。 截至 2015 年 6 月,我国在沪深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有 2783 家,新三板挂牌交易的公司有 2637 家,充分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旺盛的活力。在我国资本市场中,证券公司担任着重要的中介角色,在一级市场的主要职责是对有上市需求的公司进行设计、筹划改制以达到公司上市的目的,对拟发行股票上市的公司进行上市辅导并熟悉上市流程,组织承销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债券等,对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兼并重组收购计划提供咨询服务,并对公司成功上市之后进行持续的跟踪辅导和监督服务;另外,证券公司在二级市场的主要功能是根据国家宏观层面的经济大势来对整个证券市场进行分析研判,通过对实体经济中细分行业进行深度调研来对投资者提供投资策略,在对上市公司基本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后对普通投资者提供个股研究分析报告和投资建议,以及在证券交易市场中作为中介机构接受投资者买卖证券的申报。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本文将从当下我国整个证券行业的具体现状着手,通过选取 23 家具有代表性的证券公司进行取样研究,所选取的指标数据都能够代表证券公司经营状况以及竞争力情况,通过对证券公司之间竞争力进行多指标,多维度的量化分析,验证当下整个证券行业内公司的竞争力排名。对证券公司之间竞争力的比较研究,首先要从理论上对证券公司竞争力进行定性分析,定义并描述现阶段我国证券公司的竞争力;其次要对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进行一定的取舍,选取的参考依据是公司资本规模与收入结构、股权集中度等方面;然后利用统计软件对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对我国证券公司现阶段竞争力较为清晰、全面的认识,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来提高我国证券公司的竞争力。 本文具体研究方法是基于理论部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选取的时候按照一定的科学性,然后对所选取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因为所选取指标单位不同,经过标准化处理之后能够更有利于最后进行的实证分析。本文的实证分析是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来完成的,在因子分析中得出所选取样本之间竞争力的具体排名以及各单项主成分因子的得分排名,其次根据各样本公司主成分因子得分能力,将它们进行聚类分析,就是将相似竞争力的公司分组归类,得出相似综合竞争力的证券公司,然后在相似竞争水平的证券公司中做全面的细致的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的实证结论。 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以国内外典型案例为参考分析,通过大、中小型证券公司分类后全面的了解我国证券公司在提升自身竞争力方面的启示,得到三个方面的建议,主要是我国证券公司在公司战略、传统与创新业务以及人才管理等方面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

第二章 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理论概述

目前,我国对证券公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上也没有对证券公司竞争力的专门定义,通常对普遍的“企业竞争力”进行定义,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经济和社会环境中能够使企业生存并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来说,在竞争性市场下,构成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包括企业自身资源、企业开拓市场能力和企业外部环境三方面。由于企业状况各不相同,面临的竞争力要素也不尽相同,导致了企业竞争力的不同。 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Micheal Porter 提出“五力分析模型”来分析公司的竞争力,试图从公司自身利益出发影响行业竞争规则,在占领有利市场地位的基础上,增强自己的市场地位与竞争实力,这一现象在传统无寡头垄断企业的行业中很难实现,而在新兴行业中则比较常见。90 年代初期,Hamel 和 Prahalad 发表了影响至今的《企业的核心能力》,确立了核心能力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在企业竞争力理论和实践中的主导地位。在我国学者中,金培(2003)认为,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能够在市场中比其他竞争者更能够有效地占据市场并且获得盈利和综合发展的能力,他认为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关系、资源、能力和知识这四个方面,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综合促进发展,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更加全面、稳定。 在产业经济学中,竞争与垄断是相对应的概念,市场结构的竞争性和垄断性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市场绩效和企业盈利间关系的性质。从根本上说,竞争条件下与垄断条件下的企业盈利具有非常不同的性质,特别是对企业竞争力和市场绩效的评价更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因此,首先要区别企业竞争环境是否具备完全竞争环境还是垄断环境。反过来说,如果一个行业中企业的平均盈利水平很高,往往意味着这个行业存在较强的垄断因素,所以,高盈利不仅不是企业竞争力强的表现,而且可以表明该行业的效率较低。因为,行业的利润水平畸高往往是该行业企业竞争不充分的反应,因此很难想象,在缺乏竞争的市场结构下企业会有真正的竞争力。从目前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状况来看,证券行业正处于相对垄断这一状态,因此我国证券行业暂时并没有受到外来行业的竞争冲击,我国证券公司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源自于行业内部的相互竞争。

...........

第二节 理论概述评述

上文先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出发,对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进行定义,至国内外研究学者对于证券公司竞争力的研究,最后从公司股权集中度来阐述其对公司竞争力的正面影响,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证券行业处于垄断地位,根据垄断行业内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来看,分析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应该从我国证券行业内部来分析,暂不考虑外部行业影响因素对我国证券公司带来竞争性冲击。 由于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相较成熟,证券公司在经营方式等已经基本成型,因此国外对于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的角度在于从公司战略整体性、全局性出发,从证券公司的规模大小、业务分布、风险状况等方面进行研究。关于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的研究来看,其优点在于针对我国证券公司目前的状况,进行了多元统计的实证研究,能够定量地分析我国证券公司之间的综合竞争力,各类研究一般均是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综合排名,并给出简单的建议来提高我国证券公司之间的竞争力。 上述研究具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并不一定适合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竞争力研究。(1)国外证券公司经营已经相当成熟,我国证券公司还在起步阶段,因此不具备十分匹配的可比性,或者说我国只有少数几家证券公司能够与国外证券公司相比;(2)选取的指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在选取样本公司的数量上较少,由于研究年份相对较早,我国证券公司目前的经营情况和外部环境已经较之前有很大改变,而本文将把股权集中度对于公司竞争力的正面影响作为一个选取指标,这是前人在研究证券公司综合竞争力时并没有出现过的;(3)前人在分析过程中只做到将证券公司竞争力进行综合排名,根据排名结果来给出相对应的建议以提高证券公司之间的竞争力。而本文在进行综合排名之后,还进行聚类分析,以将竞争力相类似的证券公司进行分类分析,通过归类细致分析,有助于更直观的体现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的差异性,能够看出哪些指标对于哪类证券公司竞争力有显著影响。因为我国证券公司良莠不齐,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直观判断证券公司的竞争力,因此通过分类分析更全面的对我国证券公司之间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来提高竞争力。

.........

第三章 证券公司之间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19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 ........ 19

第二节 指标数据处理 ........ 23

第四章 证券公司竞争力比较的实证分析..... 26

第一节 因子分析 ............ 26

第二节 聚类分析 ............ 35

第三节 实证分析结论 ........ 48

第五章 提高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的建议..... 49

第一节 提高竞争力的建议 .... 49

第二节 不足之处 ............ 53

第五章 提高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的建议

第一节 提高竞争力的建议

本文通过第四章的实证分析结果,基本得出五个影响我国证券公司之间竞争力的因子,分别是公司规模与收入因子、公司集权与创新因子、公司资产收益因子、公司传统业务因子和公司持续发展因子。本章在此基础上得到提高我国证券公司之间竞争力的启示,建议通过提高以下几方面的竞争力,来增强我国证券公司的竞争力,可以从公司战略、传统与创新业务、人才管理等三个方面着手。公司战略关系着一个公司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其他新兴或者高科技行业,由于公司战略出现问题而倒下的“企业巨人”比比皆是,比如柯达、诺基亚等;虽然在我国偏传统的证券行业,出现这种极端情况不是太多,但是公司战略也影响着证券公司的竞争力问题。上文在实证分析中得出证券公司的竞争力在规模方面的效应十分显著,因为公司规模与收入因子占到主成分因子贡献权重的近一半左右,因此大型证券公司在公司战略上应该倾向于兼并收购同类证券公司,由于大型证券公司拥有强大的资本能力,在企业并购、重组等方面能力优势显著,从而扩大证券公司的资本规模和市场份额。 在我国证券公司兼并收购的实际运作案例中,最近的一例证券公司合并是申银万国和宏源证券的合并,申银万国本来就是申银证券和万国证券合并而来,因此,如今的申万宏源已经是三家证券公司的前身了,通过行业内证券公司的合并,公司的资本规模和市场份额扩大效果明显;另外,由于协同效应的影响,优化证券公司内部业务结构,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源,提高证券公司的竞争力。

..........

结论

我国证券公司在人才招聘选拔时都是按照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级别以上要求进行甄选的,同时所甄选人才来自于各行各业,整个证券行业已经具备了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高学历人才优势,相当于一个缩小型的社会高端人才库。因此,充分挖掘这部分人才的潜力是我国证券公司提升软实力的需求。以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为例,充分利用优秀人才的潜力,单位人均创利达到164 万与 140 万之巨,分别占行业第一、第二名。同样一名证券从业人员,在这两家证券公司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系,而中小型证券公司的单位人均创利平均在20 万~40 万之间,因此,大型证券公司在如此全面的人才优势基础上,应该大力培养高专业水平,高投资研究能力的研究型人员,充分利用高学历人才来自各行各业的优势与潜力,为公司最大程度的增加创收,以提高证券公司的竞争力。对于中小型证券公司来讲,其整体的薪酬福利体系相对于大型证券公司并不具备更大的吸引力,人才培养对其成本支出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改变中小型证券公司对于引进人才的福利薪酬体系,特别是对负责直接和客户对接的投资顾问的薪酬考核体系,一方面可以高薪聘请大型证券公司的专业人才,通过其优质的服务树立中小型证券公司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不再仅仅将客户资金量作为单一的考核指标,而将投资顾问对客户的盈利贡献列入重要的考核指标,这样不仅可以对于投资研究能力强的优秀投顾,给予更高比例的奖金分成,以防止优秀投资顾问的流失,还可以激励投资顾问更好的服务客户,以防止客户的流失,增加客户的粘度,从而提高证券公司的竞争力。

.........

参考文献(略)

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001 年 9 月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功发行了华安创新混合型基金,标志着我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正式成立。2002 年以来,伴随着创新步伐的加快,我国基金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如 2002 年 8 月南方基金发行南方宝元债券基金-我国第一只以债权投资为主的基金,2003 年 5 月南方基金又发行了南方避险保本型基金-我国第一只具有保本性质的基金。 2004 年 6 月 1 日开始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为我国基金业发展带来重要法律保障。2004 年第一只 LOF(上市开放式基金)-南方积极配置基金成立,同年华夏基金推出第一只 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华夏上证 50ETF。此后,不断有新的创新型基金产品问世,如 QDII 基金、生命周期基金、保本型基金、社会责任基金、伞型基金等等。截止到 2015 年 7 月 1 日,我国共有 96 家基金管理公司,其中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是天弘基金,其管理的资产规模达 9479 亿元;管理基金数量最多的是易方达基金,其管理的基金数量达到 88 只;同时易方达基金也是管理开放式基金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其管理的开放式基金数量达到 87 只。根据 wind 数据库公开资料显示,截止到 2015 年 7 月 1 日,我国共有开放式基金 3021 只,封闭式基金 731 只,开放式基金在基金总量中占据多数,其中主要基金种类以及创新型基金数量如下图所示:虽然当前我国基金数量与管理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创新型基金产品也不断问世,基金产品线日益丰富,扩大了投资者基金购买的选择余地。但是整个资本市场变幻莫测,导致基金业面临不少问题:基金赎回现象日益严重,许多基金从成立以来规模不断出现萎缩;基金经理变更频繁,“一拖多”情况经常出现,即一个基金经理管理多只公募基金;基金业绩不稳定,加上老鼠仓等违法违规操作时常见诸新闻报道,导致投资者收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 出现这些问题很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有效的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导致基金管理人不断追求规模,虚假宣传,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忽视了基金利益共享的守则;同时许多投资者在面对眼花缭乱的基金品种时,往往不能理性分辨基金优劣,因此购买基金时常带有一定盲目性;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不能有效的对基金公司以及基金产品进行监督评判。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基金绩效的研究已有很长历史,其研究领域已经覆盖了基金所有方面,对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绩效评价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是我国基金行业起步晚,而且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是很完善,直接导致了我国基金绩效研究的滞后和水平欠缺。同时基金绩效评价是现代金融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基金绩效的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金融理论体系,提高基金领域研究的深度及广度,并完善我国基金绩效研究评价方法,同时对当前评价方法进行一定创新,以适应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二、实践意义

(一)对于投资者而言,通过开放式股票基金绩效分析,可以得出基金的相对效率水平,为购买及赎回基金提供参考,确定合适规模以及恰当投资风格的基金产品,在不同市场时期理性选择基金。

(二)对于基金公司而言,通过基金绩效评价可以对基金经理能力及业绩水平进行客观评判,有助于基金经理及时发现基金投资策略或时机选择的偏差,使其不断总结投资经验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三)对于监管机构而言,通过基金绩效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基金以及基金公司运行状况,从而对症下药,监控金融市场风险,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并制定和完善适合我国基金业发展的规章制度,指导基金市场朝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

(四)对于第三方基金评级机构而言,通过合理、完善的基金绩效分析可以为基金评级的科学性提供更有利的依据和参考,有利于基金评级体系的优化。同时对于天天基金网、和讯基金网等基金网站而言,合理的基金绩效研究可以为广大投资者网上选购基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综述

1950 年以前,属于基金业绩评价的初始发展期,虽然在 20 世纪 30 年代,Alfred Cowles 首先提出了对基金业绩进行风险评价的问题,但由于针对风险这一抽象的概念缺乏理论的指导,没有人能够提出一种具体的量化方法,所以当时国外学者对基金进行业绩评价主要局限于基金单位净值和基金收益率两方面的评价。因此前期基金业绩评价是以收益为标准,欠缺风险因素的考虑。 Harry M.Markowitz(1952)划时代的文章《投资组合选择》发表,标志着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诞生,Markowitz 最早提出了量化风险的方法:均值-方差理论,投资收益用期望表示,风险用方差表示,以此来刻画收益的不确定性,但在当时该模型过于复杂,限制了其在现实中的运用。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基金绩效评价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Sharpe(1964)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简称 CAPM),对风险衡量发明了新的计量方法,为基金收益率的风险调整评价方法打下了坚实理论基础。Lack L.Terynor(1965)著名文章《如何对投资管理进行评价》发表,首次提出采用综合性指标来进行基金业绩评价,该综合性指标为 Treynor 指数。随后,Sharpe(1966)于《共同基金绩效》文章中提出了著名的 Sharpe 指数。Michael C.Jensen(1965)《1945-1964 年间美国共同基金绩效研究》一文中,提出了 Jensen 指数。这三个经典指数都是在 CAPM 模型基础上的单因素业绩评价方法,它们只考虑风险调整后的报酬,从而使基金绩效评价变的更为简便,现实操作性更强,至今仍被广泛用于资本市场。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基金业绩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引用国外成熟的经验方法,并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基金行业的实际情况来加以分析评价的。何娟和毛维静(2006)对中国开放式基金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基金经理的择时、选股能力以及基金的收益、风险调整收益等指标,然后通过标准化处理和因子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得到我国的开放式基金大部分是可以跑赢市场的,但不具有显著的择时和选股能力。 郭宁和倪冰玉(2007)通过对截止到 2005 年底上市超过两年的开放式基金(共54 只)进行绩效研究,得出我国开放式基金绩效比市场更佳的结论,同时跟非条件CAPM 模型相比,引入先决信息变量的条件 CAPM 模型可以更合理对基金的收入来源进行解释。陈永生,杨宁(2011)采用 Sharpe 指数、Treynor 指数等三个传统的评价指标分析我国基金绩效状况,研究得出我国基金的绩效经风险调整后总体还是优于市场组合的,但是三种传统评价方法并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

第三章 基金业绩评价指标选择及方法构建 ..... 17

第一节 传统的基金业绩评价指标 ......... 17

第二节 主成分分析法构建 ....... 20

第三节 基于 DEA 的基金评价方法 ......... 22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27

第四章 我国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绩效实证分析 ........... 29

第一节 样本基金的选取及分类 ........... 29

第二节 投入、产出指标的处理 ........... 30

第三节 DEA 方法的基金绩效分析 ......... 37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48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49

第五章 对策建议

一、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一)完善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

股票市场的效率取决于信息的数量、质量以及信息公布的及时性,高效公正的股票市场有利于基金管理人进行基金投资,更有利于投资者作出决策,一个良好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有益于基金的透明运作和信息公开。

(二)提高上市公司总体质量,给基金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制度、技术等各方面,导致上市公司质量不高,因此限制了基金的投资,这对基金业的发展很不利,因此有必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以此为基金的发展扫清部分障碍。

(三)建立适应我国市场发展的基金业绩评价体系

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国外业绩评价模型,而应考虑到我国现实市场情况,综合考量各个方面因素,建立一套全面客观的,并能被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广泛使用的评价体系,同时监管部门应保持业绩评价的客观性与独立性,这种评级体系才经得住我国市场的考验。

..........

结论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评价方式是以净值增长为导向,而公布于主流门户网站的基金净值、基金累计净值等信息过于片面的反映了基金业绩,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基金的综合业绩,误导了投资者对基金的选择。同时投资者也不要过度的依赖于基金公司或者专业的基金评级机构的评价结果,应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收益偏好等角度出发,然后结合市场情况,再做出申购或赎回基金的操作,以此逐步提高自主分析基金和股票的能力。由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表明基金业绩不具有持续性,往往很多基金业绩都是一时好一时坏,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同时大的基金公司也有不少业绩差的产品,小的基金公司由于投研实力集中等因素也会有业绩表现出色的基金,因此投资者更应该客观的评价每一个基金公司和每一只基金。当证券市场出现轮动行情或基金面临大规模赎回等情况时,投资者要及时根据市场行情调整投资方向。同时投资者也要警惕高收益的基金产品,因为高收益后面伴随的就是高风险,往往高收益的基金产品在市场急剧下滑时出现亏损的可能性也更大。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